【本章重点】
1.掌握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
2.熟练掌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影响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中央银行大都比较保守。一般要求物价上涨率必须控制在2%~3%。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即称实现了充分就业。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自然失业率的衡量及估计上存在着分歧。从理论上讲,自然失业率应等于事实上的工资膨胀率和预期工资膨胀率相等时的失业率,但是预期工资膨胀率无从测定,因此人们通常用平均失业率来估计自然失业率。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如1971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在《联合经济报告》中提出美国长远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使失业率不超过3%,1978年《美国就业法案》又规定失业率不超过4%即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世界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及发展条件的不同,在增长率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偏好于高的增长率,对本国的货币政策也会有相应的要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货币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增长一直有激烈的争论。目前大部分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以其所能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于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而言,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缓解矛盾的措施。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是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②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③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①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②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
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
(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得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具体的目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政策认识的深化程度。目前国际上经常采用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取得个目标间的协调一致;二是相机抉择,突出重点,根据宏观经济的具体运行状况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决定和选择相应的政策目标。
3.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解与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单一目标论和双重目标论。前者主张以稳定货币或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目标,后者又有各种主张如“稳定币值,发展经济”、“就业优先,兼顾物价稳定”或“发展优先,兼顾物价稳定”。从实践来看,对政策目标的提法也有很大变化。在1986年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其金融业务活动都应当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以法律形式对货币政策目标做出上述规定,是中国银行制度走向成熟的显着标志。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本部分内容参见第二篇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
货币政策工具
(一)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1.信用控制
以上内容参见第二篇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
2.利率控制
利率控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状况,规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降,目的在于防止金融机构为谋求高利而进行风险存贷或过度竞争。此法有利于银行的正常经营,从而控制银行的贷款能力和限制货币供应量。
3.流动比例控制
流动比例控制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即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重,这是限制信用扩张的直接管制措施之一。一般说来,流动性比例与收益率成反比。商业银行为了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例,必须采取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应付提现的资产等措施。
4.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限制贷款额度;干涉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的吸收;对业务经营不当的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等等。
5.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其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和贯彻中央银行有关政策。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分析
1.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2.托宾的q理论
3.“财富调整论”
4.信贷配给传导机制
以上内容参见第二篇宏观经济学第六章相关内容。
5.莫迪利安尼的恒常收入效应
在对新的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中,研究人员观察消费者资产负债状况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支出决策。莫迪利安尼利用他的生命周期假说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这里的消费指的是对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它与消费支出不同,因为后者还包括耐用品的消费。莫迪利安尼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消费者在一生中平均安排消费支出。因此,决定消费的是消费者一生中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今天的收入。
在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的金融财富(金融资产),主要由普通股股票构成。当股票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金融财富升值,因此消费总资源量增加,消费随之增加。假设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升高,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上述传导机制:
M↑→Pc↑→W↑→C↑→Y↑
式中,W代表财富;C代表消费水平。莫迪利安尼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对货币政策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了解。
6.汇率传导机制(国际传导)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确立,对于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汇率水平,并进一步对净出口和总产出水平有何影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传导机制还包括利率平价的影响。我们可以用简图将上述过程表示为:
M↑→ir↓→E↓→NX↑→Y↑
最近的研究发现这种汇率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影响国内经济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信贷配给传导渠道为主,这一过程从经济变量之间的传导关系看,就是主要以数量型工具之间的传导为主,即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我国的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工具之间的传导将逐步转向价格型工具之间的传导。这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会越来越重要。另外,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居民资产的进一步积累,汇率传导途径和资产价格传导途径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也会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