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20612000000019

第19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2)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尚有质的控制,或称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如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①消费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要求。在需求过旺及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对消费者信用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各种耐用消费品规定付现的最低额,并对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贷款规定最长期限,使社会用于购买耐用品的支出减少,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必须撤销或者放宽对消费者信用的限制条件,以提高消费者对耐用品的购买力,促使经济回升。这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消费者信用的增长。

具体来说,在消费信贷领域,首先,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影响居民借款总额→调节社会信贷总量→影响社会消费总量→作用于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其次,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种类消费信贷贷款利率或首付比例→调整货币信贷使用结构→调整社会消费结构。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就是中央银行对于凭信用购进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证券的比重。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主要依据:最高贷款额度=(1-法定保证金比率)×证券交易总额。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内容主要是信用购买股票、证券时规定保证金比例。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保证金比率,来间接地控制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数量。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不动产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有:规定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额度、分期付款的期限、首次付款的金额及还款条件等。当经济过热,不动产信用膨胀时,中央银行可通过规定和加强各种限制措施减少不动产信贷,进而抑制不动产的盲目生产或投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经济泡沫的形成。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也可通过放松管制,扩大不动产信贷,刺激社会对不动产的需求,进而以不动产的扩大生产和交易活跃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发展,从而促使经济复苏。

④“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体系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自动采取若干相应措施。道义劝告既能控制信用的总量,又能调整信用的构成,在质和量的方面均起作用。中央银行的道义劝告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将货币政策的意向与金融状况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出,使其能自动地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采取相应措施。在通货膨胀较严重的时期,中央银行劝导各金融机构自动约束放款或提高利率;在房地产与股票市场投机过度时劝告各金融机构收缩这两个市场的信贷规模;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劝告金融机构提高利率或减少海外贷款等等。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模型中,资产由货币资产和债券资产两部分组成,资产结构的调整只能通过流动性偏好或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途径和投资支出利率弹性途径。这一模型中的主要环节是利率,而认为货币量可以调节利率,是以人民的财富只有货币和证券两种形式的假设为前提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而影响利率水平,再经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由于货币资产与证券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使得证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支出,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生产规模扩大,国民收入增加。在资源未充分利用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同比例增加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在接近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仍可以增加实际国民收入、提高就业水平,但同时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程度的上涨,但其涨幅小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和名义国民收入同比例上涨,不会增加实际国民收入。

这个传导机制可能有两个障碍,一是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下降到某一限度以后,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无限增大的货币投机需求吸收掉,从而不可能发生资产结构的调整;二是可能出现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的现象,即利率降低对投资支出没有效应,从而利率下降并不能有效地刺激投资。

(2)货币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加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他们认为货币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的替代物,因此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同时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进行。货币供应量增加,其边际收益下降,货币持有者会把货币用于购买其他资产,既包括金融资产,也包括实物资产。这一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会影响资产的价格,也会影响商品供应的数额。资产价格变动通过改变货币的价值,进而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对经济产生影响,从而最终改变总产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投资者购买金融资产,使其价格上升,利率降低,除此之外,还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各种消费品和资本品,使其价格上升,促使生产扩张,从而使产出和收入水平上升。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在金融领域中的替代程度很低,因此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

(3)托宾q理论

托宾q理论是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它认为,股票是实物资本的要求权,其价格反映实物资本的供求状况,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通过实物资本要求权的市场价格,即股票价格来衡量。股票价格是直接联系货币政策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因而,它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指示器,能够迅速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

托宾的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需求;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托宾的q比率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的q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也扩张。

(4)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指由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引起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中财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们消费支出的变化。这个理论的前提是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

该理论认为,财富包括两种形式: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整个社会的资产负债抵消以后的净资产就是人们财富的总和。因此,社会净财富包括实物资产、政府债券和货币存量。货币政策也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产生财富效应的。第一,价格诱发的财富效应:假定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将会导致实物资产价格提高,从而直接增加人们拥有的以货币表示的净财富,从而刺激人们消费需求;第二,利率诱发的财富效应: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市场利率下降,这意味着政府债券市场价格提高,结果导致以这种形式持有资产的人们的净财富增加;第三,真实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供应量增加而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则真实货币余额增加,即货币持有者所拥有的净财富的实际价值增加,从而导致人们扩大消费支出并最终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财富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两种形式的资产总额的净增减,而不是某一种资产的增减,因而公众手持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也并不意味着其持有财富的增减。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向私人部门购进政府债券,这样会使得社会现金资产增加,债券资产减少,这改变的只是财富的构成,但财富持有总额未变。同样,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尽管如此,通过这种效应有可能影响总需求的扩大或缩小。当财富持有者为偿付其他债款或为筹资购买急需品的资金而向商业银行借贷时,总资产和总负债依然没有发生变化,货币存量的增减也并没有带来公众持有财富的变动。但是,这种财富效应肯定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当财政部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采取印发新的钞票或者以财政部有价证券为交换,为在银行取得新的存款而增加货币供给时,货币存量增加。此时,由于财政部将钞票支付给公众或者将存款转交给公众,其结果是公众手持货币量增加,但未失去其他资产。

这种财富效应会直接带来商品需求的上升。货币存量变动的财富效果大多数情况下是构成财富的各种资产的结构变化,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产生财富的增减。但无论哪一种效应,都会带来总需求的改变,这也正是某些西方经济学家赖以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论据。

(5)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

这一理论是由罗伯特·罗莎在1951年的《利率与中央银行》一文中提出的。它从资金供给者即贷款人的角度,对贷款人的利率弹性和贷款行为进行了分析。该理论强调利率变化对信贷配给可能量的影响并特别强调制度因素和预期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投资的利率弹性很小,货币政策仍能通过影响贷款人即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供应可能量,从而作用于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

当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除了影响银行准备金之外,因利率的变动会引起银行资产价格的变动,进而改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变化将迫使银行调整信贷政策,并经由信贷配给可能量大小的变化,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因此,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将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重点置于利率流动性信用量这一连锁反应过程中。

4.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政策过程,直至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的时间分布间隔。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以及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已被大多数人所共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货币政策中任何一项政策工具都会产生时滞,如提高利率、降低汇率就不产生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1)内部时滞,指从需要采取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直至货币当局采取该行动之间的一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把握程度、推行货币政策的主动程度,以及它的信息和决策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这种时滞可以是短的,但实际上却往往很长。

(2)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到国民收入发生变动的时滞分布。它指的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而是指货币政策渐次发挥效力的一个时间分布序列。

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比财政政策短的多,但货币政策有相当长的外部时滞。

5.货币政策执行规则的选择

(1)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它是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按一个稳定的增长比率扩大货币供应。又称稳定货币增长率规则。

单一规则是美国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作为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的对立面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过头的政策行为,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主张应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