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的智慧
20583100000004

第4章 每一天都是新生命(4)

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自卑了,他不断地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时常问太太:“万一掉下去怎么办?”他把很多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结果果然失败了。

要知道,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

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当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前几年,在中国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位残疾人就是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英国着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1963年,他刚满21岁时,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被称为霍金辐射。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作《时间简史》出版。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在全球的销量超过1000万册。2001年秋天,他又出版了一本面向公众的新书《果壳中的宇宙》。

霍金在网站上讨论自己的残疾时说:“我在对面的床上看到一个男孩,我隐约知道他死于白血病。”显然,有人比我还糟。至少,我的状况没让自己感到难过。每当我有垂头丧气感觉时,我就会想到那个男孩。”霍金就是这样不断地战胜残疾带来的自卑与不便,终于成为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科学巨匠。

其实。自卑情绪人皆有之。一个人并非在每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时候的某些方面有不如意的感觉,出现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为耻而自暴自弃,更犯不着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去掩饰,那只是自欺欺人。

自卑者在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或者是与某方面的“明显”人物去比,这样比当然是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说:“人的所有行为、感情和举止,甚至才能,与其自我意象是一致的。”如果能将“我还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不断地渗透到自己人生的各个方面,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就能培养出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的那份自信。

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是个私生女而被别人看不起,她自己也感到很自卑。她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是听镇上新来的一位牧师的布道。有一天散场后,牧师叫住她问:“你的父母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令她当时感到非常难堪,牧师似乎看出了这背后的秘密,他平静地对这个小女孩说:“我明白了,你是上苍的孩子,我们都是上苍的孩子。记住,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句话便深深地影响到了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她从此战胜了自卑,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成为田纳西州的州长。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以后,不仅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交往生活,使他们孤立、离群,而且还会抑制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发展,抑制他们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特别是当他们的某种能力缺陷或失败的交往活动被周围人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

一个内心感到自卑的人,必然会将自己的自卑感表现出来。只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很多情况下本人也一定明确意识到。着名的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发现,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孤僻怯懦型

这类人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就成了他们的行为特点。他们对外界和生人、新环境有一种畏惧感和不安感,为躲避这种畏惧感和不安感,他们会像蜗牛一样畏缩在自己的壳里,不参加社交活动,不参与任何竞争,不愿冒半点风险。纵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不敢伸张,或者在绝望与忧伤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咄咄逼人型

自卑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以被动的角色出现的,但有时却以盛气凌人的进攻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时恰恰是他自卑到极点的时候,再采取屈从于怯懦的方式已无法排解其自卑之苦,于是便转为好争好斗,表现为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找借口挑衅闹事。

滑稽幽默型

自卑者也并非人人脸上都写着失意、消沉与怯懦。有时自卑恰是从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自卑者通过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美国着名的喜剧演员弗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常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否认现实型

这类人不愿面对导致自卑的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他们不愿意对自卑的根源进行思考清理,更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改变,于是便采取回避、否认现实的方式来摆脱自卑的痛苦,如借酒消愁就是这类行为的典型。

随波逐流型

这类人因为自卑,没有信心,不敢有独立的主张,与众不同的行为,因而尽量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跟在他人后头亦步亦趋。与大家同步同调,大家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往往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

除以上5种类型以外,我们认为在东方佛教国家,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自卑表现形式,那就是:

认命型

这类人也许多次努力过、拼搏过,但都失败了,或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于是便产生了深深的挫折感,深深的挫折感又带来了自卑感。他们屡次失败之后,失去了再次奋斗、改变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便将一切归结为命运。认为自己这辈子已经是命中注定的了。而命中注定的东西是人为改变不了的。这样,他们便可心安理得地隐藏起心中的自卑感,消极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对交往和个人发展的危害性,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克服它,让自卑者从自设的陷阱里走出来,潇洒地走进人群,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

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龄人做一比较。通过全面、辨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世界。认识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对自己的弱项和遭到失败持理智态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转移注意力

一个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不要老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这将强化你的自信,驱散你自卑的阴影,缓解你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对自己的自卑进行心理分析

这种方法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具体作法就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并让自己明白自卑情结是因为某些早期经历而形成的,并深入潜意识。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心态,而实际上目前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与自己的现实情况无关,因而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结。

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其实,看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根本用不着进行什么深奥的思考,也用不着问别人。有人需要你,你就有价值。你能做事,你就有价值。你能做成多大的事,你就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你可先选择一件自己较有把握也较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后,再去找下一个目标。这样,你可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又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走向更高的目标。每一次成功都将强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连串的成功则会使你的自信心趋于巩固。当你切切实实感觉到自己能干成一些事情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价值呢?

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自己的弱点

一个人有着多方面的才能,社会的需要和分工更是万象纷呈。一个人这方面有缺陷,便可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一个身材矮小或过于肥胖的人,可能当不成模特和仪仗队员,可是这世界上对身材没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个人只要有了积极心态,对自己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某种缺陷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也许你的缺陷不但不会成为你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你的福音。因为它会促使你更加专心地关注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获得超出常人的发展,最终成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这方面的着名事例数不胜数,如身材矮小的拿破仑、身短耳聋的贝多芬、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少年坎坷艰辛的巨商松下幸之助、霍英东、王永庆、曾宪梓,这些人要么有自身缺陷,要么有家庭缺陷,但他们都成了卓越人士,都从某个方面改变了世界。

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萧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

推翻内向的自我形象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导航员。没有谁比你自己更能决定你的命运。因此,你的个性内向与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决定。当你认定自己性格内向时,你便赋予了自己内向封闭的自我形象。而一旦这一形象标签进入你的潜意识,它又反过来引导约束你的行为。对自己的社交缺乏信心的人,不妨将自己从记事以来所认识的朋友都罗列出来,你会惊讶于自己竟有这么广泛的交际。特别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与那么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厚的友谊,也就足以证明你并非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了。

别让坏习惯牵着鼻子走

“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拿破仑·希尔认为,石油大王保罗·盖蒂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有一段时期,盖蒂抽烟抽得很凶。一天,他去法国度假的途中,在一个小旅馆投宿。晚上下起了大雨,地面特别泥泞,开了好几个钟头的车之后,盖蒂实在是累极了。吃过晚饭,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睡着了。但是清晨时分盖蒂突然醒了过来,他很想抽支烟,于是他就打开了灯,很自然地伸手去摸他一般都会放在床头的烟,但是没有。他下了床,到衣服的口袋里去找,也没有。于是他又在行李袋里找,结果他又一次失望了。他知道这个时候旅馆的酒吧和餐厅早就关门了。他想,这个时候把不耐烦的门房叫过来,实在是不可能。现在他唯一能得到香烟的方法就是穿好衣服,到火车站去,但是那还在6条街之外呢。

看来情形并不乐观,外面还下着雨。他的汽车也停在离旅馆还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而且,在他住店的时候,别人也提醒过他了。车房的门是午夜关,第二天早上6点才开,现在能叫到出租车的几率也相当于零。

显然,要是他真的迫切地需要一支烟,那么他只能在雨里走到火车站。抽烟的欲望不断地折磨着他。于是,他下了床,脱下睡衣,穿好衣服,准备出去。正在他伸手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笑了起来,笑自己傻。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行为多么荒唐可笑。

盖蒂站在那里,心里不停地想着,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一个商人,一个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对别人下命令的人,居然在三更半夜要离开舒适的旅馆,冒着大雨走上好几条街去买香烟。

盖蒂也是生平第一次注意到,他现在早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那就是为了一个不好的习惯,他可以放弃极大的舒适。看来,这个习惯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的头脑立刻就清醒了过来,很快他就做出了决定。

他已经决定好了,就走到桌子旁边把那个烟盒团起来扔出去,然后重新换上睡衣,回到舒服的床上。心里怀着一种解脱,甚至是一种胜利的感觉。很满足地关上灯,合上了眼睛。在窗外的雨声里,他进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深沉的睡眠。自从那个晚上之后,他再也没抽过一根烟,也再没有想过要抽烟。

盖蒂说,他并不是想用这件事来指责那些有抽烟习惯的人。但是他经常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他只是为了表示,按照他当时的情况,他差点被一种恶习俘虏。

有些人说,养成好习惯很难,一个坏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形成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还要看一个人的毅力。不管怎么说,习惯终归是习惯,并没有合理的理论说坏习惯要比好习惯更容易养成。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的那样:“我们行动时,自律就表现为坚韧。”

经常做一件事就会形成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但是人类还有一种潜藏的缓冲能力,也不容小觑。既然人有可能养成一种习惯,那肯定他也有能力改掉这种习惯。

要改变坏习惯,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到自己有什么坏习惯必须改掉

例如:使你逃避面对问题的习惯,使家人、朋友或同事厌烦的习惯,你觉得并不能带来愉快但又不能自拔的习惯等等,都是必须改掉的坏习惯。

(2)设法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

例如:在办公桌边挂上悦目的图片,可以引起你对工作的兴趣。参加一个俱乐部,可以医治你的工作狂。

(3)找一些有益的新朋友

例如:你要改掉暴饮暴食的习惯,就和饭量小的人一起吃饭。想戒烟就尽量少和大烟枪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