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的智慧
20583100000013

第13章 成功来自背后的力量(4)

“一次,我在报上看到她要在芝加哥发表演讲的消息,决定再试一次,便给她发了一个电报,询问她是否愿意趁她在芝加哥的时候为《黑人文摘》写那篇文章。

“她收到我的电报时,正好有点空余的时间,于是便坐下来,把她的感想写了出来。

“文章一出,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大家争相购买阅读。直接的结果是:我的杂志的发行量在一月之间由五万份增加到十五万份。这确实是我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

约翰逊不赞成速决的办法。“成功总需要尝试和努力,有时要经过多次失败。人们来到这里,看到我这里壮观的场面,都会说,‘嘿,你真走运!’我总提醒他们说,我经过三十年漫长而艰苦的工作才达到今天的地步。我是在那家保良公司的一间小房子里开始起步的,后来又搬进了一个像储煤仓一样的一座小屋内。我干了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最后才到了现在的地步,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我认为。一个人应当像长跑运动员那样,坚持前进,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一种体力与意志的比赛,而意志力尤其胜过体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体力本来还够时就退出了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跟住某位对手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产生,并且利用对手来激励自己:别慢了下来!也提醒自己:别冲得太快,以免力气过早耗尽!另外也有解除孤单的作用。你如果观察马拉松比赛,便可发现这种情形: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二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出现领先的个人!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段“长跑”吗?既然如此,那何不学习一下长跑选手的做法,跟住某一个人,把他当成你追赶并超越的目标!

不过,你要找的“对手”应是有一定条件的,而不能胡乱去找。

绝不放弃最后的努力

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项成就都要付出艰辛。对于志在成功的人而言,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遭受多大的打击,他都不会放弃最后的努力,因为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实业家哈默踏上了利比亚的土地。利比亚国王在王宫的宴会上对哈默说:“真主派您来到利比亚。”这话表示了这位国王对哈默这位世界着名的人物的尊重与敬佩。

哈默到了利比亚才发觉,除了美国为维持其轰炸机基地而支付的费用外,利比亚几乎无其他外来财政资助。在早年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寻找石油花费了千万美元而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也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打了好几口井仍不出一点油,只好打道回府。另外还有壳牌公司,耗资5000万美元打出的全是废井,法国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

只是当埃索公司准备撤离时却打出了一口油井。于是许多人又重新对利比亚这块土地产生了兴趣,认为说不定这里是一块聚宝盆。

哈默到达利比亚时,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弃的地域。根据利比亚法律,各国的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其租得的地域,如开不出油,就须将部分租借地归还利比亚政府。

谈判开始后,来自9个国家的40多个公司参加了投标。这些公司大致分为三类公司:一类是财大气粗的国际性大石油公司,像埃索、美孚、壳牌等;第二类是像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这样的二梯队,它们的规模较小,但具有行业经验,利比亚也希望其参与竞争:第三类是一些投机性的转包公司,希望得标后再转手卖出,以从中渔利。

尽管哈默同伊德里斯国王建立了私人良好关系,但公司的实力还是很有限的。哈默与匆匆赶来的董事们分析了第二轮谈判的形势,在四块租借地上投了标。等到开标时,哈默得到了其中的两块。一块是被壳牌等几家组成的“沙漠绿洲”财团认为无望出油而放弃的;另一块是莫尔比石油公司耗资百万美元探出净是干井而匆匆撤走的地块。

哈默对得标的两块地并不很满意。但他还是下了大本钱,立即开始打井。刚开始。公司在第一块租借地打的头三口井滴油不见。西方石油公司第二大股东里德坚持要撤出利比亚。说:“这里不是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应该呆的地方,已扔了500万美元,还能扔得起多少?”

这是一番经验之谈。小公司不可能花大本钱开采这种没有几分把握的地块。但是哈默的第六感觉却促使他坚持在这里打下去,他认为应该不放弃最后的努力。

几周后。一台西方石油公司的钻机在几家优柔寡断的大石油公司所放弃的地块下面钻出了油,接着又打出了8口油井。而且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含硫量极低,每天可产10万桶原油。

更重要的是,这个奥吉拉油田在苏伊士运河以西,产出的石油通过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不到10天就可以运抵石油奇缺的欧洲国家。而大量的阿拉伯石油在苏伊士运河不通时,只有被迫绕道好望角,历时两个月才能运抵欧洲。

与此同时,哈默的好运气又在第二块租借地上出现了。西方石油公司利用新的地震勘探技术,仅耗资100万美元就打到了一口珊瑚礁油藏,不用油泵,石油也会无休止地喷涌而出。不久又打出了第二个日产7.3万桶原油的珊瑚礁油藏。

哈默这种“追求目标,不放弃最后的努力”的执着精神,是我们每个创业者必须学习的。浅尝辄止、遇难就退是创业的大忌,也是人生失败的致命原因。

勇于开拓

跨越你和目标之间距离的是“坚持”。运用“动力情绪”的人。他们的生活哲学是绝不轻言放弃。如果你有目标也有计划,还有因“动力情绪”的运用所生发出的意愿和信心,你会愿意坐下来并且放弃吗?

路口灯亮了,你会踩刹车,把车挡放到空挡,火车驶过之后,你就继续前进,但是你绝对不会把车挡推到倒挡,掉头回去。如果你正在路上开车,遇见一个“道路封闭”的牌子,你不绝对会在那里搭营过夜,因为路上的牌子只表示你不能从这条路走到你的目的地,你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回家。

许多人遇到生命中的“绕道行驶”,认为这条路就到此为止,要知道,路上还是会有路标告诉你要如何绕道前进。你只需要去找去看,然后依循前进,最后会走上正路的。

许多成功的人发现他们最大的成功是经历最大的失败后跨过一步就得到的。因此当你快要接近目标时遇上了问题,千万不要放弃,你最大的成功很可能就在你全面失败的后面一步。且让我告诉你三个关于坚持的秘诀。

一、坚持目标,不一定坚持方法。我们常听别人鼓励我们坚持下去,但是坚持目标却不见得一定要坚持策略。不妨将坚持和实验精神结合。

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曾经进行过上千次的实验。注意,他是以“不同”方式进行实验。每一次的失败代表他又知道一种不能用的方法,而使他又接近成功一步。不必急着放弃一种方法。但是你在某个程度时或许就必须改变策略。然而目标始终是同样的。不必放弃。

二、保持原动力。目标告诉你所追寻的是什么,但是你也必须确定你为什么要定下这个目标,也就是达到目标后会有什么好处。当你追寻目标之途变得艰辛,却还得继续坚持之时,通常推动你继续努力的就是这些原因,而不仅只是目标本身。所以你也要把目光放在好处上。

三、不要找任何借口。成功人士也可以有和失败者相同的理由。如果你研究成功者的生平,你会发现他们不会使用我们时常听到的低成就者的借口。

有些人永远找得到借口鞠躬下台,而不肯改正错误,继续前进。找个借口,然后老错误一犯再犯,把事情怪罪到父母、环境、身体差、年纪大、年纪小,这是件危险的事,借口会浪费时间、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

当你说“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算你还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你也会将负面转为正面。类似的思想和感觉会互相吸引:如果你说“已经无计可施了”,于是各种负面思想互相吸引,说服你认为你是对的,果然是山穷水尽了;如果你相信问题总有办法解决,那么正面的思想就会互相吸引,而根据你感觉的力量大小去帮助你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有一次,丘吉尔应邀到牛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

经过隆重冗长的介绍以后,丘吉尔走上讲台,先注视观众沉默了片刻,然后,以洪亮的声音说:“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接下来又是长长的沉默。然后,他又一次强调:“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他又注视观众片刻,然后走下讲台。

鲁迅先生也有一段振聋发聩的名言:“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的脊梁。”

诺贝尔奖获得者巴斯德曾豪迈地宣称:“告诉你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

美国的乔治·普内斯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我曾经走进辛辛那提市的一家书店,想找几本我需要的书。我在那儿翻书的时候,进来一个穷孩子,年纪不超过12岁,打听店里有没有地理书。

“多着呢。”店员回答。

“多少钱一本?”这个男孩问道。

“一元一本,小家伙。”

“我没想到这么贵。”说完,他转身向外走,店门都打开了,但是他又把门关上了,走回来说道:“先生,我只有六角二分,你能不能让我先买这本书。过会儿我就把其余的钱送来。好吗?”

小家伙殷切地期待着店员的答复,可是店员拒绝了他的要求,他的身子似乎在补丁的衣服里畏缩了一下。失望的小家伙抬头朝我望了一眼,强作笑容,离开了书店。我跟在他后面走了出去。

“现在该怎么办呢,小家伙?”我问他。

“哦,我到另一家书店去试试看。”

我和他一起走进四家不同的书店,四次都遭到粗暴的拒绝,我看到孩子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你还想再试一次吗?”我轻声地问到。

“是的,先生。所有的书店我都要去试试,要不然我就没法知道我能不能买到这本书。”

我们走进第五家书店,小家伙像大人似的走了进去,告诉那个店员,他需要什么书。他带了多少钱。

“你很想要这本书吗?”店员问到。

“是的,先生,非常想要。”

“为什么?”

“学习嘛,先生。我不能上学。不过,一有时间,我就在家里学习。所有的男孩都有地理书,要是我没有,他们就会超过我了。再说,我爸爸是水手。他过去经常去的那些地方,我想了解了解。”

“现在他还去那些地方吗?”

“他不在了。”孩子轻声地回答。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我也想当一名水手。”

“是吗,小家伙?”

“是的,先生,只要我活着。”

“好吧小鬼,要么我卖给你一本新的地理书,在你有钱的时候,把没有付清的钱还给我;要么我卖给你一本旧的,只要五角钱。”

“旧书里的页码都全吗?”

“当然了,同新书一样。”

“好啊,买本旧的也行,这样我还可以剩一角二分买别的书。您没有让我去别的书店买,我就很感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