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炒基金其实很简单
20542100000029

第29章 新基民不可不知的9个真实故事(3)

2007年初,我又将所买基金进行了微调,坚持“在稳中求快”原则,把“小金库13万元的资金全部放在基金中,就准备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近一个时期,全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第一季度虽然股市大盘大幅振荡过,但总体上升势头强劲,给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又有2万多元入账。根据专家的预测和本人的估计,到今年年底,我的小金库就可以突破20万元。20万对于那些有钱人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这样政府机关的工薪阶层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它的作用可大着呢!想一想,我要是哪天开回一台轿车,载着老婆孩子到风景区兜一圈儿,该是什么心情…… 回想起这些年来自己“小金库”的发展史,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终是投资基金给我带了甜的感觉,并且是越来越甜……同时,正因为“小金库”越来越膨胀,家庭和睦,左右逢源,皆大欢喜。那些 “小金库”没有走上正轨的朋友们,赶快建立起科学的理财方式,现在投资基金还为时不晚,早下手为强啊!当然,也给那些千方百计膨胀“小金库”的男人朋友提个醒,一定不要忘了做好老婆的思想工作,使其开通、豁达、通情理,为我们日后东窗事发留一条后路。其实女人在发现老公存有私房钱的情况下,大可以不必动怒,也莫要惊慌。耗子和猫各有高招,因人施教,因人制宜,拿出你的聪明智慧,外加柔情似水,略施小计,他也会乖乖交公的。

7、我从股民到基民

我是个1994年就进入股市的老股民了,记得当时看到别人炒股赚钱如此轻易,自己心里也有点痒痒的,于是就先拿出几百元钱投石问路,没想到,当天买入,第二天就涨了一元钱,小赚两百元,心里哪个高兴啊!于是继续加大投入,结果可想而知,那一年一直处于低迷阶段,直到9月初出台救市政策,我买的股票又小赚了一点,但是太贪心了,一直没舍得卖,以后就成了套中人。我的性子比较慢,是属于“死猪不怕开水烫”那种的,被套住也没有走,死活不肯割肉,有的股票就越套越深。记得被迫斩仓的只有两只,一只是ST中燕,担心退市,结果亏了一万多。不过就算一直放到现在,股价还只有4元左右,仍然没有解套;另一只是基金同智,为了筹措集资购房款忍痛割肉卖出,现在涨得正欢。虽然买的大部分股票都小有所得,但总的来讲,投资5万元,每年能赚到1万元以上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熊市那几年,几乎一无所获,有一次还差点血本无归,因为我买入了深金田,带着赌博的心理一直持有到退市前。还记得那是在12月份,金田庄家把它再次炒高,我利用这一机会卖出,第2年1月份就暂停交易,3月份退入三板市场,价格也从3元~4元一落千丈,变成0.3元~0.4元,让我在暗自庆幸的同时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由于炒股的收益太少而且很不稳定,2005年9月,我在网上冲浪时看到开放式基金收益比较稳定,频频分红。当时正值行情低迷时期,赚钱很难,而有的开放式基金还居然能够每隔几个月就分红,虽然只有两毛左右,能分到五毛钱的已属高分红,但也感觉难能可 贵。于是试探性地在银行开户,买入了开放式基金,同时留了一点钱继续投资股市。当时还搞不清楚前收费与后收费的区别,银行员工也不清楚,说是都差不多,于是至今我的账户上既有前收费的,也有后收费的。那时真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地在网上搜索一切与基金有关的知识,边学边操练,出来一个新品种就去尝试买,有高分红就去买,结果我现在的账户已有基金多达10几个,虽然因为用钱的原因赎回了几个,但到今天我回头再看,凡是赎回都是错误的,当时都只赚了1两毛钱,而基金净值都升到天上去了。

以后就知道学会捂住基金,特别是老基金。有些基金在一个阶段表现并不怎么样,涨得慢跌得快,后来我知道这是基金经理在调仓,熬过这个阶段后就会发现基金就像生了翅膀一样不断上涨,甚至股市下跌基金还照样上涨,于是我明白了什么叫基金投资的耐心。凡事都是从错误中学习最快,我在基金投资中有几个错误:

一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比如买入中信红利精选,上半年实在表现不怎么样,在忍无可忍之下终于赎回,结果它在下半年股市调整时大放异彩,成为收益率的冠军。

二是只看高分红买基金,结果错过了几个净值增长最高的基金,虽然现在买的几个高分红基金表现尚可,但也说明了选择的盲目性。

三是没有及时配置指数基金。如果说今年上半年还是主动投资型基金战胜了市场的话,那么下牛年应该说指数基金体现了强势。我在投资组合中,有股票型基金,有偏股型基金,有偏债型基金,有平衡型基金,还有货币基金(以备急用钱),但就是缺了指数基金。前一段时间看着指数一日千里,而手中几个股票型基金却如蜗牛一般踟躇不前,真是感到无奈。

四是投资过于分散。我看了一些文章,就讲究投资组合,但是本金只有十来万,却投资了十多只基金,股票型基金有的投资组合雷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精选几种不同类型的基金重仓持有,收益更大。

今年我算了一下,基金投资十来万,账面收益加分红赚了四到五万,其中有两只基金市值已经翻番,比历年股票投资收益都高,也比我今年炒股收益高得多,我想,也算有点体会吧。

一是要有耐心,让基金经理有时间安排调仓,不要轻易放跑一匹黑马,比如大成精选前一时期净值增长较慢,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几乎被口水给淹没了,但现在这个基金又开始启动了;

二是善用直销方式购买基金,尽量减少手续费。我所在的城市合肥虽然还是个省会,但经济不发达,只有几个大银行,今年兴业银行才进来,我立刻开户,通过银联通购买基金,手续费打了四折,现在交行也在开展类似的活动了。当然,毕竟在银行买比较方便,网站容易打开,每天都有净值更新,可以看到自己拥有的市值又增加了多少;而基金网站随着访问量的增大,经常拥堵难以打开,忙了半天什么也没看见,让人心里总有点惴惴不安,不知道自己那点基金的去向。看来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是一旦购入股票型基金,要做长期投资的准备。我喜欢买后收费基金,一方面申购时基金份额多一些,另一方面只要投资时间足够长,手续费就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在购买前尽量考虑周全,留足生活备用金,并将货币基金作为现金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免迫不得已赎回基金。长期炒股使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大增强,我对于基金一时的大幅下跌并不在意,看好长期的发展。比如今年7~9月份随着股市的调整,基金下跌甚烈,我周围很多人都赎回了基金,并劝我也尽快赎回,我没有同意,反而趁低进行了基金转换,即把货币基金逐步转换为股票基金,以后在十月份至今取得了不菲收获。

四是购入基金后,立刻将分红方式改为再投资。既然我们认为从2005年以来的股市上涨是牛市的开端,那么为了获取复利,完全有必要将分红再投资到基金中,有理由相信,基金经理会为我们,同时更重要的,也是为他本人和基金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富和商誉。

五是选择能够经常恒定分红的基金。我不太喜欢不分红的基金,因为炒股经常坐电梯的感受并不美妙,同时对复利的追求也是分红存在的理由。分红不能在行情好的时候就大分特分,而在股市调整的时候却一毛不拔,每次不必分得过多,以免卖出大量有潜力的股票,只要能够保持每年10%~15%的分红数量就相当不错了。

六是宁愿购买老基金,特别是2005年行情低迷时发行的基金,也不要去购买新基金。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在牛市当中老基金的收益率比新基金高的多。至于净值高低之惑,只有那些新基民才有,对我来说,只有不断去发现有赚钱能力的基金,而不是等待新基金的发行。

七是要在一次性投资的基础上坚持定投。我从去年底开始,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分别投资到一个股票型基金500元,一个平衡型基金500元,坚持至今。同时如果有较大额资金在手,也不排斥在行情下跌时一次性投资。现在回头再看对账单,发现基金波动挺大的,不管是股票型的还是平衡型的,而定投确实摊平了成本,虽然只有一年,成效还是比较显着的,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强制储蓄的习惯,眼看着收入稳步增长,真是做梦都会笑醒。当然,这是开个玩笑!

以上经验和教训,供同道分享。因为我也分享了很多基友的宝贵经验,同时从基金公司的网站学到了大量有益的知识,并转化成我的财富。虽然这笔财富现在看来还是很不起眼的,但我坚信,复利的威力是巨大的!

8、过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长线是金”,这句投资至理名言无意间被我拾起采用,至今也让我体会到了基金投资的真谛。如今,我认准了这个道理,准备长期持有,希望晚年能够过上萧洒而有尊严的生活。 2004年年初我开始投资基金,也许是一种缘份,我的首只基金是市场上元老级的华夏成长基金,一共约投入2万元。同时在分红方式上我选择了红利再投资。过了几个月,我又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流行名词--定期定额投资,于是我跑到建行网点签约开通了此项功能,约定每个月的15号,由银行从龙卡代扣800元申购华夏成长基金。 不过当年8月份,临时按揭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改变了我的基金投资计划,我把原先投入的2万元全部赎回。事后,我的龙卡只代扣了两期用于购买基金,就没有闲钱可供定期定额投资了。

这样整个账户上只1600余元的资金,基金份额约为1500份。原以为买了房子后投资理财从此远去,因而也没在意这一点资金。期间我陆续收到基金公司按季寄送的对账单,但前两年行情不好,基金余额增长不明显。 这样持续“糊涂”了两年,到了2006年,股市行情回暖,基金净值开始“水涨船高”,同时基金分红次数也越来越多。这让我开始享受到投资的成果,一方面净值增长带动账面资金上升,同时红利再投资充分发挥了它的长处,每次分红过后,我的华夏成长基金份额也跟着增加。

伴随着股市的震荡向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把基金当作股票来炒。我则一直捂着不动。今年第一季度基金对账单寄达后,令我惊喜的是,基金份额几乎翻了一番,已从原先的1500多份增加到了2900多份。与此同时,资金余额也从此前的1600余元上升到4000多元。 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长期持有和复利的威力。相比之下,去年我投入1万余元炒股,担心调整持了半年就卖掉,如果改买基金并一直持有,收益早就超过炒股。

在我无意间取得收益时,我也成为了同事眼中的基金顾问,因为我在部门是较早投资股票型基金的一个人。今年1月份,华夏成长基金分红净值归一持续营销。在我先期投资赚钱效应下,我的一位同事也申购了2万元华夏成长基金。到目前为止,这位同事的收益率也达到了50%左右。初试牛刀颇有斩获,我同事后面不断加大了基金投资。截止到目前,我部门其他同事除了3个炒股外,剩余的都成了基民。

记得今年在一次投资讲座上,对于嘉宾提出的持有两年的建议,迎来的却是咨询者一片质疑声:“这也太长了吧,牛市能撑到那时吗?”也许先知先行者注定是孤独的,但剔去市场浮华背后,终成正果者从来都是一小部分长期持有者。这个古今中外公认的信条,我为何不去尝试,间接做一回巴菲特呢?眼下我已打定主意,今年下半年重新定期定额投资,每个月继续存入800元购买华夏成长,以时间换增值空间,一直到退休。也许有一天当别人还在为晚年生活而愁眉时,我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做一个让基金经理害怕的基民

我原是个老股民。1995年,股市红火那阵子,我干脆辞职在家成了一代“职业股民”,那时候,每天在股市上追涨杀跌,几年下来,钱没赚到,反而把本钱也赔进去好几万。2002年股市暴跌之后的第三个月,我从股市全身而退。

作为股民,失败了,总要对几年来的炒股生涯做一个总结吧。总结起来,还是把握不住股市内在规律,一味地依靠人云亦云,听从机构的观点,反倒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炒作只能是凭运气而已,其后果也只能是亏损了。再说了,炒股并非是一种职业,倘把它当成一种职业来做就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