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大事的83个性格要素
20541700000014

第14章 敢于行动的性格(2)

许多人都害怕作决定,因为每个决定对这些人而言,都是未知的冒险。而且最令人困惑的是,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重要。因为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毫无头绪地浪费力气,担忧无数的问题,最后什么都没处理好。作决定就像在我们不知道内心真的想要何物时随手丢铜板一样。焦虑感会逼迫、强制我们就目前所为的事实行动。很不幸的是,留给我们决定态度或所有选择的时间太短了。瞬间的决定通常最软弱,因为它们建基于只对目前有用的事实。结果总是不好,因为迫使我们做出这样决定的力量,经常会扭曲了事实、混淆了真相。当所有的决定都取决于现在时,事实上最好地决定是老早以前就决定的那一个。

决定应该会反映我们的目标,假如目标是明确的,则要决定就比较容易。没有目标的决定只是在那里瞎猜而已。对我们最好的决定可能不是最吸引人的,或是能让我们最快得到满足的那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作决定”这件事,显得如此复杂的原因。

有一个小男孩特别的喜欢小动物。但是小男孩的妈妈就非常不喜欢他这样。有一天,小男孩在路边看到一只受了伤的小麻雀。趴在地方,不能动了,心地善良的小男孩就把这只小麻雀带回家,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小男孩忽然想到,他妈妈不允许他带动物回家。然后,他想,先把小麻雀放在门口,然后在去跟妈妈好好讲一下。于是他这样做了。最终小男孩的妈妈答应了他的要求。当小男孩来到门口,却没有找到那只可怜的小麻雀,这时候,小男孩发现了一只猫正在吃着什么,没错,这只可怜的小麻雀被猫吃了。小男孩非常伤心。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呀?这个小男孩从那时开始就下定决心,自己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这小男孩最后成为电脑行业中很厉害的华裔商人。

想想自己在做事的时候因为优柔寡断而痛失过很多的机会。因此而为之后悔。后悔就是一种很痛苦的烦恼状态。我从此也不会让自己因为优柔寡断而痛苦了。

在生活中,让人完全舒服的抉择很少。人的一生中所做的重大决定,大都有退缩的时候。有时候放弃现在的享乐和做某些牺牲,是享受长期快乐的唯一法宝。有时候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起另一选择差的决定,是能达到目标的仅有的方法。

在能够做出最佳决定前,我们必须先能分辨,这是个主要决定还是次要决定。主要决定值得我们花全部的或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而次要的决定则不必要。经常做出正确决定的人,会忽略那些明显的小缺点,因为它们对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大的影响。但是,一旦他们相信小的疏漏会产生大的影响时,他们就会快速做出反应,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长期的问题提出短期的解决之道,通常是不佳的决定。做出不佳决定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长远目标,或者只因为短期目标看起来比较容易做到,就选择了它。有许多短期的目标是在害怕失败的压力之下决定的。试着花点时间来作决定,问问自己:“我会因等待而失去什么?我可能赢得什么?”虽然并不能总是确定决定是对的,但是花点时间来思考,其正确合理的可能性通常要大。

人们通常会作决定,因为他们不能够容忍迟疑不决,特别是年轻人。由于社会的期待与影响,许多年轻人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不得不作决定、做选择、做计划,并且去努力实现它们。于是,有些人就在他们还犹豫不定时就做了选择。尽管这样做有时是不明智的、甚至是糟糕的,他们也还是会觉得解脱,感觉比较好过,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更不好受。

迟疑不定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但是通常在一阵困惑之后,有人就有可能放弃旧的想法和偏见,让问题更清晰可见,把目标加以调整,根据另外的思路来作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犹豫不决可能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成长阶段的开始,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东西,弥补我们的缺陷。

假如某个决定不能使人快乐,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哪个决定会总是让每个人都高兴,我们只能选择使目标完成更为容易的决定。但是,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如何,就先别妄作决定。

36.是否行动往往决定着能否成功

《思考的人》一书的作者詹姆斯·E·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公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的流逝。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像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功与不成功的差别只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奥格·曼狄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人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他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是的,做任何事,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会逐渐靠近你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的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你便走上了成功之路!

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写下自己目标的人比没有写下自己目标的人会更成功。

在实现目标方面,拿破仑·希尔信奉“欲速则不达”的格言,他主张采取初级步骤进行活动而不是迈开大步向前。他建议,尤其是年轻人,可先采取初级步骤,不能追求一蹴而就。例如,如果你想拥有健美的身材,他们会推荐你通过做比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少的事情来使自己不太成功,而不是试图向前迈出一大步。不是去健身房一个小时,而是只去20分钟。

换句话说,设定一个不太成功的目标,然后迫使自己坚持它。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压力太大,而是觉得能够应付。由于觉得自己能够应付,你会发现自己渴望去健身房,或做生活中其他需要你做或改变的事情。总之,拥有宏伟的大胆的梦想,然后每天做一点事情,也就是说,用小步而不是迈大步越过悬崖。设定可达到的每日目标,这样,当你实现目标后,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强化力量帮助你沿着通向远大目标的道路不断前进。

37.要想成功就必须付诸行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农村遭受了干旱的侵袭,那地方已经好几个月没下过一滴雨,土地干裂,地面上的土都被风吹走了,农作物枯萎,牲畜也都奄奄一息。于是,这个地区一间小教堂的牧师,有个礼拜天就对村民说:“让我们这星期都来祷告,祈求上天降雨。凭着你对上帝的信心,让我们在下个礼拜天创造一个奇迹--一场倾盆大雨。”然而接下来的一整个星期,干旱依然笼罩着这个村庄。

到了下一个礼拜天,这名牧师就问来做礼拜的人:“你们有没有祈雨呢?”

所有的人都高声回答:“祈了。”

“你们有没有信心,老天爷一定会下雨呢?”

大家都说:“噢,有,当然有啊。”

这名牧师就笑了,他说:“我不相信,如果你们有信心的话,你们就应该带着你们的雨伞来了。”

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带伞的。这故事就是空有信心,却没有行动。说到雨,没有任何人在采取行动上比诺亚和他的家人来得更彻底了。值得注意的是,就像有人曾经说过的,当诺亚开始建造方舟时,天空根本还没开始下雨呢。

制定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定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定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定目标倒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顶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像一个谋略家。但是,相当多的人制定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目标已经制定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拼命地去做,如果要半途而废,倒不如不做来得好。最重要的是把全副精神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当你决定是否去做某一件事情时,它要么就一定有去做它的价值,要么就是没有去做的价值,答案不可能有中间解,所以一旦决定了去“做”之后,就要集中精神去做。例如,当你在阅读荷马史诗时,应将全副精神集中于这些作品上,一边想着它所写的是否正确,一边学习其优美的措词和诗句,绝对不可以将心神转移到别的作品上。

制定目标或许还不算太难,可是要能贯彻到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刚制定好目标时颇有磨刀霍霍的干劲,可是过了三个星期后就没劲了,更别提实现目标的自信早已荡然不存。当你拟妥一项目标后,首要的步骤就是把它写在纸上,这样才能使目标具体化,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连这么简单的步骤都不做。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在《圣经》中,耶稣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有两个儿子的父亲对大儿子说:“儿啊,你今天到我的葡萄园去工作。”

“我不去,我不想工作。”老大回答说。

老大拒绝听父亲的话,就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他坐下想想,就懊悔自己的行为。他想:“我错了,我不该违背父亲。我虽然说不去,可是我还是应该到葡萄园工作的。”

他立刻起身到葡萄园去,使劲地工作,藉以弥补他的过失。

这时,父亲又去找小儿子,对他说同样的话:“儿啊!你今天到我的葡萄园去工作。”

小儿子一口答应:“我去,父亲。我这就去。”

可是过了一会儿,小儿子想:“我是说过我去,可是我并不想去!你以为我会在父亲的葡萄园工作吗?才不呢。”

过了几个钟头,父亲到葡萄园去看看。不料,竟发现老大在园里拼命的工作,却不见小儿子的踪影。结果小儿子不守信用,违背了诺言。

讲完了这个故事,耶稣转身问周围的人:“这两个儿子,哪一个照父亲的意思做了呢?”

周围的人马上回答说:“当然是到葡萄园工作的那个老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胜于言,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圣经》上有这样一段话:“凡听了我这些话而实行的,就好像一个聪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盘石上:雨淋,水冲,风吹,袭击那座房屋,它并不坍塌,因为基础是建在盘石上;凡听了我这些话而不实行的,就好像一个愚昧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袭击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得很惨。”

有信心却不行动,是不能成就什么的,正如《圣经》上所说:“只有信心而不付诸行动,无异于无信心。”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为自己想要做的人,那么就付诸行动吧。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唯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38.立即将计划付诸行动

我们的幻想可能毫无价值,我们的计划可能付诸东流,我们的目标可能难以达到。一切的一切都可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详尽,比例多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看它的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永远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具有现实意义。行动,像食物和水一样,能滋润你,使你成功。

拖延使我们裹足不前,它来自恐惧。现在我们从所有勇敢的心灵深处,体会到这一秘密。我们知道,要想克服恐惧,必须毫不犹豫,起而行动,唯其如此,心中的慌乱方得以平定。现在我们知道,行动会使猛狮般的恐惧,减缓为蚂蚁般的平静。

从此,我们要记住萤火虫的启迪:只有在振翅的时候,才能发出光芒。我们要成为一只萤火虫,即使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也要发出光芒。让别人像蝴蝶一样,舞起翅膀,靠花朵的施舍生活;我们要做萤火虫,照亮大地。

我们不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现在就去行动吧!即使我们的行动不会带来快乐与成功,但是动而失败总比坐而待毙好。行动也许不会给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的果实都无法收获。

7年前,小李和4个同学一起筹建盛典公司,专攻商业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

一年后,资金快要耗尽的时候,曙光初现:一家即将开业的超市准备安装一套计算机管理系统。小李满怀信心地去谈判,超市老总嫌他们公司太小,一口回绝了他。

这让小李沮丧到了极点。这时,一个同学讲起了乌鸦猎羊的故事:乌鸦不会捕猎,就跟在羊群后面,将羊的粪便衔起飞到空中。一旦乌鸦发现了狼,就将羊粪投下去。狼闻到新鲜的羊粪味儿,很快就能找到羊群并有所收获。狼吃饱离去后,乌鸦就可以饱享一顿羊肉大餐。

听完这个故事,小李随后到北京找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撮合其与那家超市签约,他们从中不提取一分钱的利润,但是作为提供信息的交换条件,那套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必须由他们一手完成。

随后的三天三夜,小李的团队没出过商场的大门,渴了就喝点儿凉水,饿了啃几口饼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猎的“羊”不是金钱,而是信誉。

调试结果一切正常,超市老总非常满意。如今,这座城市一半商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都是小李的公司安装的,他们的业务还拓展到了别的省份,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一次成功的“猎羊”行动。

立刻行动。立刻行动。立刻行动。从今往后,我们要一遍又一遍,每时每刻重复这句话,直到成为习惯,好比呼吸一般,成为本能,好比眨眼一样。有了这句话,我们就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迎接失败者避而远之的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