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段历史,彭信威先生在那部传世的《中国货币史》中给出了一段非常搞笑的评语,思之让人忍俊不禁:也许彭信威先生不愿意相信,一个中国历史上几乎被传为神的人会在货币上大做文章,敛财程度居然与董卓不相上下。还是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中肯:诸葛亮身处孤绝之地,本应偏安一隅;却连年空劳师旅,实在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最多只适合做太平宰相。
货币战争之三国演义
建安七年那场货币战争,孙吴就是因为试图在曹魏地盘上推行自己的虚值货币才输得一干二净。现在,蜀汉已经露出了明显的败迹,陆逊居然又出此昏招。
西汉末年,江南还是蛮荒之地。赤眉军祸乱天下的时候,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纷纷带领自己的族人、部曲渡江南逃,希望在这里找到一片没有战乱的土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扬州陆姓的祖先是春秋齐国大夫陆发,西汉末年迁入江南;一把火烧掉刘备八百里连营的陆逊就是扬州陆氏子孙;南北朝之后,陆氏子孙在唐朝还曾数次出任宰相。
这些江南豪族各有私人武装,军队控制权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根本不受孙权控制。
陆逊在夷陵击溃了刘备,断然拒绝了孙权进军蜀汉的命令。对陆逊来说,他只要保住江南一隅即可,根本没有雄心壮志统一全国。陆逊死后,其子陆抗继承了兵权;陆抗死后,其子陆玄、陆景继承了兵权。
对付江南豪族,无论孙策、孙坚还是孙权,历代孙吴统治者都一点办法也没有。
孙权没有能力跟江南世家争锋,只能把矛头转向江南最原始的土着居民—山越,最后,孙吴官家势力几乎消灭了江南所有的土着村落。
即便如此,孙吴经济主体仍以江南豪门为主,本地流通的主要货币是江南豪门私铸的五铢钱。至于孙权铸造的官方货币,大多流向了蜀汉和曹魏。孙吴朝廷先后三次铸钱,是名副其实的三次“货币战争”。
第一次铸币是在建安七年,赤壁之战之前,这些钱被运往了曹魏。
赤壁之战前,周瑜提醒孙权:“江南铜矿富甲天下,铸钱数量不知比曹操多多少倍,我们为何要怕曹操?”
既然我们有铜矿、有铜钱,那么就从铜钱入手击溃曹操的货币体系。于是,孙权开铸“大泉五十”,大泉五十重四克,规定一枚大泉五十抵五十枚五铢钱。
孙权的这些大泉五十不是用来交换江南豪门的财富,甚至不是为了抢劫自己手下的山越。大泉五十最主要的用途是被化装成商人的士兵拉到曹操的地盘换取粮食和其他物资,试图以五十倍的力度抢劫敌人财富。
孙权想得实在太简单了,一枚大泉五十根本就值不了五十枚五铢钱,您又不是北方之主,怎么可能有人听您的?
结果1:大泉五十在曹魏的地盘上与五铢钱的兑换比例约为1∶1。
结果2:曹魏的百姓拿到大泉五十后反而经常到孙吴地盘上来花—一枚大泉五十要抵五十枚五钱,这可是孙权您自己的规定。
结果3:大泉五十铸行不足一年就被迫停铸,孙权不得不下令官府一旦收到大泉五十,必须回炉重铸。大泉五十孙权不但没弄到财富,反而损害了自己。
问:孙权为何不禁止粮食等物资出境?
答:这确实是货币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或许孙权也想这样做,但禁止物资出境的第一个后果就会损害孙吴与北方的贸易往来。这些贸易控制在江南豪门手中,他们不可能允许孙权这样胡作非为。
第一次货币战争,孙吴完败。
第二次铸币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蜀之战后,这些钱被运往了蜀汉。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实际情况则是,吕蒙刚刚消灭了盘踞在荆州的关羽,孙权就给他运来了一亿枚直百五铢,让他弄到蜀地去交换物资。此时,蜀汉的直百五铢已经减重到六至八克,孙权这批铜钱却完全按照蜀汉初年的十克标准铸造。两者相比,这批铜钱很快就成了成都的主要交易货币,给蜀汉统治造成了致命打击。
理论上,一亿枚直百五铢能换得一百亿枚蜀地五铢钱,汉代两朝官私总共才铸造了五百亿枚五铢钱,显然,一亿枚直百五铢已经足以取代蜀汉货币体系。这段时间,诸葛亮只得下令不准民间再以铜钱作为交换媒介,蜀汉交易退回到物物交换时代,所谓。
结果:蜀汉在丢掉荆州之后,又几乎丢掉了所有财富。
第二次货币战争,孙吴完胜。
第三次铸币是在孙吴赤乌九年(公元246年),这些钱被运往蜀汉。
诸葛亮死后,蜀汉大权落在蒋琬手中,蜀国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蒋琬执掌蜀国十二年,十二年间,蒋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孙吴骗吃骗喝。
当时,孙吴与蜀汉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曹操。蜀汉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开始,蒋琬不断派士兵化装成商人进入孙吴境内,这些人以直百五铢在孙吴境内购买粮食等物资。一枚直百五铢重量约合两枚五铢钱,由于蜀地朝廷高压,一枚直百五铢要当一百枚五铢钱花,蜀国的国家信誉也为直百五铢谋到了一些市场,一枚直百五铢在吴国大约能当十枚左右的五铢钱用,蒋琬确实捞了点实惠。
结果1:得到直百五铢后,江南豪门、坞堡乃至小农,都纷纷带着赚来的直百五铢流窜到蜀汉去购买粮食。
最后,蜀汉士兵居然也加入了这种投机倒把的生意。
至此,这场货币战争的结果已经是毫无悬念了,在千百万人追求财富的梦想中,蜀汉将完败,孙吴将完胜。
此时,曾火烧连营八百里的陆逊站了出来,在陆逊的主导下,孙吴对蜀汉货币战争发动了反击。
你不是一枚铜钱当一百枚五铢钱吗?我就当一千枚、二千枚甚至五千枚五铢钱!
嘉禾七年,孙吴开始铸造“大泉五千”、“大泉两千”、“大泉当千”几种货币。以最值钱的大泉当千为例,为八至九克,比蜀汉直百五铢减重一至二克,这些钱全部用来运输到蜀地换取物资!
陆逊的想法是好的,陆逊的做法是坏的。
不长记性啊!
孙吴与蜀汉比,蜀汉有着天然的优势:蜀汉可以封锁边境,因为国内没有士族高门和大商人掣肘;孙吴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大家从来都是把孙吴皇帝的命令当废纸的。
结果2:这些大泉五千、大泉两千几乎全部回流到孙吴国内—这可是孙吴的国家法定货币,最后蒋琬居然试图以这些钱购买江南豪族铁矿。
陆逊的货币制度在江南豪族间引起了强烈不满,孙吴赤乌九年(公元246年),陆逊只得下令取缔大泉两千和大泉五千,已经铸行的大泉五千全部回炉重铸成“大泉一千”。
在豪门大族一致反对下,陆逊也于赤乌九年被罢相,直到孙吴灭亡,官方再未推行任何铸币。
第三次货币战争,孙吴完败。
在这里,我还想告诉大家,由于绝大多数大泉五千都被回炉重铸了,大泉五千成为今天极为罕见的一种铜钱。直到清代金石家刘喜海着《泉苑蔷华》,人们才见到了泉五千的拓片,至于原钱,早就不知去向。民国年间曾出土了两枚大泉五千,江湖传闻袁克文(袁世凯的儿子)曾花巨资购买到一枚,后来,袁克文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原钱也就流失了(一说流到海外)。
至于另一枚民国出土的大泉五千,我确实见过,在现在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小结:礼崩乐坏的时代
寒门素族被完全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暴戾与残忍:有人在街道上因小磕碰将陌生人投入烟火中烧死;有人在母丧中听闻起兵造反,立即脱掉孝服抄家伙就去投奔;有百工卑姓为接近士族高门尽献妻女曹操任由民间私铸五铢钱,刘备拼命造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孙权造出了更离谱的大泉五千。单纯从币制来看,三国应统一于曹魏,然而,曹魏终亡于西晋司马氏。
这是偶然吗?
董卓之后,最大的两个军阀是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这两人已经先后被曹操攻破。曹操当时是唯一有实力统一全国的军阀,赤壁溃败却阻挡了曹军前进的步伐。
此后,曹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防御上,他认为蜀汉和孙吴是“蕞尔小国”,经过其田野,农民每每面带菜色,这样的土匪当不攻自破。
关于赤壁之战,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观点:曹操到达赤壁的军队不足万人,而且在长江遇到了瘟疫,曹操心痛士兵伤亡,于是一把火烧掉了荆州水军。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二十万军队肯定是曹操的所有老本,如果在赤壁之战中被击溃,刘备根本就不用去借荆州,孙吴早就挥军了。
无论赤壁之战胜败如何,我可以确信的是:此后曹操在北方锐意改革,坚持不懈地推行“耕者有其田”。
所以,赵翼才在《廿二史劄记校证》中这样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
曹操的屯民不用承担兵役,小农也可以自由离去。曹魏的武力支撑同样来自北方的世家大族,跟江南世家大族一样,这也是一批成长于西汉的官商、发迹于东汉的军阀。曹操本是宦官家庭出身,世家大族又怎么肯在这个“赘阉遗丑”治下称臣?何况,曹操要做的不仅仅是当皇帝,还要以土地国有彻底断掉世家大族的命脉。
也许,曹操不愿意在建立强盛的封建集权之前看到世家武装进一步壮大,或许这才是他一生不愿轻起边衅(边境争端)的真正原因;也许,曹操出身低贱,知道辗转呼号于生死边缘的苦楚,所以,他不愿意看到百姓再受战乱之苦;也许,曹操确实也想统一中国,只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曹操一念之差,中国统一的进程戛然而止,也为后世埋下了更大的祸根。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一月二十三日,曹操薨。
曹操尸骨未寒,陇西大姓陈留就上书魏王曹丕,要求确立“九品中正制”,此后,选官要看“世、状、品”。也就是说,但凡有人做官都要看其家世、族谱、世家大族的评判。
自此,豪门大族在历史上又多了一个专有名词—士族。
曹丕为了获得士族支持,同意在魏国实施“九品中正制”,也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只是,曹丕一旦向士族妥协,就必须借助他们的力量才能统一全国。如此,不但刚刚萌发的小农经济将消弭于无形,士族门阀势力还将历久弥坚。
“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官分九品,说白了就是将社会阶层流动固化在既得利益者阶层,寒门素族再无寸尺晋身之路。当每一个普通人都失去了阶层流动的正常途径,人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如果无论怎么努力,明天依旧都是灰暗的,自己乃至子孙后代都无所期盼,生活焉能不充满灰色?
何况,他们还看到“士族子弟有错误也不承认,官府对士族恶行不闻不问,封建官僚居然在亭台水榭中处理政务,看到普通人的善行却不称颂他们的德行,评判他们的功劳根本不据实奏报,胡说八道的人反而取得了莫大荣誉”
当绝大部分人辗转于江湖之间,却找不到正常的上升途径,封建社会将就此堕落,而极少数聪明绝顶的人则会另谋出路。
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寒门素族被完全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暴戾与残忍:有人在街道上因小磕碰将陌生人投入烟火中烧死;有人在母丧中听闻起兵造反,立即脱掉孝服抄家伙就去投奔;有百工卑姓为接近士族高门尽献妻女……
寒门素族在高门士族面前丧失了良知、尊严、希望,一切的一切都在高门士族权势的压榨下荡然无存。《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两军阵前,诸葛亮痛斥魏国。据说,七十多岁的魏国司马王朗听后,被当场气死。
罗贯中显然对这段故事作了美化,如果一国司马(宰相)能有如此血性,魏国何至于此?最可怕的是,三公九卿对蝇营狗苟之事见惯不怪,甚至习以为常,那才是真正的哀莫大于心死!
我还想告诉大家,在真实的历史中,王朗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王朗进仕于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是一代儒学宗师,曹丕对他的评价是!王朗历经汉灵帝、曹操、曹丕数朝,完整目睹了曹魏由弱变强,再由盛转衰的全部历程。
王朗晚年,皇帝在民间选上千美人入宫,建“总章观”高十几丈,其上又建铜凤,宫女们甚至可以在铜凤上起舞。面对亡秦之迹,这位三朝元老在弥留之际上奏皇帝:天理循环,绝无一人饱享奢靡、一人难保首领之理,希望皇帝能减免无益的费用,将财富留给饱受饥寒的天下黎民……
魏国皇帝当然没有听从王朗的劝谏。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高官把持朝政,魏国始终未能建立强势封建集权,此后,司马氏代魏,魏、蜀、吴三家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