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是部金融史
2051900000015

第15章 国家与土匪(东汉)(2)

汉代,青海地区生活着另一个古老的民族—西羌。与匈奴一样,西羌也是一个游牧民族,自己只能饲养牛羊、马匹,粮食、布匹都要靠汉朝供应。对西羌人来说,能换到粮食、布匹当然好,如果换不到,纵马抢劫更省事。

西汉年间,汉武帝曾经收服诸羌,并在羌地设置了郡县;汉宣帝、汉元帝先后对西羌发动过三次大的战争,诸羌从此一蹶不振。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帝国无暇西顾,西羌由此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东汉中期,西羌人口数量已经与匈奴鼎盛时期相近。

东汉举国上下却对此毫无警觉,醉心于发财的坞堡主当然不会关心军事;西汉时期的军马饲养基地也变成了“科研机构”,流传后世的《相马术》就是其代表性成果;甚至皇帝直接统辖的禁军(常备军)也不足万人。更可笑的是,帝国末年禁军居然有很大一部分由宦官兼职组成。

弱势的政府、弱势的军力、强大的经济,最容易引来外贼窥视。

汉安帝永初年间,西羌多次侵扰冀县、平襄(今甘肃甘谷、通渭),经常一次就屠杀上万名汉人;多名高官先后罹难,汉中太守郑勤阵亡、凉州刺史皮扬阵亡、征西将军司马钧兵败自杀;最后,西羌甚至一度围攻故都长安。

战乱之中,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被打破了。甘肃、陕西地区的汉人开始大规模内迁,人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园,再一次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流民,再一次出现在帝国的版图之上……

在汉安帝的号召下,吃尽了西羌苦头的坞堡也只能心甘情愿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只不过,坞堡军队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战争中当然不会分工合作,更多的情况是,一支坞堡军队遇到敌人,友军龟缩不出,坐看友军失败。加之东汉坞堡派出的士兵都是原来扛锄头的农夫,这些人临时拼凑起来组成军队,单兵作战能力确实远低于西羌,十个步兵也未必能打赢一个西羌骑兵,因此,东汉军队逐渐被各个击破。

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四年,东汉帝国全体臣民一共花掉了二百四十亿枚铜钱,差不多相当于西汉帝国二百年间铸造的货币总和。然而旷日持久的战争并未能击溃西羌,也没有保护好内地黎民百姓,反而培养了一批强大的军阀:张焕、皇甫规、段颎等,还包括后来祸乱汉家天下的董卓。

汉羌战争消耗的社会财富越多,东汉帝国解决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汉安帝死后,东汉帝国再没有能力主动对西羌发起攻击,在战争中几乎完全处于守势,西羌之祸愈演愈烈。汉桓帝在位二十一年,西羌四十五次入侵,朝廷甚至未能组织一次有效反击。

战火蔓延到朔方、云中、雁门、代郡、琢郡、渔阳、辽东等内地诸郡,西羌士兵一度进攻都城洛阳。

连年征战使得东汉人民无心稼穑,帝国政府既然解决不了西羌入侵,其他社会问题也就随之激化。

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郡县遭受蝗灾,帝国版图内再次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流民。这些人光着身子、吃着草根,在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下流浪于帝国阡陌之间……

铜臭的由来

或许汉灵帝认为,帝国已经出现了“三空”(田野空、府库空、朝廷空),既然封建官吏没有实权,卖掉又有何妨?卖官不用盘剥百姓,又能增加国库收入,才是敛财的最佳手段。何乐而不为?江山风雨飘摇之际,一位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昏君”—汉灵帝刘宏—登上了舞台。

汉灵帝之所以臭名昭着,据说是因为卖官。后世史家认为,他在帝国统治行将崩溃之际仍旧卖官敛财,最终导致东汉帝国灭亡。今天的电视剧中也经常有这样的镜头,每当皇帝醉心于享乐的时候,总有忠臣站出来大骂皇帝(一般会义正词严、声色俱厉,甚至声泪俱下):你难道想学汉灵帝刘宏吗?

其实,卖官不是汉灵帝首创,更不是后无来者,卖官者也不乏所谓“明君”,前有秦国的秦穆公、西汉的汉武帝,后有唐朝的唐玄宗、宋朝的宋神宗,卖官的皇帝数不胜数。只不过,公卿大僚之位居然被拿到市场上叫卖,终究不是什么光彩事。皇帝卖官就像鬼子进村,悄悄买、悄悄卖,声张的不要。

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公开颁行诏书卖官的皇帝只有汉灵帝一人而已。非但如此,汉灵帝卖官还大鸣大放,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为官职规定了种种价格折扣,上至公卿,下至县令,几乎无一不卖。

如此明目张胆地卖官,不仅仅是皇帝丢脸,连官僚的脸也被丢光了。所以,无论史学家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汉灵帝是一个昏君。汉灵帝,几乎成了灰太狼和懒羊羊的合体。

真的是这样吗?

东汉本就是最穷的封建王朝,除去西羌入侵,汉灵帝当政二十二年,全国居然发生了三十一次大地震。

刘宏,真是穷到了极点。

按照一般思维,为挽救风雨飘摇的帝国,统治者一定会铸大钱敛财。

汉灵帝的情况,属于二般。

汉灵帝确实选择了铸币敛财,只不过,他没有选择铸大钱,反而铸造了足值的五铢钱。中平初年,刘宏重铸五铢钱,汉灵帝五铢背面有四道斜纹,所以汉灵帝五铢也被称为“四出五铢”。从出土文物来看,四出五铢重35克,仅比赤仄五铢轻05克。

灵帝一朝,先后三次铸币,都是这种四出五铢,始终没有发行虚值货币。

汉灵帝初年(公元168年),帝国已经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每石粮食价格为万钱,一匹马的价格约为两百万钱,这个数字已经和西汉末年战乱时代不相上下。四出五铢并非虚值货币,在超级通胀中,这点钱对巩固东汉统治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四出五铢刚刚面世,坊间就开始流传,铜钱背后的四道斜纹代表四方邪气冲天,四方必将大乱……

第一次读这段历史,我非常奇怪,汉灵帝这么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后来,我明白了,汉灵帝敛财的方法就是卖官。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汉灵帝颁布诏书,公开买卖官职,上至公卿,下至县令,所有官职无不需要以钱交换。现任官僚也需要补缴费用,官声卓着者可以打五折、三折。

比如,刘宏就曾打五折,以五百万钱把司徒的位置卖给了“晋州望族”(晋州坞堡主)崔烈。

在崔烈的受封典礼上,刘宏突然有点后悔,说:“司徒五百万钱卖给你实在是便宜你了,这应该是一千万钱的价格。”

事后,崔烈问儿子(崔钧),自己现在位列“三公”,可曾听到外界对此有何议论。

儿子答:“父亲曾经历任卿、太守之职,无论资历还是官声,您都应该得到三公之位。

今天,您却通过买官获得司徒的位置,实在让天下人失望。因为,您这个司徒的位置,铜臭味道实在是太重……”

这句“悔不千万”为刘宏留下了千古骂名,也给封建官爵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铜臭。

或许汉灵帝认为,帝国已经出现了“三空”(田野空、府库空、朝廷空),既然封建官吏没有实权,卖掉又有何妨?卖官不用盘剥百姓,又能增加国库收入,这才是敛财的最佳手段。何乐而不为?

汉灵帝没有想到的是,虚值货币,皇帝不发,有人替他发!

买官者本就是坞堡中的军阀,现在,他们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官职。他们到任之后,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私铸货币—“铅券”。

顾名思义,“铅券”就是铅质的货币。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铅券的出生地,史籍对此语焉不详,可能是有一个地方官铸造铅券,之后大家纷纷模仿。在这里,我只能为大家总结一下铅券的特点:但凡流传下来的铅券,货币单位不是可以抵多少铜钱,而是可以在某地兑换多少土地,也可以按照土地价值交换其他财富。

乱世之中,大概大家都觉得铜钱也不靠谱了。

铅只是一种比铁还重的金属,虽然单位价值高于铁,却比黄金便宜很多。而土地可是农耕时代最大的财富,以铅券换土地,这何止是抢劫!

可以说,铅券是中国历史上最恶劣的虚值货币。

经历了羌人之乱,所谓官员面对的根本不是黎民百姓,而是跟他一样强势的军事坞堡。大家都是军阀,凭什么让我挨你的刀子?既然你只是名义上的官府、实际上的强盗,那么,也只有比一比谁的刀更快了。

结果:坞堡VS坞堡,也就是传说中的军阀混战。

本就已经羸弱不堪的底层黎民再也不能承受军阀混战的压力,在灾害、异族战争的多重压力下,史籍再次出现了“人相食”的记录: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流民再次成为一股无法遏抑的洪流……

当连活下去都成为奢望,一个道教的分支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信徒奉为神灵之语的《太平经》中,人们开始发泄对帝国无能的愤恨:皇帝不是隐士,天下间的事情、天下间的道理,作为皇帝却一无所知,这才是皇帝最大的错误。

这个道教分支的首领叫“张角”,他自封“大贤良师”。毫无生的希望,人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虚无,不再相信自己的理性—理性并不能延续人们的性命。这些信徒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臣服于这位“大贤良师”,之所以有人没有得救,是因为对“大良师”还不够忠诚。

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这些无比忠诚的道教徒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同时起义。无以为生的流民在头上围起了黄巾,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中原大地再一次陷入混战之中……

董卓之错,在于他明明是土匪,却偏偏以国家名义发行无字小钱。与其说无字小钱打破了人们对货币的信任,毋宁说自此封建帝国的信誉完全崩溃。封建帝国已经完全成为强盗,再也没有一个土匪能取得黎民百姓的信任。有时候,历史充满了诡异。

西汉帝国曾那么强势,却无法遏制汹涌的流民—官军终究不会为剿灭流民尽到最后一分力量;东汉帝国朝廷中枢没有直接控制军队,却以极高的效率消灭了农民起义—坞堡对防范流民不遗余力,流民经常无处可以流窜。在不足半年的时间里,各路军阀把黄巾军消灭得干干净净。董卓,就是镇压黄巾军的军阀之一。

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坏事。做坏事被人骂并不难,难的是被人一骂就是两千年。西汉末年的王莽、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很多坏人,绝大多数顶级的“坏人”都毁誉参半,不会一边倒骂声一片。唯独这位董卓,这么多年、这么多史书,无论正史野史,我从来都没见任何人说过他一句好话。

据《三国志》记载,董卓年轻时勇武有力,经常身带双鞭,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

西羌祸乱中原的时候,董卓凭着一身好武艺找到了一份工作—郡守派他率领乡民抗击西羌,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民兵连长。

董卓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为抗击西羌付出了巨大努力。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同羌人头领喝酒,酒酣耳热之际也常常纵声放歌,据说这样可以联络感情。当然,喝酒唱歌之际董卓顺带挑拨离间,挑动羌人内斗。

挑拨离间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董卓居然成为西羌几个部族的首领,时而抢劫汉家,时而打击羌人其他部族。

靠着这些家底,董卓参与了镇压黄巾军的战争,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这里要说,汉灵帝是一位眼光敏锐的帝王,他意识到董卓的存在对帝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公元189年,汉灵帝在弥留之际发出最后一道诏书,在没有收钱的情况下免费任命董卓为并州刺史,希望以此稳住董卓,让他不要来京城惹是生非。汉灵帝死后,东汉帝国失去了最后一位有能力统辖全局的帝王,朝廷由此变得一团糟。在宦官、外戚、朝臣的无数次斗争中,董卓找到了一个机会率兵进入洛阳,成为主宰东汉王朝的人。

说起来很可笑,董卓进京,带了多少人马呢?

答:三千人。

没错,是三千名士兵,这已经是董卓的全部家底。三千军队就让朝廷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