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离奇事件之谜
20472200000011

第11章 离奇的人类文化之谜(2)

伏都教和还魂尸之谜

观点:在伏都教的种种神秘的邪恶行为中,最令人毛骨悚然,最为著名的就是制造“还魂尸”。现代科学给出了几种可能的答案,但最为神秘的那部分,至今还是离奇难解之谜。

说起“僵尸”,人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个面无表情、衣衫褴褛、行动迟缓蹦跳前行的可怕形象。许多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表现过“僵尸”,但也只是出现在虚拟的影视文学中。事实上,也许你不知道,在现实中,就有一个地方存在真正的“僵尸”,而且数量众多,这就是伏都教中神秘恐怖的“还魂尸”。

伏都教(Voodoo)又译“巫毒教”,是目前最为人熟悉的非洲信仰。伏都教是从非洲古老的祖先崇拜、精灵崇拜传统演变而来。虽然伏都教确切的起源现在不得而知,但人们普遍认为西非的贝宁是伏都教诞生的摇篮。在贝宁当地芳族的语言中,伏都(Voodoo)就是“精灵”、“神”的意思。伏都教也是贝宁的国教,60%的国民都信奉。在贝宁,每家都有祖灵崇拜的传统,铁祭坛就是人们与祖灵交通的地方。每天,家人都可以在祭坛前和他们的祖灵谈话,祈求他们的护佑。即使到了今天,当地的天主教徒有时也会在弥撒做到一半时,跑回家祭祖。

伏都教确切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而海地就是伏都教走出非洲的重要地方。海地当时还是法国殖民地,大量的非洲黑奴被贩卖到海地岛充当劳工。这些奴隶把非洲原始宗教也带到那里,主要是西非的贝宁原始宗教。随着17—19世纪奴隶的买卖,贝宁伏都教也输往其他国家,海地、巴西都深受影响。海地还吸收了法国人带来的天主教,把其宗教中许多繁杂的宗教仪式用在原始非洲宗教上,渐渐形成了神秘、诡异、令人恐怖的伏都教,并在海地流传起来。

伏都教教义具有原始宗教的特点,认为天下万物都是一种表象,在事物的背后有更重要的灵魂力量在活动。灵魂世界的首领名叫力格巴,他是人与幽灵的媒介,其他还有蛇神等。伏都教有自己的巫师和术士,是人与神的媒介,拜祭时要向这些神祷告,求神帮助。伏都教仪式繁杂,表现形式神秘诡异。以午夜祭礼仪式来说,一般都是在人迹罕至的丛林深处的庙宇举行。大祭司主持整个仪式,先是祷告、念咒和奠酒,然后在地上画灵符祭神,最后所有参与者唱歌、击鼓和跳舞。在普遍信仰伏都教的海地,人们认为如果不参加伏都教的祭礼,便会遭受诅咒。这种恐惧心理和周围群体的无形压力,使伏都教在海地变得神秘莫测。据说,已故海地独裁者杜瓦利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就曾经自称有大祭司的权利,又封手下秘密警察为“回巫术师”,专门为他的统治服务。

除了繁杂诡异的各种祭祀仪式之外,伏都教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制造“还魂尸”,也即“僵尸”。所谓“还魂尸”,是指伏都教中一种独特的宗教现象,是一种处于生与死的临界状态之间的活死人,即“会走路的死人”。据说伏都教巫师具有一种邪恶的能力,如果有人愿意出钱,巫师便施法向指定的某个活人施以毒咒使其死亡,再对其尸体施以还魂术使之复活。复活后的人将变成无知觉、无意识而能干活、任由主人随意奴役和支配的“活死人”,与“行尸走肉”无异。

过去,外国来到海地的人听到当地土著述说“还魂尸”,总以为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或恐吓。但当他们来到海地实地考察时,发现不少当地人在埋葬自家的亲属之前,为了害怕和避免他们当还魂尸,便常常先把死尸的喉管割断,或是在心脏处钉上大铁钉。这种异常的行为引起不少科学家的震惊和重视。人类学家梅特罗在他的专著《海地的伏都教》中这样描写还魂尸:“他全身冰凉,能行动,能吃东西,能听从主人对他的指令,但却没有记忆力,也不知道自己身处的环境。”

1930年,法国人类学家德鲁基在海地考察,亲眼看到了这恐怖的一幕:“4个奇怪的人在田间干活,他们穿着麻袋片做成的破烂衣服,双手软绵绵地垂在两旁,脸孔和手似乎都没有肉,皮肤则像皱羊皮纸似的附在骨头上。”后来,当地人告诉他,这些就是还魂尸。

1982年,美国的一份报纸曾经刊登过一则真实的消息,使得伏都教僵尸变得人人皆知,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这份报纸刊登:一位名叫纳西斯的海地黑人被变成“还魂尸”,其遭遇可谓离奇。1962年,纳西斯因财产纠纷被哥哥串通巫师所害。他先是莫名其妙地病倒,最后听到医生宣布自己的死讯,随后被埋进坟墓,然后有人挖出他来被缚住双手带到一个农场,和100多个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一起干活。有一天,工头忘了给他服药,他恢复神智逃离魔窟。直到1980年他哥哥去世,纳西斯才鼓起勇气返回故乡。后来,海地太子港精神病中心的有关专家对纳西斯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最后的医检报告是:“他确实是被施行过还魂术。”

消息登出后,美国哈佛大学的植物学家韦德·戴维斯及生理系专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还花钱买来当地巫师的“还魂药粉”,通过对其进行药理分析之后认为,海地的巫师大都利用河豚素或蟾蜍毒素来制成所谓的“还魂药粉”,这些药粉能影响人的心脏或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海地气候炎热,人们大都赤足行走,穿的也很少。有不怀好意的人会把药粉涂抹在被害者屋内的桌椅上,当受害者接触后,毒素便渗入人体,人心跳变慢、脉搏微弱,被人误以为死亡埋入坟墓。不幸的受害者此时处于假死状态,巫师悄悄把他从坟中挖出,再用含有山药和曼陀罗的药剂解除假死。这是一种解药,能使人从假死状态中苏醒,而曼陀罗则是传统的麻醉剂,它可以使受害者保持半昏迷的麻醉状态。于是任人摆布的还魂尸就这样产生了。只要不断给受害人服用麻醉剂,就会一直保持“活死人”状态。目前,海地的“还魂尸”数量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这种恐怖的风俗可能还一直存在。

海地

海地是全球第一个黑人共和国,也是美洲新大陆第二个独立国,在1804年1月1日宣布独立,最早是哥伦布发现今日海地国家的所在。

花山谜窟之谜

观点:花山谜窟谜团重重,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开掘石窟,又处在新安文化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却没有任何信息记录,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

花山石窟的开掘年代、用途、石料去向、持续时间、开掘者身份等谜团至今未解。

百慕大三角、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中国神龙架……这些举世无双充满神秘的地方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坐落在北纬30度线上。今天,这条线上又一道世界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花山谜窟。

花山谜窟又称“古徽州石窟群”,位于安徽黄山市中心城区东郊新安江南岸花山谜窟的连绵群山之中。

据目前已经勘测的结果,在沿江两岸5公里长的山群中共有36座石窟,目前开发出三个,编号为2号窟、24号石窟和35号窟。更让今人不可思议的是,随着勘测的进行,研究人员又在花山石窟东侧延长线的歙县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窟36处。

花山谜窟体量巨大,只有亲自去实地看看,才能体会其神秘和不可思议之处。以35号石窟为例,这个巨大的石窟建筑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所有空间都是人力一点一点凿出。35号地下宫殿洞内套洞,洞下有洞,结构怪异。整个石窟总体面积12000平方米,石洞里无壁画又无佛像,只有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依然清晰如初整齐美观。往深处走,洞内还时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潭水,常年不枯。在洞的底部,有一个45度左右的坡面,宽15米,长30米。整个大斜面让人叹为观止,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大斜面的坡度正好是石窟外面山坡的坡度。要知道,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凿工人没有任何现代测绘仪器,连洞内的照明都是问题,他们是如何准确判断出斜面开凿的起始点及其坡度的恰到好处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谜题。

除了高超的开凿技术,花山石窟的其他疑团也有很多。比如最简单的,石料开凿后运去了哪里?据考证,35号石窟开掘出的石料不下几十万立方米,这些石料足以铺就一条从黄山到杭州200公里的石路,其他35个石窟开掘出的石料堆在一起又该有多少?科研人员寻找好久,也不知这些石料现在运往了何处。周围没有大的人工工程,当时的人们为何又要开凿这些石料?再说,既然是采石,露天开采岂不是更加省时省力?为何又要费尽心思开凿这样规划整齐的洞窟?还有洞内的潭水从何而来?如果是新安江的水,为何洞内水位要低于新安江水位2米?如果此水并不来自新安江,那又来自何处呢?

以上问题疑点重重,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这些石窟的用途。古人耗费大量精力人力,这般规模的巨大工程是为了何用?为何在历史上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由于花山石窟在史籍上找不到记载,研究人员首要的任务就是定出石窟最早开始建造的年代,这样才能寻找到其开凿的用途及意义。据考古、地质方面的专家对石窟出土的西晋釉陶等文物进行考证断定,花山石窟开凿于西晋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石窟开凿后,还有人工继续开凿的痕迹,这说明石窟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结合当地的历史及地理因素,目前对花山石窟的用途有许多假说:

屯兵说。此地古代属吴越所管辖,历史上越王勾践伐吴是在秘密状态下备战的。花山石窟地处隐密,外人根本不可能发现。

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一心复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秘密训练伐吴越军总数为49000人,全在外秘密训练而成。花山石窟体量巨大,地势隐蔽,确实是秘密屯兵的好所在。另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这种说法可由窟内遗留的矛、斧、大量未使用过的石块,以及某些岩壁上留有烟熏的痕迹等为佐证。

采石场说,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徽商屯盐说,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

古代徽州地理位置封闭,通往外界的捷径只有新安江。因而这里成为物资集散地,石窟为徽商的仓库。这种说法可以很好地解释石窟群中的石窟规模不同、样式各异的原因,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盐商所有。

功能转化说认为,这些石窟并非某一朝代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环保巢居说。“北方有窑洞,南方有石窟”,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一个掘土坡为房,一个凿石山为屋,不占肥田沃土,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栖息地。石窟内有房、有走廊、有石桥、有厅堂,有石水池、石水窖等,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史前文明说。人们把北纬30度线称为“神秘线”,而花山谜窟也位于北纬30度附近,于是有人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猜想:花山谜窟是外星人的杰作。

还有皇陵说、花石冈说、晋代说、临安造殿说、方腊洞说,九黎氏部落说、青铜器工具说等等。猜想多多,言之凿凿,皆因花山谜窟毫无史料记载而难成定论,花山谜窟依然是一连串的难解之谜。

花山石窟的发现

花山石窟的发现纯属偶然,2000年的某天,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无意中踏出一个小洞。好奇的老农用手扒了几下,孰料沙土土块纷纷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组织人力勘查,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就这样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