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于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了的人。准备二字,并非投机取巧。在坚韧面前,机智和投机取巧都会黯然失色。诚然,机智和投机取巧可以使你一时地离开困境,但是并不能保证以后你陷入同样的困境时仍然能全身而退。相反,坚定和忍耐却让你坚守阵地,低调的奋发图强会使你重新得到新的机遇。有了坚韧的品格,低调的做人做事境界,不但这一次的问题迎刃而解,也不会惧怕以后遇到的恶劣情况,更重要的是也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人生财富—良好的声誉。
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坐上冷板凳,你都可以采用这一机会好好训练自己的耐性,磨炼自己的心志。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自然会等到翻身的那天。宗庆后曾经说过:“当你坐上冷板凳时,那就坐下去好了,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有耐心,就可以把它坐热。”如果坐不住冷板凳,那么你就正中某些人的下怀,或者被人看轻,到时候后悔莫及!
抱怨怀才不遇,不如抓住时机
人一生的发展,有许多的不同。其中存在着许多机遇、挫折和成功,如果能较好的把握机遇,不断地积“小成”为“大成”,则最终将成为“成功人士”;如果不断地重复犯错误,挫折总是多于成功,则无论一生遇到过多少机遇,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蒲公英,它不是按常规来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发芽、不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场雨是在什么时候落下的,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发芽、开花,并在雨水被蒸发干之前,抓紧时间做完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以色列人把它送给拥有智慧而又贫穷的人。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平民百姓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像沙漠中的蒲公英遇到雨水一样少得可怜。送蒲公英的目的,是在时时提醒他们在自己处境困难时,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只要耐心地等待机会;而一旦机会到来,就要果断地猛扑过去,抓住不放,大胆地去实践,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当今,“怀才不遇”好像成了时下人们的一种通病,他们普遍的症状是:满腹牢骚,喜欢批评一切,并时常显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
当然,由于客观环境无法与之适应,的确有怀才不遇之人,出现千里马无缘遇伯乐的现象,但如果你真是一匹千里马,第一次和伯乐失之交臂,那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遇伯乐的机会,总有一天你会被伯乐发现的。
有怀才不遇想法的人,碰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其中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他们从不懂得低调是什么,常常自视清高,张扬自己的学问与才华,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学历比之低等的人。当今社会,并不是你有才气,就能成就大器。别人看不惯你的张扬与傲气,就会找机会为难你。至于你的上司,你的才能本来就威胁到他的生存,加上你不懂得低调,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才能,那么他怎么会不打压你,最后的结局就是:你变成了一位“怀才不遇”者。
还有一种怀才不遇者,就是自我膨胀的庸才。由于自身无能,当然得不到重用。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没用,反倒认为无人识才,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到牢骚满天,苦水乱吐。
不管是真的有才还是庸才,怀才不遇者几乎成了人见人怕的瘟神。他们不开口则已,开口就是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自己多么有才,多么能干,听者也只好点头称是,不然,也会遭到相同的责骂。
最后的结果就是,“怀才不遇”之感越多的人,就会把自己孤立在一个圈子里,甚至无法与其他人的圈子相交。人人都怕惹麻烦,不敢与之相处,将其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一个人如果给众人的印象已成定局,那除非遇到贵人大力提拔,否则将很难改变这一印象。要么辞职,另谋他就,要么外调。如此重复的辞职、谋职、内调、外调,总是在小职员的行列中挣扎徘徊,则真正成了一辈子的“怀才不遇”者了。
所以,一个人不管才干如何,难免会碰上无法施展自己才能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千万要记住:努力把握好每一次机遇,在低调中积累自己的实力,而不要自怨自艾。
其实,每个人来到大千世界当中,都不甘平庸和寂寞,都想有一番作为。当你没有获得成功的时候,也许你抱怨上天没有给你一个良好的机会,自己的运气不佳,于是就有可能消沉下去,甚至也许会对所有成功的人产生嫉恨。
由嫉妒而生恨,则言语有所表露,行为有所展示,别人也会因此而疏远你,你也就更找不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当你怀才不遇的时候,一定要泰然处之,低调一些,利用自己的才智去寻找机遇。事实上,许多机遇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只是你没有抓住它。
一位教营销学的老师问他的学生:“什么叫机会?”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机会就是你碰到了别人碰不到的那种特别的运气”;有的说:“机会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关照”;还有的说:“机会就是你平时经营的种种关系”。这位老师未置可否,只是给学生讲了他出国考察时了解到的一件事情。
泰国许多地方盛产椰子,而椰树高达十几米,且树干光滑没有枝丫,采摘椰子难度非常大,每年上树摘椰子都要出一些安全事故。一位高中毕业的椰农设立了一个驯猴学校,主要是训练猴子摘椰子的技术。然后把这些训练有素的猴子卖给那些园主或者是想以出租猴子为业的农民。因为猴子摘椰子的工效比人高了三四倍。结果,他训练的猴子供不应求。短短几年这位农民就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翁。
老师接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那个泰国农民如果不了解椰农摘椰子的艰辛,没有一双善于寻找的眼睛,机会永远也不会来到他的面前。”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怀才不遇,在任何一个环境,不要只会羡慕那些有成就的人,实际上我们自己每天的工作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浮出水面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有机会。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主动进取的态度。当你在抱怨怀才不遇的时候,你首先要问问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要检讨自己是否有所欠缺,并改进,做到自我超越,然后才会真正地发现路在脚下,如果一味地局限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情绪中,最后只能走向自己思维的死胡同。
成功,是从脚下的路开始的,低调一些,努力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而不要做怀才不遇的“牢骚大王”。那么,成功就离你不会太远了。
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是指心怀鬼胎,有目的有意图地故意表现出某些能够吸引人迷惑人的假象,是自以为聪明的奸诈之举。“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
“巧诈”这种做法,乍看起来,机动灵活,善于应变,亦容易抓住别人的心,很有好处。实际上,这种做法则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所谓能瞒过人一时,但瞒不了一世,日子一久,人家就会发现他是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巧诈之人,纵有利益可图,也是极为短暂的,其下场也不能善终。“拙诚”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或许不能立即抓住人心,但他的渗透力如水般无处不在。
在中国历史的宰相当中,有一位是由于一句实话而被选中的,他就是唐初大臣—马周。唐朝贞观五年,天下大旱,河流干涸,庄稼枯萎,土地因严重缺水而出现了裂缝,老百姓苦不堪言。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异常沉重,坐立不安。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即有灾害说明朝廷的政治上有弊端。尽管李世民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但他认为兴利除弊对老百姓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立即下诏,命令文武百官上书议事,破除一切限制,有话直说,可以当场揭露、指责任何官员的错误,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问题也可公开指出,以便革故鼎新,让黎民百姓渡过难关。
诏令公布之后,文武百官认为这是一个效忠的极好机会,个个争先恐后,奋笔疾书,纷纷向皇帝上奏章,表达自己的意见。李世民见状,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文武百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朝政的整顿;忧的是国家竟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当文武百官个个直言上书时,有一位官员却在那里抓耳挠腮,无计可施,他就是中郎将常何。常何是一介武夫,只知道出兵打仗,根本没什么文化功底,不知道该对皇上说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写成奏章。
但是,当常何的奏章送到李世民的手中时,李世民看到的却是洋洋洒洒、字字珠玑、条理清晰的文章。其中,光批评建议就罗列了二十余条,并且条条都言之成理,极具参考价值。唐太宗看完之后,异常兴奋,但是兴奋之余,也感到奇怪:常何是一个武夫,平时只会舞枪弄刀,他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文采飞扬?百思不得其解的唐太宗决定立即召见常何进殿,以解除心中的疑惑。
常何一听说皇上要召见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唐太宗见到常何便问:“常爱卿,朕已经看了你的奏章,写得很好,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不过,这篇奏章真是你写的吗?”常何一听是有关奏章的事,心中稍稍舒了一口气,老实回答说:“回皇上,臣是一介武夫,哪有那个本事,不敢欺骗皇上,这奏章是我的一个门客写的。”“你的门客?叫什么名字?他现在哪里?快快告诉联。”唐太宗迫不及待地问。
“皇上,这个门客名叫马周,是山东人,从小父母双亡,孤独一人,无依无靠,贫困潦倒。前些日子,他流浪到了长安,正好被臣遇到,臣见他可怜,就收留了他。那天,他见臣愁眉不展,就问发生了什么事,臣便把写奏章的事告诉了他,第二天,他便起草好了这份奏章。”
唐太宗一听,急忙吩咐常何召马周进殿。由于爱才心切,还不到一个时辰,唐太宗就连派了五个使者催促。马周得知消息后,更是不敢怠慢,立即进宫拜见皇上。
唐太宗见到马周后,问了他许多政事,马周对答如流,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这令唐太宗非常高兴,唐太宗随即让马周到门下省任职,先锻炼一下再提拔重用。
后来,马周凭借个人的才智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之位,成为唐初著名的大臣之一。
唐太宗想听实话,常何和马周都说了实话。一代名相由此脱颖而出。
据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以前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有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他们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了。
巧诈和拙诚是背向而立的两种道德取向,拙诚是取信于人的绿卡,巧诈是丧失信誉的商标。商鞅变法造就了强大的秦国,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推出什么法令,而是真挚诚实地做利国利民的事。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才是取得民心的基本内涵。孔子的学生子张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呢?”孔子回答说:“说话要忠诚老实,办事要严守信用,为人要厚道实在,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行得通。如果你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你的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因此,一个人只有以诚待人,忠实处世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放下巧诈,低调做人,捧出拙诚,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勤勉做事,坦率做人
“勤勉”就是以勤勉之道励前行之志。机会不会眷顾毫无准备的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勤勉,离开了勤勉,那便意味着你放弃了成功。勤勉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自己不断养成的。
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在精彩地演出后,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大师,您的技巧如此精湛,还要每天花时间弹琴吗?”
演奏家说:“如果我一天不练琴,我便会觉得手指生涩。如果三天没练琴,我的朋友们便会知道,倘若一星期不练琴,所有的听众都会听得出来。”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戏大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勉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勤奋铸就成功,一个人只要勤于工作,就会有成功的必然,无论有什么压力,只要有勇气战胜它,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坦率”则是真诚、坦白、公正、和善。每个人,不论地位高低,生活贫富,生命长短,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安快乐。而快乐的源泉,则来自于坦诚的心胸。胸怀坦荡的人有胆气,有毅力,遇挫折不气馁,逢艰难不惧怕,不随波逐流,不向邪恶低头,始终保持自己的气节。
生活和工作中,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故作姿态,从而忽视了低调的做人准则,自身的率性和率真,使得人与人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增添了隔膜,使他人和自己的本色越来越被淹没起来。
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去拜访一位高僧。他们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禅师觉得这个居士虽然年轻但十分博学。到了吃饭时间,小和尚看两人谈得投机,便为两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高僧看了一下,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再推到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都没有推让,张口就吃。高僧见他这样,不由皱起眉头,心里想: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一点也不懂得礼仪!
居士吃完后,见高僧根本没有动筷子,还看到高僧绷着个脸,就笑着问:师父为何不吃?高僧一言不发。居士笑着说: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忘记师父了。如果我将你推给我的大碗再推到您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要问师父,你推我让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回答:吃饭。
居士严肃地说: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让!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么又为什么这样做呢?
高僧听完居士的话顿有所悟。
其实,过分客气是虚假的表现,繁琐礼仪是多余的形式,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