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熊素琼升任服务部经理,负责整个酒店的服务工作,并参加清华大学紫光集团教育培训中心的学习,取得了“高级职业经理人”证书。2005年初,她开始攻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EMBA学位。2006年11月,她出任东莞市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华通城大酒店的副总经理。
2009年7月,熊素琼在香港参加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时,面对几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酒店管理精英,再一次谈起了她的“马桶经验”:“酒店管理人员时刻要要注意放低自己的位置。用最高质量的服务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无论遇到多麻烦的事,都要用擦马桶一样的耐心去解决……”她的“马桶学问”还被法国著名酒店管理专家希尔维教授收入到自己的著作《世界酒店业经营全书》中去。
从一个普通的小旅馆服务员到知名职业经理人,熊素琼用她独有的“马桶精神”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平凡为借口,认认真真做好手中的即使再微小的事,累积起来就会成为别人仰望的高峰!
陪你刻完那行字
生活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再相信诺言,因为无论是许下诺言还是守护诺言都要经受寂寞等待的考验,而守候实在是一种奢侈的情感。不过终归还是有人愿意为了心中的诺言而甘愿与寂寞相伴,因为他们明白,这守候的寂寞是痛苦更是美丽的,更因为他们相信,享受过这美丽的寂寞之后一定会有承诺中的风景出现。
小村庄里有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大槐树,树干要5个人才能合抱得住。老人们说老树有灵,只要把红绳子系在树枝上并告诉老树你的愿望,它将来就会帮你实现,所以村民们都叫它许愿树。
这一天,皎洁的圆月把夜色里的村庄染上一层朦朦胧胧的银辉,男孩带着女孩在月下玩耍,不知不觉来到了许愿树下。男孩停下了脚步对女孩说:“大人们说这个许愿树很灵,咱们也许个愿望吧。”女孩笑了笑,解下头上细细的红头绳分成两段,和男孩一起踮着脚把它系在老树低垂的树枝上,然后各自双手合十虔诚地向许愿树诉说的自己心愿。
女孩问男孩许的是什么愿望,男孩调皮地咧咧嘴没有回答,而是跑到不远处捡了一个瓦片在树干上歪歪斜斜地刻下了4个字:“我喜欢你”。女孩低下头红着脸笑了,然后拿过男孩手中的瓦片也开始在树上刻字。可是,女孩只刻了一个“我”字,就听到不远处妈妈大喊着她的名字唤她回家。女孩便丢下瓦片冲男孩做个鬼脸向妈妈跑去。
第二天,男孩问女孩:“昨天你想要刻什么?”
“你想知道啊,嗯……我想刻……这是秘密,不告诉你。”女孩笑着眨眨美丽的大眼睛。
转眼男孩和女孩上了高中,他们相约要一起去北京,一起去上最好的大学,于是都拼命地努力学习。3年后,女孩如愿地考上了北京大学,而男孩因为几分之差落榜了。两个月后的站台上,火车马上就要开,女孩从车窗探出头对满脸不舍的男孩大喊:“毕业后我会回来把那天晚上没来得及刻的字刻完,你会等我吗?”男孩看着女孩,坚定地点了点头。
女孩走后,男孩明白自己必须努力拥有自己的事业。于是他承包了村子里的林地,种上果树。由于男孩的勤快和管理得法,第二年累累的果实就挂满了枝头。等到收获的季节,许多批发商都闻讯而来。
劳作的闲暇,男孩总爱到许愿树下看看他和女孩在那刻的字,仿佛那一笔一画都在诉说着两个人的诺言。
但是没过多久,女孩就举家搬去了北京,男孩也从此失去了女孩的消息。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男孩始终没有答应家人给他安排的相亲,也婉拒了所有主动向他示爱的姑娘。因为他始终忘不了女孩探出车窗向他挥手的样子,女孩所说的话好像就在耳边。他更加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生活也越过越好。
但是,这一切都被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打乱了。当男孩满怀激动地拆开那封信时,映入他眼帘的不是女孩娟秀的思念,而是女孩父亲对他的嘲讽和警告:“你趁早死了那份心,我女儿受过高等教育怎么可能再嫁给一个农民,即使你再有本事……”
男孩伤心欲绝。得不到有关于女孩的任何消息,他甚至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但是看着他们刻在许愿树上的字,想起他们许下的诺言,女孩的一颦一笑仿佛还在眼前,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不要忘了你们的承诺,你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她,一切都会变好的!于是他重新振作起精神,他相信有一天女孩一定会再出现在许愿树下。
不久,男孩听人说女孩有了对象,而且已经在准备结婚,可他根本不相信。有人说男孩傻,说他的爱情不会有结果,他也一笑置之。他只是默默品尝着这份无人能懂的寂寞,忙着自己的事业,坚守着自己的诺言。
那天,又是月圆之夜,是他和女孩在许愿树下刻字的纪念日。男孩匆匆吃过晚饭便向许愿树走去。远远的,他看见许愿树前有一道美丽的身影,正双手合十虔诚许愿。他远远地看着那道倩影,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在一点一点地融化。“你许的是什么愿望啊?”男孩远远地问。女孩转过头看着男孩,依旧笑的有些调皮:“这是秘密……”然后女孩跑到路边捡了一个瓦片在树干上刻着什么,他慢慢走过只见在他曾经刻的“我喜欢你”下面,女孩已经接续着那个有点模糊的“我”字刻下了“也是”,男孩走上前轻轻地握住了女孩的手,看着女孩深情的眼睛,和女孩一起写下了那最后一笔。
他分明是大海
说起音乐,任何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忘记巴赫。把各国不同风格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他谱写的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后人以“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评价他一生的创作。巴赫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滋养了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终其一生都在遭受着职位的卑微和贫穷的窘迫。
1885年,巴赫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但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天赋非凡的作曲家,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叔伯兄弟姐妹中也有几位是广为人知的音乐家。
巴赫从小就表现出极高音乐天赋,成长在这样的家庭原本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然而等待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的却是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专横的兄长不允许小巴赫翻阅学习家里存放的音乐资料,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兄长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的时候,把心爱的曲谱借着朦胧的月光下偷偷抄下来,这给他的眼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以至于他晚年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对于音乐的执著也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小巴赫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他所抄写的全部手稿,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十五岁时,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凭借着美妙的歌喉与高超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他被一家唱诗班录取了。巴赫一头钻进去这里的图书馆,在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中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他的音乐视野更加开阔。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练琴。每逢假日,他更要步行去数十里外的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虽然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是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也正因如此,他广泛地了解了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他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收入很低,地位也很卑微,并且这也是他余下二十七年的生命里一直担任的职位。
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封建贵族割据分裂,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设立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成为大大小小的领主们炫耀自己的权势与奢华的手段。为求生存,民间艺术家们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在当时都把乐师视作奴仆,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
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在巴赫短短几十年的生命里一直紧紧相随。富裕舒适的生活他从未享有过,相反的,他从9岁起因父母相继去世就开始感受死亡威胁。他自己当父亲后,更眼睁睁地看着他孩子中的11个先他而去。
然而就是在这样时刻笼罩着寂寞与痛苦的生活里,巴赫总共创作了八百多首美妙庄重的乐曲,其中包括三首圣乐曲;四首序曲;五首弥撒曲;二十三首小协奏曲;三十三首奏鸣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四十八首赋格曲和前奏曲和至少还有一百四十首的其他前奏曲、一百多首的其他大键琴乐曲;三百首大合唱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
巴赫在世时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他的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所欣赏。但是,惊世的才华是不可能永远被埋没的,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深深震撼了他们。“他哪里是小溪(‘巴赫’在德语中的本意是‘小溪’)?他分明就是大海!” 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作品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惊叹。
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他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越来越多的伟大音乐家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寂寞一生的巴赫。
如今,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可以听到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如果,单身不幸福
“不要再挑了,再挑就没人要了。”3年前,可可总是拿这样的话来劝艾米,可是艾米却不这么认为, “不完美,就一定要退而求其次吗?你那勉强的婚姻过得幸福吗?”艾米一连串的反问常常令可可半天说不出话来。
3年后,可可是不幸福的,看着艾米和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她不由得问自己:“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5年前的可可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爱情是等不来的。而女人又经不起岁月的消磨,她害怕寂寞,更害怕有一天容颜老去,无人问津。然而今天,是艾米让她明白,以前的自己是错的,爱情是不能退而求其次的。
可可和艾米在大学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们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都渴望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可是匆匆而过的4年大学时光里,她们都没有等到自己要等的人,虽然在这4年内,她们都不乏男孩子追求。于是在大学毕业的那天,可可和艾米开玩笑似的相互安慰道:“面包,会有的,完美的爱情嘛,也会有的。”话虽这样说,可两人都知道自己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可可已经24了,大艾米一岁。一个24岁的女孩还能等待爱情几年,她不知道。
虽然在大学的校园里没有收获完美的爱情,但她们也有值得庆幸的——她们把其他的同学花费在花前月下的时间都用了在学习上,所以毕业后可可和艾米两人都很轻松地就找到了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
工作稳定了,可可和艾米轻松、简单地过着自己的单身生活。但是她们很快发现,身边的同事好像都是成双成对的,自己的单身反倒显得有点另类。因为自己单身,她们很不喜欢参加一些同学和同事的聚会,因为老是有人问自己为何不带男朋友之类的话,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到现在她们都还没有真正地谈过一场恋爱。
一年后可可有点耐不住寂寞了,她开始私下里托一些朋友给自己介绍男朋友。但是在她见了几个之后,不由得有点泄气了,她所见的那些男孩,年龄合适,但长相一般,又没什么钱的,自己看比不上;而那些长相好又有钱的,又都看不上自己。可可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眼看26岁的生日越来越近,她不由得问自己,难道自己就真的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男朋友吗?难道自己真的要沦为“剩女”吗?
白天的时候,可可只专注于工作,男朋友的事也就不再想了。然而一到了下班回到租来的房子里时,她一个人常常会感觉到无所适从。除了害怕黑夜,她更害怕孤独,害怕寂寞。无数个夜晚,她常常被无尽的寂寞所淹没,这寂寞有时甚至让她感觉喘不过气来。
可可在第9次相亲之后的一天,突然告诉艾米:“米,我要结婚了。”当时艾米一口把刚喝进嘴里的水全都喷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