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潜存生存空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只得到局部满足,根本未得到满足或正在孕育即将形成的社会需求。这样的需求盲点所构成的潜在的市场区隔,我们可称之为“潜存小生位”。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是一项难度极大、艺术性极强的工作。中小企业一旦发现前景良好的潜存小生位,就应着手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以建立更大的首移优势(首移优势来源于很多因素,如学习曲线的作用,顾客信赖、专利保护、稀有资源的最先使用等),加固经营壁垒,提高后来业者进入障碍,提高垄断能力,延长中小企业垄断这一市场区隔时间,以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
◆展望私营企业之未来
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都不到百分之十,而中国的国有经济比例还大大超过此数,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所以中国的私营经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发展私营经济有助于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已经被公认为我国经济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且始终没有找到出路。国企改革的前景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国企改革必然有大量职工下岗,能够吸收这些下岗人员的惟一地方就是私营企业。要想使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加速私营企业的发展。
此外国企改革如果要成功,它必须是有效率的,有竞争力的,必须是和私营企业来竞争。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国企和私营企业又是互补的。他们的经理、职工、资金、信息都应该和私营企业有充分的交换。西方国家有许多办得很好的国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相反,如果国企和私营企业互相不交换,不沟通,国企不参与竞争,靠软约束支撑,国企永远也不会变得有效率。
第二,发展私营经济对开发西部的意义
西部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也有很大的市场。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资金或人才,因为过去有大量资金和人才从西部流向东部。西部落后的真正原因是市场没有发展起来,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西部开发要能成功,必须将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从政府转向市场。而私营经济表示了一个省的经济活跃程度,西部的发展有赖于西部私营经济的发展。
未来私营企业的发展,即将面对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之一:私营公司正面临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方针。由于我国国有经济比例太大,因而,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规范有所为,扩大有所不为;国有企业的退必将大于进。国家统计局一项报告指出,在“十五”计划期间,国企将要从146个竞争性行业大规模退出。这样,就会使市场形成一个“真空带”,这个“真空带”就必然为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众多的机遇。私营企业一定要深入研究这个趋势,切实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趋势之二:私营公司的发展将面临更加公平的法律环境。
1998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十六条,把宪法中原有的“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改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许多中央和地方的操作性法律、法规中的歧视性内容并未得到全面修改执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改革的深化,这些歧视性内容将会得到全面的修改和摒弃。
趋势之三:人们对私营公司的认识面临转变。
我国整个社会所存在的、群体性的对私营公司的歧视性思想观念,将进一步得到解放和更新。私营经济进一步解放和更新,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趋势之四:私营公司的发展有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在资产重组中,互相参股、持股,以及民企兼并国企,都会进一步发展。国企内部产权改革的深化,也会使国企中原有的部分国有资产转换为非国有。这些,都会使混合经济广泛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规模扩张最快的必将是私营经济,大中型的私营企业将会超常规地发展起来。
趋势之五:私营公司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随着私营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私营公司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市场上商品和服务将越来越多地以私营为对象。“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实际上将逐步被“从整体上搞活国民经济”而取代。
趋势之六:国家对于私营公司的限制和歧视将逐步取消。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入世,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对私营公司的所有制歧视,也会进一步松动以至取消,私营公司进出口的权利会逐步扩大。国家经贸委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和实施之后,凡对外放开的领域对私营企业也会进一步放开。私营企业对外经营权的限额审批制,会逐步被规定条件的资格审议登记制取代。
趋势之七:私营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将获得更多机会。
在新世纪的上市公司审批中,私营公司的上市户数会进一步增加,其股市份额也会进一步扩大。随着私营高科技公司的不断发展,二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必将以私营公司为主体。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将不断涌入,这也会给私营公司带来更多融资的机会。
趋势之八:私营企业家队,素质不断提高。
企业家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规范和加剧。私营公司的发展和私营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将使我国百万、千万、亿万富裕阶层队伍的壮大和富裕经理阶层也会进一步扩展。同时,私营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和富裕阶层的扩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企、国企经理人士的串换和流动,将极大冲击国有企业家队伍的官本位体制和官本位意识。这也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
趋势之九:私营经济将为解决国内就业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世纪,我国就业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在国有经济中就业人数会进一步下降,而在私营经济中的就业人数会进一步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就业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趋势之十:私营公司的大发展要求私营企业自身改革和提高素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私营企业发展的方向。私营企业的法治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契约和信誉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家族式的私营企业也要进一步提高。家族式的私营企业也要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私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得力助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私营经济重获新生,进入高速成长状态。自1989年以来,私营公司注册户数平均每年增长34.3%,从业人数平均每年递增30.1%,注册资本平均每年递增67.2%,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8.8%,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在私营公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私营公司经济总体规模上升很快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截至1999年,中国私营企业将近151万户,从业人员2020多万人,注册资本共10287亿元,创造产值7688亿元,私营企业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3%,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研究表明,如果按照非国有经济的口径来考察,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超过60%,从数量方面已经居于主体地位。
2、 私营公司正在走向规模经济
至1999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已达到了68万多元,比1990年的9.8万元增长5倍多;注册资本达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20万户,比上年增加7.3万户,增长58.6%,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7万户(1998年底),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9180户;私营企业集团达1689户,1999年百强私营企业第1名的年销售额达35亿元,最后1名的年销售额达3.6亿元。这些数据说明私营企业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后,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私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正在出现新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直接地关系到国家经济总体战略的实施,需要给以充分的关注。
3、私营经济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目前,私营经济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20%,在出口创汇、增加税收等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9年出口创汇359亿元,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税额700多亿元。私营经济能否健康运行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中国私营科技企业在20年间走过了萌芽成长、加速发展、成熟壮大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目前私营科技企业已达20万户,从业人数490万人,1999年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全年实现净利润683亿元,出口创汇达158亿美元。
◆私营企业家诞生溯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迅速崛起,私营企业家应运而生。私营企业家(广义上泛指私营经营者)的生成依赖于私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就生成情况看,大致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原始积累型、承包人转化型、改制型和职业型。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私营企业家是怎样生成的?其生成的背景是什么?他们有哪些特点和先天性缺陷?
1、原始积累型私营企业家
原始积累型私营企业家的生成,既有天时的因素,也有地利与人和的因素,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天时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我国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对国有资本的战略重组作了部署,明确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向;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是我国上层建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这些重大变革为我国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原始积累型私营企业家的生成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与法律基础。这就是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本积累到私营企业家应运而生的天时条件。
地利与人和因素:我国东南部沿海田少人多,历史上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较强,开放区历来较大,特别是中央的开放政策和特区政策首先给与东南部的沿海省份,因此这些地方的私营经济起步早,这是“地利”条件。改革开放之初,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农民,在“肚皮第一”还是“思想第一”的选择中,一些“胆大包天”的人选择了前者,他们冒着“搞资本主义”的巨大政治风险,开始是偷偷地、后来则公开地做起了生意或开起了作坊式的家庭工厂。由于当时商品短缺,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饥渴卖方市场,因此,源源不断的商品就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在这样一种历史机遇面前,由于私营公司经营者存在比国有企业更大的自由度和更有利的机制条件,私营公司经营者便成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使这些人受到巨大鼓舞;广大百姓,由于私营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因此,对私营公司的发展持支持态度。这上下两头的理解和支持,给破土而出的私营经济和积累到私营企业家的应运而生创造了“人和”条件。正是在这样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形势下,私营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私营公司就越办越多,资本积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私营企业家主要来源:一些农业闲置劳动者;没有纳入严格的计划经济范围内的乡办、村办企业的负责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固定工作的无业人员;没有安排工作的返城“知青”;放弃公职自愿“下海”的教师、科技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等等。
2、承包人转化型私营企业家
承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方式。一些国有和集体企业承包以后,财产所有权仍然归国有或集体企业所有,财产支配权则归承包人。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者空位和集体企业是小全民企业的历史条件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一部分承包人有了具体的财产支配权,还会去全力谋取具体的财产所有权;即使一时不能如愿,也会尽其所“能”地去获取最大限度的具体财富。在实行承包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确保承包奏效,而确定承包基数的过程也就是发包方同承包人“一对一”地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谈判的过程。作为承包方,一般都希望承包基数定的越低越好。而定低承方基数一般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发包方对企业情况调查研究不够,把承包基数定低了;其二是代表发包方谈判的人员收受了承包方的好处费或双方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有意压低承包基数。承包基数定得超低,承包人获得的利益(财富)就越大。尽管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的流失,但承包人通过正式谈判形式获得的社会财富是合法的。一部分承包人在承包国有和集体企业后,因经营有方,经营业绩突出,个人财富越积越大。
承包,不但有利润承包基数的约束,也有承包时间的约束,因此,承包人行为短期化和掠夺经营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在承包期内,一些承包人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更不可能会用巨大的资本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一些承包人从承包利益出发必定要换机器、换设备,因为只有使有形磨损最大化,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换机器、换设备的同时,也必定要工人加班加点,因为活劳动是死劳动的吸收器,毕竟剩余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
在实行承包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工人们创造的一部分利润毕竟转化成了承包人的资本原始积累;作为承包人的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厂长书记等一班人,他们发迹以后,有的另办企业,有的买下企业,有的继续承包,并在改制中把承包企业变成股分公司,其中一些佼佼者成了私营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