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加入WTO如何经营私营公司
2041900000011

第11章 腾飞中的私营公司(1)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及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私营公司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它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以后,私营企业的阵容将成为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但是,作为企业的“顶梁柱”——私营企业家来说,面对如今的现实,如何带领自己的公司再次走上成功,走向辉煌呢?

◆私营企业的漫漫求索之路

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变迁经历了无数的挫折艰难,战胜了风风雨雨,终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站稳脚跟,并发挥出重大的力量。从“改造、消灭”到“不要急于取缔”;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私营企业理论和政策在经历这3次飞跃的同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和世界银行集团所属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做出了一次调研,调研工作始于1999年6月,并大量利用了在北京、成都、温州和顺德等中国4个主要城市的调研成果以及在成都和上海的参观考察成果。实地调查工作包括对200多位私营企业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访谈,发出600份调查问卷以及与行业协会和政府官员举行座谈等。报告发现,私营部门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最重要的结果,并且,私营部门在创造产值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公司首次发表关于中国私营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私营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如果包括私人拥有的农业企业,这一比例就会达到51%,再加上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贡献,整个私营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可达约62%。由澳大利亚政府国际发展署资助国际金融公司开展的这项研究发现,中国的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克服了许多困难。自1980年以来,其产值以平均每年71%的速度增长,非公共部门的就业率平均每年增长 41%。这些醒目的数字昭示世人,私营企业已经不再充当“补充”的角色,正崛起于中国的经济大舞台之上。

1989年之后,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如大多数经济学家意料中的那样崩溃,反而从1992年起持续高速增长,第一次令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看到,在中国的经济构成中出现了一个全新板块——私营经济板块。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仍在逐步增长,近几年中国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如此良好态势,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固然是重要拉力,但不容置疑的是,大量非公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活跃,实际上构成更为深层的支撑。

在调研报告《中国新兴的私营企业:新世纪的前景》中,主要包括有以下3点结论:第一,中国私营企业的出现是中国改革进程的最重要的成果;第二,私营企业在产值贡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改善融资环境是私营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IFC的报告显示,私营部门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截至1997年,私营部门的员工总数达到了6790万人。截至1999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总数达130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达8177亿元。

有专家分析认为,私营经济为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增长拓展了非常重要的渠道,并成为私有企业艰难改革的催化剂,进而大大减轻了中国总体改革的社会成本。

回顾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实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私营经济才真正获得发展和壮大。

1、起步阶段(1979~1981年)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文件写道:“宪法明确确定,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种个体劳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应当适当发展。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予以支持,不要刁难、歧视。一切守法的劳动者,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文件中的这些规定,对个体经济的恢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1年,国家在雇工问题上又有所松动,允许有技术和手艺的个体劳动者可以请一两个帮手,带不超过五个的徒弟。这样,经过1979、1980、1981年三年的恢复,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从1978年底的14万人发展到1981年的182.9万户、从业人员227.9万人。

2、高速发展阶段(1982~1985年)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报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同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方针基本形成。在1982年到1985年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形势很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农村中胜利推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家庭成了经营主体。农产品连年大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大量增加,剩余资金也大大增加。全国政策环境也较为宽松。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允许资金、技术、劳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利的”。由于这种种因素的作用,在从1982年到1985年这四年中私营经济得了高度发展。

3、稳定发展阶段(1986~1989年)

在这一阶段,由于私营经济发展过快,势头过猛,并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国家加强了对个体经济的管理,有关政策、法规也日趋完善。1987年召开了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大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城乡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鼓励它们发展。”1989年11月9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应当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个体经济加强管理和引导,鼓励它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发展,发挥它们在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和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这几年,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体经济从行业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规模等方面开始进行了调整,使前几年过高的增长速度受到抑制,呈现出一种稳定发展的态势。

4、调整、巩固阶段(1990~1992年)

从1989年下半年起,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巩固阶段,从1988年下半年起,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国家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经济环境明显地由宽松变为紧凑。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平息后,社会环境也有变化。在舆论宣传方面,讲个体经济,“弊”多了,“利”少了。有的地方在财税大检查中,出现了对一些个体户惩罚过重的现象,使有的个体户歇业了。由于上述这些原因,这个阶段的个体经济出现了先是下降、后是缓慢上升的情况。

5、第二个高速发展阶段(1993~1996年)

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以后,私营经济进入了又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继续坚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更大的步伐。1993年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及时地采取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经济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所以,1994年和1995年,个体工商业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形势。

6、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

1998年是党的十五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私营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截止到1998年12月底,全国个体工商业户户数已达3120.2万户,比上年年底净增269.34万户,增长9.45%;从业人员6114.4万人,比上年年底增加672.55万人,增长12.36%;注册资金3120.31亿元,比上年底净增546.32亿元,增长21.22%。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共创造产值596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实现营业收入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1%;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22.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96%;向社会捐献73074.9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2%。

私营企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记录了中国私营企业由弱小逐步壮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求索历程。

另一方面,我们从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途径来看,可总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以乡镇企业崛起为代表的苏、锡 、常等地区的私营经济。

二是以利用港澳台资和海外侨资发展加工贸易为主发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的私营经济。

三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基本按照市场自然演进过程发展起来的温州地区私营经济。

四是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私营高科技企业。

五是一些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发展成为私营企业,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出现了海尔、康佳、TCL等一批大型优势企业。

总结起来讲,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二十年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历史变迁直到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修正案中备受关注的是对非公有经济的表述,特别是将原宪法中“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修正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承认,说明我们的经济管理及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越来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程度相一致。

下面是关于私营企业发展艰难的之途,我们可从中品味私营企业创业者的艰辛与中国私营企业的沧桑变化。

1、第一家私企创始人——姜维

提起姜维的名字,大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他就是中国政府自公有化实现之后,第一次对私营企业开放的历史见证人。1980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辽宁大连市,拿着妹妹做工挣的400元钱,在大连动物园门前开了一家“照照看”摄影摊亭。1984年2月,香港一位姓廖的商人来大连考察,听说大连有个“姜维影书社”,提出要见见这位年轻人,见面后廖先生对姜维颇感兴趣。1984年4月13日,姜维领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同年8月,姜维作为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创办了光彩实业股分公司。至此,销声匿迹已经27年的私营企业(宪法曾宣布我国从1957年消灭了私营企业),重新又出现在印有国徽的文件上。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开设毛家饭店的汤瑞仁老太太,她现已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哈尔滨等10多个城市开设了多家毛家饭店的分店。因为是毛主席家乡的人,又在毛主席故居对面开饭店,她的经历、她的故事传得多,传得广。这位根正苗红的土改积极分子、农业集体化的带头人,能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需要勇气的。

私营企业在1988年之前没能统一名称,各地一般很少称其为私营企业,通常用“个体大户”、“专业大户”等作为代称。1987年底,国家工商局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约有22.5万户私营企业,其中以个体户名义存在的约有11.5万户;以合作经济组织名义存在的约有6万户;以集体名义存在的约有5万户。

1991年中央15号文件终止了50年代对私营企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当年底,私营企业总数比上年增长了15%。

20年来,我国私营经济经历了一个虽有曲折,但仍是快速发展的过程。从1978年到1986年以前私营经济是萌生起步阶段。1978年到 1991年是曲折发展阶段,1992年到 1998年是高速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约有14万人,而到1998年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户数已达3120多万家;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7823万多人;创造工业产值1181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39亿元,缴纳工商税收700多亿元。

正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确定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远大”拥有国内第一架公务机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一个显著的标志,即在原有社会结构分化、整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私营企业主群体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

1997年下半年,远大空调有限责任公司花7000万元从美国购买两架喷气直升机,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媒体炒作的“热点”。

公务机又称行政机,是世界一流企业、国家政府或个人的专用飞机。目前全球拥有量为8045架,美国就有5532架。据了解,世界前500强企业也都拥有自己的公务机。

远大公司是湖南长沙的一家私营高科技企业,6年间从成立到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直燃机制造商。虽然,远大每年在广告上的投入就高达3亿元,但它距离世界500强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远大购飞机一事引发出了这样那样的猜测和议论,就连美国塞斯纳斯公司也在拥有中国私营企业第一个飞机用户时,兴奋中感到震惊。

像远大买公务机这样的事在中国屈指可数,中国私营公司中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的企业却是数不胜数。中国最大的家族私营企业——拥有10亿元个人资产、控制20亿元集团资产、年营业额超过50亿元的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的刘氏四兄弟从1984年开始,由“养殖专业户”到进军高科技产业,跨行业、跨地区地经营,使人们从他们的发迹中,看到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和私营企业求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