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艺术
20374600000002

第2章 树形象,展魅力,桃李不言下成蹊(2)

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舆论监督节目里,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地方领导在镜头前或闪烁其词,或结结巴巴,或满头虚汗,或干脆把记者拒之门外,用手遮挡镜头,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更有甚者,对记者大打出手,抢摔摄像机。这种“上镜”形象是一种内心虚妄、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一种蛮横无理、有错不改、明知故犯、飞扬跋扈的表现。其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会一落千丈,同时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那么该如何注重“上镜”形象呢?

俗话说:“入乡随俗。”领导者的言谈举止、仪表服饰只有符合当时的情境,才能产生一种和谐美,较好地层示领导者独特的个性魅力。如周恩来每次会见外宾或参加重大活动时,总要先检查自己的衣领和袖口,精神矍铄,谈吐优雅,穿着整洁,服饰得体,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大国总理完美的领导形象。

有人说,现在是传媒政治时代,不仅“时势”造英雄,而且“传媒”也造英雄,甚至后者已超过了前者。传媒在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上有着某种决定性,媒体决定了一个公共人物的社会宽度。美国的总统们都是比较注意自己的电视形象的。在竞选中,他们除了在电视中向观众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之外,还要在镜头前向“以貌取人”的观众们展示自己的“总统相”,显示自己的领导气质、人格魅力、个人形象等。尤其是候选人的电视辩论更加精彩,选民往往在事后记不清楚他们都说了什么,但是他们在电视中所表现的形象却会给选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应该看到,现代领导者上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地方还要求领导者要到当地的电视台去做述职报告,这些,都迫切要求领导者学会如何塑造良好的电视形象。

塑造并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

在人民群众眼里,领导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就此而言,一个领导干部良好的形象,就是公开树起来的一面旗帜,是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广大群众对具体领导干部的印象和评价,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对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领导干部公众形象是多维的、多层面的。根据行业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各级党政机关、执法、纪检部门、服务窗口行业、社会公益单位、意识形态部门、街道居民等的领导干部。每个层面工作性质不同,塑造领导干部公众形象要求也不同。尽管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公众形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最终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都必须要树立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形象。可以说,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里,人人都是形象,人人都是环境。因此,塑造领导干部公众形象,要求我们要积极投身其中,参与其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细微之处见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领导人的良好公众形象。

塑造一个地区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可以促进全社会形成以本地区崛起为目标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往往会成为凝聚力的助推剂,从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整个地区万众一心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领导干部也应该珍视“公众人物”的身份,自尊自爱,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其实,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招牌,可以利用这个无形的招牌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牵线搭桥,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反之,则会给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塑造并保持好良好的公众形象,就要避开僵硬形象。僵硬形象是指那种过于沉重、过于刻板、“人性味”不够的形象状态。这种形象也是领导场上一种久治未愈的“顽症”,主要表现大体有以下几种:

1.套话连篇

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形势没有不“大好”的……

倡导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是行政过程增强领导活动影响力、感染力、动员力,提升领导绩效的必然要求。

2.做事繁忙不迭

人们从传媒中获得的关于“领导者形象”的第一项信息,便是领导者忙得“不亦乐乎”。领导者这种繁忙,除了给受众以领导者“勤政”、“辛苦”一面的良性印象信息外,也存在着另一面的形象信息:即“无序”、“杂乱”、“效率低下”、“疲于应付”,甚至工作权能不清、层级不明、授权不力……在公共行政科学化时代,良好的领导者公共形象不是那种“忙”人形象,而是那种善于授权和超脱;善于把握方针、方向、大事、大局;善于借助工作班子和“外脑”从而能从容有序、举重若轻和指挥若定的科学领导形象。

3.举止拘谨刻板

很多领导者在媒介形象上表现得相当拘谨,畏首畏尾。很多领导者给人以“工作狂”、“工作机器”的形象,而很少注意到让广大受众、他所在的群体感受到应有的活泼、灵动、鲜活的人性之美。无论是哪个层级的领导者,都应该是活生生的人,不应该是枯燥、机械的政治工具。

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是领导者思想品质、知识水平、能力作风、仪表风度、心理气质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重视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和礼仪修养,不仅是领导干部个人提高自身形象和素质的需要,更是维护和树立政府乃至国家形象的需要。每个领导干部上任伊始,就应该对自身的形象有个明确定位,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形象的领导,可能成为什么形象的领导,一定要成为什么形象的领导?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形象加以重视,对自己的形象状态加以科学管理。

避开恶性假面表演

恶性假面表演也就是使别人产生根本错觉、使人们得到虚假认识的表演。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次子晋王杨广,很善于伪装,只和王妃萧氏住在一起,侧室生了孩子都不肯养育。皇后因此屡次称道杨广贤德。凡是在朝中握有实权的,杨广都与他们颁Jb结交。文帝和独孤皇后每次派手下到杨广的住处,来往的婢女仆人无论贵贱,杨广必定和萧妃一起到门口迎接,准备丰盛的饮食,赠送厚礼。凡是去见过杨广的婢仆,无不称赞他的仁孝。文帝和皇后曾经去杨广的府第,杨广将美姬全都藏到别的房间,屋中只留下老丑的侍女,穿着朴素的衣服,侍奉左右;屏帐改用简单的缣素,故意将乐器的弦弄断,不让打扫上面的尘土。于是,“上见之,以为不好声色,还宫,以语侍臣,意甚喜。侍臣皆称庆,由是爱之特异诸子”。

本来,隋文帝是很信任太子杨勇的,杨勇也参与了日常政务处理。但杨勇为人直率,不擅“假面表演”,而晋王杨广极善装糊涂假表演,终于夺嫡成功。

恶性假面表演包括:

1.讲派头

领导讲派头是一种坏毛病,讲派头会拉大与下属的距离。上下级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如果这个距离太大,领导也会招致下属的不满和非议。

某县长年轻力强,走上领导岗位时间虽然不长,但工作还能说得过去。因此,他开始讲起领导派头来。他身材魁梧,大腹便便,打扮入时,一身名牌包装,头发油光,皮鞋锃亮,形象潇洒,仪表不凡,看上去很像个“大干部”;平时讲话鼻音颇重,走路头高高抬起,貌似威严,不同凡人;轿车代步,参加会议,上班下班,走亲访友,走街逛市,从不例外。他认为是县长就应当像个领导干部的样子,要与众不同,日久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我感觉良好。

一天,县里组织干部群众,帮助修路,强调必须由领导干部带队,这位县长带队前往。这天数千人,摆开三里长阵,车来人往,整个工地一片热闹繁忙景象,县长将队伍带到指定地点后,同几位哥们儿登上岭头,找一阴凉处侃起大山来了。谈兴正浓,运土场那面传来吵架声,“不录我们,不录我们”,“录领导,录下他们!”几个年轻人和市电视台记者拉拉扯扯,怒吼着,调侃着,往岭头走上来,群众哗然助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领导?”“哪里的大领导?”“屁,油头粉面,四体不勤,像少爷公予哥!”县长感到燥热、尴尬、难堪,正欲悻悻散开,摄像机却把他们的形象录了下来。

该案例反映的是某些基层领导干部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在干部队伍中人生坐标错位、理想追求变形绝非仅有,这种以行动刻意塑造,歪曲了的共产党领导干部形象,颇为典型。“派头现象”影响领导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干群关系,一定程度上有损党的形象和威望。

这位县长应该校正追求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者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正确处理领导者和劳动的关系,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为党的领导干部形象添彩--只有这样才不违党的初衷。

2.自吠自擂

领导有了成绩,下属是有目共睹的,不用说,自然会赢得下属的尊重。但有些领导,有一份功劳要夸大成十分,这就有些为下属所不齿了。至于无功也要吹上一把的领导,就更让下属鄙视了。这样的领导,或许应该向“大树将军”学习学习。

冯道根是南朝梁时的开国良将。《南史?冯道根传》.记载,梁武帝最初举兵时,冯道根受命为先锋,立了大功,但他每次征伐取得胜利后,从不自吹自擂。因此梁国的宰相沈约对梁武帝称赞冯道根说:“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东汉初时的名将冯异在建立东汉王朝的战争中屡立功勋,然而他在每次战争后,总独自躲在大树下,而不像其他将领一样,聚在一处争说自己的功劳,因而赢得了“大树将军”的美称)功劳是客观存在的,别人抹杀不掉,自己吹嘘也终是徒劳。历史上,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只有那些继承了谦虚美德的老实人“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领导者在其工作的过程中,决不要轻易对自己的功劳大吹大擂。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是一种缺少谦虚品德、作风不良的表现,这种行为也是向来为人们所不齿的,领导者应该彻底摒弃这种作风。

身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刘伯承虽然屡建战功,但面对人民的赞誉、颂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一次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冀南党政军各界代表献给了刘伯承一幅绣有“常胜将军”字样的匾,刘伯承却非常谦逊地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可不敢当……在毛泽东、朱德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后方人民的支援下,我们只是尽了自己所应尽的责任。这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下之功。我只是人民的勤务员。”

应该说,无论是冯异的“大树将军”的美称,还是刘伯承将军的拒匾推功,都是今天领导者学习的榜样。俗语云:“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对领导形象的最好宣传莫过于借他人之口,收己之惠。这要比领导自吹自擂要有效得多,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而且,下级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还会把这些好名声传到一个很广泛的范围中。如果一个领导到了只能自吹自擂的地步,那他就不会再在领导位置上待多久了。

临场形象要发挥好

作为一个领导者,当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其行为举止的影响力往往比其语言的影响力大得多。在公众场合,领导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映人群众眼里,这些直观的形象信息,很能影响群众对领导者的看法。对群众而言,他们凭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条,也就是说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并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一般说来,领导者的形象良好,就会给他的工作带来积极作用,反之,便会造成消极后果。有些领导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尽管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很辛苦,可是当他们走到群众中时,由于没有注意自己的形象,反而影响了威信。

周恩来是当代中国,同时也是当代世界最有魅力的领导人之一。在行为举止方面,周恩来是如何展现他的风度的呢?对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一段典型的描述:

“周恩来是我深感敬慕的伟人。‘恩来’,被译成‘恩之到来’,十分贴切地反映了他的风度与气质。周从来都是谦逊有礼的,然而却是外柔内刚。他那优雅的举动、端庄而又洒脱的姿态让人感到既富有魄力,又泰然自若。

周的外表让人感到他诚挚的热情、彻底的坦率、极端的沉着和毋庸置疑的激情。……他不动声色地坐在谈判桌的对面。脸朝着我,两手相握,两肘支在桌子上,身子微向前倾。

会谈结束时,他跟开始时一样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我们的相互了解越来越深。他的举止越发爽朗,表情越加丰富。他经常把身子靠在椅背上,用他那富有表达力的手势来增强谈话的效果。

当他要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意见或作归纳时,便用一只手在胸前一挥;要汇总各种意见,作出结论时,他便将两手的指头交握在一起。在正式会谈时,对于机智而巧妙的对话他会莞尔一笑,而在社交性的谈话中,对于那些善意的玩笑他会报以轻松的,有时甚至是放声的大笑。这时,他的眼中会闪烁出愉快的光芒,那舒展的笑容划出道道皱纹足以表明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他置身于古老北京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带着只有帝王时期之圣人贤者才具有的典雅庄重的神态漫步其间。

他看上去总是像刚从乡村度完舒适的周末归来一样神清气爽。越是遇到事关重大的艰巨工作,他越是精神抖擞。.....”

周恩来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很难有人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但人们可以从中受到启示,良好的形象来自里里外外,方方面面,一举一动,特别是那种底蕴深厚的神韵。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当代中国领导人的表现,总是可圈可点,让人敬佩。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和从政者,应当充满信心,进一步努力,把自己的形象,提升到新的水平。

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建立临场形象呢?

首先,在危急关头,领导者应展现勇敢机智的形象。一艘货轮在大海里触礁,即将沉没,情况十分危急,所有船员都慌了手脚,纷纷跑出船舱,欲跳海逃生。可是当他们看到船长一动不动地站在甲板上,十分平静,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大家的情绪一下子就稳定了下来。作为领导,船长正是以这种冷静沉着、指挥若定的形象,稳住了大家的情绪,和平时一样从容不迫,表现出了大将的风度。船员们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做完了弃船前的每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使损失降到了最低。可见,在危急时刻,领导者的形象有着非常明显的示范意义。他们的形象力是一种精神,一个榜样,会给大家的心里注入一支镇静剂,把群众和领导自身力量融合到一起,从而汇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