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吴佩孚
2036000000038

第38章 附:吴佩孚部被歼灭情况分条补充如下(5)

吴氏领兵,次重纪律。他本人就是“一个严肃的纪律执行者”。他说:“如有不肖军人,滋生事端,当按其所犯之法绳之,决不姑宽,此善举也。万不可纵兵殃民,奸淫戮掠,并刮土着富民,诬以通匪,借故劫杀等弊。至战胜攻取,亦不可忍心屠城,戮服诛降,及借事邀功,贪财劫夺,改抚为剿,滥杀平民等事,即慈善也,”而“到处奸淫虏掠,焚烧杀戮,以及强买强卖,均为逆。私自摊派勒索者,则是倒行逆施。”吴氏亦能做到:不以国家或地方公款来饱个人私囊,更鄙视那种“花天酒地”、“利欲熏心”的”许多在位者”把侵吞之公款“存放外国银行”,拥资数千万。而吴氏在其炙手可热的时代,其故乡蓬莱“仅有田二十亩。平时既得政府饷银,即要交该师会计。”官不爱财,方能“养我浩然之气”;“兵不可富,富则思家”,但是,“兵亦不可穷,穷则尘怨”。“不可使闲,闲则惰心生矣”;“不可使浪,浪则放心生矣”。故“凡有闲暇之日,必讲武艺之事,精熟野外演习,而后战斗有序。去其傲慢之风,方为能战之士,若有矜骄之举,必有乖戾之事。善兵者取民之诚笃而教之”。而“教法善,操法勤,立法严,立赏宽,令出肃,成功巧,法之明也”。部队实行戒酒、戒色、戒财、戒气、戒烟、戒赌“六戒”。士兵不得挂名外出,休息日由下级军官统带集体行动,饭后增添“精神讲话”及高唱吴氏自撰之军歌——《登蓬莱阁歌》。“精神讲话”论古谈今,学贯中西,但无非是:人人要敬重“桃园结义”的关云长和“精忠报国”之岳武穆。他们虽是失败的英雄,赍志而殁,但关岳那种忠心赤胆,一样足资后人景仰,扬名千古。吴佩孚提倡“必须学大勇于关岳诸人”,号召“君子以自强不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民国军人要努力“克己复礼”,作“大公无私之楷模”。

吴佩孚领兵打仗,不仅依靠直军作战去赢得胜利,而且注意争取舆论和从精神上瓦解敌军。如直皖战前连发指责皖系之通电、檄文,列举段祺瑞、徐树铮罪状:“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等等。这样做,既能获得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支持(认为吴之兴师是“彰明正义,与民更始”),又瓦解和动摇了敌人之军心(在决战时刻,皖军前敌总指挥曲月丰前线罢战,向吴帅投城;刘询之第15师不战而降,第一混成旅旅长宋子扬率整旅附直,素称悍将之陆军第16旅旅长冯玉祥亦在此时由皖倒直)。时评指出:“吴佩孚的胜利,是民众心理倾向的结果”。吴自己也承认:“此次战胜逆党,谬蒙各界赞扬,实则非军队之力,全胜于民意”。这是“先礼后兵”的效果,第一次直奉战争也是如此。

部队的精神、纪律对战斗的胜利具有巨大的意义,但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和组织,仅凭精神、纪律,还不能打胜仗。吴氏对此似有清楚的认识。他说:“从前关壮缪以五百校刀手破曹兵三十万,岳武穆以八百背嵬军破金兵六十万。可见兵贵精而不在多”。所以,他治军非常重视提高部队的素质,把练兵作为直系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从1920年的直皖战争到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吴氏在洛阳大练少而精的“怯薛”军1.8万人。吴氏特别重视对直系军官的教育训练。凡属直系各师旅,连以上干部(“连为百人之将,连长以上皆将也”)集合洛阳训练,并可“收辗转教练之效”。为提高部队的文化素质,培养未来将官和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他屡派参谋李盛铎赴蓬莱各地,招募曾入学的青年学生,送洛施训。由于吴本人有“不要钱,不要命,与士卒同甘苦”的现实表现和幕僚部属的大肆宣传,故“开封各校学生。纷纷投效。武昌大学生投军来洛者亦不少”。“凡人伍学生,均须考验体格及国文一篇,并须面试,观其学识气宇”录取后严定课程,加意训练,目的据说“为国家储备一支少而精的军事人才和军队”。吴亲自讲述诸子百家兵法,列举古今中外战例。他实行“三遍课堂二遍操”原则,即每日早、中、晚三次军事课,实行课堂讲授,早、晚两次操练,实行野外训练。最具特点的是吴氏在洛阳编练的十一二岁“幼年兵团”。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中认识到:最后胜利仍取决于近战和白刃拼搏。为备今后肉搏战,从1923年起用栖隐于豫陕偏僻山中之古法拳师,聘至洛阳军营,“授以上尉至少校之官职,委以教育训练幼年兵团之任”。吴氏能认识现代战争也会出现短兵相接情况,需要擒拿格斗,是其高明之见。士兵要会打人,又要能被人打,而武术,就有增强生理功能,提高部队素质的作用。他决心要把幼年兵团训练成为非等闲之辈,以利于灵活主动地取得战争的胜利。吴氏在洛阳以武术训练幼年兵团,在国际上引起重视,英、美、日等国军官纷纷赴洛考察,美国并拍成新闻片放映。

吴佩孚对战略战术的了解是肤浅的,但他亦从自己的战争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指导原则,成为其军事思想的一部分。他认为,“战术所最要者,各种兵之性能,及攻守之运用也”。步兵用于山林、川泽、平原无不适宜,故为各种兵之主干,骑兵大部用以冲锋、抄袭、威胁、掩护,小部用以侦察敌情,但大部利于平原,不利于山林,适宜于黄河流域,不适于长江流域,亦为辅助兵,炮兵系以威力压迫敌人,并攻击坚固敌垒,以辅步兵,为军中之骨干,惟南方多山地,宜用轻炮,北方多平原,宜用重炮、野炮,工兵掘濠筑垒,平路搭桥,及安设地雷电话等项,故亦为辅助兵,辎重兵属于交通,以利运输,北用车辆,南用人力及船筏,亦为辅助兵,并为军中之命脉。他认为:战术之攻守,攻击之法有三:(1)正面攻击;(2)一翼攻击;(3)迂回攻击。三者不外正攻与辅攻,或主攻与助攻。防御线虽多,亦不外第一、二、三线之分配。其实只分攻势防御与守势防御,前者须留突击路,后者须留退却路。

他认为战略与战术同,不过多一种政略之运用,故须知民心之向背,人民之负担,财政之出入,外交之亲善,及一切之状况。还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明识之法,主要是比较:(1)主孰有道?即能得民心、军心者胜;(2)将孰有能?即比较双方将领才能,谁强者胜;(3)天地孰得,即得天时地利者胜;(4)法令孰行?即军中所注重者,一曰军令,二曰军法,若能信赏必罚,则士卒用命,战无不胜;(5)士卒孰练?即两方将官,孰勤于练兵者孰胜。

由上可见,我们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具体而有分析地去考察吴佩孚的军事思想,也能发现某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军事遗产。

(郭晖)

吴佩孚轶事几则

(一)

在援湘战役时,吴佩孚任前敌总指挥,有一日亲率步兵团长王用中和炮兵团长张琢斋等赴前线督战。大家在火线的前沿,见对方阵地上毫无动静,于是开始向对方士兵喊道:“吴大帅来了,你们赶快缴枪投降吧!缴枪的不杀……”话声未落,从对方的阵地射来密集的枪弹。这时吴佩孚率众就在附近的坟地内临时掩蔽。双方对抗未一小时,对方突然停止了射击,前线立即鸦雀无声。这时炮兵团长张琢斋因为听不到枪声,就探出头来查看说:“不打了,退了吧?”就在这刹那间,张团长就被一弹命中,倒在地上。王用中见张中弹,急声连喊:“琢斋!”未见回答,遂转向吴哭喊:“大帅,琢斋阵亡了。”这时吴以严峻的态度说:“嚷什么!敌人退了吗?这是火线!”接着又说,“战场是神圣的战场,哪容得不洁净的人,这种身不干净的人,神明是不能容的。”说罢,对张一眼未看。王见吴对待多年的老部下毫无感情的表示,立即放声大哭不已。及至敌人退后,回到驻地,王对大家说:“吴这个人对人过分冷酷无情,使我太伤心了,说什么我也不干了。”当即请假遄回家乡。按吴云所谓张身体不洁净者,盖指张不久前似有宿娼的事,吴借此惩一儆百亦非无因而发。但为帅者,必须恩威并用,而此时此地对于多年共生死的部下,竟发出这种刻薄的言语,自不免刻薄寡恩之讥了。

(二)

吴佩孚率所部驻扎汉口时,有一天派出的稽查和副官们在江面上截留了一条小火轮,船上有一个舱装的全是鸦片烟,当时这些副官、稽查们商量,决定把烟土扣下,但又怕被吴查出,于是大家商议从中提出若干包分送给吴的左右及八大处首脑。他们分别送给吴的秘书长和其他三个处。由于分送很不均匀,有的多,有的少,甚至因为某种关系根本不敢送,因而引起某些人的不满,便向吴告密。吴听后大为震怒,也甚惊讶。因为军医处长宁天爵从来不吸鸦片,并且坚决反对,他不相信此人会接受。于是吴就把宁找来细问此事,宁平素为人诚实,当即回答确有此事。宁说当时他不在家,分给他的四包烟土是由他的听差收下的,他回来之后,才知道有人送给他烟土,当时就转送给别人了,他一两也没要。吴听完之后接着把全部接受烟土的几位处长连吴的秘书长一齐找来,大加申斥一番,随即下手谕,把这些人全都撤差听候查办。当时大家知道我正在汉口,就挽我去向吴说情。我见吴后,吴坚持他的命令,不肯徇情,并还一再表示抱歉地说:“请你放心,决计不为已甚。”在我走后,吴就下条子:“明早设宴为各位处长送行。”这时也有人劝吴的秘书长别走,跟吴相处几十年了,这位秘书长表示非走不可。大家一夜未睡,吴佩孚也通宵未眠,次日一早就开饭,给大家送行,并分送各位每人100元路费,彼此一笑而别。

(三)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后期,我奉命代表大总统赴前方去授勋,车到滦州不能前进,而吴佩孚又在秦皇岛,不得已遄回唐山。继闻北京情况更为恶劣,于是决定冒险回京,及至车到天津再也不能北上丁,遂在天津下车,想探明情况再定行止。转天,听说吴佩孚也到天津,专车停在北站,我即于当日深夜到北站。吴见我深为惊异,说:“你怎么在天津?”我说:“我是奉命赴前方授勋的,因为不能执行命令又不能回北京,所以停留在此。”吴听了之后并未答复,只是说:“你在天津有公馆吗?晚走一会儿喝酒。我平生不会饮酒,而吴喝的又是山东老酒,当时我感到吴如此困苦,昼夜不得休息,处境又如此艰难,真是太可怜了,因此我想陪陪他,所以每晚必到专车见面。曾记得有一晚,段祺瑞派人送来一信,吴拆阅之后就顺手递给我看,上写:“子玉老弟,天津华洋杂处,非吾辈用武之地,执事择地暂事休养,果有余勇可贾,不妨重整师旅,卷土重来,以竞素志,若何?”

我看后和吴有一共同感觉,就是说段的器量太小。这时送信人说:“督办(指段)还有话不便写在信上,要我口述。督办说:‘很关心玉帅的威望,希望玉帅早日把卫队解散,如果需要督办的话,可以帮个小忙,并请立即回示。”吴马上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卫队,只不过几个随身亲信。我也用不着拥兵自卫,我马上就可以把这些人解散。”吴当即命令参谋处长张方严和军需立即办理,同时间军需姚某说:“天津总商会送来多少钱,动用了没有?姚答:“送来10万元,尚未动用。”吴说“很好,立刻将此款原封退还天津商会,然后再办遣散的事。”

过了一天,前方和北京的情形更加恶化了,吴问其左右亲信说:“仲老(曹锟,宇仲珊)是被哪一方面监视?”(意指东北还是西北)其左右回答:“现在不论哪一方面都要听张作霖的话,听说他们还要举段总理出来呢!”吴听后马上给张作霖发了一封电报,内称:这次战争所有一切,均由我吴佩孚一人主持,绝不与曹仲老相干。你早晨把仲老释出,我晚上就亲赴辕门,请君处置等等。过了两天,听到传来的消息说,张作霖得到吴的电报之后深为赞叹,并向其左右说:人家曹仲珊用的人是这样义气,真是忠心于他的长官,吴子玉真是好样的。因此使张作霖对吴佩孚更敬重。后来二人结拜,亦是为此。

(四)

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失败后,也曾一再企图东山再起,但未能如愿以偿,随后就在北平安心退居了。由于吴这个人个性很强,并且崇尚义气,自标清高,所以得意时也不作失败打算。因此,退居北平时,生活情况极端困窘,甚至无下锅之米。虽然如此,但仍以安贫自慰,从不向他人告贷。后来张学良入关,驻扎北平,因吴子玉与乃翁张作霖有八拜之交,同时张学良对吴的为人也很崇敬,于是每月按济若干元。吴对张的照顾起初还是坚决璧谢的,经张学良亲自向吴劝说,吴遂接受不辞。1933年热河失守后,张学良引咎出国,蒋介石派何应钦来北平坐镇,亦曾命何按月赠送吴若干生活费用。这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积极筹划吞并华北建立傀儡组织,对吴极为重视,曾派所谓“中国通”的土肥原贤二,两次秘密到北平,亲自向吴佩孚提出恳切要求,希望吴出来帮助他们,表示:如吴愿出山,一切均可放手去作,日本方面绝对大力协助。但吴不为名利所动,严词拒绝。就在这事之后,吴即自撰了一副很得意的自挽对联挂在室内,意在铭诸座右,以示惕省。原文上联是:“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下联是,“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我当时读后深感写得真实,尚无自褒之词。据说在吴死后,有一位日本东京帝大的教授(忘其姓名),亲从东京赶来吊唁,彼至北平时吴的丧事已了,故将其挽联交给吴的家属,其词曰:“败师不入外租界,正谊羞登傀儡场。”文词虽然简略,但在含蓄刻画方面确也恰如其分。此人堪称吴佩孚的海外知己了。

(潘承禄)

(五)老兵忆往吴帅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