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8月,济南惨案爆发。鲁督张树元和济南镇守使马良对日本人殴打车夫,强索民财,武装闯入城镇,任意逮捕鲁人,不仅不制止、不抗议,反而帮助日本人镇压人民,逮捕商人,枪杀爱国志士。这激起了吴佩孚的无比愤怒,他怒不可遏地致电府院,痛斥政府对鲁民“不惟不赐延见,——请愿者露宿风餐,奈九重万里,不得申诉——反而横加摧残,暴戾恣睢,淫刑以逞。”斥张树元:“不尽守土保民之责,反附奸党作恶之举,戒严嗜杀,独立谋焉。”骂马良“不良”,“滥杀无辜”。指出:“山东青岛,系中国共公之领土,非少数人之私产也。况其地当冲要,为我国沿海第一门户,决不能送于外人。故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誓死上争,拒绝签字,非达交还目的不止”。
1919年11月,日本人挑起“福州事件”。吴佩孚即通电各省:“日人在福州殴击学生,戕杀军警,并枪伤美教员,似此野蛮举动,轻视我国,蔑视友邦,不惟我国士民大动公愤,即各友邦,亦咸不直日人所为,军人只顾内争,不能卫国保民,此对国军二字,未免有愧色矣。师长(吴自称)自上年罢战主和,即为息争御侮起见,国体所关,民命尤重,闻此噩耗,义愤填胸,谨厉戎行,愿为外交后盾。”随后,在《致国务院为敌日之前驱》电文中,吴佩孚明确表示:“倘中日交涉至不得已而诉诸武力……届时敢请联合湘、粤、桂、滇、黔各军,力加整顿,备效前驱”,“移师对外”。
1920年1月19日,日使小幡酉吉奉本国训令,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提出山东问题交涉案。要求中日直接交涉,并发正式通牒,逼北洋政府就范。吴佩孚再次打破了北洋军界的沉寂,首当抗日先锋。他上书大总统徐世昌,请他完全拒绝日人关于鲁案直接交涉的照会和阴谋。他严正指出:“今我政府若与之直接交涉,国体何存?人格安在?我国民不惜以牺牲流血之价值,仅博此拒签之余地,若政府遽与直接交涉,是不啻与国民宣战也”。吴佩孚还调动、联合直系诸将领,呈文国务总理靳云鹏,请其“拒绝直接交涉,驳还日牒,以释群疑,而定人心”“切勿为一方权利(指皖系)而牺牲国家领土,勿为一时权利而牺牲青史名誉。”由于吴佩孚的坚决抗争,北洋政府终于未敢直接与日本交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吴佩孚在“五四”时期的言行是与“五四”精神相唱和同日本帝国主义相对抗的,实有收回山东主权之功。当时的舆论也一致认为吴佩孚的言行是“赤诚爱国”、“大义昭然”。国民党的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时评指出:军人吴佩孚的表现具有“卫国御侮的决心”上海百余团体致吴佩孚的电文说:“倘能一本民意以义始者,亦以义终,四亿同胞,固誓为后盾。”陈云说他当时:“是相信吴佩孚的”毛泽东等新民学会派代表赴衡阳请愿时称赞吴佩孚:“自将军以战胜之师,首侣和议,次争外交,继斥安福之祸国,信义昭于中外,愿望洽于全湘。而今近则湘人,远则国人,其视线已尽将军之一身。”蔡和森也曾撰文指出:吴佩孚在五四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攻击安福、新旧交通系卖国,无论其动机如何,这些行动总像是一个未为国际帝国主义所收买的军阀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了我国东北。吴佩孚在成都“闻报,一夕不寝。黎明,出示电稿,盖抗议倭庭速返关东之地,否则率师周旋”。遂即“趣装北归”,绕道赴京,旨在利用旧部于学忠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的形势,志在抗日,挽回大局。他给日本驻成都总领事馆的电文是:“前既据我东鲁,今又窃我沈阳,人谋虽巧,公理难容”。天津《大公报》记者问他对时局的意见,他振笔直书:“和内攘外”。这些主张都与蒋介石的态度尖锐对立,而恰恰与我党的主张一致。
吴佩孚于1932年1月31日抵北平。国民党华北军政长官张学良来迎,吴佩孚严责张学良不抵抗之罪。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吴佩孚请国学大师章太炎代书申讨通电,义正辞严地指出“故清废帝溥仪,受日人嗾使,于长春就伪满洲国执政之职。警报传来,不胜发指!查东三省自汉魏已隶中国版图,近于‘约法’载明,为中华民国之行省。伪称满洲独立国,实为日本附庸,阳辞占领之名,阴行掠夺之实。方今四海横流,国亡五日,佩孚以退处之身,不能默尔”1932年4月,国联调查团成立。中国代表顾维钧陪调查团谒拜吴佩孚。吴佩孚向调查团递交《致国际调查团书》,严正要求“列强应遵《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确保领土完整。”1935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掀起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一时间,日本特务、汉奸、吴氏旧部,纷纷进吴公馆,拉吴出山作傀儡。吴佩孚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劝驾者,指出:“若另组政府,实国家不幸中之尤不幸矣。”“自治者,实自乱也:自治者,人治也。治其所治,非吾人所谓治也”。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七?七”事变。吴佩孚身陷虎穴,他决心抗日到底,不惜以身殉国。1937年8月27日,当过民国代总理的江朝宗在北平组织了“治安维持会”并任会长。9月1日,江朝宗拜访吴佩孚。吴佩孚当面责骂江朝宗:“你的年纪比我大,还要落水当汉奸,受万世之唾骂!真是白发苍苍,老而不死是为贼。从今以后,请别上我这儿来!”
1938年7月12日,日本五大臣会议正式批准了“建立一个新中央政府”的建议,并开始酝酿“起用中国第一流人物,削弱中国现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加紧建立一个“巩固的新生政权”而便于“利用、操纵反蒋系统的实力派,使在敌人中间建立反蒋、反共、反战政府”。吴佩孚由此成为日本特务接拢、引诱的“第一流人物”。日本特务土肥原的工作机关因此改称“吴佩孚工作机关”,日本妄图“建立一个以吴佩孚为中心的新政府”,土肥原开展了对吴佩孚大规模的政治诱降活动,并亲自出马与吴佩孚直接交锋。第一次,土肥原说:“请玉帅出来,救救我们日本”。吴佩孚答:“自身不能救,焉能教人?”第二次,土肥原说:“请玉帅出来调停和平,”吴佩孚答:“请贵国天皇及中央介公双方来电,请我出任调停,当然可以。”第三次,土肥原说:“请玉帅出山担任原职,维护中日民族问题。”吴佩孚答:“根本谈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请贵国人等一概退出,连东北也在内。”
土肥原连碰钉子,并不死心,精心策划了攻克吴佩孚,“逼其出山”的对策:一是在北平设立名为“南山庄大迫机关”,专门从事“敦请”吴氏出山工作,并调来吴佩孚开府洛阳时代的日籍顾问冈野增次郎协助劝吴,利用“旧友关系,日夜在吴身边游说,进言。”二是收买、贿赂、指使吴氏旧部、僚属、汉奸各色人等假借“民意”、“和平”,“万箭齐发地致劝进电”,诸如:“拯大局之危亡,救小民于水火,舍吴公子玉,其谁能之?”叫嚷请玉帅出山“安呼号之苍生。”“结友邦明达停战之好”。三是,利用报纸、广播等工具,大肆制造谣言,似有吴佩孚出山的“事实”,欺骗世人,逼吴就范。而吴佩孚根本不为所动。吴佩孚将自己的寿棺摆在庭院,以表示不出山不当汉奸的决心,史称“陈棺言志”。
1939年1月31日,日本特务强迫吴佩孚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公开说明他对中日和议所持的态度,并给吴佩孚起草了一篇书面讲话稿要其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而吴佩孚却借记者招待会之机发表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谈话。他说:“余过去之行动,足堪证明,余向以维持和平为职责。余在1918年、1922年及1924年三次行动之动机,皆为和平而发。”“恢复和平,必须全面的、平等的,因为我们晓得:‘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和平,惟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的全面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日本应以刻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
1939年2月20日,中共发言人董必武撰文肯定吴佩孚的言行“尚能维系全国人民之望”并鼓励他继续战斗,“发扬其固有精神”、“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全晚节”、“不做日寇的傀儡”。吴佩孚真的按中国共产党的期望、全国人民的意愿去做了。他坚持御侮抗日,百折不挠,拒不接受日本特务和汉奸的高官厚禄的利诱和威逼,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自己的晚节,虽然最终被日本特务残暴地杀害,却“以身殉国,名垂青史。”国内有的传记说吴佩孚“权衡再三”,“落个汉奸的臭名不值得”,“所以他决定和日本人顶一阵,或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种猜测是毫无根据的。就在吴佩孚被害前,他还寄语他的部下“抗战必胜,日人必败”,他还将改头换面的岳飞“满江红”赠给友人曾琦:“甲午耻,犹未雪,民国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扶桑魔窟。壮志饥餐岛夷肉,笑谈渴饮倭奴血。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铁的事实充分证明吴佩孚是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吴佩孚,可以认为,吴佩孚作为一个旧军人,尽管他身上有那个时代、那个阶段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做为一个炎黄子孙,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最优良的品质——爱国主义。他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的,因此,他应该同岳飞、戚继光、文天祥、林则徐一样,名列光耀青史的伟大爱国者之列。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对外来侵略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无比鄙视,对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无比关心,应当成为今天维护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我们伟大国家与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精神动力。
(唐锡彤)
试析吴佩孚不作汉奸的根源
崔虹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人,6岁即人私塾,1896年22岁时中秀才,后因避祸投军从戎。从淮军聂土成部戈什哈(勤务兵)做起,凭借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锟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为直系军阀的一员大将。通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权力,成为一时枭雄。他镇压京汉工人大罢工,双手沾满工人的鲜血;排斥异己,到处调兵遣将,挑起军阀混战;敌视南方革命政权,叫嚣“先扑灭北方之赤化,然后扑灭广东之赤化”,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但正如周恩来同志1924年指出的“近数年来吴佩孚更以北洋正统的号召打倒段祺瑞,赶走张作霖,傀儡一阵黎元洪,然后以先宪后选的手段扶曹锟进了三海,他自己也随即正位直鲁豫阅使,吴秀才这样一气呵成的北洋正统之争,浩浩荡荡地南征北战四五年,似乎北洋正统后横的地盘又可继袁世凯之后而更行扩张了。但这不过是吴秀才一种梦想吧!”
曹锟贿选总统以及直系军阀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也不甘心蛰居东北,图谋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于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以直系大败,曹锟被俘,吴佩孚逃往南方而结束。此后吴佩孚虽几次试图东山再起,忽尔联合冯玉祥、孙传芳与奉军作战,忽尔联奉反冯,但在北伐军的攻势下,主力被歼于武汉,最后辗转流落北京。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试图拉吴佩孚担任全国性傀儡政府的首脑。1938年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日本更是策划“汪吴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吴主军,平分秋色”的方案,但最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被吴佩孚所拒绝。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去世。
关于吴佩孚之死,有多种说法:国民党认为“吴并非因病致死,确系敌威胁利诱,迫其发表拥护新政权宣言,被吴拒绝,乘吴牙疾就医致死。”而日本当局则宣称,“吴系重庆方面收买天津某要人设谋毒杀而死。”无论其死因如何,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虽与其他军阀一样,穷兵黩武,镇压革命,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吴的不出洋,不居租界的口号,表现了他不愿依靠外国人讨生活的性情,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吴佩孚不做汉奸的民族气节,还是应予以肯定的。本文试对吴佩孚拒作汉奸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讨。
(一)
吴佩孚在民族危机关头拒当汉奸,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首先,吴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读经书,对孔孟之道极为熟稔。在从幼年到青年的二十余年中,吴佩孚虽曾因父亲病亡中断在私塾的学习,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学业,仍以各种方式坚持自学,为通过科举人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试第37名考中秀才,虽不能因此说他旧学根底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对此确实下过一番工夫。在这点上他与响匪出身的张作霖、布贩出身的曹锟又有着显着的区别。虽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儒家思想已在一些腐儒手中演变成对抗“西学”、阻碍改革的工具,对中国实现近代化产生过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国家、民族的强调也对国人爱国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北洋军阀中的“儒将”,吴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礼、义”训练部属;在民族大义上,较之其他军阀,吴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认识。
吴佩孚在军队的训练上,除重视军事教育、操练及军队装备外,还经常以儒家思想训导官兵,要求他们“慕上古之英雄豪杰,诵先哲之训语箴书,善读春秋,力行忠义,方足以致忠邦爱国之志,成谋勇兼施之将”,“为将士道,必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间的忠义化身关羽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动辄以反帝爱国的面目通电声讨皖系、奉系的卖国行为,一时令人以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将军”。
对自己,吴又提出了“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虽然有人指责他哗众取宠,但在某种程度上,吴佩孚确实实践了他的信条。
在用人上,吴佩孚拒用亲属,曾亲自下令,吴姓的“天、孚、道、远、隆五世永不叙用。”这种用人观在北洋军阀中还是较为罕见的。
二次直奉大战时,吴佩孚败走天津,在阎锡山、冯玉祥及奉军的三面包围下,以“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为由拒绝手下躲人租界,以保安全的建议。即使在牙疾恶化面临生命威胁时,吴佩孚仍拒绝到租界就诊,最终死于家中。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打击下躲人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其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吴严辞拒绝。在吴兵败,亟需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能做到不为日方利诱所劝,对一个旧军阀来讲,确属难能可贵,这与吴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应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