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吴佩孚
2036000000017

第17章 坎坷仕途(6)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败退关外。黎元洪任大总统后,授予吴佩孚“孚威上将军”衔。1923年2月,吴佩孚执行曹锟的命令,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造成“二?七”惨案。4月,吴佩孚在洛阳举行声势浩大的50寿庆,各省督军、师、旅将领及各国驻京使馆武官都云集洛阳,清废帝宣统也派其摄政王赶来祝贺。康有为亲书寿联祝贺,寿联曰:“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10月,曹锟贿选总统后,任其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驻西工的巡阅使署,实际上成了北洋军阀的“太上政府”。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由于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吴佩孚遭到惨败,当年底退出洛阳。

1925年10月21日,吴佩孚在武汉就任河南等十四省讨贼联军司令,1926年3月,吴佩孚重新占领洛阳。10月,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起兵反吴。1927年2月,奉军占领郑州,吴佩孚退守巩县;4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5月,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由潼关东进,策应北伐军。吴佩孚召集镇嵩军将领张治公、柴云升等在巩县开会,要求各部抵抗冯玉祥东进,但二人态度暧昧,吴佩孚知豫难保,退往南阳,后退往四川。

镇嵩军是洛阳近代史上一支较大的地方军阀武装,组建于1912年。吴佩孚在洛阳数年中,与镇嵩军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他的事业成败。

镇嵩军的主要首领是刘镇华。刘镇华,河南巩县人,清末秀才,后又就读保定政法学堂。1911年11月中旬,刘镇华和“豫西大侠”王天纵率领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等部绿林武装3000余人,抵达潼关投入张钫的秦陇复汉军。民国成立,陕军裁减,张统领的人数最多,但只改编为一个师,要裁减3000人以上,张钫就把这一部分人员编为豫西地方部队,分驻在河南府(洛阳)、陕州和汝州所属的22个县。这一地区靠近中岳嵩山,故命名为“镇嵩军”。因刘镇华与这些人有历史渊源,张钫就保荐他为镇嵩军统领并兼豫西道尹,当时编为三个标:第一标统是柴云升,第二标统是张治公,第三标是骑兵,标统为憨玉琨。另外,还有一个炮兵营,管带为武衍周。

1918年3月,刘镇华将原来三个标的部队扩张为三个路,受陕西督军陈树藩之请,离开豫西,到陕西和受孙中山影响下由张钫成立的靖国军作战,刘镇华当上了陕西省长。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陈树藩投靠皖系,而刘镇华则伪装中立,暗中投靠吴佩孚。1921年7月,吴佩孚派阎相文为陕西督军,率阎治堂第二十师、吴新田第七师和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日夜兼程入陕,驱逐陈树藩。兵至潼关时,刘镇华逼陈树藩下野。阎相文顺利进入西安后,刘镇华不仅稳稳地保住了省长地位,而且还乘机将陈树藩部姜宏谋团并入憨玉琨部下,这样既增强了镇嵩军实力,又取得了吴佩孚的信任。

阎相文督陕不久自杀,由冯玉祥接任督军。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大战,吴佩孚把冯玉祥的第十一师和胡景翼的一个师,调到河南,攻打河南督军赵倜。冯率师离陕后,先是让刘代理陕西督军,后又保刘为督军兼省长。刘镇华大肆扩充军队,到1924年已有4个整编师,加上杂牌队伍,官兵已达十万人。这时,刘镇华在西北俨然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军阀。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刘镇华为表示对吴佩孚效忠,派张治公部到山海关参战。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在北京发动政变,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失败。吴佩孚退回洛阳后,令驻在陕西的刘振华、憨玉琨的镇嵩军东出潼关,开往郑州,以加强河南防务。此时,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已从直隶进逼河南。而刘镇华、憨玉琨认为出兵河南,逼吴下野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1924年12月2日,向吴佩孚下达了立即离开洛阳的最后通牒。刘镇华派三十五师憨玉琨出陕,乘机占领中原,企图使豫、陕均置于自己的统一掌握之下。

憨师赶到郑州时,胡景翼已自任河南督军,刘、憨将东进部队撤回荥阳、洛阳之间,严阵以待,坐视变化。1925年初,胡景翼和岳维峻率国民二军先后占领开封和郑州,即向刘镇华和憨玉琨提出统一河南政令的要求。胡憨之战终于在1925年2月25日爆发,镇嵩军全线崩溃。柴云升退至卢氏,后转到陕南;张治公沿黑峪、栾川,退至白河一带;王镇率憨玉琨残部退至商雒;刘镇华只身跑到山西阎锡山处避难。国民二军李虎臣率部进入西安,赶走直系吴新田,当了陕西督军。不久,胡景翼死于开封,河南督军由岳维峻接替。

刘镇华在山西无法容身,再次投靠吴佩孚。1925年10月,吴佩孚在武汉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这时,吴即让刘到陕南召集旧部进军豫西,集中力量共同消灭在河南和陕西的国民二军。1926年2月下旬,镇嵩军柴云升、王镇、梅发奎等部围国民二军8万于陕州。

李虎臣却成功突围,率国民二军残部占据西安。1926年4月,吴佩孚令刘镇华率柴云升、王镇、贾济川、梅发奎等8个师,号称10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西安。

李虎臣邀请驻守三原的国民三军杨虎城部前来支援。镇嵩军围城七八个月,未克西安。这时,广东革命政府号召北伐,冯玉祥在苏联急驰回国。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集结旧部,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立即率部南下。刘镇华慌忙部署撤退。冯军乘胜追击,于11月底,解了西安之围,然后控制了潼关。

1926年10月,奉系张作霖起兵反吴。1927年2月,奉系占领郑州。吴佩孚退到巩县孝义兵工厂。当年5月,败退到豫西的镇嵩军背叛吴佩孚,投靠冯玉祥,吴佩孚从此下野,退出政治舞台。

民国洛阳城由两部分组成,即洛阳老城和西工新区。洛阳老城沿用清代河南府城,基本无变化。西工新区则规划于民国初年,完成于吴佩孚时代。

当时的西工新区是以西工兵营为中心的新城区。西工兵营位于今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两侧,由袁世凯于1914年组织兴建。在洛阳,甚至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西工有着重要意义,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事件与之密切相关。现存的吴佩孚司令部旧址是西工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溥仪)宣告自行“逊位”,清代结束。不久,孙中山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3月,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选定洛阳作为屯兵之地,在此修建新式兵营,训练新式陆军。他委派官员到洛阳勘察地形,规划选址,决定在东起五门屯、西至灵官庙、南抵下池、北到金谷园的区域内修建兵营。从1914年开始,建窑烧砖,并招集石家庄等地的建筑商齐集洛阳,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西工兵营初具规模,共耗资白银170万两。营房全部为砖木结构,木料则是从东北运来的红松。由于该工程位于当时洛阳城的西关外,当地人多来此打工,所以称这里为“西工地”,后简称“西工”,这便是今天“西工”这一地名的由来。

吴佩孚驻屯洛阳后,大规模扩建西工兵营,扩地1000余亩,营房由5000间增至12000间,又在公馆街扩建房院百余所,以及增加商业、交通等基础设施。

经过扩建后的西工兵营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个营房完全是按照北洋陆军师的建制而兴建的,即步兵四个团,骑兵、炮兵各一个团,工兵、辎重各一个营。兵营北侧的四座营房住步兵团,南侧西面的四座营房住炮兵团,骑兵集中在南侧东面的一座大营房内。工兵营、辎重营住在西侧两座较小的营房内。营区中央为司令部和大操场。司令部平面呈“目“字形,前后共三进院落,有南北并列的三座大瓦房,两侧为厢房,建筑布局与传统的四合院相近。

西工兵营以司令部为中心,营房分布其周围。司令部门前有东西大道,道南有阅兵台,道北有地下会议室(即广寒宫),阅兵场以南还有六处院落。司令部东为花园,另有高级住室一处,室内有地下室,经地下室暗道可通往飞机场和火车站。

西工兵营西半部的北、西、南三面修建有壕沟,兵营西北部(今西小屯村)有电厂;兵营西南壕沟外的七里河涧水东有兵器物资库;兵营北有飞机场和金谷园火车站;兵营东有营市街(今西工区小街附近)和公馆街(今洛阳市政府家属院一带),两处共建有房屋1300余间,这里是商业区和住宅区。

1920年前,洛阳街道及商户门前,夜晚多用棉油、煤油和蜡烛灯笼照明。后来,官府、富户门前则用汽灯照明。1920年,在吴佩孚支持下,洛阳“临照电灯公司”建电厂一座,供火车站、政府机关及部分商店照明用电,街道开始安装路灯。

经过吴佩孚的这次扩建,基本奠定了西工区的基本布局,直到1954年无大的变化,今日西工区也沿袭了那个时期的布局。

洛河横贯洛阳,洛河上的隋唐天津桥毁于金代战火,此后六七百年间,洛阳城南的洛河上再也没有坚固的桥梁。

1920年,吴佩孚屯兵洛阳,他决定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1921年,上海北方工赈协会会员来到洛阳,吴佩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社会各界出钱出工,开始在洛河上修建大桥。此桥于1922年6月建成,长206米、宽6.1米、23孔,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中原地区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他在该桥第12孔上方内侧镌刻“天津桥”3个隶书大字,桥名上方刻“上海北方工赈协会重建”10个小字,落款为“民国十年”。

吴氏天津桥又称“老吴桥”,今残桥遗址仍存。

在修建天津桥的同时,吴佩孚对市内街道进行整治,开辟了从西工兵营到洛阳车站(今洛阳东站)汽车客运,有车1辆,随车售票、定点停车,这是洛阳最早的公共汽车客运线路。

吴佩孚以洛阳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中原公路网。洛阳市以东的郑(州)洛(阳)公路,以西的洛(阳)潼(关)公路建立于这个时期。郑洛公路分南线和北线:南线自洛阳经偃师的高庄向东南,过登封、密县到郑州,全长140公里;北线由洛阳至开封的古驿道修筑而成,曾铺设石子路面。洛阳至偃师间地势平坦,路基宽多在8米左右。

这个时期,修建了洛常公路、洛孟公路等。

洛常公路,自洛阳经孟津、孟县、温县、沁阳到博爱,全长94公里。时称洛(阳)博(爱)线。原为洛阳至沁阳古驿道,于1924年修建,路基宽7米左右。洛孟公路,南起洛阳,向北经吕祖庙、朝阳到孟津北部。时称洛(阳)长(华)公路,后称洛(阳)横(水)公路。是洛阳市经长华、横水通往新安狂口(黄河渡口)的一条公路。

吴佩孚在洛阳期间,计划创办的直、鲁、豫、鄂、陕5省6条长途汽车路线,并着手建设洛界公路。洛界公路,北起洛阳,出龙门在伊川水寨交郑卢线,在汝州的临汝镇过汝水入平顶山,过许昌、周口至豫皖交界处界首。与洛常线连接,是洛阳市晋煤南运的主要通道。该线于1924年始建,是民国时期一条重要交通线。

吴佩孚重视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年9月吴佩孚在金谷园首次修建洛阳飞机场,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有飞机3架。三年后,开办洛阳——西安、洛阳——郑州之间的民用航空业务,这是洛阳民用航空之始。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它的发展共分四个时期,即先秦河洛文化的滥觞期、汉唐河洛文化鼎盛期、宋元明清河洛文化转型期、民国以来河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新文化的兴起是民国时期洛阳文化的重要特色,随着新闻出版、新式书店、新型图书馆、教育馆、戏曲、电影事业的发展,一种有特色的河洛新文化逐步形成。而这个过程中,吴佩孚起的作用甚大。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阵地是北京大学。吴佩孚对新文化运动及在新思想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支持的。例如,在五四运动中,他接二连三地发表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主张取消中日密约,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达到了“当时的报端,几无日不有吴氏之通电,且语语爱国,字字为民”的程度,致使“吴氏之大名,遂无人不知,吴氏之行为,无人不注意”,从而博得舆论的好评,以至有人把其当成北洋军阀集团中站在人民方面的“英雄”,将其捧为“救时之伟人”。他到洛阳后,推行教育改革,各县均成立教育局,成立一批新式学校。他礼敬林东郊等洛阳教育界名贤,礼敬来洛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们。例如,陈中凡《鲁迅到西北大学的片断》一文说,1924年7月,国立西北大学及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函聘国内着名教授前去讲学。计有鲁迅、夏元等14位名教授。东南大学应邀讲学的有三位教授:陈中凡(国文系)、吴宓(西洋文学系)、刘静波(政治系)。到洛阳,吴佩孚闻讯,当晚宴请会晤了夏元等知名教授,并论及新学、旧学之异同。

吴佩孚重视报业的发展。民国初年,洛阳出现了现代报刊。1919年刘吟航创办的《河洛周刊》为洛阳最早的民办报刊;吴佩孚驻洛阳期间创办的《河南简报》是最早的官报。这个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来洛阳设立分馆、分局和特约所。

1923年夏,吴佩孚为庆祝自己的50寿辰,在西工的检阅台放映电影。全城万人空巷,前来观看。这是洛阳首次放映电影。次年,上海大陆电影公司在洛阳拍摄《吴佩孚风采》和《洛阳风光》两部纪录片,这是洛阳最早的电影拍摄。

吴佩孚重视儒学、文物古迹和宗教信仰。儒学方面,他修缮了邵雍祠。邵雍祠位于洛阳市定鼎路洛河桥南安乐窝村,是北宋着名的理学家邵雍的故居。邵雍为北宋的理学奠基人之一。居洛40多年,潜心治学。主要着作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10万余言。今存邵雍祠堂,位于村内,坐北向南,遗存“皇极书阁”三间,大殿、二殿、石碑10余方。大殿塑有邵雍像,以祀供奉,现存的建筑基本上是吴佩孚修复以后的状况。

佛教方面,他修缮了古唐寺。古唐寺在洛阳老城东北唐寺门村东,今陇海铁路与焦枝铁路交叉处东南角。古唐寺原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在城东(今塔湾村西头)所建之福先寺,武则天曾为福先寺撰写浮屠碑文,北印度高僧阿弥真群、中印度僧人善无畏等,曾先后在该寺译经。着名画家吴道子曾为该寺作“地狱变相”壁画。明天启年间洛水暴涨,冲毁寺内高塔。洪水过后附近乡人将福先寺遗物北移今址,重新建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里人王善信重修该寺,清末毁于火灾。吴佩孚到洛阳后,命参谋长张佐民重修该寺,今门额题“古唐寺”三字刻石为这次重修时的遗物。

同时,吴佩孚对关林、龙门、上清官、文庙等文物景点也很重视,多次拜谒这些地方。他参加关林庙会、龙门庙会,观看民间演出。正是本庙会上,洛阳曲剧、河洛大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