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的意见根本不同,以为与西南一致护法以促成统一,一面由旧国会制宪,宪法完成后闭会,再由正式国会产生合法政府乃长治久安之计。他对总统人选无成见,虽不反对曹,而对曹之迫不及待则期期以为不可。他本想自往天津迎黎,一以黎居租界,二则保方空气对之非常恶劣,乃向金永炎间接表示,“时机稍纵即逝,此时若再讨价还价,即我亦无能为力。”黎乃发表“废督裁兵”的鱼电,其中有云:“上自巡阅使,下至护军使,皆刻日解职,待元洪于都门之下。匪特变形之总司令不能存在,即划分军区、变形易貌之巡阅使尤当杜绝。”
七日曹吴复电响应。十一日黎入京复职,以颜惠庆组阁,撤销六年(1917)六月十三日之解散国会令。新阁员之最使入瞩目者为谭延闽之内务总长,吴佩孚之陆军总长。黎的意思很明白,想利用吴的威望执行其“废督裁兵”的主张。
北洋系各派势力有一个共同的传统性的特点,就是督军兼省长同时兼任师长掌握一支嫡系武装,以割据称雄或拥兵自卫。
吴佩孚虽于1922年5月7日通电实行“废督裁兵”,但直军一个未裁,反而拼命扩军。在军人政治时代,与军人言“裁兵”,无疑地是与虎谋皮。督军制与多兵制,正是北洋系统治时期的一大特点。吴氏高喊“废督裁兵”、抑制地方实力派,却行“武力统一”之实。
督军制在近代中国从清末的督抚到民初的都督,从1916年后的督军到1922年的督理,以及1924年以后的督办,几经易名。但是,集地方实力派军人所有权势、“荣耀”,即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的这个“督”字,则始终未去而得以保留下来。督军在中央和地方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他们随时随地可以通电脱离中央,自立门户,宣告“独立”、“自治”,威胁总统,声援或反对现内阁;他们可以自发地扩充地盘与武力,自办外交,取得外援。总之,督军的枪杆子里能出政权,也能毁灭政权。因为督军制与多兵制是相依为命的——有兵斯有权。他们割据一省或数省,必须用强大兵力来维护并发展;当他们掌握了全国政权时,也必须用强大兵力来实现武力统一,以巩固他们的统治。这也是近代中国的特点。毛泽东说:“外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不需要各自直接管领一部分军队。中国则不同,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所以,“辛亥革命后,一切军阀,都爱兵如命,他们都看重了‘有军则有权’的原则”。
吴佩孚努力通过拥戴黎氏,恢复旧国会,满足南方“护法”要求,促成南北统一。其主要手段就是“废督裁兵”,一时间,“废督裁兵”,为社会舆论一致鼓吹。诸如旅沪湖北自治协会创办的《新湖北》,出版宣言提出“废督军”、“推倒军阀的首领政治,建设平民的国家”;旅沪皖人创办的《新安徽》指出“只有废督,才有自治”;而要“废督”,则必须“裁兵”。他如湘、浙、川、滇、黔等省均有“废督裁兵”的强烈呼声。
一次直奉之役刚结束,京师公益联合会即召开“国民裁兵大会”,发表宣言,论证“兵”的危害和裁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致电吴佩孚说:“我公定乱神速,人民受惠无量。咸谓我公素主和平,此次用兵,实为裁兵之前导。”公推王宠惠等四人与吴接洽“废督裁兵”事宜。
黎元洪在其幕僚李根源、彭允彝、金永炎等人的策划下,异想天开地提出以“废督裁兵”作为他复职的一个先决条件。黎氏通电说:“今日国家危亡,已迫在眉睫,非即行废督,无以图存,若犹观望徘徊,国民以生死所关,势必起而自救,恐督军身受之祸,将不忍言,为大局求解决,为个人策安全,莫甚于此。”他对“废督裁兵”如何“利国福民”作了长篇论述。目的是:企图通过“废督裁兵”来削弱军人武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迎合全国“废督裁兵”运动,以获得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利用曹、吴间的裂痕,讨好西南军人,抵制武力统一,实现和平统一。一句话,延长任期而已。
吴佩孚素来重视舆情。7月,北京各省区自治联合会发表通电,主张各省区召开以“废督裁兵”为主旨的国民大会;上海“工商研究会”、“国货维持会”等八团体发起了“裁兵联席会”;与此同时,广东绅商组织“地方自治会”通电赞成“废督裁兵”;川、滇、苏、鄂、皖、豫、闽、鲁等省区的“自治联合会”,不但以“废督裁兵”为宗旨,而且出现了“请愿团”、“协会”等专门“废督裁兵”团体。
5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一篇“直奉战后”的社论。认为,由于吴佩孚获得大胜,中国大局有可能从此发生转机,关键在实行“废督裁兵”。社论说:“吴氏处世之道如何,即为中国将来祸福之分歧。持武力主义,是为蹈袁、段之覆辙者。吴氏此时惟毅然舍弃武力主义,以军人不干政为根本原则,从事军民分治,裁兵废督,树立统一政府,召集国会诸端。”
吴对这篇切中时弊的社论和国内的舆论,明确地表示自己的立场。6月6日,吴为了迎合舆情,再次通电主张“废督裁兵”。电文说:“佩孚数载夙怀,一朝克达,誓以血诚,翊赞大计(指废督裁兵),奉命为前驱,作各方之先导。”请黎复位后,实行“废督裁兵”。7日,吴再挟曹锟致电黎氏,认为:“废督裁兵”,“为当今切要之图,俟钧座复位后,愿早日实行,锟与佩孚谨当遵命,为各省介,务乞即日赴京,以维大局而慰民望。”
黎元洪见此,满心欢喜,即接印任事,命令全国实行“废督裁兵”。然而,北洋时期,中央的命令,事实上久不能施行于各省。14日,山西督军阎锡山对裁兵问题,公开通电提出疑问、质询。电文称:“矫枉而过正,徒惊虚名,反滋流弊,甚非所以策万全也。现有之兵备来自招募,生计艰难,迫而为此,一旦被裁,势必要求恩饷,当此财政奇绌之时,安有巨款遂其要求,稍不如意即哗变。充兵既久,坐食成性,被裁以后,穷无所归,辗转勾结,流而成匪,为患更深。矧兵以卫国,强弱攸关,古今中外,胥重国防。在他国制属征兵,纵终役无多,有事易于调集;我则全属招募,万一需以御外,裁后兵额必不敷用,临时募集,既属需时,仓促成军,亦难应用,此则尤为可虑者也。”全国各地裁兵无法推行。兵,不仅不裁,而且所有的军官,大家都在拼命地扩军。
东北的奉张战败后,积极增兵,整修军备以谋再战。奉军已将兵力由原来的二十七个旅和五个骑兵旅扩充到约有25万人的强大兵力,并扩编了两个炮兵旅和一个重炮团;又向德国、意大利购买250架至300架飞机,编为四个航空大队;同时编练海军,并在哈尔滨与葫芦岛建立海军学校,训练军官和培养海军人才,拥有“镇海”、“威海”两舰,以后(二次直奉战前)发展到大小舰只21艘,约达32200余吨。吴佩孚见张作霖扩军挑战,亦在大力扩充直系军事实力。实际情形如下:
直隶:督军王承斌,驻有陆军第九、十一、十三、十五、二十三、二十六等六个师,师长是董政国、冯玉祥、王怀庆、彭寿莘(改编王廷桢部)、王维城(接王承斌)、曹锳及陆军第七、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五等八个混成旅,旅长是张之江、李鸣钟、葛树屏、冯玉荣、时全盛、孙岳、曹士杰、宋哲元。共计11万余人。
河南:督军张福来,驻有陆军第三、十四、二十、二十四师,师长是吴佩孚、靳云鹗、阎治堂、杨清臣(接张福来);陆军第二十六混成旅旅长田维勤;以及陕西陆军第一、二师师长胡景翼、张治公;陕西陆军第十二混成旅旅长曹士英;河南陆军第一、二、三混成旅旅长李治云、林起鹏、马餐林。合计六师五混成旅,约5万人。
热河:都统王怀庆,驻军有陆军第十三师一旅,师长王怀庆兼,以及毅军统领米振标等,兵力7000人。
察哈尔:都统张锡元,驻军有第四混成旅旅长张金标等。兵力7000人。
湖北:督军萧耀南,驻军有陆军第八、十八、二十五师,师长是王汝勤、卢金山、陈嘉谟;陆军第二、十七、十八、二十一等混成旅,旅长伍郁庆、张联升、赵荣华(后为于学忠)、王都庆,以及湖北陆军第一、二、三、四、五等混成旅,旅长潘守蒸、寇英杰、宋大霈、刘佐龙、张允明。兵力约5万余人。
江苏:督军齐燮元,驻军有陆军第六、第十九师,师长是宫邦铎、杨春普;江苏陆军暂编第一、二、三师,师长是白宝山、朱熙、马玉仁;江苏陆军第一、二、三、四、五等混成旅,旅长是黄振魁、李殿臣、吴恒瓒、陈调元、张仁奎。合计五师五混成旅。兵力约5万人。
江西:督军蔡成勋,驻军有陆军第一师,蔡兼师长;陆军第三、九、二十三混成旅,旅长张庆昶、邓玉琢、王麟庆,以及山东混成旅旅长张克瑶和江西步兵第二旅旅长刘玉昆。兵力约2万人。
福建:督军孙传芳,驻军有陆军第二师,孙兼师长,旅长卢香亭、谢鸣勋;陆军第十二师,师长周荫人,以及陆军第十、十一、二十四混成旅,旅长孟昭月、王麒、张俊峰;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兵力约3万人。
安徽:督军马联甲,驻军有安徽陆军第一、二、三、四、五混成旅,旅长马联甲、李传业、王普、高世读、史俊玉等。总计约32万人。
属于直系的马联甲跟着吴佩孚高唱“裁兵”,并宣称已经实行。但他“专裁新军而不裁旧军”,以裁兵作为“排除异己的手段”。实际是“招募旧军代替新军(即安武军)”。
倾向于直系的山东督军田中玉,以“地方不靖,伏莽潜滋,所有军队,分防各处,已有顾此失彼之虑”为理由,大肆招兵。广西桂系军人陆荣廷,也曾“首义裁兵,其实粤军则裁,桂军则增,直除异己耳,何裁之有哉”。他省亦多类此。
所以,国会议员驳斥阎氏等军人的论调。皖籍议员王源瀚等呈文说:中国必须“先废督而后裁兵,非废督则兵不能裁,非裁兵则民不堪命”。议员孙洪伊宣言指出:中国不废督裁兵,“地方无发展之望,即国家亦永无统一之期”。孙中山更加认为:“兵不裁则无和平,无和平则难统一。”足见多兵制和督军制为全社会的舆论所“深恶痛绝”。
吴佩孚确实深深地感到中国军人实力派无一不是贪婪之徒,无一不视兵权与地盘如生命。因为他们囊袋中的金银财宝出自二者,故无一不是拼命追求这两件东西。所以,吴氏企图力矫此弊,大谈“废督裁兵”,其具体意见是:凡有军职者不许做督军、不得兼领师长、不要地盘。“兵在精不在多”。故规定“大省二师,中省一师一旅,小省一师,统计不过四十师之数。其退伍士兵,则采用在乡军人制度,给以极少之饷,将来一旦有事,立可召集”。他采纳并转陈烟台海兵练营张钦泰关于《废督裁兵致陆军总长吴佩孚(未就职)的条陈》:
(1)废除督军制改为练兵监督,划分军区,设练兵处;
(2)全国军队编为国军,余者改为临时乡警察并收抚土匪;
(3)劝国民自组银行,投资政府,并整顿中、交两行;
(4)国军计划。按照国防需要规定,拟编四十师。具体划分如下:直鲁豫晋四省划一军区,即名第一军区;奉吉黑三省划一军区,即名第二军区;两湖赣划一军区,即名第三军区;苏皖两省划一军区,即名第四军区;闽浙两省划一军区,即名第五军区;两广两省划一军区,即名第六军区;黔滇两省划一军区,即名第七军区;四川、川边划一军区,即名第八军区;陕甘两省划一军区,即名第九军区;热察绥划一军区,即名第十军区;新疆划一军区,即名第十一军区。军区设军区长。
这实际上是改督军之名而扩大为军区长,使全国军队统一于中央,而中央则受制于吴佩孚而已。而吴氏直系可作为“中央”的柱石。
10月11日,北京各团体受吴佩孚裁兵计划的“鼓舞”开裁只运动联席会议于石达子庙,公推蔡元培、周长宪、郭春涛三人为各团体代表,向北洋政府请求即时组织裁兵临时委员会。国务总理王宠惠、大总统黎元洪均表示极端赞成。17日,黎氏即大言不惭地答记者问说:“裁兵废督,夙为余所主张,日前在裁兵大会上,尝以平民资格出场演说,想诸君所知,此在今次复任总统以前,已约各方谅解,故今日惟余时间问题。”似有实行的希望和自信心。
吴佩孚顺应了舆情,抓住了“废督裁兵”的大题目,除通常所谓权力斗争之外,应该说是出于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真正的爱国心,作为军界之翘楚,不愿再见到绝无意义的内耗了。但他既不能脱离北洋军人集团,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阵线,又根本不可能做到舍弃“武力主义”、“军人不干政”和“废督裁兵”。甚至不肯承担黎元洪任命他的陆军总长一职,负责“裁兵”全权这一特大难题。6月30日,吴氏通电再返洛阳:“今者中枢已定,正统攸归,南北豪俊,行将握手一堂,夙昔所望,兹已克偿,谨拟月之一日,返辔回洛,奉职治军。政治问题,责在内阁,我大总统宽厚仁明,启迪于上,必有以竟兹全功。立法问题,权在国会,我议员诸公历经艰困,必能牺牲成见,以定百年大法。国称民治,政有常轨,相期各遵规范,焕布新猷,定永安长治之基,以答寰宇喁喁之望。”只是虚作“军人不干政”的姿态而已。
但“兵”不能“裁”,“督”亦不可“废”。吴佩孚直系在一次直奉战后,得到了三个巡阅使、七个督军、八个师长。黎元洪上台后,本想按其与吴佩孚商定的“废督裁兵”方策,努力付之于实行。他对身兼省长的众督军采取削去省长专留督军的措施。黎上台一月余,先后特任直、鄂、豫、陕、桂等省近十位省长,希图将省一级事权从督军的手中移过来,但由于督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无一人到任。诸如直隶的高凌爵、王承斌,奉天的王永江,山东的王瑚,江苏的韩国钧,江西的谢涵远,湖北的汤芗铭,陕西的张绍曾,广西的张其锽等人。这些受大总统特任级的省长,或因本人不敢到任,拒绝受命;或为当地督军反对不能到任,使“任命令”成为一纸空文。如黎氏特任汤氏为鄂省长,不但鄂督萧耀南反对,而且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也干涉,他几次致电黎氏幕僚金永炎,要求鄂长“另觅妥员”,请元首“不必拘拘注定原议”。“鄂长事,铸新(汤字)既为鄂论拒绝(督军煽动反汤舆论),似不宜过延时日,拟请将铸新调京,另候任用”。皖省省长有李兆珍、张文生、许世英等人激烈争夺,黎氏任命,引起政潮;鲁省亦为一省长政潮不息;赣省不听黎氏任命,而以“武力催生省长”。大可聊以解嘲的正是该省居然“破例”实行了“废督”。其原因是:6月10日,孙中山令李烈钧率北伐军入赣,赣督陈光远不支。但陈部败退时,屠杀江西人民,放火抢劫,无所不为,被杀伤死亡者万余人。为逃避罪责,陈自请解除赣督职务。然而,由于陈炯明的叛变,李烈钧回师平乱,江西又重新归于北洋军人掌握,曹锟急荐亲直的蔡成勋为赣督。这使力主“废督”的大总统黎元洪难堪万分。后经黎元洪与吴佩孚商榷,国务会议讨论决定:嗣后各省督军如有辞职或出缺,一概不再行简派。当天即发布准陈辞职令和派蔡“督理江西军事善后事宜”。这样,不但“督军”两字依然存在,而且又增加了四个“赘”字——“善后事宜”。
1923年1月1日,黎元洪通电以“废督裁兵”无效果,声称已咨国会辞职。电文说:“复职之初,首以废督裁兵为请,荏苒半年,竟无寸效,迩者辞职之书,已咨国会,替人朝得,轻骑晚归。”对吴佩孚及其直系表示了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