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活动中,德育内容是把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联结起来的关键因素,它在德育绩效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德育内容的合目标性和可转化性,是德育绩效实现的外在规定条件;而德育对象对德育内容的接受性和合乎目标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心理行为特质生成的积极自觉性,是德育绩效实现的内在规定条件。所谓合目标性,指的是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本质要求的一致性和关联性;所谓可转化性,指的是德育内容能够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而转化为受教育者合乎目标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行为的特性。然而,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于受教育者的教育条件,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育者姿势的内在规定条件。这个内在规定条件,就是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接受性和合乎目标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心理行为特质生成的积极自觉性。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授的道德知识不但要理解,而且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道德信念并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因此,要合理安排研究生德育过程,提升德育绩效,就德育内容而言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当前,社会的客观存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育内容应该回应时代和现实的挑战。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德育内容受到德育任务的制约,是由政治和经济所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发生剧烈的改变,研究生的思想也会迅速发生变化,研究生德育内容要注意继承和坚持,谋求稳定,更要注意开拓与创新,稳中求变,做到与时俱进。德育内容只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和研究生的需求,保持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绩效。
首先,在德育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其价值性、适时性、前瞻性、层次性。要坚持理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强调了理想性、先进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基础,脱离研究生的实际生活,结果德育仅仅停留在政策或原则层面上,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差,使德育实践事倍而功半。
其次,面对德育环境的挑战,研究生德育内容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研究生德育内容不仅要反映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而且要考虑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应针对研究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讲座,除了加强对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外,要对下列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研究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加强创业教育,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研究生学习主动地适应社会;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深入开展意志品德(诚信、社会公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4.拓展德育工作新方法
德育方法、手段与德育诸要素的契合性,是德育绩效实现的有效促进条件。在德育过程中,教育方法、手段与其他诸要素的契合性,对于绩效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谓契合性,指的是德育方法、手段对其他诸要素功能实现的有效促进性及功能迭加的聚合性。从方法、手段与德育诸要素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性。当方法、手段与诸要素高度契合之时,德育诸要素的功能就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主体能否利用方法、手段的特殊功效营造和创建诸要素之间的契合性,对于德育绩效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首先要有爱心,但是。光有爱心还是不够的,高尔基说过一句话,“爱孩子是母鸡也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教育并不是母鸡孵小鸡,光有爱心就可以,它还需要比较好的方法、手段。德育工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面对高教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手段。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成德育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德育工作方法就如生产中的技术,先进的技术才能高绩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根据德育工作的环境和工作对象的素质的变化研究改进研究生德育方法,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对于搞好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尤其重要。
如前所述,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他反对那种将道德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德育方法,认为“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实现了德育理论的时代性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目中无人的状况,客观上实现了由灌输、背记道德知识向重视接受主体认识发展的转变。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灌输,德育需要灌输,在某些时候,动之以情而晓之以理的灌输,往往会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但这种灌输并不是教条式的不顾实际的硬性灌输,否则只会引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在接受德育灌输的研究生的逆反心理抵触,从而降低了德育效果。研究生德育必须从灌输走向引导。通过正确引导研究生进行“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不断凝聚人气、凝聚精神、凝聚智慧,实现研究生德育绩效的最大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论断。任何教育,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没有自我教育,任何教育都将是无效的,研究生德育更是如此。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在研究生德育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使研究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改变以往那种“你讲我听”、“你说我做”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由于研究生在年龄、思想、生活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十分适合进行“四自”,因此,能否依靠研究生骨干,依靠研究生各种组织,充分发挥研究生“四自”作用,直接影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活跃程度,影响德育绩效。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研究生文化水平较高、基础知识较完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较强的特点,努力创造研究生发挥“四自”的条件,重视和支持研究生群众组织建设,加强研究生共青团组织、研究生会组织以及研究生社团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在活动经费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团结、凝聚研究生的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研究生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德育的形式上,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德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要提倡研究生紧密结合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道德品性得到提高。在进行研究生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让研究生承担“助研、助教、助管”等一些科研、教学辅助工作和管理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结合具体实际让学有余力、业绩突出的研究生进行挂职锻炼,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更大的提高。还可以利用“扶贫”工作,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针对贫困研究生,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和创新“奖、勤、贷、补、减、助、保”的资助体系,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高校研究生德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进行研究生德育过程中,要抓住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紧紧围绕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这个核心不放松,大力推进研究生“四自”和研究生德育工作落实。研究生的党员已占研究生总人数的1/3,必须以研究生党建为根本和突破口,抓住1/3,影响2/3,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双基工作,开拓研究生德育新局面。
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生德育也要顺应这种新形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创新德育的载体和手段。研究生德育应该借鉴教育伦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充分运用它们的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德育的科学含量。改进德育的方法,增强研究生德育的实际效果。
5.建立科学的德育绩效评价体系
如何评价研究生德育绩效,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德育评价是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的综合性反映。现在很多学校对德育进行量化考核,值得肯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科学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去认真探索。德育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德育绩效。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德育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对活动实施的有效控制。对德育活动的评价要全面,建立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群众评价、教育者评价、教育对象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力求信息反馈更全面、更科学、更公正。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对目标评价。还是对实施教育活动进行评价,都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反馈各方面的信息,对德育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科学的参考,从而促进德育的有效开展。这部分内容将在下一章专题讨论。
四、完善研究生德育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关键。要提升研究生德育绩效,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即通常所说的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1.制度、资源与绩效
管理学认为,绩效的高低取决于资源的配置状况,而资源配置又受制度安排的制约,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制度居于首要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制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几乎任何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活动都有其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德育活动也不例外。研究生德育绩效的高低取决于研究生德育资源的配置状况,怎样才能实现研究生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为研究生德育活动的一个中心议题。为此,人们采用现代德育方法、德育技术、德育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研究生德育制度对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理论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德育制度,是保证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道德的特征是自律,而道德品性的养成不仅仅是教育的结果,制度的约束也是重要的保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等各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得复杂多样起来。给传统的主要依靠理论说教和灌输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传统的高校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来教育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总是表现为一种偶然的、个别的现象,很难有普遍性、稳定性和确定性。邓小平指出:“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他认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对于德育制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历史经验时也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于对党和国家以及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这表明,个人的思想、作风既需要通过思想教育进行规范,也需要通过法律等制度加以约束。客观地讲,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所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都亟待从理论上给予说明,并且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这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研究生整体道德状况并不乐观,而德育又困境重重的情况下,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而德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德育资源。
制度与德育的关系问题,德育理论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工作者还没有德育制度的概念,更少认识到制度对培养研究生道德品质的价值。1996年班华先生主编的全国师范院校通用教材《现代德育论》出版,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德育制度体系”。作者强调了德育制度对于德育实践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认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德育制度现代化与德育思想现代化比起来要更加艰巨,”并指出“建立现代德育制度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