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绩效与评价:研究生德育探究
20355800000016

第16章 研究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4)

研究生在刻苦攻读学位,完成学业的同时,必须面对家庭、婚姻和经济生活的实际状况,思考现实问题。首先,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再依赖家庭的资助来满足自己在学习、交往、恋爱中的经济需要,但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消费水平相比,国家给予研究生的待遇相对较低,使得他们又无法在经济上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经济困难已成为研究生目前最苦恼是问题。当问及“研究生目前的经济压力如何”时。27%的同学认为“压力很大”,46.6%的同学指出“压力较大”,只有1?2%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已经结婚的研究生,更要考虑夫妻分居、家庭负担、老人赡养、小孩求学等问题,肩负着较重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对未来工作、生活的考虑成为他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越是临近毕业就越迫切。因此,在消费观念方面,研究生往往比较务实,不会像本、专科生那样,把高消费视为时尚,视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他们不再讲虚荣、摆阔气,不在高消费上相互攀比。

其次,由于研究生在年龄、社会阅历、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专业和培养方式上各有不同,大部分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以个体劳动为特征。因此,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机会较少,在生活方式上具有更大的个性差异。调查显示,多数研究生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有些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感与义务意识;有的同学不讲诚信,损人利己;有的同学我行我素,无视组织纪律与他人的权利与感受。这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的表现。

再次,当代研究生在婚恋观上处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在婚姻道德取向上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据有关调查,在问及“择偶条件”一问题时,题项提供的8个因素按研究生看重的程度从重到轻依次排列为:人品、才能、性格、志同道合、外貌、气质、财产、地位,在“首要看重的条件”中,47%选择人品,26%选择才能,而选择地位和财产两项的加起来还不到1%。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的看法,71%的同学选择“婚姻能给人带来归属感和幸福感”,10%的同学选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只有16%的同学选择“婚姻是个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充分说明,研究生在婚恋价值取向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注重潜能和精神因素,不看重金钱和地位,追求完美理想的爱情,对婚姻抱有很大的信心。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个群体的某些特质:纯洁、理想、重感情、眼光长远而独到,的确不同于社会中许多人的实用、功利观点。

◆择业观

相对本、专科生,研究生处理问题比较现实,行为目的性强。研究生接触社会更多更深、更具有社会经验,因而表现得更现实和更注重个人利益。一项关于在校研究生的就业观的调查表明,今天的研究生在选择职业时已没有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对“成才”、“前途”等长远目标的追求,而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行政级别等具体条件的期盼。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宁愿丢掉所学专业,也要保证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从调查来看,在就业的地区趋向上,来自于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毕业生倾向于回原籍工作;而来自于江西、河南、安徽以及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的毕业生不愿回原籍工作。从调查结果来看最愿意去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南京、北京、广州、深圳。调查结果显示了调查的对象在地区取向上是趋向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①。至于近几年国家一直提倡的到西部去,少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能够到中西部去,但毕竟有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毕业生的心态决定的,而另一方面又说明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目前还没有拿出切实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政策。

行业趋向也是研究生自己非常关心的事情。在我们的调查中,问卷列举了几项在以往分配中有较多的研究生选择的行业、部门,供调查选择。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毕业后最期望从事的职业领域”依次是:企业公司管理(29.3%),党政机关(22.4%),教育卫生(18.0%),自由职业(15.6%),科研院所(12.4%),其他(2.2%)。被调查者对“毕业后是否想选择自己创业的道路?”的回答依次是:“否”占37.1%,“说不清楚”占34.9%,“是”占27.3%。“如果是,最想选择的职业”依次为:管理类50.3%,市场类23.6%,技术类21.6%。

这些年来,研究生到国外、外企、民营科技企业的较多,大多数研究生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工作,不愿意到国有企业去工作。企业普遍反映研究生招不进、养不起、留不住。研究生选择职业时期望值过高,多数研究生把收入多、地位高、工作安逸作为选择职业的首选因素,而以“社会需要”为标准的人仅占一小部分。这说明相当多的研究生选择职业时,过多地考虑自己,忽略了社会的需求。甚至有的同学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专业,至于国家的需要考虑的就更少了。

前些年,相对于本、专科生来说,研究生供不应求,社会上需求量很大。这几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一向被看好的研究生就业也出现了问题。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信心指数”依次是:比较乐观36.9%,一般35.9%,不乐观14.3%,很乐观9.0%,走一步看一步2.9%,没有考虑过1.O%。被调查者“对研究生就业的中长期预期”依次是:不看好39.6%,差不多就这样33%,看好20.3%,说不清楚6.8%,其他0.2%~1.2%。就业压力大、就业前途未卜,是同学们又一感到苦恼的问题。

基于此,研究生德育必须和就业指导挂起钩来。如果不和就业联系,研究生德育肯定弱效。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学校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中的功利化思想和择业目标短期化倾向,使他们懂得国家培养研究生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人才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就是研究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要解决好国家需求与毕业研究生个人择业意愿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事相配,职能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四、基本结论

当代研究生对祖国的前途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他们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如何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素质全面、身心健康的未来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认真研究、探讨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对于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关于研究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

一是思想主流健康向上,但价值取向多元。毋庸置疑,当代研究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研究生党员已占研究生总数的1/3),思想上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具备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能够表现出积极思索、认真负责的生活态度。多数研究生能以集体、国家为重,在个人的价值标准及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持积极、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理性认识,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和理解面临的社会问题,具有对社会现实的认同性。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义利并重的价;杨毅地.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探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研究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有些研究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还存在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有的研究生对社会发展和现行政策心存不满甚至抱有成见;还有的研究生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持消极态度等等。当代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相适应,更与各高校近几年的各项发展建设紧密相联。新形势下,研究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这又提醒我们,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是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事实表明.当代研究生对社会、他人和自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且具有了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思想态度。在一般情况下,外界和他人很难通过宣传、教育来轻易改变他们的看法。但是,当代研究生趋向年轻化,以复旦大学为例,2004年学历教育研究生录取的生源中,应届生占到有49.4%。这样,当代研究生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小,而且是独生子女,社会阅历较浅,由于长期待在“象牙塔”内,其心智与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还不够成熟。这就为我们对当代研究生继续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在遇到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时候,不少人表现出无所适从或左右摇摆,即证明当代研究生在思想观念上仍具有相当大的可塑空间。

三是主体意识突出,但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主体意识就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意识。研究生是经过国家严格考试选拔的,而今正在攻读较高学位、获取更多知识特别是能够掌握高精尖端技术,从而使他们不论在智力、知识,还是独立性、实践能力上都出类拔萃,这一切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和独立精神,在社会活动中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然而,这种主体意识表现的过分觉醒,必然引发他们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及强烈的自我奋斗意识,从而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今天的研究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生存压力、择业竞争等显示问题使他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前途和个人的发展,成才意识大大增强。但不少人往往在处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失衡,对实现自我价值考虑较多,对社会价值、社会进步方面考虑较少;对个人的前途和发展考虑较多,对社会需要考虑较少。有不少的研究生或为改变工作、生活环境而学,或为改变经济状况为金钱而学,或为自我仕途而学,成才境界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在择业中,重视个人意愿、地域特点和工资福利,忽视社会需求、组织调配和政策许可。研究生中不乏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导师的辛勤培育下的确学有所长,且有奉献精神的优秀者。但也存在着只强调个人价值,而不注重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的倾向。这样,极易丧失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丧失意志,成为名利的奴隶。因此,对当代研究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绝不是老调重弹,给思想政治工作披上华丽的外衣,而是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自主学习突出,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研究生是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水平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的。他们一般都立志深造,专攻方向明确,进取心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因此,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上需要自主,即能自主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能够在课后自主地去图书馆、资料室和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文献资料;在学位论文开题前,能自主地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并独立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在学位论文开题后,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他们不论在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都必须发挥较高的自觉性,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学习上的自主学习。但必须指出,当代研究生无论学习还是科研,有一部分人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科学精神。据调查,某些文科研究生到了二年级整天在外面打工,而个别理工科研究生整天在寝室上网打游戏,竟然一个学期都不进实验室做实验。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与科研将成为空话。自主学习在任何学习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更显出它独特的功能。这是研究生在学习上的一个很大转变,又是一大特点。

五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心理素质脆弱。研究生最小的已经有22岁,生理上已成年。但由于长期待在“象牙塔”内,比较缺乏和社会的交流,部分研究生的心智与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还不够成熟,个别甚至与中学生相当。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能突破思维定势,善于提出新观点,但心理敏感而脆弱,往往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研究生教育走向大众化后,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增大,精英与责任意识淡化,原来戴在研究生头上的“光环”也黯淡不少,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如果超过社会所能提供给研究生就业岗位的增长的话,研究生就会感受到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危机感。而毋庸回避的是,研究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使得研究生平均素质有所下降,极个别研究生的不良行为损害了研究生群体的形象,在社会评价下降的情况下,研究生的自我预期也可能会随之下降。此外,研究生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但较顺利的成长经历以及社会予以“高层次人才”的赞誉使其带有相当的优越感,非常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自卑和失落感,心理素质较脆弱,承受力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和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时代的嬗变、社会意识的加强、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总之,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我国高层次知识分子群体——在校不少研究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强迫等,从而引发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生自杀事件和他杀事件,给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干扰和影响。当代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加大、心理问题的增多,迫切要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工作覆盖面,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

研究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他们这个群体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学生比以前更关注个人利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以前更加突出,教师应如何关注:学生在学分制下集体比以前松散,教师应如何工作;学生比以前更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教师应如何应对等等。用传统的简单说教的办法是不能解决新的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挑战,探索研究生德育的新途径、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