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决反对北伐军。1926年他在长江以南与蒋介石北伐军作战失利时,决心与东北军合作,继续抵抗。但是在1925年,他曾袭击过东北军于沪、宁一带,迫使东北军放弃上海、南京、安徽等地区。宿怨未消,化敌为友大非易事。况战败之后,急起抱佛脚,谁复相容。他遂决定亲往天津见张老帅(张作霖),动以利害,希释前嫌。他化装为一个商人,穿灰布大褂,贴身带两支手枪。搭津浦车,坐在茶房的车厢内,只身北上。路过山东境,张宗昌的密探密布车上,亦未发现。孙抵津后,即到英租界住宅给张老帅挂电话。接通后,便说:“我是孙传芳,由南方来,有事面商。”张接电话,久未作复,以为孙是敌方的主帅,如何能来天津,想必是带兵打过来的。最后,还是允予见面。孙见张第一句话便说:“完了!完了!我们北洋系的军人,眼看要全完了!只有团结起来,与北伐军作殊死战,否则将被各个击破。过去是兄弟阋墙,今日要外御其侮了。现在我甘愿做你的部下,听你指挥,请你不要见外。”张对左右说:“快请总参议来,共同商量。”杨宇霆进门,见孙在座,不觉面红耳赤,因上年他是江苏督办,被孙赶走,旧事不免耿耿于怀,孙急趋前握手说:“老弟!对不起,过去我们是自家人开玩笑,不要介意;共同商量今后的大计吧!”经此一番话,前嫌顿释。孙的联军改为第五方面军团,归张节制。这是孙不与北伐军合作而与张作霖合作的经过。以后张作霖到北京,作大元帅,组织军政府,孙实为策动之主要角色。
生活与爱好
孙初到沈阳时,住商埠地齐宅,嗣因房舍狭小,迁至大西关大什字街一座楼房,据说是殖边银行旧址,房子很多,比较宽敞。最初楼上仅孙和我,各住一室;后来他的夫人和两个儿子也接来同住。楼下为其副官、卫士等,约有20人左右。另外有一位赵秘书,为他的儿子课读兼作记室。他还有几位处长长住日本站(南满铁路车站用地),均携带家眷。最后孙又迁至三经路一所楼房,系新式建筑,比较舒适。他另有一位夫人住在大连。
他的生活比较简单。我每日同他和他的眷属同桌吃饭,饮食不太讲究。杨宇霆由前方回沈阳后,他夜间多赴杨宅与之周旋。在家时,除会客或与我谈天外,总是手不释卷,有时绕室徘徊,若有所思,很少休息。他在沈阳的各处长中常来见面的,为粮饷总办程步青(系其外甥)。此时他的军队仍驻关内。有一次来了一位军长,好像是李宝璋,他曾给我介绍过。以后又来了一位王金钰,他的副官们均称为总参议,住了10日左右又返回关内。我们曾一同到汤岗子温泉旅馆避暑,我与王同住一室,据他说来沈是为了看看联帅,并要知道他在沈阳的情况。我当时想,联帅毕竟还是一个“帅”,而不是寓公。他既有副官、卫士保卫,又有总办、处长追随,关内尚有军队,在沈阳不过暂时客居而已。
他喜欢骑马、他曾由关内运来骏马十余匹,兴之所至,常于天朗气清之晨,驰骋于郊外公路上。每出,孙骑头马在前,我亦纵辔紧随,从未落后,孙极赞许,同行卫士亦很惊奇,实际我的马术并不太好,只是青年人不肯示弱而已。
他极爱枪。他的寝室墙上挂有长枪,每次外出,车上亦放有短枪。他常说:“军人不能离开武器,有备无患。”
他很喜欢看书。他不但好看线装书,也好买新书。有一次,我们到日本站一家日本书店,买了很多新书。正在选购的时候,卖书的日本人,忽然用日语对我说了一句:“此人是孙传芳。”我说:“你认错了。”他说:“一点不错,我有相片。”当他到楼上取相片时,我劝孙先走。我付款后即携书回去。孙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懂得日语,他当时也感到很奇怪。回家后,我们深深惊叹,日本一个普通商人,也有第二个任务。
在沈阳时的地位
孙在沈阳,每日赴帅府办公,像张学良将军的一位贵宾,又像高等顾问。他们两人很亲近,由军事、政治以至家庭琐事,无话不谈。当杨宇霆指挥军队驻守榆关、昌黎一带时,孙曾亲至前方慰问东北军。那次坐的是专车,有米春霖、王烈诸人同行。我私问孙到前方去作什么。他说:“你们总司令对杨宇霆不大相信,不知他在前方搞什么名堂,让我去看看。”及至前方军事结束,杨宇霆回沈阳后,孙白天仍到帅府,夜间多赴杨宅与杨周旋。但他从不访晤别人,即万福鳞来谒,亦未回拜。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一日,孙对我说:“现在要成立一个屯垦委员会,由我主办。”并说:“希望你去兼任秘书。”我当即婉辞。此时孙很高兴。但这个委员会筹备不久,又发表邹作华为“兴安区屯垦督办”,他的梦想不过昙花一现而已。
有一次,我们一同到杨宅,刚坐下,杨宇霆说:“阿斗为何还不见来?”少顷,张学良将军亦到。在这一时期,张学良将军每晚均到杨宅,与杨极力周旋。在归途中,我问孙:“阿斗是谁?”孙笑答:“你还不知道吗?就是你们总司令。”我说:“为什么这样称呼?”孙说:“他一向是这样说法。”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遂默然不语。
出走大连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伏诛;翌晨孙仓皇出走大连。10日晚上,我回家住宿,11日早4时许,孙忽派车来接,我到孙宅后,见孙衣冠楚楚,立在寝室外间的小客厅里,不觉惊奇,问他说:“联帅还没睡吗?”他说:“我适由帅府回来,你知道这件事么?”我实际并不知道,顺口答曰“知道”。孙说:“汉帅(指张学良)英明,做一番事业,不杀几个人还能镇压得住么?”我即问:“几个”?他说:“只两个。”我又顺口说:“我听说是四个。”他说:“只杨、常二人而已。”在他未说出人名之前,我已想到一定有杨宇霆,因为他太专横太骄傲了。我又问他赴帅府的经过。他说:“昨晚我被邀至帅府,汉帅一见我就说:‘馨远(孙字),我又放了一炮。’我问他什么事。他说:‘麟阁(杨字)和翰香(常字)被我处决了。’我即时把大拇指一伸说:‘英雄!英雄!要想做一番大事业,不杀几个人还行么?杀得好!’以后我们便商量怎样宣布他两人的罪状和向南京发电的措辞。”继而他又向我说:“杨宇霆取死有道,他现在与汉帅的关系,究竟是君臣,还是朋友?如果是君臣,就应该北面而朝之,以部下自居;如果是朋友,就应该洁身隐退,仅备咨询。而他现在要居于汉帅之上,事事过问,甚至对汉帅发号施令多所阻碍,真是古今中外所少有的,怎能不死。”他引经据典讲了一大篇道理。最后说:“东北局势已定,我一定帮助汉帅做一番事业。”他议论风生,滔滔不绝,直谈到早8时。他嘱我上班,我也劝他休息,乃散。
我上班后,总觉心中有事,匆匆料理一些处务,于11时回到孙宅,见楼下物品似有移动模样。急问究竟,始知孙已搭9时火车赴大连。但他的家眷未走,遂上楼见孙太太。她说:“大连方面(指孙的另一位夫人)来电说,患病甚重,联帅到大连看她去了。”我才恍然大悟,孙之所以催我上班,不令我回室小睡者,原来为此。我出孙宅即到帅府,向张学良将军报告一切。张乍听之下,诧异地说:“他没有什么呀,何故走去?”又问:“他的家眷呢?”我说:“没有走。”张绕室沉思少顷,忽抬头问我说:“你看呢?”我说:“孙白天到府里来,晚间到杨宅去;他认为东北只有两个人,要两面交好,旁的我没有看到。但是,他不能不多心啊!”最后,我问张:“我是否由孙宅搬出来?”张说:“还照旧住在那里。”
一封来信
孙出走之第三日,我接到他由大连寄来的一封信,并附给张学良将军的信。给张的信寥寥数语,大意是:“因为内子患肺病,咯血甚重,来连一视,匆匆未及走辞。好在连、沈相距咫尺,朝发夕至,如有见召,随时可以回沈。”但给我的信长达千言,详述离沈原因,主要词句有:“我对于东北,无尺寸之功,而位居诸大老之上,平时无事尚人言啧啧,而况此次杨、常事件之发生!我来东北后,本想在军事方面对汉帅有所匡助,但形势有所不能;又想在政治方面能有所贡献,而情况亦所不许。最后想在实业方面略尽绵薄,亦未能做到。长此下去,对于汉帅毫无裨益,对于我身边危险实大。此兄之所以不能不离沈也。”这充分说明他离沈是不想再回来的,也可以看出他出走的主要原因。我即时把这两封信送交张学良将军,并说明孙给他的信是寒暄,给我的信才是真情实话。
翌日,孙太太忽对我说:“你们总司令还通缉联帅么?”我说,“何以知之?”她说:“你看看这张报纸。”我接过《盛京时报》,看到东北当局通缉孙传芳的消息。我遂即向她解释:“张将军与联帅友谊极笃,绝无其事。这是日本报纸造谣中伤,万不可信。”她仍有怀疑,要我同她去见警务处长高纪毅询明真相。我陪同她到高宅时,适高处长外出,由高太大再一次说明,报载纯属子虚,绝无其事。孙太太这才稍为安定。可是数日后她对我说,要全家去大连。我得到张学良将军的同意,送她们至车站,并由张将军派人给她们买好车票。从此,孙传芳结束了在沈阳的政治生活。
三次建议
孙传芳离沈阳后,对于张学良将军曾有三次建议,两次是由我转达,一次是他到沈阳亲自向张面述的。从他的三次建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与张学良将军的路线是完全相反的。政治主张上的分歧才是他离沈的根本原因。
1929年,孙的长子家震在大连结婚,我去祝贺。在一个僻静的房间里,孙对我说了以下的话,嘱我回沈转达于张学良将军。他说:“东北处于日、俄两大国之间,外交面极为重要。为东北之计,必须亲日联俄,方能图存。稍一不慎,外患立至。汉帅只注意国内而疏于对外,危机已伏。我自到大连以来,与各方面接触,深为忧虑。现在日本蠢蠢欲动,不可不早为之计。至于对内,东北远处边陲,在地理上占有利条件;把山海关一守,其他毋庸顾虑。对于南京方面,只要不即不离,虚与委蛇,亦足以应付裕如。”我回沈后,就把他的话向张将军一一转述。
1930年,当汪、阎、冯组织所谓北平国民政府时,孙亲至沈阳,住日本站大和旅馆,曾约我去谈话。他说:“现在内地局势已有变化,汪、阎、冯在北平组织政府,对抗蒋介石,东北应该早定大计,参加北平方面一致反蒋。我决定进关襄助,特为此事来沈与汉帅一谈。”恰在此时,我从《盛京时报》上见到一个简单启事,大意说:兰姊妆奁已筹备就绪,出嫁有期,特此通告亲友。我当时认为这个启事有些古怪,与孙的出山不无关系。这时孙认为时机已到,决定东山再起,逐鹿中原,不料他又失败了。东北军不但不参加汪、阎、冯所组织的北平政府,反而进兵关内,一蹴之下,使北平国民政府土崩瓦解。事后我知道,孙确曾进关参加了这个组织。怎奈昙花一现又成泡影。
1931年9月18日,日军占领沈阳,我当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医务处长,随着公署撤退至锦县。因为在沈阳的卫生材料库沦于敌手,全军的药品器材补给顿成问题,乃赴天津设置卫生材料厂,乘便赴英租界去看孙传芳(事变后他迁至天津)。寒暄毕,他慨然曰:“汉帅不听吾言,果有今日。为今之计,汉帅应速派一位全权代表(敢于负责的人)回沈阳,与日本方面折冲,从速解决争端,然后自己赶回沈阳坐镇,保持东北领土。尽管在权益方面有所损失,仍可掌握军、政大权,东北仍为中国所有。如果迁延日久,木已成舟,东北将为朝鲜之续,他也无以自处!如果放弃根据地,带几十万军队寄食关内,不但为蒋所不谷,亦为地方所不许,那就同我如出一辙。你可去北平,把此意转达于汉帅。”我到北平即把这些话告诉张将军。
两条道路
孙传芳初来东北,与张学良将军过从甚密,终以政见相左,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孙的本心是,陈兵于冀、鲁之间,侧身于张将军左右,内地一有机会,便可借东北之势,率旧有之师,逐鹿中原,仍不失为一路诸侯。所以他主张东北应成一割据形势,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卵翼下,造成一个特殊局面。所谓亲日联俄,实际是投入日本怀抱,以日本为靠山,扼守榆关天险,伺机待变。俟条件成熟,东北军便可再度进关,与蒋介石争夺天下。如此,他也可借机再起。他的看法与杨宇霆很接近。杨之为人,野心勃勃,东北军几次进关,皆其策动,固不甘局处一隅。因而孙、杨的关系日益密切。杨宇霆以张作霖的幕僚长身份,老辈自居,对于张学良将军桀骜不驯,孙知之甚详。不意张将军掌握东北政权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突然易帜,拥护中央,完成国家统一。第二件大事便是主张外交由中央主持,地方政府不单独对外,使日本不得逞其挟持伎俩。第三件大事便是处决杨、常,统一内部,放手从事建设。杨、常伏诛,出孙意外。他看到张对于辅佐乃父多年的杨、常,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加以处决,焉能不大吃一惊。而且杨死后东北与南京合作之形势已成,孙的内心计划皆成泡影。所以,孙仓皇出走,朝不待夕,与其说是怕有牵连,毋宁说是路线不同,留而无益。
孙杨的关系
孙传芳与杨宇霆本为仇敌。当1925年杨任江苏督办时,孙以演秋操为名,向东北军进行突然袭击,将杨赶走,两人之间本有芥蒂。但当他们势穷力蹙时,为了达成个人目的,意见又转趋一致。孙坚决反对北伐军,他所以与东北军合作,无非是认为只有东北军继续与北伐军作战,自己方可卷土重来。而杨也以为,只有东北军的势力向内地扩张,自己方可浑水摸鱼。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杨不过是一个参谋长,在1924年东北军进关,赶走直系后,他就做了江苏督办。1928年东北军撤回关外,而且张学良将军统治东北,他感到无以自处,所以策划东北军再入内地,争衡天下。在这一点上,孙、杨二人的意见是不谋而合的。他们化敌为友,过从甚密,意即在此。
(任作楫)
佛堂喋血案之谜
1935年11月23日,天津居士林发生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居士们聚精会神地听讲佛理之际,一名女子突然拔出手枪,对准一位穿着“黑海青”和尚袍的男居士,连开三枪,枪枪致命。行刺后,她散发卡片和传单,声称替父报仇,不会伤害众人,并准备投案自首。这就是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佛堂喋血案。年轻女子为何刺杀居士?命案发生后为何轻判?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父仇刺杀孙传芳的施剑翘
原来被杀者,乃是曾经风光一时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北伐大革命以后,孙传芳失势,退隐天津,皈依佛门,成为居士,然而还是没能逃脱历史的惩罚,落得个血溅佛堂的下场。杀人者,施剑翘,原名施谷兰,是原山东省军务帮办施从滨之女。原来早在1925年10月3日,孙传芳轻率地处决了战俘——北洋宿将施从滨,并枭首示众,暴尸多日,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天津地方法院审理佛堂刺杀案,认定施剑翘杀人罪名成立,因有自首情节,判处有期徒刑10年。控辩双方都不服,上诉至河北省高等法院。复审后,河北高等法院认为自首情节不确定,但为施减刑3年。1936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宣布特赦施剑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