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2033900000043

第43章 勤奋+智慧=成功(1)

解读勤勉的内涵

有位教师朋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一位学生对我说:“我看历史上那个什么‘铁棒磨成针’一说,纯属荒唐。世上哪有那么愚笨的人,何况还是才高八斗的李白?你要一根针,买一根不就得了?何必要拿一根胳膊粗的铁棒去磨呢?至少也得拿一根小一点铁杆去磨呀?这不是折磨人吗?”

对于这样的聪明误读,我很淡然。我说历史上何止只有“铁棒磨成针”的荒唐,还有练书法一口气练掉十八缸墨汁的大傻蛋,还有练剑术练得天天闻鸡起舞的大笨熊,更有十足的愚蠢之人“愚公移山”,数不胜数。其实只要想想“铁棒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为什么偏偏是才高八斗的李白?个中的寓意便不难明了。

有些人认为,勤劳是无能者的最后避难所,是迂腐或没招的代名词。更有些年轻人说,成功如果要靠拼死拼活地苦斗,我们宁愿闲着和平庸,反正人生苦短,何必那么苦累?前者使人看到可怕的聪明,后者令人感到时髦的颓废。

前者也令人联想。勤勉的字眼在传媒中的位置愈来愈小,越来越变形,社会上某些令人眼馋的事实——晋职晋级或发财什么的,也似乎不那么厚爱勤者。是生活事实真的那么残酷,还是我们看走了眼?

后者也令人纳闷。不知什么原因,社会上突然流行起闲适文化来,使得不少年轻人捧着闲适文化,疏远勤勉且还要心安理得起来。闲适是一种从容可爱的生活姿态,也是一种很容易使人滑入疏懒陷阱的精神矫饰。所以,读闲适文化也要看看清楚,究竟谁在写闲适文化。有品位的闲适文化大抵出自大师级的文化人之手,如梁实秋、林语堂等等。他们的这种闲适,是一种品味生活、随遇而安的生活境界。而他们都有辉煌的事业成就,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他们都是出名的勤奋者。弃勤勉的事业劳作,而专要什么闲适,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而且还有文过饰非之嫌。甘愿无所用心,不想事事也就罢了,这是你的选择,也是你的权利。今日的价值走向可以说是空前的开放和多元化,你用不着羞羞答答。干嘛还要用什么闲适文化来为自己贴金?这有点像奴隶主硬要活人陪葬那么令人呕心。

有学者说:“对于前者,有现实的社会因素,也有年轻人误解的因素。而对于后者则完全是年轻人自身的原因。一个未曾入世的人何谈出世?未曾‘入流’,何有‘勇退’?如同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何来丢失一说?对多数年轻人来说,闲适一说不过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而已。这是一种不战而降的人生态度。”

勤勉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去解读它的内涵?

应该说,勤勉是善待生命的写真。写过不少闲适小品的梁实秋先生说:“勤,劳也。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从而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工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梁先生举例说,唐朝有个叫百丈怀海的禅师,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即使到了暮年也不违背。有一天,弟子见他老了,于心不忍,偷偷地藏起了他的工具。百丈那天找不到工具,无法劳动,也就真的没吃东西。百丈这种严以律己的勤勉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清初以山水画着称的石溪和尚在《溪山无尽图》自题中写道:“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旁,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画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做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一针见血。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意思为过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梁先生说,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地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是一个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勤勉者,他学识渊博,着述等身。单看他独自编撰的《远东英汉大词典》工具书,就足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拿他的意思来说,大都是勤勉的结果。

一位年逾古稀的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对勤字的意义越来越陌生。因为现在有很多先进的工具可以替代先前的艰苦劳作,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憧憬未来,编织理想,穷究方法,而少躬行。这到底是他们进步了,还是我们落伍了?我不甚了知,但我知道,要完成一幅好画,就必须先拿起笔来。”

在信息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美国,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们和家长们抱怨,为什么在学习工具越来越先进的条件下,孩子的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他们当年的粉笔加黑板?个中缘由,恐怕要从学习者自身的主观努力因素方面去思考。

综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绝大多数是信奉勤为的人。他们一旦确定致力的方向,便立即动手去做,绝不拖延,也不幻想速成术或沉湎于想象结果的愉悦之中。

勤者,就是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天活得充实,使每一天的流逝都能铸出一个新我,使每一天都成为连接现实与梦想的一节坚实链环。他们虔诚地用切实的行动把梦想兑现,兢兢业业,并不奢求出现奇迹的方法。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奢求往往是白日梦呓。

勤,是指全身心去做某项事业,不朝秦暮楚,不被频繁的“灵机一动”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或精疲力尽。对一项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如同《论语》中所说的“执事敬”——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令自家精神尽在此”。拿今天的话来说,这种精神指的就是敬业态度和责任心。

勤者,往往咬定青山不放松,悉心耕耘。强调自己每天勤于为业,不做空想或幻想式的快乐精神透支,只问当下该做的事有没有做好。长此以往,收获自然在这日积月累的勤勉过程中,这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勤,不凭三分钟热血的兴致行事,不妄求所谓的一气呵成。它是一种悠悠不断、绵绵不绝、细水长流的精神使动。所谓积铢累寸、积土成山、集腋成裘,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跛鳖千里,是勤者的绝好写真。

勤者,讲究的是一种“恒常心”,日复一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它信奉“周而复始”,“欲速则不达”,拒绝歇斯底里式的精神狂动。这种精神虽然没有那么豪情万丈、绚丽多彩和令人激动,但对于成就事业者来说,总是最真、最实的。

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不问缘由地蛮干,不是毫无智慧含量的傻干。

勤勉,使我们不至被本性迷误,也不至因甚嚣尘上的种种喧哗而跌入浮躁或处在悬空状态。

重新解读勤勉的内涵,我们可以看清勤勉与成功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懒惰是人类的劣根性

舒适是个极好的东西,喜欢舒适是人的本性。大抵说来,能站着拿到的东西,绝对不会跳起来拿,能坐着拿到的东西绝对不会站起来拿,躺着能拿到的东西绝对不会坐起来拿。但舒适又是个极坏的东西,它是滋生慵懒的温床。无所事事、无聊至极等等恶行劣性大多因舒适而衍生。所以不少人终于舒适死了。

人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来,是一种非常贱的动物。没有舒适便想尽办法创造舒适,有了舒适又不善于享受。面对舒适,人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就像吸毒一样,从舒服,飘飘欲仙,到不能自拔,到自掘坟墓。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就是因太过舒适而死,大多数朱门富豪的凋敝也是太过舒适所致。究其原因,在于舒适是一剂极妙的“九香软筋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想动,不愿动,像一团软体动物,久而久之,终于导致精神瘫痪,一切作为人的特性悉数消失。这种情形,很像动物园中的老虎,在悉心饲养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慢慢变成了病猫。

1992年的世界爱鸟日,芬兰维多利亚国家公园放飞了一只在笼中关了4年的秃鹫。然而,3天后,一位游客却在公园附近的小山上发现了这只秃鹫的尸体。解剖说明,这只秃鹫是因饥饿而亡。

秃鹫,原本是一种凶悍的鸟类,生存本领极强,常捕食小动物,饥饿异常的秃鹫甚至敢与虎豹争食。然而这只鸟中之王却死于饥饿,到底是什么原因?动物学家分析,几年来,这只秃鹫过惯了公园里“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它渐渐丧失了在大自然生存的竞争力。这只秃鹫,与其说死于饥饿,倒不如说死于舒适。

对人来说,勤勉不仅是创造舒适条件的根本手段,而且是防止被舒适软化、涣散精神活力的“防护堤”。

慵懒是人的一种劣根性,为了做成某件事,必须与它抗衡,摆脱这种劣性的钳制。否则,人只能越来越像低等动物。但是这种抗衡和超越不是自然、愉悦的或者说是心甘情愿的,一开始总要由一些外在的压力来强制,进而才逐渐内化为恒定的精神元素和行为习惯。勤勉,作为一种人格品质,从来都是后天锤炼而成。

台湾企业巨子王永庆说,小时候他每天一大早就要担满一大缸水。每当他疲倦难当想歇担时,母亲总是说:“不行,再挑一担。”他不得不强忍歇担的欲念,直至把水缸担满。王永庆认为,勤劳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养成的。人一富裕起来,勤劳也就很容易消失。所以,天生的刻苦勤劳是没有的。中国之所以有“富不过三代”一说,盖指致富的品质——勤劳,往往会在舒适的环境中酥化、淡化以至泯灭。结果,财富就像是无源之水,坐吃山空。

大凡在各行业有所成者,都有勤劳的品格。因为勤劳往往能锻铸一个人的吃苦精神、自制力、容忍力和毅力等人格品性。这些品性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精神所在。一个有勤勉品性的人,总能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没有观众的捧场,只有自己的灵魂为自己喝彩,不希望旁人作证,只是等待时间评判。在这种孜孜以求的历程中,他的人格得到了洗礼,并渐渐内化为一种昂扬的精神风貌——朝气,即有雄心、工作勤奋、勇于负责,并且不急功近利、肯忍耐,盼望更丰富的收获。

美国心理学家关于1500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50年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两类人之间,差别最大的人格因素包括:取得最后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克服自卑的能力和责任心;意志坚强,甚至是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却仍心怀神圣,以乐观的情怀去从事自己的事业,直到成功。而勤勉是这些人格因素的浓缩说法,亦是锻造这些人格因素的熔炉。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昙花一现?为什么现实中会有那么多“小时了了”的辛酸?以前,我们总以为这是冥冥之中不可捉摸的命运使然。但对人才成长的心理研究说明,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遗传,亦非智力,亦非环境,而是与你如影随形的、除非你自己丢弃的、人人皆有的非智力因素,亦即人格因素。如勤勉、意志、毅力、稳定的情绪、昂扬的热情、自信等等。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伟大源自于人格的伟大。”伟大之所以为伟大,本非天生,而是其曾有过非凡的人格锻铸历程,自愿地接受勤勉人生的神圣洗礼。他们可以忍受凡人难以承受的孤寂和苦难,孜孜以求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们知道,唯有尽力地挥显自身的人格力量,才是成功的可靠保障。

我们不希冀伟大,但我们需要做些实际的事情,以确证自己的生存价值。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以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生命更为充实。

一旦养成恒常性的勤勉习惯,往往就会拥有一份恒稳的愉快心绪。因为它专注,意念与行为协调归一,所以恶劣的情绪便没有潜入的机会,更没有盘踞的空间。一个进入勤勉状态的人,心灵中没有长久驻足的烦恼。所以,克服烦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忙碌起来——这是改变思维焦点,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我们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须抗击来自人性中的惰性力量,从外界的逼迫到内心的自觉。勤勉是洗刷人性中惰性因子的强力洗涤剂,是促使人升华动物本性的催化剂。它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拯救的力量。也许,一开始,我们与勤勉是那样难于相处,但是,人类后天的品格,尤其是珍贵的品格,总是在训练和锤炼中习得的。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习得。事实上,在勤勉品性的习得过程中,我们就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人。

围绕目标,一点一点做下去

说到勤勉,最直观且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围绕着既定的目标,每天只做一点点。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长年累月,要坚持下去,也并非易事。成功之神考验的不单单是你的才气,更重要的是考验你的韧劲。这种效果一朝一夕或者短时间内看上去似乎没啥了不得,但是,久而久之,就会不得了。连你自己都会吃惊。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分钱的故事?

在今天的生活中,商品的定价几乎都要余点尾数,很少是整数。比如,商家往往把300元的东西定价为299.99元,副食品的定价多数为9.85元、8.89元、0.95元……不一而足。据说,这样定价的意思是使消费者感觉定价严谨合理,一张整钞拿出去,总是还有找回的余钱。无论多少,实际上仅是个心理感觉罢了。所以,在消费中,一分或者数分的硬币,对商家来说很需要,但对消费者来说,常常是多不足惜。现在日渐流行使用信用卡,对很多人来说,分币更是个无足轻重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可以经常看到银光闪闪的分币,大路上、草丛中、商店门口,我们也懒得弯一下腰,把它拾起来。更常常看到的是,人们经常用分币来取乐,如练瞄准、抛距离、撞运气……在一家超市室内的喷泉池里,我经常看到很多人拿着分币扔鲤鱼嘴,结果池子里常常撒满白花花的分币。据说,商场的清洁工因此而有了固定的不薄的小费收入。

由于日常生活中要大量使用到分币,分币的短缺给银行、交通、通讯等等带来不便,以致媒体不得不对大众广而告之,希望大家珍惜分币,并且兑换出来。一天,某银行接待了一个带着几个麻袋的顾客。麻袋里装的全是分币,而且大多是一分币。银行负责人立即发动大家来清点,整整清点了一天,有二十余万枚之多。

哪儿来这么多分币?原来这个顾客仅仅是个靠拣破烂为生的人。这些分币是他在五年内拾拣起来的,他所做的仅仅是弯了一下腰,日积月累而已。他说,在垃圾堆里,他常常拣到成罐成袋的分币,或者是易拉罐、陶瓷罐、塑料袋、牛皮袋等等,他因此得到一些意外收入。这正应了“别人眼中的垃圾,正是自己眼中的财富”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