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际与口才
2032200000023

第23章 动人的谈吐,让情更坚爱更浓(2)

“甜言蜜语”巧运用

相恋中的男女相处的时候,甜言蜜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爱侣已到谈婚论嫁的阶段,双方的嘴巴都像是抹了蜜糖,甜言蜜语往往成了双方谈话的主要用语。

一般来说,女人有爱听温柔、甜蜜语言的天性。沐浴在爱河中的女人的字典里,是永远没有老套的字眼的。女人就是希望有形的眼睛和耳朵都能感觉到形式上的确认,“我在他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我对他是不可缺少的人”。在大多数女性的意识中,语言比行动更为重要。假如男人不在她们耳边重复着说“我爱你”,她们就认为不能与对方沟通。认为对方并不在乎自己,自己在对方心中没有地位。处于幸福、甜蜜状态的女性,都是根据恋人的“甜言蜜语”或反复的动作得到安心的。

尽管有些时候,女人心中也明白自己在恋人心中的地位,但她还是希望恋人能把它说出来。她们之所以要求男人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就是:你关心我,就要说出来让我知道,你不说,我又怎么会知道呢?而大多数的男人则认为,实际的行动比甜言蜜语要重要得多。他们往往只注重满足女人一些实际的要求,而忽视了满足女人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情侣都因此产生过隔阂,为此分手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满足女性的这种心理是男性的任务,“我爱你”、“我喜欢你”这些话对女性是非常重要的。女性认为这样是显示她们内在价值和魅力的标志所在。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只有女人才喜欢甜言蜜语,男人有时对甜言蜜语也是十分受用的,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嘛。巧妙地使用甜言蜜语,无论是男人、女人,最重要的就是能找准时候,在对方需要甜言蜜语、柔情抚慰的时候运用起这个“法宝”定能大获全胜。

1.分处两地的恋人间的甜言蜜语

老天有时候似乎总是给相恋的人一些考验,以此来验证一下他们的感情是否牢固,将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分置两地就是它常用的一种方法。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本来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现在偏要将他们分开(分开的原因有很多:工作调动,出差,求学等等),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这时候双方都需要来自对方的关怀和抚慰。甜言蜜语的“电话粥”自然是不能少“煲”的了。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女:“你干什么呢?”

男:“给你打电话啊!”

女:“我知道!想不想我?”

男:“当然想了,每天都想!”

女:“骗人的!”

男:“没有啊,我真的很想你!”

女:“我也想你!”

男:“不要紧,我马上就要回去了,不要太想我了,注意身体!”

女:“你也是!”

从这段分隔两地的情侣的电话中,双方都在以甜言蜜语安抚对方。身处两地,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丝毫不会给人以做作,肉麻之感,相反还很令人感动,这时候的甜言蜜语已经成了双方的肺腑之言。经过了这样的分别,双方的感情会加深许多。

2.久别重逢的恋人间的甜言蜜语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热恋中的情侣还没有走入婚姻的殿堂,这时候的感情往往十分的单纯、火热,经历了小小的分别,再度重逢,所有的关怀和问候,都化成了甜言蜜语。这时候,怎样直白的表述也不为过。你可以说:“你真的回来了,我不是在做梦吧,如果是做梦,我宁愿永远也不醒过来。”你也可以拥着你的爱人对她说:“跟你在一起的感觉真好,我们再也不分开了。”这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恐怕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在此时使用任何甜言蜜语都不用怕羞,绝不会使人感到厌烦,也许还会认为不够呢。

3.大庭广众之下的甜言蜜语

一提起甜言蜜语,很多人都会将它同隐私相联系,总是感觉只有两人独处,耳鬓厮磨时才会有甜言蜜语。其实不然,甜言蜜语,不仅仅包括“我爱你”、“我想你”之类的柔情话语,同时也包括那些只有两个人才懂得的“私人用语”。比如:情侣之间的甜蜜称呼,就属于这类“私人用语”。其中意味只有你们两个知道,外人无从知觉,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也无伤大雅,还会增进感情。

某君与其女友是同事。一日午休时,某君见女友睡眼蒙眬,无精打采,便上前问道:“你看你,睡眼惺忪的,像只猫似的。”其女友也不示弱,立刻回敬道:“哪像你呀,吃饱了的猴,就知道撒欢儿。”说罢两人会心地笑了。

原来此君与其女友私下里经常以“小猫”和“懒猴”互称对方,此中传达的爱意,自是外人无法领会的。

明白晓畅的道理才会让孩子心悦诚服

现如今父母大都认同给孩子讲道理的教子观。孩子做错了事,很少有父母再去体罚、责骂孩子,都试图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改正错误。可是有些父母却发现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父母费了半天嘴皮子,孩子照旧是我行我素。没办法,既然道理讲不通,那就还是用体罚吧。难道是许多教育专家提倡的这种教育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吗?还是这种大家认可的方法在有些孩子身上行不通?

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方法行不通,而是父母讲道理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是摆出孩子不明白的一通大道理,就是用训斥的口吻进行空洞的说教。孩子口服心不服,或者根本就没听进去。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动脑去想,怎样的道理孩子容易接受,怎样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在这一点上,王三娘教子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王三娘教子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明代学士薛礼外出征战,几年杳无音信,家人以为他已经死去。他的两位夫人张夫人、李夫人相继改嫁。只把一个刚满五岁的小孩薛英哥甩给了三夫人王春娥。王春娥坚贞,誓死不嫁,含辛茹苦抚养英哥长大成人。每日里她教给英哥四书五经,习文舞墨。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薛英哥已长到八岁,王春娥便送他到私塾读书。私塾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开始他学习劲头很高,但是日复一日地背书讲书,他渐渐感到枯燥无味了。有一天,尚未放学,他就偷偷溜回了家。正在织布的王春娥发现了,便问道:“你这么早回家,该不是逃学吧?”薛英哥满不在乎地说:“没有逃学,今天先生有事提前放学了。”王春娥一听,感觉不对头,转而问道:“你将今天所学的书背上一段。”薛英哥一听背书,这下可急了,他连忙说道:“三娘,你让我背个开头儿,还是背个结尾呢?若背个头儿半天也背不完一篇文章,如果背个尾,一会儿就完了。”王春娥闻听此话,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大声骂道:“你这个不成器的奴才!”说话间,一边用教鞭打断机头,一边缓缓地对他说:“你看,这布是一根根丝织起来的,这织机是咱们谋生的工具,人的学问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我打断了这织布机的机头一样,成了废品。你年纪这么小就不好好读书,长大后没有才华怎么养家糊口呢?”

薛英哥听着觉得言之有理,羞愧地低下了头。王春娥看到薛英哥有悔改之意,接着对他说道:“先前古人哪个不是立志成名的,有志不在年高迈,无志枉活百年春。秦甘罗十二岁封卿拜印,周公瑾十三岁统率三军,王摩诘十二岁进士高中,寇平仲十二岁身为翰林,牧牛童中状元名叫李密,头悬梁锥刺股孙敬、苏秦,如映雪、如囊萤孙康、车胤,砍柴人读书成名是车买臣,这些人并非是天资上乘,都是由于刻苦用功才成名的!”

王春娥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话,深深打动了薛英哥的心。从此后,他牢记三娘的教诲,奋发图强,励志求学,最终状元及第。

关于孩子贪玩、荒废学业这个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王春娥并没有像现在有的家长那样大吐苦水,诉说自己供他读书如何不易,以及学习不努力,以后找不到工作之类的空洞说教去说服孩子。而是打断织布机,用织布的实例让薛英哥明白荒废学业的危害,接着又用一些古人刻苦学习的事例让他明白,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唯有走刻苦用功这条路。最后,薛英哥认为三娘的话言之有理,而且也为她的良苦用心所打动,此后,一改贪玩的毛病,发愤图强,学业终有所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现在众多家长的心愿,但是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教导,父母还是要从对孩子如何讲道理上下工夫。这样家长的苦心才不会白费,孩子将来也才会有所成就。

与子女说话有忌讳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对孩子说话也要讲究方式,不能总是盛气凌人地批评指责,也不能因为溺爱而总是夸奖。孩子与父母在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倘若不注意这一点,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同孩子交谈时应格外注意自己的措辞。

父母对子女说话时是有忌讳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忌说损伤孩子的话

有些父母性格急躁,看到孩子的表现不令人满意时就经常说出“你怎么这么笨呢?”“怎么那么没出息?”“你说你活着还有什么用?”等诸如此类的话来损孩子。虽然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日子久了,孩子的自尊心会被破坏殆尽,身心也会受到巨大的创伤。

有些父母还在训斥时,将子女进行对比,说:“你就是没有你哥哥聪明!他门门功课都拿满分!”很多家长说这样的话时,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可孩子的反应往往是:第一,感到自己遭到了贬黜,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没有让父母再次喜欢的希望;第二,摆脱人见人爱的哥哥;第三,为没人喜欢自己而愤愤不平。

所以,更为恰当的表达应该是:“妈妈知道你担心成绩比不上哥哥会失去爸爸妈妈的爱,但是你要知道,你们都是爸妈的好孩子,你们都各有惹人疼爱的优点。”

2.忌说吓唬孩子的话

“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你真的会这么做吗?孩子当然希望你不会当真。小孩子最怕单独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也许类似的威胁对他来说早已充耳不闻了。如果是在公共场合,他的吵闹实在太出格了,这种情况下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你把他抱起来,让他明白你不允许他在公共场所胡闹。

3.忌说命令孩子的话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威风,总是不准孩子做这,不准孩子做那,一味地限制孩子,不讲民主,动不动就下禁令,如:“放学后不许跟同学在外边玩,不许跟同学到他家去,不许把同学带到家里来。”“你每天除了学习之外不许干别的。”倘若孩子长期生活在命令中,就会逐渐变得迟钝,没有创造力,或者会变得叛逆,与父母闹僵。

4.忌说气话

有些父母稍有不顺心的事就拿孩子撒气,冲着孩子大喊“滚一边去”、“不说话能把你当哑巴呀”这样的气话,不给孩子好脸色。孩子不敢接近,但又无法躲避。如果孩子再问点事情,就更没好气地说“你怎么那么多为什么呀,不知道,别问我。”“别老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的,一边待着去……”等。这些使孩子横遭冷落的气话,是父母应该忌讳的。

5.忌说埋怨孩子的话

孩子犯错后,往往会感觉很无助。“我怎么会这样?我真傻。”孩子会为当初没听父母的话而懊恼。这时,妈妈在一边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会这样。”瞬间,孩子的无助就变成了自卫。出于反抗母亲轻蔑的语气,出于摆脱自视蠢笨的自卑,他会为自己辩解。要么在绝望中屈服,要么在愤怒中反叛,而这两样对孩子的成长都没有什么好处。

较好的表达方法是,妈妈说:“你试过自己的方法了,但没有成功是吗?真为你难过。成长总是要走些弯路,妈妈也是这么过来的。”

6.忌说欺骗孩子的话

有些父母不把对孩子的承诺当真,言不信,行不果。

“乖啊,明天妈妈给你做好吃的、买漂亮衣服。”

“好好念书,考好了爸爸带你去吃肯德基。”

这些父母往往只是说说,几乎不曾兑现,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这种话比没说的后果还坏。

7.忌说溺爱孩子的话

有些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常常对孩子说“你是妈妈的心肝儿”、“命根子”。有时候遇到孩子耍泼,只要孩子有求,父母就都必应。甚至在到孩子打骂自己的时候,不但不恼怒,还很高兴,笑着说孩子长本事了,这些容易造成孩子形形色色的坏毛病。所以,溺爱孩子的话要少说。

与长辈说话有讲究

见到老年人以后要说敬语。敬语的运用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像青少年们见到了老年人,应该称呼“大爷”、“奶奶”,如说“李大爷您好”、“王奶奶身体还好吗”;如果是中年人,见了老年人后应该称呼“您老”或“大伯”、“大婶”,像说“您老好”、“刘大婶身体还硬朗吗”、“张大伯您早”等。现在有一些人见了老年人不使用敬语,经常连一个“您”字也没有,有的人就直呼“老头儿”、“老太婆”。这是很不礼貌的,表明这些人连起码的教养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礼仪修养了。

有一个年轻人去京城,走了很多天后在某村口遇到一位老人,他很不礼貌地向老人问路:“喂,上京城还要走多远?”

老人连看都没看他便答道:“十八拐杖。”

年轻人以为这地方人用“拐杖”做里程单位,接着又问:“要是论‘里’还有多少远?”

老人一边走一边回答:“论理你该叫我老大爷。”

年轻人这才知道自己的不礼貌触怒了他,便红着脸走开了。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每天都在和人说话,所以“会说话”就决不是简单的事情了。有时,即使老年人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也不要与其据理力争,应谦和地向他请教,或适时结束谈话。

人一老了便喜欢追怀往事,如果你能引他回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他们就会打开话匣子,有说不完的话。

我的一位老师,自从过了60大寿,常对过去的事感到无限的悔意,觉得没有好好把握时光,以致“老大徒伤悲”。然而,只要我们说:“您20岁的时候想了些什么?那时街上是什么样子?您到过哪些地方?”他总是讲得眉飞色舞,即使我们默默不语,他也兴致盎然地讲下去,就像当年讲课那样,讲到精彩之处,还来几个形象化动作。

在同老年人说话时,应避免过多地谈及他们的“老”,这样会使老人觉得自己行将就木,感叹人生短促,引发他的伤感情绪。如果是遇到一位“不服老”的人,他将会对你产生不满。因此,与长辈说话,不能像与平辈说话那样无所顾忌。

与老人谈话,也不必过分表示你的恭敬有礼,或者勉强自己一定要听完老人的长谈。由于老人讲话缓慢,有时碰上一位融洽的闲聊者便滔滔不绝。因此,听他讲多少时间应随自己的兴趣而定。不管他如何漫谈,可以让他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借机离开。离开时对他有趣的谈话表示热情的感谢,再礼貌地告别。

老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势必会有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想法,有时甚至做出一些年轻人看似古怪、不可理解的行为。作为年轻人不能一味地抱怨老人老脑筋,更不能冷淡老人,而应主动和老人沟通,关心老人的生活。

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强迫老年人非接受不可,也不要动不动就埋怨他们思想僵化,应该慢慢开导他们。即使最终他们也无法接受,也不要强加于他们,因为你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要他们更新观念是不可能的,强迫他们只会增加双方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