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伤感情巧说“不”
否定别人、否定别人的言论和行为,本是一件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局面的事情,但在生活中如果注意话语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生硬的否定也有一副可爱的面孔,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定”的任务。
以谬还谬
以谬还谬,也叫“将错就错”,类似于推理上的“归谬法”,即先假定对方是正确的,然后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一个新的结论,而这个新结论又是明显荒谬的,这样,后者的显然不成立也就证明了前者的错误,从而实现否定的目的。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
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地问道:“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甘罗就是利用以谬还谬的否定方法,没有直接揭露秦王的荒诞,而是“顺竿儿上”,引出一个更为荒诞的结论,让秦王自己去攻破自己的观点,并在巧妙的回答中暗示其荒谬性。
通过上面的这些实例,我们可总结出运用“以谬还谬法”的两个基本诀窍:
一是以谬还谬,模拟必须相当,谬说必须等值。如甲说:“我家的狗会讲话。”乙便说:“我家的驴会唱歌。”甲反问乙:“驴怎么会唱歌呢?”乙反问甲:“狗怎么会讲话呢?”这一反驳,由于驴和狗相当,唱歌与讲话等值,因而使甲哑口无言。
二是无中生有的“无”,必须是绝对的“无”。反之,就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空子,使自己陷于被动。比如,有人说:“我家公鸡下了蛋。”另一人说:“我家母鸡叫了夜。”这就出了漏洞,有懈可击了。因为母鸡不是绝对不叫夜的,这样的反驳就无法起到以谬还谬的效果了。
笑而不语
微笑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当我们被一个需要我们立即表示赞同与否的问题难住而大伤脑筋时,也许微笑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甲说:“我想请你看一场电影,可以吗?”乙早有约会,于是微笑着说:“谢谢!”甲说:“你同意啦?”乙只是微笑,欲言又止。甲问道:“你有约会啦?”乙微笑着点头道:“嗯……是的。”甲只好说:“噢,对不起!”乙又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也很抱歉!”
乙并没有生硬地或者“艺术地”说“不”,而是巧妙而自然地以微笑代言,最后让甲亲口讲出了“你有约会啦”的疑问式关注——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已经不是他所希望的答案了——乙的应邀——而是: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这样,一句“对不起”和一句“没关系”,同时给双方下了台阶。并没有产生或留下不太令人愉快的气氛和印象。
说话时要会换位思考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大体上不会犯错误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从而说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不可能有大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批评不要没完没了
在我们的沟通中,往往会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也可能不如“旁观者”看得透彻。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及时予以指正和批评,这是很有必要的。
批评他人也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在于如何让对方虚心接受批评,让对方更加正确地行事,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就此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是适可而止。批评别人时,每次可只提及一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否则大多会使对方难堪。批评的话不宜反反复复,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批评他人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批评他人时,会采用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但不会用讽刺挖苦的言词和粗话等有辱对方人格的方式。
批评是责任,也是艺术
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如果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他的自尊,往往会适得其反。即使他原来有自知之明,也难免会敝帚自珍。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批评具有责任与艺术两种性质。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提出的批评才可能公平、有力、正确、中肯而不招人怨。
用恰当的连接词
许多人喜欢用先褒后贬的批评方法,其实这样未必有效。
例如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但如果你对英语不偏科,多下点儿功夫,那会更好的!”
这时,那学生在“但是”之前是接受的,但在“但是”之后他就会开始对老师表扬的诚意产生怀疑了。他甚至认为,表扬只是一个铺垫,目的却是对他偏科的批评,从而引起反感。这样就达不到我们批评的目的,并且让别人产生曲解。
这位老师也可以这样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如果你下学期继续认真努力,那你英语成绩会像其他科目一样好的。”
这样,学生会欣然接受他的表扬与批评的。
所以,建议你在批评别人时,尽可能把语句中的转折关系改成递进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
多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交换角度,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现了这样的错,你批不批评?”同时也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是他,我是否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能否主动检讨?”
这样,双方都站到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在批评和被批评时就容易协调了,批评者也能根据对方认识错误的态度而把握批评的分寸了。
谐音相关法
谐音相关法就是运用同音异义现象,一语双关,从侧面点出错误之处。
如:八里乡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可是乡领导却迟迟未能解决修路问题。一遇雨天,群众出行很不方便。
一天,县领导来视察,见到路面情况对乡领导说:“你们这里的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