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2032100000009

第9章 说话有忌讳(2)

总之,在社交场合,诚实与热情是交谈的基础,用十分钟的时间听,再用十秒钟的时间讲,注意自己的话是否会引起反感。这样,你的话语才能精彩,你才能赢得更多朋友的尊重和帮助。

不要做争强好胜的“嘴上英雄”

言辞有时是苍白无力的,它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虽然“上帝”给了我们两只手一张嘴,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嘴而不喜欢动手。逞口舌之利是毫无意义的,不但不能改变别人的立场,反而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高谈阔论的人。他们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么的出众,如果能按他说的计划实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人滔滔不绝,在自己空想的领域里如痴如醉。然而,在旁人看来,那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

罗马执政官马西努斯围攻希腊城镇帕伽米斯的时候,由于城高墙厚,士兵死伤惨重却仍然未能攻占这座城镇。最后,马西努斯发现城门是最薄弱的环节,于是打算集中兵力猛攻城门,但要攻打城门就必须要用到撞墙槌,当时军中并没有这种器械。马西努斯想起几天前他曾在雅典船坞里看过两支沉甸甸的船桅,就马上下令把其中较长的一支立刻送来。

然而,传令兵去了多时,桅杆仍未送达。原来是军械师与传令兵发生了争执。军械师认为短的那根桅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但攻城效果比长的那根要好,而且运送起来也方便,他甚至花了不少时间画了一幅又一幅图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而传令兵则坚持执行命令,既然上司要长的桅杆,他的任务就是把长桅杆送到上司面前。

面对军械师喋喋不休的说辞,传令兵不得不警告他,他们的领袖是不容争辩的,他们了解领袖的脾气,军械师终于被说服了,他选择了服从命令。在士兵离开以后,军械师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觉得服从一道将导致失败的命令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竟然违抗命令送去了较短的船桅。他甚至幻想着这根短桅杆在战场上发挥功效,使领袖不得不赏赐他许多战利品以赞扬他的高明。

马西努斯见送来的是那根短的桅杆很生气,马上召来传令兵,要他对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传令兵忙向他汇报说,军械师如何费时费力地与他争辩,后来还承诺要送来较长的桅杆。马西努斯对这名军械师的自以为是深感震怒,于是,他下令,马上把这名军械师带到他面前来。

又过了几天军械师才到达,他没有察觉到领袖的震怒,反而为能够亲自向领袖阐述自己的正确理论而扬扬得意。他仍然以专家自居,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专业术语,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马西努斯见军械师仍不改其说大话的老毛病,十分生气,立刻叫人剥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地将他打死。

这名军械师可能死后也不会搞懂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他设计了一辈子的桅杆和柱子,还被推崇为这方面最好的技师,凭他的经验,他知道自己是对的,因为较短的撞墙槌速度快、力道强,更适合攻城。他可能永远也没办法想通,他费尽口舌向统帅解释了大半天,为什么统帅仍然坚持他的无知呢?

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像军械师这样的好辩者。他们不了解言辞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或多或少总带点偏向性。有些人是天生的辩论狂,太过于争强好胜了,整天只知要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争辩,或总是找机会责难比自己有权有势的人的聪明才智,他似乎已经忘记面对的是什么人物。面对这些人物,逞口舌之利是毫无用处的,他只要说一个字就能封住你的嘴,因为权势掌握在他手里。

有人说话不管该不该说,也不考虑后果如何,只要想说就说。我们把这种人说成是“漏斗嘴”。

老李的儿子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640分的好成绩,报考了清华大学。老李十分高兴,就把这个喜讯在办公室里公布出来,没想到老张抢先接过话头说:“640分,也就一般吧。听说今年清华大学够高的,你们家闺女报清华可够呛!”老李听到老张的话,脸色一下子就由晴转阴了。正在这个十分尴尬的时候,办公室的小黄说:“今年能考640分,真了不起!我有个朋友,他孩子今年也高考,才560多分。您儿子真棒!等上了清华,我们都去您家贺喜!”紧接着,办公室的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了,老李被这种真诚的祝贺声包围着,沉浸在喜悦之中。

而老张则被众人冷落在一旁,插不上话。

滔滔不绝并非真正口才的表现,这样做往往会把事情做得更糟。在适当时候闭上嘴,或许效果会更好。

不要动辄否定别人的话

在别人陈述他们的观点、意见、看法或某种判断时,我们总爱否定他们,有时甚至会粗暴无礼地打断他们的话,说,“你说的不对”、“不是你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的说法”,等等,这一下便产生了火药味,双方争辩起来,争吵起来,进而还可能会出现人身攻击和谩骂,搞得双方都很没趣。

有时对方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或者很有道理时,我们也受虚荣心的怂恿,故意不同意对方,抢着说出我们的高见;其实我们的高见并非高见,而是些很蠢的话。我们只不过是想在大庭广众面前不愿丢面子罢了。既使我们稍微谦虚一点,把对方视为一家之言,我们也会从另一种角度出发,大谈我们的想法。其实我们的想法,又何尝不是一家之言呢?我们对人家的反驳或“补充”毫无必要。只是我们太爱表现自己了,太爱表达自己了。我们的那些意见,大多很愚蠢,很浅薄,很让人见笑。我们不知道这些,蠢头蠢脑地把它们说得义正辞严。

有时我们完全是出于心里别扭,想干扰对方,说出一些莫衷一是的言辞;我们并不想讲道理,只是不愿意赞同对方罢了。我们这种行为,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为着这种无谓的东西,我们失去了很多难得的朋友、很多难得的机遇。其实我们对,人家的这种否定和责难,对我们自己毫无益处;我们在否定和为难别人时,我们自己也被否定、为难了。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为自己制造的这种对立太多了。

我们完全可以十分大方地肯定对方,学会点头称“是”。我们可以欣赏对方的观点、辩词和立论,想想它们有哪些合理的地方、对的地方、于我们有益的地方。如果实在没有合理的地方、对的地方,甚至一无是处,我们也完全可以只当听听“故事”就作罢,而不必在言辞上较劲认真,这在很多时候是无益的。相反,认真地倾听对方,点头认可,不仅会使我们谦听受益、启悟智思,还会使我们多交朋友,在其他方面,受人实惠,如鱼得水。比方,你可以这样试试,一边认真地倾听着,一边点着头,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等等。只要认真地倾听,就会使对方感觉很好,他的内心也会因此而温和起来。顺着人家的话说,肯定人家的道理,这是人际交流中最基本的常识和技巧。据说老虎的毛要顺着摸,反过来理解,顺着摸老虎的毛,老虎也会驯顺。如此凶猛的动物,都能把它降住,可见“顺着摸”的厉害了。

委婉说话,不拆台不揭短

中国有句古话:“成人之美,不送人之恶。”可以说,成人之美是美德中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凡是成人之美的话,诸如激励人心,善意忠告等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反之,在与人谈话中,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拆别人台,揭别人短,使人家的兴致成为泡影,或者你在其成为损人利己的受益者,那就注定要遭人的唾骂,成为千夫所指的小人。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长的秘密事,同时表现出对那位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很抱歉,我还没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我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说话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内容,是待人接物的工具,为了适应你的需要,你就得随时研究说话的艺术,融会贯通才是。同时,要把握听的技巧,绝不可在未听懂他人意图之前开口说话,更不可带有情绪去拆别人的台,揭别人的底。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或共事时,一定不能揭别人的底,或指其错误,拆别人的台,下例中的这位科长就做得很好。某单位一位科员利用工作之便私吞公款600多元。这件事反映到主管他们的一位副科长那儿。他想:处理要考虑到维护他的威信,从轻处理为好。于是,他便以这位科员平时工作表现较好为理由,做出了免予退款,只做检讨的处理决定。

这件事传开后,职工们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说这样处理太轻,没有达到真正教育那位私吞公款的科员和警告他人的目的。许多职工还亲自找了那位副科长,要求加重处罚,但这位副科长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科长出差回来了,科长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召开科务办公会议,复议此事,但在会上却没有人吭声。此前,科长已经了解了情况,会上冷场的原因他是知道的。他想:自己的老搭档处理那位科员的意见是不当的,但若在会上直接去说那位副科长,效果肯定不好,很有可能让副科长认为自己是在拆他的台。如寓说服于建议中,他也许会接受。所以,他首先肯定了副科长的工作动机是好的。副科长听后,心里为之一震,气消了大半,开始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谈论了一会儿,科长用建议的口吻对副科长说:“关于处理那位科员的事,要顾及后果,如让他退出公款,并公开检讨错误,他今后再管别人,腰杆就硬了,这样处理是不是要好些呢?”副科长思忖片刻,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他想:同样一个动机,科长的方法比自己好,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声称赞科长的处理方式好,使人茅塞顿开。这时,副科长带头同意科长的建议,重新严肃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事后,群众无不称赞副科长工作配合得好。

所以,与人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彼此互不拆台,利用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亲近,这样就能达到有效说话之目的。

总唱反调树敌多

有的人习惯与人唱反调,不管别人说得是否有道理,他都要反对一下。

比如妻子问丈夫:“我的发型好看吗?”

那丈夫一定要说:“不好看。”

“我的衣服漂亮吗?”

“不漂亮。”

妻子认为黄色好,他就偏要说黑色好;妻子希望孩子应该早点上床睡觉,他就偏要说“晚点也不要紧”。

可以想象这对夫妻的日子恐怕长不了了。

也许说起来好笑,不过这情形常常出现在生活里。有些人差不多已成习惯,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其实自己本来一点意见也没有,不过别人说“是”的时候,他一定要说“不是”,到别人说“不是”的时候,他又要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

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风。然而即使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对方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或许那些人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却正在这样做。这种习惯会使他们与朋友或同事日渐疏远,再也没有人肯提供给他意见,更不敢向他进一点忠告;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却很不幸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习惯。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学会尊重别人,首先要明白,日常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何必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别人如果提意见,如果不能即刻表示赞同,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和朋友谈天更要注意,无谓的意见纷争只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变得乏味。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朋友都得罪光了,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敌人了。

不要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两人对论,各执己见,这是常有之事。但是道理是不欺人的,绝无两张面孔。在这种情况下,应小心机智地加以处理。有时不妨站在对方立场上,谨慎修正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思想角度考察自己的动机。只有如此,你才不会盲目地谴责他人或盲目地自我辩护。小王和小梅是一时交往已经两年的情侣,小王个性虽强,脾气尚称温和,小梅个性也差不多,但情绪较为不稳,易被小事惹怒。由于小梅口才甚佳,因此和小王若有争执,不管谁对谁错,小王总是“输”得一肚子发作不出来的气。

有一次,两人又为了一件事吵架,小王基于每次都无力招架,只好采取沉默战术,任凭小梅如何况,他只是沉默。小梅并没有因此而收兵,反而逼问小王此举“用意”何在,一连逼问半个小时,小王终于说:“那我们分手算了!”

小梅也是个个性强的人,当场就同意分手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梅想要的结果。

有好的口才是好事,但有时候却也是坏事。说是“好事”,是因为有好的口才,可以说服别人,但如果不懂得节制,那么好的口才有时候就会变成坏事。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掺杂感情在内时,谁是谁非,有时候是很难弄得明白,也不必去弄得太明白的,因为对与错往往是主观的认定,而主观又受到当时的气氛、自己的情绪,以及二人相处经验的影响。因此本来没什么的事,甚至根本谈不上“错”的事,经过主观意识的作用,便会复杂起来,如果硬要在这上面“辩争”得一清二楚,便会有一方被言语伤害。

如果从这则故事来看,常被伤害的应是小王——明知道没错,却因辩不过小梅而等于“默认”地闭上嘴巴。这种说不出口的气,任谁都难以忍受的。小王能和小梅交往两年,不能不说涵养已经到家了。

事实上,二人吵吵闹闹,若不太过分倒也无妨,但小王以“沉默”战术对付的这一次就有问题了。

小王被逼迫表明“用意”,他只有两个选择:

首先,说明自己并没有其他用意,但在小梅的强势逼问下,这种回答根本等于“投降”。投降也无不可,男女相爱多年,实在不必太认真,以投降换取“美娇娘”,划算!问题是,小王忍气吞声太多太久,始终没有得到小梅在言语上的对等尊重,原以为此次的沉默战术可“不战”而屈小梅,谁知小梅反而比先前更加悍厉。再“投降”一次,那么以后再也无战术可用了。所以小王没做这个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直接“摊牌”,分手算了。这并不是小王的意思,可是为了他一点面子,不要再显得软,只好做此宣示。小王其实也只有这个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