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2032100000014

第14章 讲究说话的艺术(3)

(6)机械类比。

机械类比是将两个有某些相似属性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其局部的或偶然的相似为依据推论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例如,旅游业能带来外汇收入,所以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赌博业也能带来外汇收入,所以也应该大力提倡赌博业。实际上旅游业和赌博业完全没有可比性,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7)两难诡辩推理。

两难诡辩推理指诡辩者巧妙地变换了判断事物的标准,使得同一问题的正反两种答案都有成立或不成立的可能。

例如,古希腊一位雄辩家在招学生时规定:如果在学生毕业后的第一次辩论中赢了老师可以免交学费,于是学生说:“如果我赢了按照规定可以免交学费;如果我输了,说明老师教的不好也应该免交学费。”老师接着说:“如果你输了按照规定要交学费;如果你赢了说明老师教得好,你也应该交。”师生两人都运用了两难推理,在是否学得好与是否教得好上做文章,标准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

(8)复杂误诱问语。

复杂误诱问语是指带有诱导性的提问,问话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判断,使回答者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例如对一个没有犯罪的人提问:“你是否已经交代了你的罪行?”问题中隐含了“你曾犯罪”的意思,被问人怎么回答都会偏离真相。

(9)假造论据。

诡辩者为了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结论,虚构一个不真实的论据,比如法庭上的伪证就是假造论据的行为。

以上我们列举的是欺骗性比较隐晦的诡辩,此外还有强词夺理,人身攻击,恃强凌弱,胡搅蛮缠等明显不讲道理的诡辩,是人们比较容易识破的。

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这里介绍两种化解的“招数”。

针锋相对法。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言论证反驳。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有一次,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

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都无济于事。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

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着名思想家卢梭,他在着名的教育着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

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推至极端法。诡辩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即使引用名言来印证也掩盖不了其荒谬性。某青年夫妇新婚不久,男的仍未改单身汉特性,下班后自由自在,不大回家,甚至与哥们儿通宵娱乐。妻子不满地批评他,他还大言不惭地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虽然少有陪你,没干家务,可心中爱你爱得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妻子有些恼了,反驳道:“那你用不着回家了,去等我俩的感情长久吧。”这里她虽然说的是气话,使用的却正是推至极端法。

驳斥诡辩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自己正确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知晓了诡辩“是什么”和“为什么”,我们就可以在人际沟通中保持“清楚的头脑”,以批判性思维为前导,将自己自发的逻辑感觉培养、锻造为自觉的逻辑意识,并经过思维训练将自觉遵守思维规律和规则的意识和素质升华为一种自由的逻辑精神。

批评有艺术

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领导者的领导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又是很多领导者常常感到无法回避而又深为犹豫的领导手段。需要认识的是,这种手段不仅是下具论意义上指向结果的工具,它更大程度上是一门直击心灵的艺术。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

人难免会犯错,伟人也好,普通人也罢,随时都可能出现和存在过失。但不管是谁,当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内心总是充满愧疚、悔恨、自责甚至恐惧。因此,在指出和纠正别人的过失当中是大有讲究的,尤其是各级领导者或部门主管在指出和纠正下属和员工的过失时应运用心理学原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多站在对方立场上,因人因事指出和纠正他人的过失。以下是几条颇有艺术性的批评方式,领导者应加以灵活运用。

一是说服式。也就是说,领导者在批评别人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如要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员工的要求与老员工也要有所不同,对年轻员工的工作失误也不应光以自己的经验、能力去衡量。

二是暗示式。如领导发现某位员工迟到了,就指着对方的手表问道:“帮我看一下现在几点了?”这就是典型的暗示式批评。

三是请教式。如领导者对一位下属说道:“如果按你这种做法,那这个计划是不是都得重新制作?”这个时候,被批评者大多会自动修正自己的错误。

四是模糊式。如在员工大会上,领导者为了整顿劳动纪律,便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有的上班吹牛谈天……”这里就用了不少模糊语言,如“个别”“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一些人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所在。

五是安慰式。这里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次,年轻的莫泊桑向着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批评既严厉,却又给了莫泊桑相应的余地。

此外,表扬和批评是思想工作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也是做上司的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最基本的领导艺术。成熟的上司总是善于在表扬中一箭双雕,既鼓励了先进,又鞭策了落后。事实上,对先进的表扬本身也就意味着对落后者的批评。

由于这种批评是缓转的、间接的,是一种引导与鞭策,往往比直接的批评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激发落后者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上司在表扬先进的同时,要善于不点名地指出落后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启示他们在对比中看到差距,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求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在领导的工作中,批评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它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不过,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批评的同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批评所产生的副作用,减少人们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从而保证批评效果能尽可能的理想。

善于听取弦外之音

中国有句俗语:“看人看相,听话听音。”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也是一个会“听”话的人。他能听出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说出对方爱听的话,做对方希望他做的事。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巧妙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是一门艺术,同样,巧妙地听出对方的话外之音也是一门艺术。有的人只顾自己直抒胸臆,完全不管对方的反应,这是不懂说话技巧的说话人;有的人只听到对方的表面意思,领悟不到对方说话的真正意图,这是不懂倾听的听话人。要会说话,既要会说,又要会听,还要能听出弦外之音。

听懂“弦外之音”,可以达成心灵的默契。

在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村庄里,刘益文家正在举办婚礼。酒席间,坐在上座的贵宾之一、新娘的叔叔碗内的饭吃完了,刘益文家的招待人员没有发现这一点。

在当地,上座的贵宾是非常尊贵的,他们作为新娘的亲人,在这一天有着非常显贵的地位。如果新郎家招待不周,随时都可能引起双方的不快。在大喜之日闹别扭,是很不吉利的。

新娘的叔叔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跟邻桌的媒人搭话说:“老王,你有没有听说哪里有收购杉树的?我家里有一批杉树,想要卖掉算了。”

媒人问:“您的杉树有多大呀?”

新娘的叔叔把吃完了饭的碗高高举起,说:“有碗口这么粗。”然后把碗在平里转了一圈。

媒人不愧是阅人无数,一听这话,又看到空空的饭碗,马上吩咐身边的人去给上座添饭。

过了一会儿,媒人客气地问:“新娘他叔,您的杉树想卖多少钱呀?”

新娘的叔叔笑着说:“原先的时候没有饭吃,所以想着卖。现在有饭吃了,不卖了!”

双方在“哈哈”的笑声中继续就餐了。

新娘的叔叔和媒人都是会用“弦外之音”的人。新娘的叔叔既不想让新郎家感到失礼,又希望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便用另外的话题来引起自己想说的话。媒人听到新娘叔叔的话,看着空碗,马上意识到他的需要。两人都是深知人情世故的人,所以能把这件事处理得妥帖。

生活中,经常有要听弦外之音的时候。在主人与客人之间,有时候客人想表达某个意思,又不愿意主人为难,会委婉地暗示;在男女朋友之间,女士可能留一些言外之意,让男士自己去领悟和琢磨;在上下级之间,领导在决策之前想摸一摸下属的底,会通过含蓄的提问来试探。这些带有“弦外之音”的话,如果听的人能够听出来,就能达成默契,顺利地办成事。

听取“弦外之音”有很多技巧和诀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

1.由话题来听取“弦外之音”

一个人选择的话题,往往不自觉地呈现出他思想的端倪。如果对方问起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你在回答的时候就要注意。比如,当他人问及你的经济状况时,可能的弦外之音是:“你有余钱可借吗?”当父母问起你的朋友状况时,可能的弦外之音是:“你已经有合适的男(女)朋友了吗?”

有时,领导并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说透说破,他可能只是试探性地询问,或者巧妙暗示,如果下属能及时地接收到领导的暗示信息,并能做出反应,会增加与领导交流的默契,促进与领导的沟通。听不懂领导的弦外之音,很可能会误解领导的用意,错失晋升的良机。

刘晓娟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职员,有一次老板和她谈话,老板先是夸了她的业绩不错,认为她可以担当更重要的职责,然而又说最近行业不景气,利润比去年下滑得厉害,最后就问她如果她做主管的话会不会考虑裁员。

刘晓娟愣了一下,随口就说:“不会。因为很多同事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板脸色稍变,没多久,刘晓娟的同事就升到了主管的职位。

事后刘晓娟才想清楚,老板的意思就是想裁员,如果她不是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升职的就会是她。

有了这个教训之后,刘晓娟遇事多了一些思量,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也学着听老板的话中话。

有一次老板要去欧洲出差,在此之前问刘晓娟:“你的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没问题吧?”虽然刘晓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那么自信,但她听懂老板的潜台词:“如果英语水平高,就可以一起去欧洲。”刘晓娟当时就回答说:“没问题!”然后,她利用下班时间使劲补习英语。果然,她获得了这次机会。

和老板一起在法国的时候,他们拜访一些老客户,老板对其中一位客户的产品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对方价格偏高。他用询问的口气问刘晓娟:“你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

刘晓娟给他的回答是:“很不错,值得购买。”

刘晓娟从老板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板已经做好了买的决定,他来问她只是希望也能得到她的赞同。果然,老板兴高采烈地和这家公司签了约。

后来,老板有事便经常与刘晓娟商量。

刘晓娟在领导问她与晋升有关的话题时没有反应;过来,在回答时电随口回答:没有领悟到领导的“弦外之音”,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后来,她在出国的事上学会了根据领导的“弦外之音”来回答,果然得到了器重。这就是懂得“听话”获得的好处,能在回答对方的问话时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答案。

2.由说话方式察觉对方的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会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出来。当对方对你有质疑时,提问会气势汹汹、不依不饶;当对方对你有敬佩之意时,说话会谦恭有礼;当对方‘看不起你时,说话时会带有讥诮、嘲讽之意。在听话时要仔细揣摩,听出对方的真实想法。

战国时期,邹忌当了齐国的丞相,淳于髡心里很不服气,就带了几个学生来见邹忌。

淳于髡大模大样地坐在上位,问邹忌:“做儿子的不离开母亲,做妻子的不离开丈夫,对不对?”

邹忌听出了他问话的言外之意,马上应答说:“对。我做臣子的不敢离开君主。”

淳于髡说:“车轱辘是圆的,水是往下流的,是不是?”

邹忌想了想,回答说:“是。方的不能转动,河水不能倒流。我不敢不顺着民情,亲近万民。”

淳于髡又说:“貂皮破了,不能用狗皮去补,对不对?”

邹忌说:“对。我绝不能让小人占据高位。”

淳于髡接着说:“造车必须算准尺寸,弹琴必须定准高低,对不对?”

邹忌明坦然应对说:“对。我一定注意法令,整顿纪律。”

淳于髡听了这些回答,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邹忌行了个礼就告辞了。

同来的学生问:“老师刚来见丞相时是那么神气,怎么临走时倒向他行起礼未了?”

淳于髡说:“我本来想用一些哑谜难倒他,让他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没想到,我才提了个头,他就听懂了我的言外之意,并顺口接了下去,他的才干确实不小啊!对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行礼呢?”

在这场谈话中,淳于髡想用一些谜语来考邹忌,面对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邹忌为什么都能对答如流呢?这是因为他善于从淳于髡的问话的方式中,听出淳于髡问话的真意。正因为邹忌听懂了淳于髡的弦外之音,所以能在回答问题时正中要害,赢得淳于髡的尊重。

3.从表达习惯中发掘对方的“小秘密”

人在内心深处的想法,会在说话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反映出来。他本人可能没有直接告诉你,但是你却可以把它“听”出来。如果他经常向你提起他的某项成就,很可能就是在向你炫耀,这时,你可以大方地表示赞美,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如果他经常向你诉说家庭的苦恼,很可能是在无形中把你当成倾诉的对象,这时,你可以根据事情的大小给他安慰和劝解;如果他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单数,那么他的独立心和自主性可能很强,你在说话时要注意维持他的自尊心;如果他经常说“我们”,他可能缺乏个性,喜欢随声附和,那么你在与他相处时要有主见。

4.敏感地捕捉对方的强烈暗示

当他人向你传递出强烈的暗示信息时,你要能捕捉到,不要继续往“枪口”上碰,直到对方说得很直白。

刘雄想托在一个钢铁厂当官的同学为儿子介绍工作,他刚透露一点儿信息,同学就装含糊。不一会儿,同学笑着给刘雄看一条在自己厂里流行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