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20280100000020

第20章 恐怖的医生:中世纪欧洲的放血疗法(2)

还有一种是配合拔罐使用的多次划破法。这种放血方法使用的工具包括多次划破器、玻璃罐、火源、酒精、蜡烛和海绵。大多数多次划破器是立方体的黄铜盒子,内置若干枚由弹簧控制的刀片。也有一些是圆柱形的,里面有1到20枚刀片,但最常用的是有12枚刀片的。拔罐的工具被制作成半球形,可由锡,黄铜,橡胶,动物的角制成,当然最常用的还是玻璃制成的。使罐内产生吸力的方法,一种类似于中国的拔罐法,燃烧罐内空气使其产生吸力;另一种是用注射器吸出罐内的空气。放血前,先用蘸过温水的海绵反复擦拭皮肤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用毛巾擦干皮肤,在该处拔罐,起罐后将多次划破器置于该处,按动解锁手柄,12枚小柳叶刀同时刺入皮肤,再次拔罐,放出3至5盎司的血之后将罐取下,用棉纱和药膏包扎伤口。

水蛭放血也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出现了描绘人类用水蛭放血的壁画,到了19世纪尤为盛行。19世纪30年代,法国进口了近四千万只水蛭用于医疗目的;40年代,英国仅从法国就进口了6000万只水蛭。据统计,19世纪早期欧洲的内科医生们用了近亿只水蛭放血。

水蛭,俗名蚂蟥,属于蛭纲动物。它有三个口(吸盘),每个口里都有上百颗尖利的牙齿,吸血的同时还能释放出可以防止血液凝固、扩张血管的物质——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实施放血疗法的重要工具。北美,瑞典,葡萄牙都有可作医用的水蛭,据说瑞典水蛭可以放出三倍于北美水蛭的放血量。水蛭一般被放在注满泉水的瓷罐中,罐口用带孔的盖子封住,放置在阴凉处。

水蛭放血术常用于不能拔罐的部位,如痔静脉、子宫口、牙龈、嘴唇、鼻孔、手指等等。具体实施步骤是:放血前半小时将水蛭从水中取出,并用软毛巾将水吸干;将预行放血的部位用温水浸过的毛巾反复擦拭,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将局部涂以牛奶,或事先用多次划破器划破,亦可涂上动物血,以诱使水蛭吸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水蛭的尾部将水蛭的头对准放血的部位。由于水蛭一旦接触到皮肤就会吸血,所以不能用手直接拿取,而应用白色干净抹布加以保护。放血量较大时,可同时需要几只水蛭,或将水蛭放在酒杯或茶杯里,放血时将酒杯翻倒在皮肤上即可;或用多只水蛭替换。为了加快放血的速度,有些大夫还会用刀片把水蛭的身体划开,让水蛭吸取的血液从刀口里流出来。如需在体窍内放血,则有一种专门的圆柱形玻璃管,将水蛭放在管中对准体窍,也可以用纸筒代替玻璃管。当水蛭进入体窍后,用棉絮将外口堵住,防止水蛭逃跑。通常认为需放至病人感到晕厥时才有效。当水蛭吸饱血后,就会自行掉落。如果不自行掉落,可在水蛭的头部撒上芦荟末、醋、盐或灰烬。

有些人可能会对水蛭放血产生恐惧,一种被称之为“人造水蛭”的放血工具便应运而生了,即将柳叶刀置于注射器中,利用注射器的吸力吸出血液。

3、时代的胜利

平心而论,放血疗法确实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比如针对那些多血症患者,放出多余的血液能使她们感觉更加舒适;当左侧鼻孔出血时,右手放血可以起到转移或分散作用,减轻鼻子的出血状况;放血可以同时带走人体多余的热量,从而治疗发热;放血可以通过解除局部血液淤积、改善红肿发热等由感染带来的症状,对咯血、扁桃体炎、胸膜炎、中风、精神失常、痛风等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之前,放血能通过减少血容量起到迅速降低血压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医学上也有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藏医中采用特殊的放血刀,在患者身体的特殊放血部位进行放血。这些放血疗法所放的大都是在肿毒部分,适应于瘟病、疖疮、疮疡、丹毒、黄水、麻风等热症,所放的血也是少量的。而西方的放血疗法一次大约要放掉12到13盎司(约合340-370克,有一杯之多)的血,有的则一直放血放到病人感觉头晕为止。

从19世纪中叶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怀疑、抨击放血疗法。特别是在发现有许多疾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是真正的病因之后,如何消灭、抵御细菌成了治病的焦点,放血疗法便失势了。但是一种延续几千年的医疗传统是不会轻易退出舞台的。

在欧洲非常流行的放血疗法随着殖民者侵略步伐传到了美洲大陆。本杰明·.瑞师(Benjamin Rush)就是放血疗法的著名推广者和实践者。本大夫是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字的唯一的一位大夫,14岁就从普林斯顿大学的前身新泽西学院大学毕业,以后创建了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被誉为“宾夕法尼亚的希波克拉底”,当时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夫都是他的学生。1794年到1797年费城流行黄热病,本大夫大量采用放血疗法来治疗这些患“热病”的病人,每天给超过100个病人放血。一位好事的英国记者翻阅了费城那几年的死亡报告,发现被本大夫治疗过的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别的病人,于是把本大夫一纸诉状告到了法庭。法庭宣判本大夫获胜,罚这位记者500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而法庭的宣判无疑相当于从法律角度声明放血疗法是有效的。

世间的任何事物,一旦被过分推崇,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放血疗法盛行了几千年,当然更容易被滥用,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这位开国总统是一位放血疗法的狂热信奉者,曾多次为他的佣人施行过放血疗法,治好过她们所患的多种疾病。1799年12月12日,68岁的乔治·华盛顿冒着大雪骑马巡视其种植园。或许是在风雪中受了风寒,华盛顿第二天感到喉咙有些疼痛,但仍然继续冒雪骑马外出,将他希望砍伐的树木做标记。14日上午,华盛顿感觉病情加重,呼吸有些困难,便找来了自己的管家,命他给自己放血治疗。华盛顿令管家给他放半品脱(8盎司)的血,同时派人去叫他的私人医生,又请来两位名医一起会诊。私人医生到达后,主要的治疗手段还是放血,先后放了三次血,前两次各放20盎司,最后一次放了40盎司。两名名医稍后赶到,又给华盛顿放了32盎司的血。当天下午4点半,华盛顿呼吸越来越困难。晚上10点10分,一代伟人停止了呼吸。

当时的医生认为华盛顿死于咽喉和气管发炎。据后人研究,华盛顿患的不过是普通的喉与气管的感染,死于由此引起的窒息。但是严重的失血无疑加速了其死亡,因为华盛顿共被放掉了124~126盎司即约3.7升血。华盛顿的体重约为100千克,一个人体内的血量与体重有关,为70毫升/千克,即华盛顿体内的血量大约为7升。也就是说,在半天之内,华盛顿体内的血被放掉了一半以上!如果不是放血过多,这种病是断断不会要人性命的。

十几年之后,苏格兰军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开始认真研究放血疗法,他采取的手段是临床观察,将366名患病的士兵平均分成3组,3组的病人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类似,所接受的治疗也一样,唯一不同就是两组病人不放血,一组病人接受传统的放血疗法,结果是不放血的两组分别有2和4个病人死亡,而接受放血疗法的组尽然死了35人。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的发现没能发表,直到1987年人们才从故纸堆里找到当时的记录。又过了10年,法国人皮埃尔·路易发表了他7年时间对近2000名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放血疗法明显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这一结论引起了医学界的剧烈震荡。人们对放血疗法的信念开始动摇。以后陆续有很多文章发表,都证明放血疗法给病人的伤害远远大于给病人提供的帮助,这个流行了2000多年的疗法终于走出了历史的舞台。

知识链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财经专家,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后来卷入一桩性丑闻,在与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命丧黄泉。

其实,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放血疗法的地位逐渐被替代是历史的必然。在医学蒙昧阶段,对放血疗法不加区别的滥用,使人们对于这种治疗方法有了或多或少的误解。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起源,放血疗法是人类医疗求索过程中的重要一页。如今,放血通常用于检验分析和输血。中医或藏医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少量放血疗法,有时还是必要的。西医中,利用医蛭吸吮臃肿块附近的淤血,也还是一种常规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放血疗法一般仅用于红细胞增多症、血卟啉病等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