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寄小读者:让成长美丽飞翔
20276100000038

第38章 读书有什么好方法吗

亲爱的高高小友:

你好,你的来信收到了。你说你最近读书注意了书中的细节,还把这些你认为写得不错的细节,抄在你的笔记本里。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坚持下去,必有收获。你信中问我,还有什么别的读书的好方法吗?我接下来告诉你。你的进取精神,很让我感动。你真的在慢慢长大,相信你的爸爸妈妈看到你最近的进步,一定会很高兴的。

最近,我读了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的新著《吴小如讲杜诗》,这本书一共十五讲,每讲精心挑选几首杜甫的诗来讲,却拔出萝卜带出泥,勾勒出杜甫的一生以及杜甫所处的动荡年代,是以诗带史,以诗传心。这本书写得既博大精深,又浅显易懂,对我启发颇大。吴先生讲杜甫时最讲究的方法之一,是“对读”。这个提法很让我眼睛一亮。什么叫做“对读”呢?小如先生在这本书中说:“现在我们讲诗歌缺乏比较。”哦,“对读”,其实就是比较。那么,和什么做比较?又是如何进行比较呢?不知道你对这个话题感不感兴趣,如果感兴趣,我很想对你讲讲我学习了吴小如先生所说的“对读”的一些体会。或许,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呢。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吴小如所强调的“对读”方法,不只一种,可以花开多枝,风姿绰约。

以杜诗“对读”杜诗,是小如先生运用最多的方法,足见其治学的精到和别出机杼。《登岳阳楼》对照《江汉》;《醉时歌》对照《饮中八仙歌》;《秋兴》中“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对照《狂夫》中的“厚禄故人书断绝”;《房兵曹胡马》对照《画鹰》,真马如画写其神,画鹰鲜活写其真;《登高》对照《白帝》,“前半截写景,气势很壮,但后面写的很惨”,在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离乡万里——又赶上秋天——多年在外漂泊,这样三层倒霉的意思时,又带出《宿府》,指出“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夜色——好谁看”,也是三层意思层次递进……这些诗,可能你都还没有读过,没有关系,你有时间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即使一时看不了,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最精彩的是,吴小如先生将《丹青引》、《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和《江南逢李龟年》三首一起对读。这三首诗,你肯定学过其中最后一首:“岐王宅前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写的是一位音乐家。另外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一位画家和一位舞蹈家。选择这三首诗对照一起读,是因为这三位都是艺术家,都是昔年身怀绝技,都是如今和杜甫一样沦落天涯,三人的遭际命运,和杜甫互为镜像,诗中都有写不尽的沧桑之感,在这样的对读之中,诗与人合一,立体感强烈,分外令人感喟。你说这样对照一读,是不是很有些新鲜别致?

以杜诗“对读”他者,也是小如先生爱用的方法,见其学问的广泛和触类旁通。“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玉华宫》),对照辛弃疾“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指出辛词是化杜诗而来;“茂树行相引,连山忽望开”(《喜行达所在》),对照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指出孟是从城里到乡村,视野开阔,心情开朗,杜是从长安走小路跋涉之后快到目的地才眼界大开,走路艰难;“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的“重”,对照白居易“鸳鸯瓦冷霜华重”和陆游“雨余山翠重”的“重”,指出此处的“花重”是花开的繁茂……

特别讲到陶诗闲适风格时,将杜甫与王、孟、韦、柳相比照,说王维是“阔人的闲适”,孟浩然是“老有点儿浮躁的成分”,韦应物和柳宗元与陶诗也有距离,“反而是杜甫入川以后、刚到成都写的几首诗,倒和陶渊明的感觉特别接近”,因为杜陶二人都是生活贫困,又豁达乐观;都有忧患意识,并不纯粹闲适;都有真感情。分析得丝丝入扣,令人信服,而且将一贯认为的杜诗沉郁的风格拓宽,进行多样化的展示。

以杜诗“对读”京戏,涉笔成趣是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小如先生酷爱京戏,所以他常常可以在讲解杜诗时手到擒来,顺便讲起京戏,挂角一将,作一番生动的比附和相互映照。比如,讲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时,小如先生讲起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说“程腔是有顿挫,但无棱角,如果顿挫出现了棱角,说明演唱底气不足”。然后指出顿挫是“一层深似一层,但不要让人看出斧凿的痕迹,不要让人觉得你拐直弯儿”。接着进一步指出沉郁和顿挫的关系,沉郁是指内容,顿挫是指表现,只见棱角,没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是不行的,“把灵魂深处的东西都表达出了,这就叫‘沉郁’”。再比如,讲《赠卫八处士》最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小如先生讲起程砚秋演出的京戏《红拂传》最后一句唱“此一去再相逢不知何年”时说:“剧情是一个饮酒的欢娱场面,舞剑助兴,舞完了,就是这一句,红拂内心的话说出来了。这不就是杜诗的‘世事两茫茫’吗?”“这两句的思想感情,与程砚秋的戏的最后一句一样,越琢磨越深。”如此别开生面的讲解,让纸上文字风生水起,和舞台表演一样赋予了形象和声音一般,是任何人讲杜诗都未曾达到的境界。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比如,细微之处的深入浅出和真知灼见,还有幽默,都是格外难得的。讲《月夜》“何日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小如先生讲“什么时候,回到家,拉上窗帘,我们夫妻团聚,‘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难免要悲伤,在月下,我们都哭了,哭着哭着,又转悲为喜,所以是‘双照泪痕干’,这五个字里蕴涵了多少意思!”讲得真的是平易又情感蕴藉。讲《蜀相》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仇注认为是自问自答,小如先生指出是诸葛亮在杜甫心目中位置崇高,杜甫一到成都就迫切去参谒武侯祠,“可决不是普通的打听道儿怎么走,那就不是诗了”,讲得新鲜别致又切实熨帖。讲《赠卫八处士》“共此灯烛光”一句,小如先生说:“我们在一盏灯烛光下见面了,很有味道,要是‘共此太阳光’就没意思了。”讲得令人忍俊不禁。

书中有一则逸事很有趣,小如先生讲他父亲吴玉如先生当年讲课时测试学生文学智商,试卷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叶落()天下秋,填“而”字满分,填“知”字及格,填“地”字不及格。“而”是虚词,有想象空间;“知”是实词,太实了;“地”,叶子不落在地上还落在天上吗?太糟了,肯定不及格。这是这本书的额外赠品。在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年的日子里,诗离我们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不必让所有人都做这个填空题,只是让我们自称的文化人填一下空即可,一叶知秋,便可测试出如今我们共有的文学智商、文学欣赏与接受程度的水平。

我读了吴小如先生的这本书,非常有体会,也照着这种“对读”的方法,去进行读书新方法的实验,收获不小。我给你举个例子,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我最近将契诃夫的小说《新娘》,和沈从文的小说《菜园》放在一起“对读”。两篇小说的情节都很简单,用几十个字便可以把它叙述如下。

《新娘》讲的是五月里苹果花盛开的果园,新娘娜嘉出嫁前夕,在祖母家居住的远亲沙夏劝她不要忙于出嫁,应该打开家门,上学学习,把眼前这种无聊庸俗的生活“翻一个身”。沙夏成为了娜嘉人生的导师,她听从了他的劝告,认识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以及她的未婚夫、祖母和母亲都是渺小的,便和她的导师沙夏一起离家出走,远走他乡。一年过后,又一个五月的春天,当她重返家乡,她已经是一个新人了,家乡沉闷的一切让她越发格格不入。引导她前进的导师沙夏死去了,她更是无所牵挂,最后一次走出果园之后,她再次毅然地离开家乡,朝气蓬勃地投入了新的生活。

《菜园》讲的是玉家母女种一片菜园为生,儿子二十二岁生日那一天,大雪过后,母亲在菜园里备下一桌酒席,为儿子过生日。儿子提出要去北京上学。三年过后的暑假,儿子带着儿媳妇回来,儿媳妇爱菊花,母亲便在菜园里留出一片地专门种菊花。谁知儿子儿媳妇却因是共产党而被杀头,这一年秋天,菜园开遍菊花,玉家菜园渐渐成为了玉家花园。三年过后,儿子生日那天,天降大雪,母亲把家产分给了几个工人,自己用一根绳上吊自尽。

从小说这样简单的叙述中,高高,你能够看出这两篇小说的写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第一,你是不是会觉得,无论新娘娜嘉还是玉家的儿子,都是要外出上学,而告别家乡,告别旧生活,而走向一种新生活?

第二,你发现没有,小说选择的故事发生的重要节点,是相似的?《新娘》中,娜嘉在出嫁前夕离开家乡,和再一次回到家乡做彻底的告别,都是在五月的春天。《菜园》中,玉家儿子离开家乡外出上学,和最后母亲的自杀,都是在儿子生日这一天,一个是大雪过后,一个是天降大雪。

第三,你注意到没有,小说的写作背景,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新娘》前后人物出现并呼应的背景,都是在果园里。《菜园》前后人物出现和呼应的背景,都是在菜园里。只不过,前者突出的是苹果花盛开,后者突出的是大雪纷飞。

你看,我们起码找到了这样三点相似的写法。我们也就会发现,小说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说故事再如何编法不同,人物再如何写法不同,总会有类似的地方出现,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规律,任何文章,再怎么说文无定法,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三点相似的地方,可以给我们启发的是,如果我们写小说的话,在设计人物的行动动机、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和小说的整体背景时,完全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当然,这只是小说的众多写法之一种,但是,我们先把这种写法学会了,会慢慢积少成多,方法不就会越来越多,写作的本事不就会越来越大了吗?

我知道,你也许会问,我们中学生,写小说的机会不多,这样的学习会对我们一般写作文,有什么帮助吗?帮助是肯定的,写作方法,无论对于写小说还是写作文,帮助的作用和路径,是一样的,就像你有了一个瓶子,装海水,还是装湖水,或只是装自己家里的自来水,都会是一种装法。关键是,你要找到这样的瓶子。写作文,尤其是写叙事文,难道不需要人物,不需要时间,不需要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结尾吗?只要需要,那么,人物行动的动机,事情发生的节点,文章整体的背景,都是需要好好设计的,而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随意成篇,剜到篮子里的就是菜。你可以看出,无论契诃夫的《新娘》,还是沈从文的《菜园》,在这三方面,都是精心设计的,方才会写得这样的好,这样的让人难忘。你说对不对?

我还想再问你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说这两篇小说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这两篇小说不同的地方吗?当然,这个问题难了些,需要动动脑筋,而且,也需要你仔细去读原作,牵扯到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吗?

首先,两篇小说的主旨不一样。《新娘》有明确的对旧生活的批判,《菜园》则没有这样明确的指向。相反,过去的菜园很美,儿子的新生活打破了这种平静的田园生活,最后使母亲死去。《新娘》所表达的,是生活的意义;《菜园》所表达的,则是人生的况味。

其次,从两篇小说不同的写作背景,可以体味出它们所要抒发,也就是你们语文老师常说的借景抒情的情,是不同的。《新娘》,五月苹果花开的花园是美丽的,如此美丽的花园,是自己要与之告别的,也就是说是自己的手破坏掉的,是人物内心的一种追求,有比花园更为美丽的所在。《菜园》,曾经美丽的菜园,最后成为大雪纷飞中的一片凋零颓败的景象,是平静生活的被打破,是外界力量的破坏,是人生无常的一种表现。

最后,我想问你的是,《新娘》中娜嘉的导师沙夏死了,追求新生活的新娘还活着;《菜园》里的母亲死了,追求新生活的儿子也死了。这样人物生死的处理,说明了什么?你能够告诉我吗?我想出这样一个作业题,留给你回答。答案我写在另一张信纸上。不过,你先不要偷看呀!

这样的“对读”,你觉得有意思吗?

读书的方法有许多,“对读”,不过是其中一种。读书的方法,在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断总结,不断摸索。读书的方法越多,我们的收获就会越多。希望你能够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新方法。自己找到的方法,更方便,更好使,就像我以前在农村里麦收时使用的镰刀把,自己到林子里找到木头自己加工,使着才格外合手。

你的大朋友肖爷爷

附:另一张信纸上的答案——

沙夏死了,追求新生活的新娘还活着,说明新生活还在追寻中;母亲死了,追求新生活的儿子也死了,说明新生活还在迷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