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运用谋略。在对手的实力很强时,要从其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真正的智者会躲开对方的锋芒,巧于“借力”。事情仅凭蛮力无法解决,巧妙利用一下计谋,往往不争即胜,不战而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运用好谋略,就可以控制局面,无往而不胜。
借他人之力要借得不露痕迹
荀子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是故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今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对“善假于物”的借力之道理解得最透彻,运用得极绝妙。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
《鬼谷子·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如果想要立于不败,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直接战斗挑衅,而要用曲折的计谋战胜对手。弱者善用权术、善借人力就可以变成强者,这就是计谋权术的运用。
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担负任何罪名,这种间接杀人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借刀杀人之计属阴谋而非阳谋。平常之时,不可不防;非常之时,不可不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把“借”字文章做得老练精妙。
正当诸葛亮忙于出师南征之际,雍凯、高定兵分两路偷袭蜀营,被蜀军杀得大败,许多雍、高将士被蜀军生擒活捉,诸葛亮在这些战俘身上打开了主意。
他把雍、高部下的将士分别囚禁,然后暗地叫本部军将撒谎传谣说:“高定的人免死,雍凯的人尽杀。”于是,雍凯方面的战俘都谎称自己是高定的部下,诸葛亮也就佯装糊涂,将其全部放归。这些人跑回雍凯部队后,都说高定暗中背叛了雍凯,投靠了诸葛亮。
紧接着,诸葛亮又把捕获的高定派遣的密探,故意错认为是雍凯的部下,并让他给雍凯带回去一封书信,信中密令雍凯“早早下手,休得误事”。
“密探”回去把信交给高定后,他信以为真,拍案而起,大骂雍凯是忘义之徒,决心先下手为强,率领精兵连夜偷袭雍凯营寨,割了雍凯的脑袋,向诸葛亮献上其首级,讨好诸葛亮。当高定提着雍凯的头去见诸葛亮时,诸葛亮明知道他是真心诚意来投诚的,却谎称高定是诈降而来,喝令左右推出斩首。这时,急得高定在诸葛亮面前立下军令状:“誓擒朱褒来见丞相。”诸葛亮佯装给他立功赎罪以表真心投诚的机会,准予前去。果然,高定乘朱褒不备,偷袭了朱的营寨,杀了朱褒,带领全部叛军投降了蜀营。
到此,诸葛亮的一连串的挑拨离间,挑起了敌军内部的矛盾,诱骗敌人自相残杀,从而实现了“坐享其利”的目的。
借刀杀人的计谋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即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借刀”为聪明人的谋胜之术。“借刀”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借人力、借财物、借条件、借谋略、借媒介、借势力几种。如果一个人能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够把握彼此之间进退的尺度,在必要的时候借力发挥,利用一下各方面的力量,自然会更利于事情的进展。
托哈杰斯基是苏联的一位将军,他才华横溢、战功卓着。1936年,斯大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肃”运动,托哈杰斯基也是被整对象之一。德国军方得知这个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如果像托哈杰斯基这样的将军被除掉,对德国实施自身的战略是非常有益的。
为了陷害托哈杰斯基,德国元首希特勒密令德国情报部门暗中捏造托哈杰斯基背叛苏联的证据。于是,德情报人员着手假造了许多托哈杰斯基与德国将军们私下交往密切的信件;以及托哈杰斯基一伙出卖给德军大量的军事情报、所获报酬、德国情报部门给托哈杰斯基的信件影印本等,所有假证据都造得天衣无缝。不久,苏联以三百万卢布购买了这些情报,并据此迅即逮捕了托哈杰斯基等人。由于有大量、确凿的“证据”在手,托哈杰斯基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很快就被判处死刑。
德国为了自身的战略,无端捏造伪证,“借”苏联人的手,除掉了自己的心腹之患,其计谋可谓隐秘之极。所以说,巧于“借力”,是成功的一大诀窍。
“借力”,关键在于怎样“借”得巧妙。借力既有明借和暗借之分,又有诱借和强借之别。无论哪种借法,都要讲究“借”的方法和艺术,不能露出任何蛛丝马迹。鬼谷子说:“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即,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谋略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如果能隐秘地运用好“借”的谋略,因时、因地、因情制宜,那么,你就能巧妙地借助外力,迅速壮大自己的能量,让自己由弱变强,步步高升。
欲擒故纵,伺机而动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更好地控制局势,掌握欲擒故纵的计谋是必不可少的。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结果;“纵”是方法、手段。
鬼谷子说:“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意思是,想要除掉的人,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待抓住其把柄后就乘机一举除掉他。先放开他,是为了更好地控制。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其中,“擒”是目的、结果,是实质;“纵”是方法、手段,是表象。
谋略要善于变化,特别是要善于从反方向下手。鬼谷子进一步阐述:“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拿给它。事情如果从正面无法入手,不妨考虑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收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汉宣帝时,赵广汉任长安京兆尹。当时长安的治安形势一度混乱,百姓受害的事时有发生,官匪勾结十分猖獗。面对严峻的形势,赵广汉召集心腹下属说:“我上任伊始,并不熟悉此中内情,乱下重手只会引起混乱。我想让你们暗中侦察,把盗贼的踪迹摸清。”下属遵命行事。
赵广汉命人暗中详查,表面上却非常放松。盗贼们以为赵广汉碌碌无为,于是更加放胆胡为。一时之间,盗贼蜂拥而出,长安形势更坏了。
朝中大臣上书指责赵广汉失职。汉宣帝得知后,怒气冲冲地质问赵广汉:“朕深居宫中都听说了城外盗贼横行之事,你有什么交代吗?”
赵广汉连连叩头,说:“陛下不必担心,请让臣把话说完。贼情不明,轻举妄动便会打草惊蛇。臣故意装作不闻不问,只是想让盗贼悉数暴露,以便臣的属下全然摸清盗贼的状况,查清他们肇事的根源,以及那些和他们勾结的差吏收取了多少贿赂。只有将这些情况都搞得明明白白,才能一网打尽他们,让他们无法抵赖。陛下放心,臣已广布人手,侦察此事,过不了多长时间,便是盗贼的末日了。”
汉宣帝听罢,于是不再责怪赵广汉。
不久,赵广汉已经全面掌握了贼情。他四面出击,每击必中,长安盗贼很快就被清理一空了。
赵广汉欲擒故纵,在摸清盗贼的底细之前,绝不贸然行事,打草惊蛇。等到将一切情况了然于心,时机完全成熟后,他才果断出击,从而一击奏效。
把对手的底细摸透,了如指掌后再出击,始终是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需要耐心细致的调查和取证,不可急于一时。如果逼得对方狗急跳墙,以致两败俱伤,是不可取的。先放他一马,目的在于使对方的斗志逐渐懈怠,逐渐消耗对方的体力、物力,然后再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欲擒故纵”的策略在处世中应用甚广。当有人求你办事时不要贸然答应他,而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吊足他的胃口,最后再答应他,对方就更会感激不尽。在谈判策略上也经常用到这个方法。有时候我们需要在谈判一开始就抛出一个看似无理的条件,它能让你在谈判一开始就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所以,如果当你的一个要求对方很难接受时,在此前你不妨试试提出个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这样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欲擒故纵也可以用于爱情上。爱上了一个人,先不冷不热,故意装作不在乎,待对方着急时,一鼓作气“俘虏”对方。大学生阿鹏喜欢同系的一位女同学,几年同窗生涯,鲜花、礼品不知送了多少,那女生始终对他若即若离,没有一句痛快话。一直到毕业了,两人在同一座城市找到了工作,关系还没定下来。阿鹏自问这护花使者的角色也演得够尽心的了,到底差在哪儿了呢?有明白人一语点透:你对她稍稍远一点儿试试。于是他借口工作忙,一星期也没打电话问候,见面时行色匆匆,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如此这般,那女孩终于沉不住气了,反而来找他诉委屈。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都有种逆反心理,你越屈就,他越是端架子,想办的事儿就很难谈成了。如果你心平气和,若即若离,摆出一副可有可无的姿态来,对方看见了,无形中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他实力雄厚,但自己的时间有限,要办什么事,赶紧趁早吧!
处世不能风风火火、直来直去,你必须有一套欲擒故纵、放长线钓大鱼的本事。心急吃不成热豆腐,你还得定下心来,从长计议。
坚持戴面具,喜怒不形于色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信奉“做真实的自我”。于是在生活中,这些人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开心的时候就笑,难过的时候就哭,烦躁的时候就发脾气。偶尔这样是无妨的,可如果一向如此,就容易让自己非常被动。你对情绪不加掩饰,所以周围的人都知道怎么调动你的情绪,人们可以轻松让你笑,让你哭,甚至让你大发脾气。这样一来,想不受控于人都难。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心里有什么想法,不要轻易地表露出来。
鬼谷子认为,圣人所以能成大事者有一种原因:“有以平素之者。”让对方看得出我们在办事的时候平静、安详、不露声色。鬼谷子说:“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大概意思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
为了使自己得到他人的信任与重托,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轻易地表露情绪,这样更容易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在17世纪的法国宫廷内,当贵族和大臣喋喋不休地陈述各自的意见时,国王路易十四永远只是静静聆听。待双方分别陈述完毕后,他不动声色地说:“我会考虑的。”然后就走开了。
路易十四是一个非常寡言的人。其实他并非一直如此,年轻时他以雄辩而闻名。沉默寡言是他后来自我克制的结果,他常常用此策略令别人惊惶失措。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的立场,人们无法预测他的反应,更没有人能以投其所好的话来欺骗他,因为根本没有人知道他喜欢听什么话。在大臣们面对沉默的国王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底牌显露出来,路易十四将这些底牌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需要的时候抽出来狠狠地打击他们。
国王的缄默使周围的人恐慌不已,不得不任他摆布。如同圣西蒙所说:“没有人像他一样懂得如何抬高自己,他的言辞、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对他人来说都显得如此珍贵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