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一定爱读的简明美国史
2026100000059

第59章 美苏博弈(2)

借助美国物资的援助和政治支持,在德国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六十五名州代表于1948年的9月开始拟定新宪法,并在第二年得到了德国议委会的批准通过,美、英、法三国的军事长官也在法兰克福公布了占领法,同时批准了新宪法。至此,联邦德国,即“西德”的政府结构已经基本确立。苏联意识到已经无法阻止“西德”的建国进程,而单方面的封锁政策已经造成了道义上的巨大损失,最终,苏联宣布撤销对占领区的封锁,延续了一年多的柏林危机也随之结束。

1949年5月,“西德”在美英法三国代表的参与下,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同年9月,联邦德国正式建立,阿登纳作为总理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首都定在了波恩。美、英、法三国所提出的占领法,在“西德”建立之后立即生效。通过占领法,“西德”享有自主权,而美、英、法三国则保留了管制联邦德国的外交、贸易和国防的特权。

与此同时,苏联也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在德国东部的苏战区,筹措成立由其控制的德意志国家,在苏战区也通过了新的宪法。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开始生效,民主德国(“东德”)正式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和格罗提渥分别担任了民主德国的第一任总统和总理,苏联管制委员会向民主德国移交了外交和外贸的权限。“西德”与“东德”的相继建立,意味着德国的彻底分裂。

分裂之后,“西德”和“东德”分别开始了自己的重建计划。西柏林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之下,重建过程比较顺利,经济也逐渐繁荣了起来。“西德”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帮助之下,实力逐渐变强,经济逐渐复兴,这种情况令苏联深感忧虑和不安,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德国问题成为了苏联当局的当务之急。

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向美国、英国以及法国三国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三国在六个月之内撤出在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的城市。同时,苏联威胁道,倘若三国不撤军,苏联将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

苏联深知,由自己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只有改变计划来迫使西方国家承认“东德”的地位。然而,苏联的撤军要求,不仅遭到了美、英、法三国的拒绝,还受到了三个国家的反威胁。美国、英国和法国强硬地宣称,若是苏联再次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会使用武力来阻止苏联的行为。对于西方三国的回应,苏联也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西方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再次尖锐了起来,第二次柏林危机就此上演。

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状态,苏联渐渐地改变了对美、英、法三国的强硬态度。苏联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的会晤,改善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并声明说此前发出的撤军要求绝非是最后通牒。对于苏联政府的提议,美国方面回应称,若是苏联能够先收回撤军要求,并由苏联率先举行外长会议,那么美国将同意联合英、法两国与苏联召开新一轮的四国首脑会议。苏联接受了美国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这才有所缓和。

第四点计划

除了美苏两国正面的对垒,在世界范围内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当中也是两国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大环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一部分横亘在美国与苏联之间,因而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遏制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争取亚、非、拉地区。此外,亚、非、拉地区对于美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业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战略工业原料的供应地,争夺这些地区,美国势在必行。

亚、非、拉地区是当代世界各种矛盾的聚焦之地,战后的革命风暴主要来源于这些地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罗斯福总统就曾提出利用美国经济势力和科学技术优势,同其他老牌殖民国家争夺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按照设想,美国希望以“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为理由,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及英、法殖民体系瓦解之时,利用美国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全面控制亚、非、拉地区,以新的殖民方式(经济控制,扶持亲美政府,等等)来取代英、法国等国以军事占领为主的旧殖民主义,进而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工业发达的欧洲也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点。为了同苏联争夺欧洲市场,美国推行了“马歇尔计划”。为了继续同苏联争夺具有同样战略地位的亚、非、拉地区,美国提出了“第四点计划”。

1949年1月,在宣誓就职总统的仪式中,杜鲁门发表了长篇演说,吹嘘自己和美国正处在世界领导的地位之上。杜鲁门借机提出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四条主要原则,他着重强调了其中的第四点。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要建立持久的和平,就必须去开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用于开发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先进的工业引入落后地区,杜鲁门所提出的第四点原则承袭了前任总统的思路。

杜鲁门指出,美国在工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水准已经远远地领先于其他国家,能够用以援助其他各国的物资是相对有限的,但是美国拥有技术知识方面的资源,这一资源正是不断增长并用之不竭的。因此,杜鲁门主张必须着手拟定一项崭新而大胆的计划,使美国能够利用现有的先进科学和发达工业去开放后的国家和地区。杜鲁门声称,美国愿意用先进的技术和完备的知识去解决落后地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人道危机。这便是杜鲁门第四点原则的核心内容。

“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只是杜鲁门所打出的旗号,其实质是要利用美国的优势,同英、法等国争夺亚、非、拉地区的势力范围。杜鲁门的计划被称之为“第四点计划”。同年六月,杜鲁门再次向国会发出提醒,称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在“骚动和苏醒”,再不迅速采取行动予以支持,这些国家有可能会成为美国的敌人。杜鲁门要求拨款四千五百万美元来开展“第四点计划”。

然而,国会并没有立即做出回应,直到1950年的6月,第八十一届国会第二次会议才通过了一项所谓的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第四点计划”也被列入法案之中,构成了法案第四节的“国际开发法案”,并在杜鲁门签署后开始生效。这项法案规定:美国的策略主要是鼓励国与国之间开展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交换,向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帮助当地民众开发本国的资源,以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状况。

1950年9月,杜鲁门发布了一项行政命令,督促国务卿着手实施“第四点计划”,并设立了国际开发资讯委员会,由纳尔逊·洛克菲勒担任主席。接着,在同年10月,美国国务院召集技术人员,成立了技术合作署,专门负责“第四点计划”的具体实施。就这样,在杜鲁门的催促之下,“第四点计划”开始全面开展。

到了1953年的1月,即杜鲁门下台之时,美国已向世界三十五个发展中国家、地区派遣了两千四百多名技术人员,用于技术援助的拨款也从1951年的三千四百多万美元增加到了1953年的一万五千五百多万美元。在“第四点计划”的影响之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此外,美国帮助多个国家建立了医药、卫生和护士学校,减轻了疾病对这些国家的侵扰。与此同时,美国还帮助埃及将三百万英亩的沙漠变为耕地,并帮助印度推行了五十多项农村发展计划以提高粮食产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点原则”在中东地区的执行。在“第四点计划”出台之后不久,中东的伊朗、以色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就被列入了美国的核心援助对象。其中,美国向伊朗推广优良种子,使伊朗的农田大获丰收,伊朗被美国多作实施全球核计划的第一个国家。伊朗地处波斯湾,是苏联南下印度洋的必经通道,伊朗本土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因而便成为了美国同苏联争夺的重要目标。

除了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伸延到伊朗之外,通过“第四点计划”,美国还进一步拉拢了伊拉克,具体方式是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并扩大美国石油财团在伊拉克的石油开采权。此外,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也在美国政治和军事的控制下由美国独霸着。“第四点计划”的实施让美国逐步控制了中东,美国的石油垄断资本也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在“第四点计划”的帮助之下,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地区的民族经济发展得到了提升,本国政府的执政基础也得到了巩固。客观而言,“第四点计划”帮助美国一步步地实现了扩张的愿望,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并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领袖地位。

独占日本和“扶蒋反共”

在美国开展“第四点计划”大范围的援助“第三世界”的国家时,东亚却出现了让杜鲁门始料不及的情况。1949年,中国共产党击败了蒋介石的国民党,夺取了国家政权。在1945年之后,美国对华一直奉行“扶蒋反共”政策,这样的局面不得不让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东亚的前哨。

美国一直在中国与日本之间权衡哪一个比较适合做自己的“前沿阵地”,在1945年8月,美国提出,投降后的日本天皇以及日本政府必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的命令,而盟国的最高统帅则由美国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9月,美国政府正式下达了题为《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文件,并责令麦克阿瑟总部执行。文件中,美国表示将按照盟国的协议,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并在日本实行民主改革。关于占领日本的最终目的,美国声称是要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目标”的政府,以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此外,美国强势地指出,同盟国即便对占领日本有不同观点,也仍要以美国的政策作为准则。

这份文件表明,美国不仅要单独占领日本,而且要把战时盟国所制订的对日政策彻底改造,以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最终将日本塑造成为适应美国在亚洲及远东战略需要的从属国。在日本投降之后,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严惩日本军国主义,以防止军国主义再次抬头。为了使军国主义永远不再对自己构成威胁,美国在日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这场改革包括审判战争罪犯、修改日本宪法、实行经济和文化教育改革等一系列的内容。

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的战略政策主要是限制、削弱和打击,但随着全方位改革的推行,日本的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的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为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到了1948年的下半年,国际局势巨变,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冷战逐步升级,而在与苏联相邻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接连告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指日可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美国调整了其远东战略,不再极力扶持即将垮台的国民党政府,而是将日本变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援助国。

之前的限制、削弱和打击变为了帮助和扶植,为了支持日本经济的复兴,美国免除了日本本应付出的战争赔款;为了建立完全臣服于自己的日本政府,美国支持日本加强警察力量以限制各种进步的群众运动,并释放了大批战犯,甚至默许有着军国主义思想的右翼政客重返政界。这一系列的行为,无疑违反了盟国共同制定的对日政策,直接导致了盟国在日本问题上的公开决裂。

在日本投降之后到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对中国实行的是“扶蒋反共”的侵华政策。这项政策制定于1945年的1月,其宗旨是通过扶植蒋介石,使中国听命于美国,保证美国在远东地区势力的稳定和持久。但随着中国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开始逐步削弱蒋介石的统治,这给美国的政策执行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政府背着中国人民与苏联定下了有违中国利益的秘密协议。秘密协议主要是为了满足苏联为了参加对日作战所提出的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维持外蒙古现状,由中国和苏联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优越权益,等等。在得到美国提出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后,斯大林同意与中国国民党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可以说,美国的离间目的渐渐得到了实现。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执行逐渐力不从心,力图消灭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愿望已难以实现。美国被迫改变策略,开始建议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进行政治和谈。但是,在提出政治和谈的同时,美国也在暗中支持蒋介石调运军队,准备协助国民党与共产党展开对国内政权的争夺。

1945年,朱德总司令发布了限令“敌伪”投降的命令。这使美国与蒋介石开始恐慌起来。美国甚至命令日军坚守岗位和维持秩序,要等待国民党军队的前来。为了帮助国民党争取准备时间,美国驻华大使出面做起了和平调停人,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和谈。蒋介石先后三次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和谈。毛泽东与周恩来到达重庆之后,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美国的调解和蒋介石的和谈邀约,实际上都是他们的一种欺骗手段。在和谈进行的同时,西南后方大约八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已经赶到了解放区周围。此外,美国已经调动了大批的飞机和船舰,美国的海军陆战队也在中国登陆,侵驻上海、南京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并不断向解放区进犯。

1945年10月,蒋介石发出“剿匪”命令,向解放区发起大举进攻。而驻华美军司令艾伯特·魏德迈也在随后直接参加了国民党召开的军事会议,与蒋介石共同制定了战争计划。有美国相助的国民党扬言要在半年之内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蒋介石的计划遭到了挫败。执行“扶蒋反共”政策的美国大使赫尔利也遭到了来自国内的指责,美国政府内部的一些人士称其行为太过露骨。

实际上,此时“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已经失去了效用,对此杜鲁门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他免去了赫尔利的职务,并立即任命马歇尔为驻华特使。马歇尔以调停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他建议中国各政党参加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国民政府的一些席位将为各个政党所享有。国民党企图以此诱骗共产党交出军队。但在马歇尔强调和谈以避免内战的同时,美国依旧在用各种方式对国民党实行援助,这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解放战争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到了1949年的4月,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长江,解放了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扶蒋反共”的侵略政策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