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输出,贸易对象的扩展,以及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必然带来工业的腾飞。人类的发展好像一幕幕舞台剧,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到后来农耕文明的兴起,直到此时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时代的转变,似乎这是安排好的剧情,等待人类来上演。在这个奔腾的年代里,交通技术的革新和交通工具的变革加速了人口之间的往来。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变成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
生产中动力的运用让原有的低效手工业成为历史,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动力在每个领域都引发了技术上的革命。火车的出现成为这场革命的助推器,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向更高的文明行进。与此同时,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无产阶级的诞生,这一历史舞台上的新成员与资产拥有者的矛盾逐渐成为了主流。
资本的注脚
工业革命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美国,工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条,分别是工业部门自身的积累、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以及外资。而在这三条渠道中,外资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工业部门自身的积累也很薄弱。因此,要想实现工业革命,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开始转向对商品生产的直接控制,这就意味着商业资本开始逐步向工业资本发生转化,而这也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和前提的。其实早在殖民地时期,商业资本就已经同工业发生了联系,且在棉纺织业中尤为突出,当时人们把这种联系称之为“包买制”。“包买制”实质上是通过商业手段来控制工业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们将从零散的小生产商那里订购或收购的产品转手卖出并从中谋利。
随着市场的不断壮大,为了满足商业需求,一些包买商开始自己投资办厂。这些工厂以手工工场为主,保证了商品的来源,也成功地将部分商业资本转化成为工业资本。早在18世纪60年代,普罗维登斯商人布朗兄弟就曾开办过鲸油蜡烛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商业行为的目的性都不十分明确,自发性很强。美国历史上商业资本直接而大规模地向工业资本转化经历了两个高潮:一次兴起于独立战争结束之后,一次是在英美战争爆发之时。
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商业局势开始产生巨大的转变。这一时期,美国同欧洲和远东国家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而同西印度群岛和英国的贸易关系却直线下滑。美国向英国出口的商品价值从战前的每年540万美元下降到每年450万美元,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也有所下降。美国的商业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入不敷出的局面。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洋彼岸的英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浪潮使美国国内那些具有商业头脑的资本家开始对工业产生兴趣。他们开始察觉到技术革命的重要性,并且感知到了可能产生的经济成果。因此他们开始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对新型纺织机的探索,并试图开办一些新型的工厂。尽管由于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这些工厂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但这些商人并不是一无所获。
1790年,在借鉴了英国移民塞缪尔·史莱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普罗维登斯商人布朗和阿尔梅合伙开办了新型纺纱厂。到1817年美国总统前往参观的时候,这家工厂已经在原有的规模上扩大了几十倍,并且已经拥有5170枚纺锭。不仅如此,因为布朗和阿尔梅的成功,27家纺织厂在1809年前后陆续被建立起来。
1791年,纽约的实业家们受到当时的财政部长汉米尔顿的鼓舞,合资组建了实用工业建设会社,并于当年的11月22日得到了新泽西州政府颁发的特许状。这个企业共募集到了625000美元的股金,虽然比预期的数额要少很多,但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庞大的企业。
正因如此,会社的领导人雄心勃勃,计划要开发帕特森附近的帕塞伊克运河,想在那里建立一座大型的棉纺织厂。但这家会社的计划也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以失败而收场。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起码算得上是一次前车之鉴,也为今后大规模的工业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商业资本大规模转化为工业资本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807年以后,尤其是1812年-1814年的英美战争将这种转化推向了顶峰。这段时期内,美国的对外贸易严重缩水,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商品严重短缺,而这也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州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1811年,纽约州出台了一条法规,将需要经过州政府批准才能建立的企业的限定资金额定在10万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很多规模不足10万美元的小型企业在建厂时免去了审批的麻烦。1817年,康涅狄格州也出台了类似的法规。1837年,第一部全面的公司法通过了议会审核,对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是在这种的大环境下,私人制造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东部8个州,在3年的时间内就成立了557家制造业公司。
1813年,以内森·阿普尔顿和帕特里克·特雷斯·杰克逊为代表,组成了波士顿制造业公司,并创办了一家规模庞大的纺织工厂。在此后的1823年,大瀑布制造业公司成立。1831年,阿莫斯克格制造业公司成立。在这些新成立的公司中,波士顿制造业公司所创办的纺织厂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而大获成功,在一年内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以罗厄尔家族、劳伦斯家族、阿普尔顿家族、杰克逊家族为首的波士顿商人集团也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波士顿同人会。这个同人会筹资建立了30家大型工厂和相关辅助工厂,且其中大部分工厂的注入资金都达到了50万美元。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商人在康涅狄格西岸开始了对新兴工业地区的投资。
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经济市场对交通和重工业的依赖越来越大,商业资本也随之流入到铁路和重工业等部门,这种情况在19世纪后半时期达到高峰。
工业“航母”的起航时刻
关于美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具体时间,历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产生分歧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们对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有不同程度的把握且看法也不能统一。诚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界定,且由于这种变革本身来自于漫长的过渡时期,的确不好妄下判断。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仅仅把新事物的产生视为变革的开端,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在生产变革的问题上,马克思曾做过这样的评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变为机器,或者说,工具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
完整的机器由三个部分组成:动力、传动装置和工具机。其中,工具机的发明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起点。之所以这么界定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将畜力、风力和水利作为新的动力,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引发工业革命。马克思也曾指出:“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
举例来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被视作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也正是这台小小的纺纱机,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使英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可能也是其发明者始料未及的。和英国的情况不同,美国的工业革命是以仿制英国纺织机而研发出新型纺织机,并将其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为开端的。
在提到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之时,有一个先决条件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国家的独立。可以说,美国的工业革命如果缺少了政治独立这个大环境,是不可能成功的。在独立战争之前,英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了北美的十三个州,且推行了种种措施试图将这些地区变为其长期的殖民地。
在英国政府看来,这些殖民地就的一切行动都要以宗主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宗主国需要什么原材料,他们就要提供什么原材料;宗主国生产什么商品,就要形成以该商品为主要需求内容的市场。在这种完全处于英国经济附庸地位的情况下,美国的工业革命可谓是寸步难行。
直到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之后,美国才卸下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带的种种枷锁,工业发展的障碍也被扫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才日益成熟。
在美国工业革命史上,有一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英国移民塞缪尔·史莱特。史莱特来自英国德比郡,他幼年时期就在斯特拉特的纺织厂当学徒,后来又在这个厂参加过一段时期的管理工作,所以他不仅对纺纱机的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当他得知美国各地都在奖励和资助研发新式纺纱机的消息时,便决定去美国发展。1789年9月13日,他化装成农民在伦敦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船只,并于1789年11月抵达纽约。随后让与普罗维登斯的阿尔梅布朗公司签订了合同,开始尝试研制新型纺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