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导向,决定干部队伍的优劣,关乎党风民心向背,关系事业发展成败。导向正确,就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有利于营造催人奋进、蓬勃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培育大批优秀人才,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层次。反之,就会引发某些不正当行为,滋生不良倾向,妨碍事业发展。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将干部的德才素质放在首要位置,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坚持原则、思路清晰、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放在更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领导岗位,做到人尽其才,特别是把敢于大胆负责、勇于承担重任,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把那些有魄力、有精力、有能力、有韧劲、有思路、有激情、有贡献的领导干部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全部力量。
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政绩导向、正确用人导向,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提出的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组织部门坚持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对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影响深远,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实际的行动。
作为领导干部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在其岗位上,努力工作,造福一方,为民多做一些实事,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你碌碌无为,占着位子不做事,那么人们就会把你当“庸官”;如果你在位子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瞎指挥乱做事,老百姓就会把你当“昏官”。可见正确的政绩观是何等重要。曾几何时,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错误理解政绩,急功近利。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面子工程”,给一些地方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领导干部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搞所谓的开发,通过各种手段与群众争利益,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的发展进步;只重视眼前利益和短期发展,忽视放弃长远的利益;有的热衷于“数字政绩”、“经济政绩”等。这些不正确的政绩观贻害无穷。那么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还这样迷恋这种政绩呢?这与我们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当官为什么?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它直接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导向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优良的作风作保证,不然是无从谈起的。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正确的用人导向,才会有正确的政绩导向。当然,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不是把升迁作为唯一目的。我们干好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做些事,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也是我们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如果我们干工作,做事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自己在职务的追求,那么,既干不好工作,又当不好官。最后吃亏是老百姓,贻误的是党的事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要立志做大事,不要想着做大官,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我们能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把工作干实,事情做好,相信群众不会忘记你,组织也不会忘记你。如果用虚假政绩为自己烫金,捞取政治资本,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有正确的政绩导向,才能有正确的用人导向。
正确的用人导向,也可引导、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用人虽不是政绩的唯一目的,但政绩和用人是相辅相承的,领导干部只有把工作和事情做好了,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组织的信任,才会提拔使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古时,有论功领赏,我们提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看政绩,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是要看领导干部政绩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考核中既看当前的政绩,同时注重考察其在前任职务的政绩,通过回访、复查、看政绩的保质期和后续效果,不断增强干部实绩考核中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通过分析比对,综合评价。二是要看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实际动机。在考核中注意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干部,坚持用辩证法,正确分析领导干部政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其实际动机是否正确。三是要看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认同程度。评判政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把群众认可的政绩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人民群众赞不赞成、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因素。四是要看领导干部在集体政绩中的贡献率。要看干部个人在班子中的作用,看个人政绩时,看班子的整体实绩,看班子的实绩时,注意看干部个人的贡献率。根据干部在集体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察认定。这样的用人导向既客观、又准确,更具科学性。
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落实到正确的用人导向上。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绩,把政绩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要把选人用人的导向确立好,首要的环节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和正确的干部标准。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战愈演愈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求人才保证,是新的时代赋予中国的一道考题。2010年,中国解答了这道考题。中央审时度势,确立“新人才观”战略,这对于指导新形势下选人用人导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2010年5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新人才观”;2010年6月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的首份人才发展规划,全面贯彻了“新人才观”。“新人才观”和首份人才发展规划,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思想”和“系统规划”。随着它们在实践中的逐步展开,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必将出现,国家发展和竞争的新优势必将形成,“世界人才强国”的新目标必将实现。
重点提拔年轻优秀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注重选拔基层中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改善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
习近平同志站在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三个条件,其中注重选拔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年轻干部极为引人注目,社会反响激烈,那么,党中央为什么会如此青睐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年轻干部呢?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形势的发展、情况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干部的素质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深化和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巨烈的冲击,企业利润下滑、财政收入减少等不利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会“集中爆发”,局面极为复杂。要应对金融危机,化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越”,极需要一大批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年轻干部,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问题,保持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2008年以来,接连发生的云南孟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深刻地反映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做群众工作、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上的欠缺。本来只是可以处理好的“小事情”,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致使“小事情”由小变大,由大变乱,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其中当然有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但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时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所至。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极需充实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年轻干部,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战斗力!
习近平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还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形成合理结构,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着重选拔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年轻干部,恰恰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最好体现和完美诠释!先说“德”。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对人民高度负责是每一名干部必须具备的最大“官德”!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干部,必然是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干部。只有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才能处理应对好复杂局面。因此,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也是干部官德的最好体现。再说“才”。干部的才能有多种,组织协调能力强是干部的才能,宣传发动能力强也是干部的才能。但是,在国家危难时刻,情况极为复杂的大形势下,党中央最需要的就是那些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的定国安邦之才。能够驾驭全局、控制局面,保持政治畅通、政局稳定,是当前各级党员干部才能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