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口才宝典
20253500000091

第91章 演讲口才(6)

设问的意义有以下三点:首先,两问两答是全篇演讲的思想内容的凝聚点,是其精华的所在;其次,两问两答所展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极其强烈,是演讲者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两问两答的句式干净利落,毫无冗长啰唆、拖泥带水之感。

4.反问高潮

不同于设问,反问是问而不答,是用疑问句的形式展现出确定的答案。这种句式感情色彩浓厚,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同样有助于构建演讲高潮,特别是在说理性、论辩性和鼓动性稍强的演讲中,其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请看: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上了,我们为何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这是一组亨利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上演讲末尾中的反问句。全篇演讲如同跌宕起伏的海浪;高潮接连不断,而且处理高潮的语言修辞手法各不相同。这一连串的反问句,使演讲显得更加轩昂激越,文气也就随之大振,充分显示了反问句式所特有的鼓动力量。紧接着,亨利用呼吁式的语气结束了演讲:“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怎样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演讲至此,演讲者的思想、意志、意念和情感都被推到了最高潮,如空谷回音,三日不绝,让听众铭记于心。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营造演讲高潮,必须以充分的说理为铺垫。否则,演讲就有故作高亢之嫌,高潮也就构建不成。其次,在连用多个反问句式时,语言要内容精炼,内容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营造演讲高潮,必须以充分的说理为铺垫。否则,演讲就有故作高亢之嫌,高潮也就构建不成。其次,在连用多个反问句式时,语言要内容精炼,内容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培养演讲应变能力

演讲者的应变能力是指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面对主、客观情况下出现的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对演讲形成阻碍或干扰时,敏锐、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果断、巧妙地将其平息和排除,使演讲顺利进行的一种技巧、方法和处理能力。下面将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并介绍演讲者的应变方法。

1.演讲者主观方面产生的意外变化

(1)怯场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由于一种强烈紧张感使精神发生混乱,出现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轻者张口结舌、语无伦次,重者目瞪口呆、说不出话。

造成怯场的主观原因有三种:一是患得患失,对成功的期待太高,就施加太多压力;二是前期缺乏认真的准备工作,心中没底;三是由于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的身体不适。

对怯场怎样克服呢?这就需要对症下药,从怯场的形成原因上寻找药方,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端正演讲目的,增强信心;第二,做好前期周密准备工作,做到胸有成竹;第三,加强演讲训练,定能熟能生巧;第四了解听众情况,熟悉现场环境。此外,还应掌握一些技巧,如上台前可深吸一口气,调解一下血液循环、活动活动双手脚等,都有助于克服怯场。

(2)忘词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演讲者在演讲中思维的链条突然中断了,以致忘掉了下面要演讲的内容,使本来很精彩的演讲毁于一旦。忘却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因为怯场导致忘却,二者互为因果,形彩相随;有的人因为突然看见了一个熟人,听见一个怪异的声音,或突然联想到其他的事等。应付忘却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插话衔接法。一旦忘却,可以插入一两句与演讲内容关系不大的问话,抓住这段时间,快速回忆起接下来要演讲的内容。

第二,重复衔接法。一旦忘却,可以把最后这句话再加重语气重复一遍,往往能使中断了的思维链条再重新衔接起来。

第三,跳跃衔接法。一旦忘却,可以不紧接着讲下句话或下一段演讲内容,而是可跳跃地讲另一段你没有忘却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不让听众发觉,也可在演讲时继续回忆忘却的那段内容,再巧妙地补进去。

(3)失误

失误就是演讲时讲错了话,这是演讲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比如张冠李戴、讲错词句、数字、年代等等。一般可以在发觉的时候重复改正一下,这就是一种纠正,不是太重要的就可不必纠正。

2.客观方面产生的意外变化

(1)听众对象发生了变化

如,原定给工厂工人演讲,结果听众换成了学生,或者换成了机关干部,这就需要及时对原讲稿做力所能及的改动,不能照搬不误。

(2)内容重复

同样的演讲内容和题材,轮到你时,你只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演讲主题重新选材组稿,或者从原讲稿中删掉一部分再加点新的题材重新整理成稿。

(3)突然发现有名人、领导和专家在场

有的演讲者在给普通人演讲时非常流利自然,一旦发觉有专家、学者、领导在场,便不自然了,容易引发怯场说错话等失误。这时应该努力镇定,强化“我是讲台的主人”的思想,无论底下坐着什么人,都得先听你的,这就不会受影响了。

(4)听众甚少

听众少,非常容易影响演讲者的心情,打击其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时也应本着有一人讲一人、有二人讲二人的精神,将演讲工作照常进行下去。

(5)兴趣转换

当你正讲一个自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时,突然发现听众对其中一个不需要详细讲的小问题很是感兴趣。你这时可以对此稍加展开,继而再回到原来的问题,这样一来会使听众觉得你很了解他们。

(6)反应冷漠

在演讲中由于时间、环境、演讲内容、演讲方法等诸多原因,演讲无法勾起听众的兴趣,会场就会出现困倦、溜号、小声说话、开小会等情况。对此情况,演讲者应适当采取转移话题、增加故事和趣事等方法刺激听众,引起其注意后再继续演讲。

(7)喧哗吵闹

有时在演讲过程中也会出现喧哗吵闹、起哄叫喊等特殊情况,这要求演讲者本着两个原则去对待。第一,如确属演讲者造成的失误或态度不敬,应及时改正,不可我行我素;第二,如果是属某些听众捣乱,也不用惊慌,只要演讲者态度庄重、沉着冷静,这样就可以使对方自觉无趣。

(8)收到条子

有时演讲中会收到听众写来的条子,最好先搁置下来,待演讲结束再看条子,对听众的发问逐一解答,会就答,不会就要说明,不可以不懂装懂,以免弄巧成拙。

一旦忘却,可以插入一两句与演讲内容关系不大的问话,抓住这段时间,快速回忆起接下来要演讲的内容。

掌握演讲升华的尺度

演讲升华,就是指演讲者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地针对材料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饱含理性色彩的语言表述、渲染,将听众的思维引入一个更加深入的境界的演讲艺术。

1.由点到面升华

演讲中的事实、事例是非常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个人经历、一个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是人物的只语片言,等等。这些个别却很典型的材料,就是演讲升华之“点”。

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及包含这一类的部分或者整体事实内涵的概括,就是由点及面的升华方式。

傅缨的演讲《铭记国耻,把握今天》这样说: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的标语的牌子,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面前。正是这万万赤子,才是我们华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顶着敌手的花枝弹药,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在我们的今天才有无数的华夏儿女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并使那种响动越来越大,旋律越来越强!”

演讲者以吉鸿昌的爱国行为作为依托,然后高屋建瓴,联想到无数个爱国者,用“正是这万万赤子”“正是他们”的标志性语言,通过三层铺排推进,概括出几代爱国者的崇高情感,使单一的事实之理得到拓展、升华,燃起听众热爱祖国的高昂之情,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感召力。

2.由表及里升华

有些包含着深层意义的事实材料,不经点破,听众也许无法明白讲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一旦经过演讲者的解释与深化提炼,就像从蚌贝中发现了夺目的珍珠,从沙砾中发掘出了发光的金子,启人思考。

江苏一位青年教师的演讲《救救水牛,救救孩子》中说:

“有一个城市的学生刚刚来到农村,看见一头水牛在河里嬉水,错误地为它失足落水,连连惊呼:‘救救水牛,它落水了!’

“我想,作为教师,每天督促学生们勤奋学习,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把学习变成没完没了的测验、考试,变成对分数的盲目膜拜,使得孩子们不再对大千世界产生什么兴趣,以致把孩子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相隔绝,这难道不是教育对生活的背离吗?这不是正将孩子引入与世隔绝的死路吗?”

城市小学生不知道水牛的特性,也许是偶然的,不足为奇。但演讲者从这一事件中探寻到本质,用“凸透镜”将它放大出一番真知灼见,在声声诘问中引发众人去深思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唤起他们强烈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总而言之,演讲升华,不但能够使演讲掀起一次次波澜跌宕的高潮,也能使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形成和谐呼应、时而起伏的感情共振,有力地加强了演讲的目的性。

演讲升华,不但能够使演讲掀起一次次波澜跌宕的高潮,也能使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形成和谐呼应、时而起伏的感情共振,有力地加强了演讲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