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口才宝典
20253500000082

第82章 说服口才(1)

如何做好说服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说来,说服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说服的效果。

在准备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掌握信息

首先需要弄清楚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思想状态,他苦恼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只有清楚了说服对象的内心世界,才能探索出他们心底深埋的思想情感。说服者这时候通常要运用平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经验。通过调查、走访、察言观色,来掌握第一手材料,争取把问题搞清楚明白。

只要思想信息的传递渠道不发生阻塞,人的思想信息总是可以传播与捕捉到的,走进其神秘的心灵殿堂也就轻而易举了。

在深入细致的了解中,不排除所获得的材料有道听途说的可能性,所以不要完全被获得的材料所左右,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验证和分析,从众多的材料中作出符合实际的归纳和判断。

2.摸清与思想情绪有关的情况

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养、性格气质、社会关系、生平经历等。

一个人的思想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除了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之外,还与他本人的素质、经历乃至所处的环境都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在这个人身上没产生任何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成了了不起的问题呢?这完全是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差异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提高对全面掌握说服对象情况的认识及其重要意义。

从思想素质方面,主要应了解他的思想认知水平属于什么层次;

从文化素养方面,主要应知道他本人受教育的程度及个人文化涵养;

从性格气质方面,主要应了解他的脾气和性格是属于哪种类型的;

从社会关系方面,主要应了解他的家庭人员构成情况及人脉关系;

从生平经历方面,主要应了解他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

从经济方面,主要应弄清楚他个人收入、家庭经济来源、生活水平等等。

3.抓住焦点

把握住与说服对象之间意见分歧的焦点,说服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双方的思想才能进而迸出火花。只有这样,你的思想观点才能融入他的思想观点中,再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化和改进。

4.设想对策

说服,不可能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顺利地向前发展,可能会遇到种种原因而发生阻塞现象。所以,说服之前既要充满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为了顺利地达到说服的目的,必须在说服之前,自我设计几种假设的障碍及其对策来应对突发状况。

5.确定方法

了解清楚上述情况,是确定整个说服工作采用何种方案的依据。确定说服方法,既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到自己能否驾驭整个说服方法的过程。

在大体上确定某种说服方法为主的同时又不要忽略多准备几种方案,万一说服过程中情况突变,就应立即调整说服方法。

说服之前,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对象,尽可能全地收集有关资料,精心选择合适的说服场所,仔细寻找说服的时机和可能采用的说服方法。

认清说服对象

在说服别人之前,一般要对对方的情况做个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采取不同的说服技巧,针对不同的对手顺利地进行说服工作。

例如:知识结构丰富的对象,对知识性辩题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这时就应充分体现你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于做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探讨;

文化知识结构肤浅的对象,听不懂高深的理论,这时就应多举易懂、平俗的事例;

刚愎自用的对象,不适合循循善诱时则可以用激将法;

爱好夸大的对象,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可以用诱兵之计;

脾气急躁的对象,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短直接;

性格沉默的对象,要多让他发言说话,不然你会雾里雾中;

思想顽固的对象,不能对其进行硬攻,容易陷入僵局,这时应看准对方感兴趣的点进行转化。

从言谈了解对方,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言谈中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

性格大方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个……”“嗯……”“这个……”之类的口头语。反之,小心谨慎的人常用这类语汇。日本语言心理学家三付侑弘认为,在谈吐中常说出“果然”的人,常常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经常使用“其实”的人,通常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他们任性,倔强,自负;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怎么”一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欲求未能得到满足。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露出来的态度及谈吐可以更快地了解其性格及心理状况,这样通常能够捕捉到更直接,更真实的思想。

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意冷;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表现;女性一言不发,一直不停地揉搓手帕,说明她心里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会谦虚认真地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双腿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当然,想要更全面的了解说明对象,不能总是停留在静止默察上,还应该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侦察对策去激发对方的情绪,这样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及思想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这样才有利于说服成功。

在说服别人之前,一般要对对方的情况做个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采取不同的说服技巧,针对不同的对象顺利地进行说服工作。

掌握说服方法

在人际交往中,说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父母说服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学外语;老师说服学生回家少看电视;干部说服群众遵守日常规章制度;营业员说服顾客购买自己店里的商品,等等。说服别人转变已有的看法虽很有意义,但也是不容易的。

那么说服的过程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让对方信任自己,这是进行说服的基础。如果你在对方心目中可信度不高,说服就没有分量,那么说服就不会成功。

其次,说服要有所指,这是说服成功的关键。说话要说到对方的心里去,这样说服才会有效果,也是说服成功的关键。

说服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迁目诱导法

比如:中国古代触龙说服赵太后纳谏就是一个迁目诱导的成功案例。又如,李燕杰要说服青年摘下挂在胸前的十字架,他先从《圣经》说起,以渊博的学识博得了青年人的尊重和信任,然后再用正反两面的例子启示青年,使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青年自觉地摘下了十字架。

2.以退为进

说服法是要坚持原则的,但是如果以为只进不退才是坚持原则,这是不妥当的。局部的后退是为了全局的进攻,适当的退让会使对方感到你是通情达理的。这会为你进一步说服创造了成功的条件。

3.逐步递进法

一个聪明的妻子要说服丈夫戒烟,可以先说服他把每天抽两包以上减为每天一包,之后又说服他两天抽一包,直至完全戒烟。如果期望目标过高,实现时困难就增加了很多。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小目标,逐步递进,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效果反而会显著很多。

4.正反论证法

这种说理比较透彻、全面,可以赢得被说服者的信任感。同时也恰巧反驳了对立的观点,在逻辑上更显得无懈可击,也更具说服力。

5.情感激励法

要说服某人或某团体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情感激励法会比一般命令有效的多。比如,学校决定把疏通校园角落臭水的任务交给3班,这任务可想而知是艰难的,3班同学意见很多。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呢?

可以这么说:“校方之所以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因为我们班是全校闻名的‘文明班级’,每次检查都得满分。我相信,我们这次一定也不会辜负校方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任务!”很显然,这样就激起了同学们劳动的积极性,也燃起了他们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你说服的目的。

要让对方信任自己,这是进行说服的基础。如果你在对方心目中可信度不高,说服就没有分量,那么说服就不会成功。

如何选定说服氛围

劝导、说服的效果,也常常因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虽然这些都称不上是说服的主要手段,但对于说服效果来说,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般说来,地点环境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自己熟悉的地点环境中对人进行说服,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居家优势”,会比在陌生的环境中使你更有信心。如果在对方熟悉而自己却感到十分陌生的环境中进行说服,全新的环境不仅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且还容易削弱你的自信心;相反,对方则占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因此,在进行说服时,要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尽量安排在自己家中、办公室等熟悉的环境中进行,以利于说服成功。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虽然选定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自己家中都能使自己占有一定的居家优势,但这两种同样具备居家优势的地理环境,其意义也是大不相同的。

选定在办公室的,多半是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进行的部署性和批评教育性的说服,常常带有公事公办的正规性质,说服的气氛会严肃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尽量体现平等与亲切,否则,易使人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而选定在家中谈话的,多半是地位平等或地位相当的人之间进行的私人之间的说服谈话,说服的气氛比较轻松随便,形式自由活泼,说服效果会好很多。

但若说服对象是一个地位比你高的人,你不可能把他请到家里进行说服,也就自然失去了说服的“居家优势”。因而,这种情况下的说服要难许多,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

从气氛上看,说服时所处的气氛不同,对于不同性质的说服效果是不同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人处于充满着某种情绪的环境中时,都会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使自己的情绪不知不觉地被环境所同化。

比如,肃穆的气氛,能使人产生一种悲壮的感觉;明快欢乐的气氛,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感;壮怀激昂的气氛,能使人的精神振奋无忧;咄咄逼人的气氛,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这时候进行说服,基本都可以获得成功。

通过上面的内容可知,做人的思想工作,切不可忽视不同环境气氛所能产生的不同说服效果,以此来解决人们生活中不同性质的思想情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验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都会很乐意选择在适宜的环境气氛上下工夫。因为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出了环境气氛对感染的情绪所起到的作用。

做人的思想工作,切不可忽视不同环境气氛所能产生的不同说服效果,以此来解决人们生活中不同性质的思想情绪问题。

如何选择说服时机

人的心理能反映客观现实,外界的突然刺激会引起人的心理变化。这时人们往往情绪反应强烈,特别是年轻人,情感更为动荡不安、极易冲动。情感有余,但缺乏理智,情感的潮水会漫过理智的堤坝,在激情的驱使下会造成后悔莫及的过火行为。

如果及时抓住情绪所产生的强烈波动,能在即将导致不正常行为的时候予以制止说服。陈明利害得失,对方就会受到震动,恢复理智,幡然醒悟。而过早地进行说服,会被对方认为神经过敏或无中生有。过晚的进行说服教育,易被对方看成“事后诸葛”,或秋后算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要抓住说服的最佳时机,就要善于在人的思想、情绪容易发生变化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关口及时进行说服教育。一般来说,工作调动、毕业、入党入团、家庭事件、婚恋受挫、提职加薪、意外事故、购买住房、子女就业、退伍回乡、请假探家、负伤患病等等,人们在面临这些情况时,极容易产生思想波动,这正是进行说服的良好时机。在这种时刻要及时劝导、提醒,达到最优化的说服效果。

想要判断个别说服的时机是否恰当,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情绪表现进行判断。如果对方心平气和,并且表现出的情绪极为平静,这往往说明时机较为合适。如果发现对方表现出反感和对立情绪,我们除应检查谈话方法及自己的态度正确与否外,还应考虑谈话的时机是否恰当,以免造成不利的后果。这时,我们应积极观察,或者采取恰当措施,创造有利的时机,使说服获得成功。

实际上,“最佳时机法”所强调的最佳时机,并没有刻板的具体要求,也不排除上面事例中所展示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情况下从说服的目的出发,针对对方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自己揣摩和把握,从而达到说服的成功。

只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灵活的思维能力,我们的说服工作就会像杜甫诗句中“知时节”的“好雨”那样,“当春乃发生”,恰到好处地滋润人们的心田,使说服工作更加顺利。

如何把握说服距离

说服的有效程度是由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距离产生的。因此,空间距离的适度,在人际交往中以及说服劝导过程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说服对象与你是一种亲密关系,说服时可以与之保持半米以内的亲密距离,即使皮肤接触也要适度,而且只有这种距离,才能更加有效地传递你的说服信息,增强说服的感染力,同时对方也不会产生误会与反感。

在这种亲密距离之间,可以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或膝盖上,给予对方鼓励性的轻拍;或者用双手轻拥对方给予安慰,这些亲密的接触,都可能产生比单纯的言语说服强好几倍的效果。

如果你与说服对象是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在进行劝导说服时适宜的私人距离是保持1米左右。如果超出了这个距离恐怕很难谈得拢。

有的领导者,把部属叫进自己的办公室,让对方坐在一边,自己端坐在写字台后面,冷冷地说“今天,想同你谈一个问题”,这样的空间距离,会拉大对方心理上的距离,使其有一种压抑感。这种说服多半是以部下的口服心不服导致失败而告终。

另外,谈话者之间不属于亲密关系,但谈得很轻松,这就可能突破私人距离,进入亲密距离。

假如说服者面对的说服对象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那么,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最好保持2米以外的社交距离或3.65米以外的社交距离。

说服者与说服对象个体空间的距离,它会由说服对象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格气质以及情绪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伸缩性。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需要的个体空间不同。比如:地位尊贵的人,往往喜欢较大的个体空间,不喜欢地位低的人与自己靠近。如果你是一位师长、领导,在对学生、子女或部属进行说服时,应当有意靠近他们,并做出亲热的举动,对方就会感到亲切温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的个体空间不同。有的人在交往中允许较多的身体接触,希望对方离他近一些;有的人则相反,即使与你的关系再亲密,也不希望你离他太近。

性格气质对空间距离需求有差异性。如果是活泼开朗型的,他会喜欢小的个体空间,所以他可以让别人靠近。而性格气质孤僻自守型的,他会喜欢空间大的距离,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要别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