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087

第87章 从雄后昌(1)

九夫长

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天灾人祸频频发生的时期,生活无依无靠,投身寺庙,继而沦落为乞丐。然而,贫寒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朱元璋在苦难中成长起来,感受到了反抗的强大力量,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日,朱元璋因被人告发,在获得了伽蓝菩萨的“从雄而后昌”的吉兆卦示后,终于下定决心,投奔反元队伍。元朝末年,民生凋残,遍地荆丛,兵荒马乱。朱元璋亲眼看到借口镇压反元起义的元兵,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安,于是,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出路只有三条:一是再次外出逃荒;二是继续留在乡里受苦受罪;三是参加反元队伍。前两者实际早就尝试过,虽风险不大,但希望由此摆脱困境,格外艰难,后者是崭新的路,但前途未卜。正当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曾经一起当过放牛娃、并参加了郭子兴反元队伍的穷朋友汤和来信,劝朱元璋与他一道投身反元义旅,信中说:“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非田野所能自保之时也,盍从我以自全。”汤和的意思是劝说朱元璋到郭子兴的队伍中去效力,也许还有绝处逢生之机。但此时朱元璋的决心还没有下定。虽然朱元璋想极力保守这个秘密,但还是被他寺院中的一个师兄得知,准备向官府告发,顿时谣言四起。在这种四门紧闭,毫无退路的情况下,朱元璋通过求神问卦,获得了伽蓝菩萨的“从雄而后昌”的吉兆卦示后,连夜下山,往濠洲城方向赶去。朱元璋到了濠洲城,守城的红巾军士兵看他衣服破旧,以为是元朝派来的间谍,便把他绑了起来,打算推到城外去处决。朱元璋大声据理力争,吵吵嚷嚷吸引了许多人观看,最后把郭子兴惊动了。郭子兴看朱元璋相貌出奇,又生就一副好身板,问明情况之后,就把朱元璋收为步卒,让他换了衣裳到队伍中当了一名红巾军战士。这次抉择是朱元璋一生荣枯成败以至生死的一个转折点。朱元璋的投军过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种貌似偶然的里面也带有其必然的一面。在接到朋友的信之后,他一开始并没有盲从,而是思考了很久,这说明了朱元璋的心细与勤思,这是一个智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关系到自己一生安危的重大转折,年轻的朱元璋对自己人生中这一完全是由个人独立决定的道路小心计划。尽管他很年轻,却在走南闯北的游历中,总结出了许多处事经验,他明白,参加与朝廷作对的起义军事关重大,在悬赏捉拿的威慑下,选择机会上的任何失误必然会带来最惨重的教训,甚至丢掉自己的性命。然而情况突然生变,在遭遇危机,面临生命之虞的情况下,他又一次地表现出了无比果敢,毅然投身于红巾军。朱元璋初到义军,没有什么背景,人生地不熟,在起义军队伍当中没有人为他撑腰,那些将领们对于朱元璋更是一无所知,也就更别提什么受人赏识、重用了。

有的人总是抱怨生不逢时,抱怨没有机会,无法展示才能,其实这是一种很急功近利的想法。你的际遇如何,并不在于你的机会如何,这只是客观因素,但却不是全部,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的主观因素来决定的,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有所表现,才会被别人发现进而赏识,才有可能得到重用。既然现在已经是走上了绝路,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身在义军的朱元璋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可言了,怎么办?恐怕唯有拼命地创造机会表现自己,才能实现胸中的梦想,像外祖父那样飞驰沙场。朱元璋脱下袈裟,穿上了红袄,缠上了红头巾,成为郭子兴身边的一名近身步卒。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转变,而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层次的灵魂升华。朱元璋在训练上表现得异常出色,不仅能够完成训练任务,而且还能时时有所发挥,充分显示了积极的进取心和事业上的主动性。这种行为是做首领的最为高兴和欣慰的,郭子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朱元璋引为同类,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材。朱元璋用自己的出色表现,把队伍的建设当做自己的分内之事,把队伍当做自己的家,引起了统帅郭子兴的注意。朱元璋在日常的工作训练中积极主动,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在士兵中鹤立鸡群。但是,战争是残酷的,不管在训练场上表现得如何出色,都不能代表在战场上同样出色。有的人平时往往给人以假相,而真到关键时刻根本派不上用场。对于这一点,郭子兴早已心知肚明。朱元璋是一个可造之材,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也许真的到了战场上,他连人都不敢杀,那不是“天桥的把式——假把式”,瞎耽误事吗?由于对朱元璋在战场上的表现还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还是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英雄?狗熊?到时一看便知。于是在出兵打仗的时候,郭子兴就有意把朱元璋带在身边,以此来考察朱元璋在战场上的能力。这一考察,发现朱元璋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同样出色。在起兵反元初期,起义队伍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郭子兴能够比别人更为深切地重视这一点。因而朱元璋的出现,对于惜才爱才需才的郭子兴来说,发现自己招到了一个才俊,他心中的欣慰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郭子兴的护卫亲兵,朱元璋主要的职责就是保证主帅的安全。朱元璋以队伍为家,以长官为父,他的可贵之处在于非常尽职尽责,在郭子兴的马前,经常掩护郭子兴,并且在掩护之余还能奋勇杀敌,为郭子兴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关于朱元璋的勇敢战斗精神,文献上有两段可以互为补充的具体记录。《明太祖实录》记载:“郭子兴……凡有攻讨,即命(朱元璋)以往,往辄胜,郭子兴由是兵益盛。”查继佐的《罪惟录》记载:“郭子兴骁勇善战,每出,太祖(朱元璋)从旁翼卫,跳荡无前,斩首获生过当。”《明史·郭子兴传》也简称朱元璋投奔后,“数从战有功”,究竟功在何处,语焉不详。综观全部记录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战斗中是十分勇敢的,战功卓著,无与伦比。在主帅亲自领兵出战的时候,朱元璋担当起主帅的保驾翼卫的角色,纵横决荡,所向披靡,使主帅本人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安全感。当主帅在家留守,令部下自行攻讨的时候,也唯有朱元璋一人“往辄胜”,无败仗纪录;不仅斩杀敌兵是“过当”的,而且生俘人数也最多,结果使郭子兴的义军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这样的英勇无畏的青年,怎能不叫人喜爱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郭子兴就深刻地感觉到朱元璋不仅是一个可以引为心腹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将才。为了更加检证自己的观点,他把朱元璋调到了元帅府当亲兵,为了显示对朱元璋的赏识,还提升朱元璋为九夫长。由于朱元璋曾经读过几天书,处事很有些见识,郭子兴遇到什么事情都经常去找他商量、探讨。在问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中,郭子兴发现朱元璋对问题的分析不仅透彻,并且总是能从他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郭子兴对朱元璋就更加信任了。

朱元璋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由于自己的努力,朱元璋升迁为郭子兴的亲兵,与郭子兴更加接近,为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有利条件。

福人福相

朱元璋的意见常常与郭子兴一致,这实在是难得。正缘于此,郭子兴更加愿意与朱元璋亲近。朱元璋的可造之处在于,他的脚步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他还拥有更为高远的目标。长期身处义军的队伍之中,他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自己身边的这支庄稼汉组成的队伍,以及其他红巾军队伍的素质都不是很高,并没有太多让人敬服的人物。从他的内心来说,这与他所想象的那种正规军队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他看不起这些起义军。也许这正是他日后带军领军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朱元璋的这种认识并非是没有根据的。郭子兴在起义的当初,由于考虑到以自己的鄙薄之力实在是难以与强大的元朝的军队相抗衡,他就联系了当地的其他几个豪强一同举事。这联合起来共同反元的统一战线,说是联盟,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指挥权力不能统一,谁也不服谁。由于其他的几个豪强的势力比郭子兴的势力还要大,因此,在指挥权力的问题上,郭子兴有的时候就难免要听从他人的指挥和安排。况且郭子兴本人在性格上有所缺陷,他为人傲慢,易猜忌,缺少器量,而且好记仇,因此与其他的几位将领们的关系处得并不是太好。很少有人能帮助他、理解他,使他一直很困惑。正当这个时候,郭子兴遇到了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不但平时操练表现得非常出色,而且战场上又是一个勇敢善战的好手。为了自己主帅的安全常常冲入敌阵,奋不顾身,勇于做事,且尽职尽责、言听计从。朱元璋对于义军的看法,郭子兴并不是没有想到。与他一同起事的那几位将领,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理想伙伴,那些人其实也都是一些土豪,目光短浅,且不懂政治军事,只是迫于元朝的统治才起来反抗,但并不想彻底推翻元朝的政权,只是想自保一方。所以在军纪上自然也就不如郭子兴的军队严明,而且领导才能也不如郭子兴高超,只是在资本权势上比郭子兴略强而已。郭子兴认为这样下去,终非长久之计,因为反元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没有一支有着良好军纪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怎么能够在这场艰苦的持久战中取得优势,占尽先机,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呢?现在义军所缺少的正是这点。可以说郭子兴还是有一点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的。他虽然知道对于这一群庄稼汉、农民起步的队伍来说,素质差是必然的,但终归有一个良好的信念,那就是以反元拯救自己。这一点就是“质的飞跃”。郭子兴知道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正规军队所要求的一切,但是他把自己所控制的义军向正规军队的“纪律严明,保证有力”这一点上尽力靠拢。如果能遇到一个与自己同心同德,而且又能为自己忠心做事的人,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而朱元璋恰恰是这种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上上之选,可造其才,舍他其谁呢?其他地区的红巾军姑且不论,就淮西起义军当时的情况来说,队伍素质的低下、纪律的松弛、战斗力的不强,的确是当时濠洲的起义军内部的实际情况。除郭子兴稍显出色之外,与他一起起兵的其他几位将领,他们的志向并不高,只是固守一方,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打算,安于现状。

更让郭子兴忍无可忍的是这几位胸无大志的义军领袖。他们虽然性格憨厚,但是却纵容军队抢劫百姓财物,生活糜烂、腐朽。自视清高的郭子兴又不善言辞,与他们几个人全都合不来,经常借故不与这些人一起议事。时间一长,这几个人开始对郭子兴的动机起了疑心,开始时时刻刻提防起郭子兴来。这个时候的郭子兴是非常苦闷的,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由于与起义军将领在权力问题上的分歧,使得他几乎变成了孤家寡人。在郭子兴心目中,由于处境的孤单,使他觉得在偌大的濠州城内的起义军阵营中,只有朱元璋才是可以依靠的。不久,朱元璋便被郭子兴任命代替自己出兵作战。战场上,朱元璋亲自上阵,带头深入敌后,与士兵一起坚持到战斗结束,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战果。朱元璋为人仗义,他把所获得的战利品都分给了部下,从而更加赢得了部下的忠心。士兵们也知道了跟着朱元璋作战,不但能够打胜仗,而且还能够得到应得的报酬,因此,作战更加积极勇敢,而朱元璋也因此兵力扩展很快。由于朱元璋是郭子兴一派的人,所以,连带着使得郭子兴的威望也后来居上,几乎要压倒其他一同起义的诸位将领。郭子兴从朱元璋一系列的表现中,发现朱元璋不仅仅冲杀在前,享受在后,而且还深得士兵们的拥护和爱戴,觉得此人不寻常,将来必有前途。郭子兴又想起了自己的义女马秀英,早已到了当婚论嫁的年龄。马秀英是郭子兴的至交马公的小女儿。马公是宿州闵子乡新丰里的富户,善结交,秉性耿直,后因杀人,带着小女儿投奔了郭子兴。郭子兴起兵时,马公回宿州策应,但不久故去,留下的这小女儿马秀英由郭子兴的第二夫人张氏抚养,并正式收为义女。马秀英聪明贤惠,端庄温柔,善解人意,且“知书精女红”。郭子兴想到要成就大业,身边就必须有一个像朱元璋这样的精明能干的帮手。于是他多次与颇有见识的张氏商量,想将马秀英许托给朱元璋,招他为义婿。张夫人对朱元璋的为人早有耳闻,认为义女嫁给他不会受罪。更重要的是夫君兴事成大业,需要有能人相助,故欣然同意。在征求了朱元璋本人的意见后,由郭子兴张罗,择良日为25岁的朱元璋和自己的义女马秀英成婚。而马秀英就是日后的那位助朱元璋一臂之力的马皇后。一桩具有深远意义的婚姻大事就这样促成了。对于朱元璋来说,真可谓是天上掉馅饼,撞了个头彩!一个穷小子竟然娶了元帅的女儿为妻。真是福人、福相、福分大!连他自己都觉得好像是一场梦,简直连做梦也没想到,但如今是梦已成真。朱元璋与郭子兴的义女结为夫妇,从此有了靠山,更加受到了官兵的拥戴,人们纷纷称他为朱公子。这就像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从此,朱元璋率军出击更加卖力,每每打得元军落荒而逃。朱元璋先后攻打五河,攻取定远,攻克南宿,继而是征讨大店、固镇等地,颇有战功。招降纳叛

为了扩大起义军的力量,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同意,到自己的家乡招兵买马。冷兵器作战的年代里,尤其是那种接近肉搏战的时候,兵多将广,真是无人不想。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除了将领的指挥部署作用之外,兵力的多寡往往决定着战争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