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072

第72章 恩威并重(1)

不惜财

李白的诗中有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宋太祖在用财上也颇有此风,他用大把的钱去收人心、换土地、稳权力、保平安。所谓真龙天子,皇权天授都是假的,皇帝是一个大群体的利益总代表。往小了说,他要保有满朝文武的富贵,往大了说,他要让天下百姓生活相安,有利可图。否则,就会有人去掀他的龙椅。所以成大事者不着眼于一珍一宝,而看中那些能保有财物的东西——人心、土地、权力等。宋太祖能散财分利,首先是他自己不爱财、不贪财,在钱财这点上想明白了。成大事者,多不看中财物和奢华的生活。因为财物太不稳固了,今天你可能富有一国,满室金银,明天就可能成了人的阶下囚,不名一文。而奢华的生活正是把人拖入不思进取,腐化堕落境地的勾魂牌。宋太祖当了皇帝后,他的家人曾对他说:“你当了这么久的天子,难道不能用珠宝装饰轿子,出入皇宫吗?”宋太祖说:“我以四海之富,宫殿全部用金银为饰,也完全可以办到,但要知道,我要为天下守财,岂可妄用?古人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用天下的财富来奉养天子一个人,让天下之人仰赖谁呢?”吴越王钱曾向宋太祖献上一条宝犀带,宋太祖看了这条犀带,说:“朕有三条宝带,与此不同……汴河一条, 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钱听宋太祖这样一说,大为愧服。作为一国之主,所关心的是什么,直接体现出他的治国水平。吴越王只知道以奇珍异宝为宝。宋太祖则正相反,以漕运的三条运输河流为宝带,表现了高人一筹的境界。宋太祖在分利上最明显一着是给利不给权,以利换权,可谓以小换大。在“杯酒释兵权”的过程中,那些被半逼半劝解除了兵权的节度使在交权时,有的向宋太祖讲起了自己一生在刀丛中拼命的苦日子。宋太祖也知道他们的意思,无非是想多要些钱与待遇罢了,便说:“这都是以前的事了,大家都辛苦了,我不会亏待各位的。”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尽欢而散。到了第二天,将军们都呈上辞职书,宋太祖一律批准,同时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安安心心地养老去了。宋太祖深知,收了人的权,再不给人利益补偿,他们的心里会不平衡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赎买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从宋太祖时开始,武将掠取土地、经营谋利、聚敛财宝的风气就已形成,并且逐渐盛行。宋太祖对此一般听之任之。在他看来,只要他们不危及皇权就行。不但对那些不放心的老臣,即使是正当用的新宠,宋太祖也是给钱不给权。曹彬是消灭南唐的大功臣。在开始安排曹彬讨伐南唐时,宋太祖对曹彬说:“等你给我活捉了李煜(南唐国主),我让你当宰相。”出任副帅的潘美听到皇帝许诺曹彬克南唐后,让他当宰相,于是就向曹彬预贺,曹彬说:“不然。这次去攻打南唐,得仗天威,尊庙谟(皇帝的妙算),才能平定江南,有我何功啊。况且使相是极品。”潘美不解,问:“你这是怎么说的!”曹彬说:“太原未平也。”

果然正如曹彬所料,宋太祖觉得克南唐之后就授曹彬为相,未免太容易了些,于是又反悔生变,改了主意,待曹彬平定江南,回到汴京,宋太祖就对他说:“本来要授卿相位,可是北边的刘继恩还未消灭,你还是再等一等吗!”潘美听宋太祖如此说,便视曹彬而笑。宋太祖问其何故,潘美就把当时曹彬不信仅平定南唐就会以他为相的话说出来,宋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另外对曹彬再赏钱五十万。曹彬退朝后对潘美说:“人生何必非做宰相,好官不过是多得钱罢了!”曹彬的话既是真心话,又是说给宋太祖听的。他了解皇帝宁可让臣下喜欢钱,也不愿让他们喜欢权,自己表明心迹,让皇帝放心。宋太祖分利,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方法。给人以利,人才会死心塌地地为你卖命。否则,他们就会从邪门歪道去谋利。刚夺了皇位后,边境的安宁至关重要,因为外面强敌林立,内部人心未稳,如果边境再乱了,大局就失控了。宋太祖选取最信任的人去守边。但信任归信任,利益归利益。宋太祖为了让他们安心守边,给予这些边将不少特权,如优恤他们的家属,多给俸禄,加官晋爵,允许他们在辖区内从事贸易,特免征税。边将每次来朝,太祖必定召对命坐,厚为饮食和赏赐。太祖认为只要财用丰盈,这些边将能秉承君意,作为皇帝就是减少后宫、克勤克俭来筹集边费,也在所不惜。太祖曾经命令有关部门为洛州防御史郭进修造住宅,厅堂全部用琉璃瓦。有人说这种待遇只有亲王、公主才能享受。太祖生气地说:“郭进控扼西山十多年,使我没有北顾之忧,我视郭进难道薄于儿女吗?赶快督役,不要妄说。”宋太祖还认识到了官员的俸禄和廉洁之间的关系,提倡“高薪养廉”。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他曾下令说:“官员不廉洁那么政局就会不稳,薪俸不足则饥寒交迫,因此,为了侵渔和夺取一点点小的利益就损害骚扰老百姓,究其原因是由此而引起的。既然要责令他们廉洁奉公,当然也应该向他们表示皇上倍加的恩惠。从现在起各道、州幕职官员,并依照州、县官的条例设置出领薪俸的人户。”宋太祖虽然对臣下大施恩惠,百般优待,但不是毫无原则,有求必应。对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枉杀百姓、经商营利的,都严惩不贷。宰相赵普爱财出名。一次,南唐国主李煜曾送5万两银子给他,赵普想发财却不敢收,怕人说他里通外国,便向宋太祖报告了这件事,请示该如何处置才是。宋太祖说:“他既送来,也不可不受,你既向我汇报此事,我也不怀疑什么。”宋太祖虽这样说,可赵普还是不敢收下,他一再叩头辞让,宋太祖说:“这并不只是你个人与南唐之间的事,宋朝作为大国,体面不能丢,不可自为削弱,当使南唐对我们感到神秘莫测,这才是我的本意。”赵普这才敢收下这份重礼。宋太祖要赵普收下银子,他是想让赵普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无法消除的阴影,让他总为此事而内心不安,让他不敢对自己有任何的隐瞒。这就是宋太祖对赵普施加的最有效最深沉的控御。后来南唐国主派其弟李从善来宋觐见,宋太祖在正常的赏赐外,又密赠他5万两白银,与南唐国主送给赵普的数目一样。此事传到南唐,使他们的君臣都很震骇。宋太祖是借此事向南唐表示,自己对于臣下与你们的一举一动都洞若观火,而你南唐想在我们君臣之间搞什么花样,只不过是枉费心机。同样是5万两银子,这一收一放,起到多层效用,一箭双雕。宋太祖分利更有一种和平主义倾向,他不愿拿军队百姓的生命去冒险。宋太祖为天下守财,生活俭朴;而为天下用财时,出手慷慨。宋太祖讨伐平定南方各国时,没收其府藏另外贮存为一库,叫做“封桩库”,每年国家财政支出后的剩余部分也存入其中。他曾经对亲近的臣子说:“后晋的石敬瑭割让幽燕地区的各州郡给了契丹。我怜悯那八个州郡的百姓长久沦陷于契丹的统治之下,等到库藏积蓄到五百万缗,就派人到契丹去赎回这些州郡。如果契丹不听,则拿出这些钱招募士兵,以图谋攻取。”他还说:“辽兵数次侵扰边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绢的价钱收购一名辽兵首级,辽军精兵不过十万人,总共只需花费我二百万匹绢,而辽兵就会被我消灭殆尽了。”他的算法过于简单,但无论募兵也好,赎买也好,都是不愿人民受苦,希望以金钱换土地的方式解决问题。宋太祖是雄才之主,不避艰险,有此贿赂政策实出有因,那就是宋的军事实力远负于契丹。换土地、释兵权这些做法固然不如血火拼杀,屠杀功臣来得彻底,但能减少风险和人民的损失。从这点讲与能分利的人合作起来风险更小。

宋太祖对钱财态度豁达,他不守财、惜财,而是用“财”换得集于一身的权力,用财换得将士的安心和忠心,用财换得边境的安宁。树威信

用威来震慑人,用恩来感化人,一向都是统治者提高自己声望和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两种方式一硬一柔,往往有效。恩和威正如唱戏中的“双簧”,一个主唱红脸,一个主唱黑脸。在大多数情况下,恩惠更能够收取人心,使之乐为效命。作为领导者,如果有威无恩,别人只会怕他,决不会敬他,一有机会就会叛变。所以恩是驭下的基础。对于“恩”的诠释,各家都有许多言论,但归纳起来,其主旨是大同小异,都集中在恩惠这一点上。虽说恩惠有大有小,性质和程度不一样,但最主要的是给了别人好处和方便,对别人有所帮助。在人类历史中,有关受恩与报恩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在百姓中流传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好人终有好报”等,也都与这个话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究竟什么是“恩”,怎样又算“恩”呢?这要视情形而定,标准是不同的。比如说,你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一天,一个叫花子来到你家,乞求给点饭吃,给点水喝。这点要求,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极其容易办得到。假如你满足了这个叫花子的要求,你便对此人有了恩,因为你在他困难和饥渴时帮助了他。但是,对于另一个有钱人来说,哪怕你给他十倍甚至百倍的水和饭菜,也不见得是对他的恩惠,因为他本来就不需要你的给予。这点说起来,跟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是相同的道理。从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恩”是非常重视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学生们称为“恩师”;挽救人们生命之人,被称为“恩人”。他们在被施予者的心目中,所作所为被称为义举。其故事也会被世人传为佳话。儒家创始人孔丘,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上至天子皇帝,下至渔民樵夫,都自觉地以儒家学说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将儒家学说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来遵循和服从。此外,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也是能人辈出。相传孔子的弟子三千,仅贤者就达七十二人。这些弟子,一直把孔子奉若神明,对恩师的教诲牢记在心。在古代的兵家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不需要通过战场上兵戎相见,也不需要流血牺牲,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能够达到战争目的,消灭敌人,确实是一种最佳结果。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其手段之一便是恩威并施。

《史记》中记载了一则“弦高犒师”的故事。秦国派军队想偷袭郑国,将之灭亡。恰巧郑国的商人弦高无意中发现了秦军的动向。为避免自己的国家被敌人灭亡,弦高在无奈之中,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只牺牲了自己的数百头牛羊,就使秦兵后退,免去了一场战争和杀戮,也保全了郑国。当时,郑国是毫无准备,即使弦高派人送信也为时已晚。弦高急中生智,自称是郑王派来犒劳秦军的使者,对秦军的劳师动众表示慰问。一方面,他向秦军统帅说明,郑国早已知道秦军的动向,并且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这就是“威”,以警告秦军不要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刚买下的牛羊无偿地捐献给秦军,给秦军改善一下伙食,这就是“恩”,以表示郑国对秦国的友好。秦军统帅见此情景,也只好向秦王建议取消军事行动,打道回府了。弦高的举动,可以说是兵家战史中的恩威并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好范例。宋太祖是一个以仁义著称的皇帝,他处理问题的原则是以仁义为先。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他既不像西汉的刘邦,也不像后来明朝的朱元璋,为给后世子孙留下稳固的基业,而大肆杀戮功臣。他采用的是一种柔和的手段,即历史上被称为美谈的“杯酒释兵权”,让功臣们感受到皇上的恩典,心甘情愿地解除兵权,打消皇上的顾虑。此外,宋太祖还将自己的子女与各位解除兵权的大将结为儿女亲家。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太祖就将自己寡居在家的妹妹、秦国大长公主嫁给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此后,太祖又亲自牵线搭桥,让皇弟赵光美娶了义弟张令铎的第三个女儿为妻。公元970年,宋太祖将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给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公元972年,太祖又将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给石守信的公子石保吉。这样一来,那些功臣虽经“杯酒释兵权”而退居乡里,但是他们仍然能够感受到皇恩浩荡,内心中对宋太祖仍然深怀感激。对手下那些战功赫赫的大将,宋太祖也不忘时常以恩典来感化他们,使他们牢记圣恩,心甘情愿地为赵宋朝廷建功立业。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朝兵分两路进攻后蜀,战事进行得较为顺利。有一天,京城开封下起了鹅毛大雪,宋太祖在讲武殿处理政事。由于天气寒冷,殿中置设毡帷,太祖戴着紫貂裘帽。宋太祖即景生情,对左右侍者说:“我穿戴得这样厚实,身体还觉得寒冷,那么西征将帅士卒冲犯霜雪,处境一定更难。”说完,即解一裘帽,派人送到战争前线赐给统帅王全斌。王全斌拜赐感泣,决定率西征将士全力以赴,消灭后蜀以报答皇上的赏赐之恩。在对待士卒方面,宋太祖并不总是一副威严的面孔。平时,宋太祖对待士兵是和蔼可亲的。在未当皇帝之前,宋太祖在士兵中的人缘甚好,他将受到的赏赐经常分给手下的士兵,遇到士兵家里有困难时,也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很受士兵拥戴。做皇帝后,他仍然经常参与军事训练,与士兵们一同摸爬滚打。史书上记载,宋太祖经常到玉津园参观或指教禁军骑射,到讲武殿检阅或训练士卒。他虽然贵为皇帝,但绝非居深宫而不出,而是经常亲至水陆练兵场教练士卒,致使各级军官对训练工作毫不敢懈怠,更加尽心竭力地为国家训练军队。攻打北汉时,宋军将太原城重重围住,无奈太原城十分坚固,以致久攻不下。太祖的侍卫亲军看到皇帝为这座孤城整日愁眉不展,自告奋勇要求充当攻城先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众攻城,不想失利而归,且身中流矢,差点丢了性命。宋太祖得知后深表惋惜。于是,当殿前都虞侯赵廷翰率各班卫士再次叩头请战时,宋太祖一番话就让这些侍卫们感激涕零。宋太祖对这些侍卫们说:“你们都是天下兵中的精中之精,无不以一当百,好像是我的爪牙。我宁肯不得太原,也不愿让你们冒着生命危险,踏入必死之地。”说罢,下令班师退兵。众人听太祖如此一说,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叩头齐呼“万岁”。或许宋太祖早已有退兵的企图,但他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还是让禁卫军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