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047

第47章 仁义大哥(7)

三、术。每个人手下都会有些让自己头疼的人,能不能容得下,反映了领导者的心胸宽狭。心胸越是宽广,就越能得人心,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反之,心胸狭窄,即使自己有天大的本领,也要大打折扣。刘备是历代少有的大度之主,他对廖立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一代英杰的博大胸怀。廖立是令刘备非常头疼的人物。他多次上书指出刘备集团的问题,很多时候甚至直接评论刘备的得失。刘备并没有惩罚过他,还给他说话的权利。刘备这种大度的作风对于廖立性格改变没有作用,但在后来夺取益州、笼络当地士民方面获益匪浅。因为刘备明白,杀廖立不可能封住所有人的口,相反还会伤害更多贤才的心。蜀汉政权建立是艰难的,刘备深知稳定它也是不容易的,为此他多方采纳别人的意见,不论他们的意见是温和的还是尖锐的,刘备都虚心接纳,其中有些人将批评意见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刘备本人,尤其是廖立更不会顾及刘备丝毫的颜面,这让刘备十分尴尬。但刘备并没有杀他,这主要是从利权的角度考虑,因为杀了这么一个廖立,就会失去众多像廖立这样有才干的人,何况廖立除了喜欢讥讽刘备外,也确实有治国才能,所以刘备不愿意冒着人才流失而动摇国之根本的风险去杀廖立,这样太不合算了。廖立与诸葛亮年龄相仿。刘备入蜀,诸葛亮留镇荆州。当时孙权派使臣与诸葛亮交好,问起荆州有哪些治世的人才。诸葛亮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应当是兴旺事业的俊杰啊。”当时荆州士人都以诸葛亮与庞统二人齐名并称,人称卧龙、凤雏。卧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庞统。这里诸葛亮把廖立与庞统并称,可见推崇之高。可惜,廖立机遇不好,未能发挥他的经世之才。刘备入蜀,委廖立为长沙太守。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江南三郡,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是一员有勇有谋的骁将,关羽尚且惧他三分,廖立哪敢抵敌,便弃城逃走了。幸好,刘备尚能识才,没有责备他,又把他委为巴郡太守。廖立在巴郡太守任上,也没有什么作为。他恃才傲物,不理郡事,政务钱粮都是一笔糊涂账。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廖征为侍中,时常发些牢骚,不过刘备都宽恕了他。世上所谓人才,有经纬之才,有吏能之才。廖立属于前者,有经邦治国之才,而刘备、诸葛亮却只把他作为吏能之才来任用。因廖立不尽心理事,还常发牢骚,这就难免仕途坎坷了。当时的士人,如果被大材小用,便经常用消极的态度来表示反抗。例如庞统,刚刚归附刘备,被任命为耒阳县令,不理政事。后来孙吴的鲁肃向刘备建言,庞统这才得到重用。又如蒋琬,刘备最初把他用为广都长,蒋琬很不高兴,整天喝酒不理事。刘备去视察,他也漫不经心。刘备大怒,要杀蒋琬,诸葛亮保释了他,说:“蒋琬,是能够管理社稷的人才,而不是百里之才。”蒋琬后来果然成了蜀国的谋士。庞统有鲁肃推荐,蒋琬有诸葛亮推荐,而廖立无人推荐,真有点机运不好!廖立为人直爽,他看到不对的事情,就会大胆批评,时常指责刘备决策的失误,让刘备下不了台。但是这样的人又绝对不能杀,刘备只好听之任之,把处置廖立的事情留给了诸葛亮。廖立对时政的批评,总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出刘备用人不当;二是批评军事战略上的谋划不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备不夺取汉中,跑过去与吴人争夺南三郡,最后还是把三郡给了吴人,白白地劳役吏士,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就回来了。曹操夺取汉中后,派夏侯渊、张深入到巴郡,使刘备几乎丧失益州。关羽父子战败而死,是因为关羽肆意倚仗自己勇猛的威名,指挥军队不得法,随心所欲造成的。”应该承认,廖立的这些批评,不仅是相当大胆的,而且是尖锐中肯的。

刘备死后,廖立守灵,他竟然带刀在灵前杀人,诸葛亮虽没有追究,可也不理会他。廖立终于沉不住气,径直向诸葛亮发牢骚,认为自己不宜与诸将地位相等,应当为上卿。诸葛亮说:“李严尚且不是上卿,还轮不到你发言呢!”李严在刘备死后,地位仅仅在诸葛亮之下,是刘备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之一,所以诸葛亮用李严比廖立。廖立更加不服,他自认为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根本看不起李严。没想到诸葛亮把他放在李严之下,因此十分郁闷,与诸葛亮的矛盾日益加深。诸葛亮为了缓和矛盾,上表后主,把他外放为长水校尉,廖立的种种表现,损害了自己的声名。刘备没有处置廖立,这是明智之举,因为这对于稳定蜀汉的人才有利,刘备对待廖立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张安民告示、一张求贤通告,刘备就是希望天下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纷纷归附到自己手下,虽然后来没有达到这种目的,但是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在攻心的方式上,曹操与刘备具有不同特点。曹操攻心多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而刘备攻心多仁以怀之,德以报之,信以用之。在曹操处,人们一般是迫于其权势;而在刘备处,人们一般是心悦诚服地愿随之驱使。他“携民渡江”时“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愿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茅庐”表现其求贤若渴;以“鱼水关系”待诸葛亮,使其感其心诚,愿随驱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夺人之国,他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而是趁拒张鲁之机,“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待民心安稳才起兵夺蜀,沿途不扰民,优待俘虏,极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何赢得人心以获取民众的支持和信任,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这里的人心有民心、军心和将相之心,所以“攻心”是统御术的核心。通过攻心,才能顺民心、抚军心和结将相之心,三心皆备不怕霸业不成。刘备攻心多以儒家思想,仁以怀之,德以报之,信以用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元194年,刘备因援救徐州牧陶谦,被陶谦表为徐州刺史。陶谦临死时,拟令刘备代领徐州,他对部属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后,州中官吏迎接刘备赴任,刘备谦让不敢当。孔融对刘备说:“今日之事,百姓与君,天与不取,悔不可追。”事后,袁绍也说:“刘备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就连曹操部下的谋臣程昱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因此陶谦死后,刘备受徐州官吏拥护,一跃而为徐州牧,并被曹操任命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当阳长坂之战,赵云拼死杀入曹军之中,七进七出,皆因为要救出阿斗。待其追上刘备后,刘备接过阿斗,把阿斗扔到地上说:“为了我这个儿子,几乎损失我一员大将!”刘备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是显示自己爱惜将领的心意。爱惜将领超过爱惜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赵云更加忠心耿耿,以后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都不会背叛自己,可见刘备的攻心之术是多么的厉害。总之,刘备控制部下不靠强制性的手段,而是依靠一些隐形的东西,诸如仁义、道义等等。这样的制权手段表面上是看不见的,却如同一条条无形的锁链,一直拴到人的心里,使部下既不敢反,也不愿反,这种置人于无形的智慧,才称得上是上乘的智慧。

大哥的手段

刘备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给人的印象是毫无权威可言。其实,刘备领导欲望十分强烈,他习惯于利用一切事情树立自己的权威,以此来驾驭部下。只不过在长期的奔波中,刘备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立威思维,运用权威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在刘备当安喜县尉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充分反映了刘备不同常人的领导思维。刘备当上安喜县尉不久,朝廷就颁发了诏书。要各级官员检查那些因军功而为官吏的人,如果不称职,就要淘汰。郡中的太守派督邮巡视下属各县,督察县中的官吏。督邮来到安喜,准备遣散刘备。刘备探知自己将被遣散的消息,非常焦急,就到督邮所住的馆舍求见,但督邮推说身体不适,不肯接见。刘备愤怒至极,就回到自己的官署,带领一批衙役,冲到督邮住处,并大声说:“我接到太守的密令来收捕督邮!”说完,命令衙役把督邮捆绑在树上,用马鞭狠狠地抽打了他一顿,还要杀死他。督邮苦苦哀求,刘备才免他一死。为了此事,刘备也只能弃官逃跑了。后来这件事情却被罗贯中安放到了性格暴躁的张飞身上,其实对于刘备能够干出这样的事情,也说明他不愿意接受他人的领导,而有意做出的莽撞举动,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刘备十分注重自身领导权威的树立。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格外礼遇,是因为这时他手下几乎没有文臣,他不会放走任何一个可以网罗的人才。在他的心目中,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够畅谈天下形势,而且言之成理,已经很不错了;再锻炼十几年,说不定会派上大用场。至于谁该当今后的丞相,刘备这时想都没有想过。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很自负,自比于管仲、乐毅,又好为“梁父吟”,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公元208年,他作为大使被派遣到东吴,连吴抗曹。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忙着带兵平定荆州,诸葛亮却派不上用场。直到刘备打下南四郡后,才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派他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收赋税和粮食,以便保障前线作战需要。事实证明,刘备这个时候对诸葛亮的冷落与磨炼,日后对诸葛亮是大有好处的。公元209年至公元213年,这五年中刘备一直忙于抢占别人的地盘,诸葛亮则总是留在后方。这时,刘备的谋士队伍,又多了庞统和法正,这对诸葛亮应是个威胁。公元214年,刘备转攻刘璋,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入益州,合围成都。赵云走的是长江这条路,攻占江阳等地;张飞走的是嘉陵江这条路,攻占江州、巴西;诸葛亮第一次单独带兵,走的是洛江这条路,攻占德阳,应是很不容易的事。几路人马包围成都之后,戏剧性的场面又出现了,刘备派遣入城劝降的是简雍而不是诸葛亮。刘备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简雍与刘璋私交甚好,但客观上对诸葛亮又是一次冷落。刘备这样做是一种策略,他知道如何在属下中树立一种领导的威信,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然而很快就赋予诸葛亮大权,不但不能够说服诸如张飞、关羽等长期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领,而且对于日后驾驭诸葛亮也是不利的。因此,尽管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招纳他的时候十分谦恭,可一旦成了自己的部下,首先就得守规矩,一定得先学会如何听从主人的话。这样看来,诸葛亮确实在刘备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前在隆中时清高孤傲的毛病,逐步向刘备所要求的标准看齐。刘备入成都,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左将军府事务,同时又任命帮助刘备取益州立下大功的法正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两相比较,法正的地位高于诸葛亮。说到人际关系,法正可以在刘备面前随便说话,甚至敢于管刘备的家事,诸葛亮却不能够。接下去,诸葛亮就留在成都,任务是确保作战所需要的兵源以及保证军队有充足的粮食,而法正却可以跟随刘备出征,积极进言。夺取汉中后,刘备又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多诡计,这传到曹操耳朵里,他惋惜地说:“我把天下的奸雄都收罗尽了,为什么漏掉了法正!”刘备的这些举措对于威震群臣很有帮助,他知道给予一个人的权力过多,就会滋生反叛的心理,很容易出现功高盖主的状况,历史上屡屡出现手握重权的大臣弑主的事情发生,刘备再仁德,仍不得不提防可能出现的威胁。为此,他一方面,在诸葛亮面前多次赞赏他的才能,口头表示一定对他的计谋言听计从;另一方面,则让诸葛亮做些琐碎的小事情,而提拔许多以前地位很低的手下,目的就是想试试诸葛亮对自己这样做的态度,如果诸葛亮表示出明显的不满,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拾他;如果诸葛亮没有太多的怨言,则可以将自己身死之后的事情托付给他。诸葛亮十分聪明,从以往的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向他人抱怨刘备曾经怠慢过自己的言行。相反,诸葛亮反复强调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可见刘备已经在诸葛亮面前树立了威信,无论这其间是否是诸葛亮的真心流露,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刘备采取恩威并立的手段管束部属是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