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刘备再三不肯,诸葛亮只是哭求。刘备才说:“既然这样,看在军师面上,把荆州的一半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给孙权。”诸葛亮说:“请主公写信与关羽,命令他交还这三郡。”刘备写了信,交给诸葛瑾,并说:“我二弟性情如烈火,你去后要好言求他。”诸葛瑾拿着刘备的信,到荆州交予关羽,关羽看了刘备的信,马上变了脸色说:“我与兄桃园结义,誓死共扶汉室,荆州本是大汉疆土,怎么能给他人呢?更何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然我大哥有信,我就是不给。”诸葛瑾说:“现在吴侯扣我家小,如果不还荆州,我的家人肯定会被杀,希望将军可怜他们!”关羽说:“这是吴侯的诡计,怎能瞒得过我。”诸葛瑾说:“将军为什么这样不讲情面?”关羽拿剑在手说:“不要再多说了,我的这把剑是不讲情面的!”关平在一旁说:“还望父亲息怒,军师面上不好看。”关羽说:“要不是看在军师面子上,叫他回不去东吴。”诸葛瑾满面羞惭,又到西川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出巡去了。他只得再见刘备。刘备说:“我这个弟弟性急,很难跟他说上话。你先回去,等我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关羽去镇守,那时就交还荆州。”诸葛瑾不得已,只好返回东吴见孙权,说了事情的经过。孙权气急败坏,找来负责担保的鲁肃,令他想办法夺回荆州。鲁肃向孙权献计说:“我有一个计策:现在派军队驻扎在陆口,派人邀请关羽来参加宴会,如果关羽肯来,以好言说服他;如果他不顺从,埋伏下来的刀斧手就把他杀了。如果他不肯来,我们马上进兵,与他决战,夺下荆州。”孙权同意了鲁肃的这个建议。鲁肃来到陆口,召集吕蒙、甘宁商议,把宴会设在陆口寨外的临江亭上,派人请关羽赴宴。关羽看过鲁肃的信后,对来人说:“既然子敬来邀请,我明日就去赴宴,你可以先回去。”使者走后,关平说:“鲁肃相请,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事,父亲为什么答应呢?”关羽笑着说:“我怎么会看不出来?这一定是诸葛瑾回去禀报孙权,说我不肯归还三郡,所以命令鲁肃屯兵陆口,邀我去参加宴会,以便索要荆州。我如果不去,人家会说我胆小。明天我独自驾小舟,只用亲随十几个人,单刀赴会,看鲁肃能把我怎样!”东吴使者回报鲁肃,说关羽答应赴会,明日准到。吕蒙对鲁肃说:“关羽如果带领军马来,我与甘宁每人带领一队士兵埋伏在江岸的边上,以放炮作为号令,准备厮杀,如果他不带军马来,只在庭后埋伏刀斧手50人,在宴会间杀掉他。”第二天,鲁肃在江边等候关羽,这时他们看见江面上有一只船驶来,艄公、水手只有几个人,一面红旗,迎风招展,显出一个“关”字来。船慢慢靠岸,鲁肃等人看见关羽青巾绿袍,坐在船上,旁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挎腰刀一口。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入席饮酒,大家举杯劝关羽,都不敢仰视。关羽则谈笑风生,镇定自若。酒至半酣,鲁肃开口了:“我有一句话想告诉您:过去您哥哥刘皇叔,让我在我主公面前担保,借荆州暂住,说是取下西川之后便还。现在刘备已经得到西川,而荆州还没有归还,这不是失去信义了吗?”关羽说:“这是国家大事,吃饭的时候不要谈论。”
鲁肃怎肯罢休,又说:“我主只有区区江东这块小地方,而肯借荆州,是想到刘备兵败远来,无立足之地。现在已经得到益州,那么荆州理应归还了,皇叔已肯将长沙等三郡先还东吴,而您又不答应,恐怕于情理上说不过去吧!”关羽说:“乌林战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难道让我们白白浪费劳力而不给一点土地作为奖赏吗?现在你怎么还来索要这个地方呀?”鲁肃说:“不是这样的,当时您和皇叔一起在长坂大败,计穷力竭,将要逃窜。我主公可怜皇叔没有安身的地方,把荆州借给你们,以图后功;而皇叔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婪而又背信弃义,恐怕会被天下人耻笑吧,希望您好好想想。”关羽说:“这是兄长之事,不是我应过问的。”鲁肃说:“您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就是您,为什么还要推脱呢?”关羽还没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说:“天下土地,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拥有,怎么能仅仅是东吴的呢!”关羽变色而起,夺过周仓手里的大刀,立于庭中,看着周仓而训斥说:“这是国家大事,你怎么敢说这么多!快点退下!”周仓明白关羽的意思,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事先准备好的船如同射出的箭一样,奔江东而来。关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的手,假装醉了,说:“您今天请我赴宴,不要提荆州之事。我已经喝醉,恐怕会伤害故旧的情义。改天派人来请您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吓得魂不附体,被关羽拉到江边。吕蒙、甘宁想动手,但见关羽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担心把鲁肃伤着,于是不敢动。关羽到了船边,才放手,并与鲁肃告别。鲁肃如痴似呆,看着关羽的船乘风而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赴会,关羽凭借自己超人的智勇,化解了这场危机。关羽虽然神勇,可惜的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刚而自矜”。东吴的吕蒙、陆逊针对关羽的致命弱点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来对付关羽。樊城之战时,关羽把荆州重兵调来对付曹兵,荆州空虚,被吕蒙偷袭得手,关羽被迫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所杀。荆州失利,完全是刘备、关羽造成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集团定下了“外结孙吴,内修政理”的既定国策,而且成功地推动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但这一国策又和“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设想是冲突的。在荆州的归属与争夺上,常常导致联盟的危机。因此,留驻荆州的人选应是既能寸土不失,又能顾全大局,缓和孙、刘冲突,谨慎从事的人。而关羽虽称万人敌,但刚愎自用、缺乏大局观,实在是不能当此重任,所以刘备以关羽为荆州留守,是极大的错误。关羽死后,刘备以倾国之兵贸然伐吴,这里面虽然有报仇心切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夺取荆州。首先,失去荆州就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其战略目标就没有办法实现。因为如果从汉中东进配合祈山作战将受阻于襄阳,而失去了荆州将对襄阳的作战由两点(汉中延汉水,江陵延汉水)变为单点,根本无法实现“隆中对”的设想。其次,失去荆州就失去了江汉平原的补给。蜀汉的根本除了人才优势之外,客观上江汉平原的补给是很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后来诸葛亮守国的困苦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再次,如果西陵、夷陵没有失去,就可以通过西陵、夷陵夺取江陵,而且西陵、夷陵的失去将意味着巴东没有屏障,这关系到蜀汉的生死问题。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夺取西陵、夷陵,夺取西陵、夷陵才可以将主动权重新夺到蜀汉一方来。最后,当时蜀国虽然在两川,可政权的主要力量还是以荆州人为主,所谓“荆州人贵”,所以大多数荆州人都希望能收回荆州。
总之,荆州就是刘备的命根子,他帝王事业的飞速发展就是从得到荆州开始起步的,而后来荆州失守,不仅使蜀汉政权“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成为泡影,而且导致了孙、刘联盟破产,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力量。至此,刘备兴复汉室以统一天下的心愿化作了泡影。孙刘联盟
表面上看来,孙权和刘备联手是因为强敌压境,两家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命运,才不得不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其实,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就已对天下大势分析得透彻淋漓、入木三分,并且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只不过赤壁之战给孙、刘联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设计者和缔造者,也是它的维护者和巩固者。在他看来,孙、刘联盟是一项基本国策,而不是权宜之计。然而,这个正确的外交政策并没有一直顺利地执行下去,因为孙、刘之间存在利害冲突,驻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也没有很好地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双方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关羽被吴国所杀,荆州亦为吴国所并。刘备一怒之下,亲率大军与吴国展开了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病卒于白帝城,吴、蜀联盟受到破坏。蜀国在与吴国的这场战争中,损失很大,元气大伤,又值汉主新丧,人心惶惶。诸葛亮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决定恢复吴、蜀联盟。因为弱小的蜀要与强大的魏为敌,非先争取吴的友好不可,纵然不能使之协同攻魏,蜀亦可无东顾之忧,而得全力对魏;魏则不能不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吴。因此,诸葛亮于辅政之初,即遣使赴吴。诸葛亮正在考虑选派谁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时候,尚书郎邓芝来向他建议说:“现在主上幼弱,初即帝位。应该派遣使臣去吴国,重申和好。”诸葛亮一听,非常高兴。他见邓芝很有政治头脑,懂得与吴结好的重要性,便决定派他出使吴国。公元221年,在诸葛亮辅政半年之时,他就命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名马、蜀锦等礼物去江东,以完成结好吴国的使命。邓芝来到吴国时,由于当时吴国还没有同魏国断绝臣属关系,所以犹豫不决,迟迟不肯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上表说:“我今天前来不只是为蜀国的安危考虑,也是为吴国考虑。”孙权才接见了他,但谈话中仍担心蜀弱魏强,不能自我保全。邓芝向孙权解释说:“吴与蜀两个国家占据四个州的地域,大王您是著称于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拥有多重险要的地势,吴国也有大江的险阻可守,这两方面的长处合在一起,唇齿相依,进击可以兼并天下,退守可以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如今要是归顺魏国,魏国一定上则要求大王入朝拜见,下则要求将太子送往魏国做人质。如果不依从他的意思,他就会挟天子之命来讨伐吴国,蜀国也会顺长江而下趁机进逼。这样一来,江东之地就不会再属于大王所有了。”孙权觉得邓芝的话确有道理,于是便与魏断绝关系,与蜀联合。公元224年,诸葛亮又派邓芝再次出使吴国。这次孙权见到邓芝,就问他:“如果将来灭掉魏国,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分治,不也是很好的事吗?”邓芝坦率地回答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假如将来灭掉魏国,大王不能深知天命的话,两国的君王各行其德,大臣们各尽其忠,将帅整顿兵马,然后摆开战场,再分高低。”孙权听了大笑,说:“先生真坦诚,讲的是实在话啊!”他在给诸葛亮的回信中夸奖邓芝说:“能使两国和解并结盟的人,只有邓芝。”自此,诸葛亮始终注重维护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他南征回成都后,又派费、董恢出使吴国。费每次奉命出使,都甚合诸葛亮之意。孙权也很赏识费,有一次竟很高兴地把自己身佩宝刀赠送给费。费拜谢说:“臣以不才,何堪受此嘉赏?刀原本是用来讨伐反叛、禁止乱逆的。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和我国一起同兴汉室。臣虽愚弱,绝不会辜负大王同盟相待之意。”孙权听了,不住地点头赞许。
公元229年,孙、刘联盟又一次出现了危机。这年孙权即位称帝,派使臣到成都,要求互尊帝位。蜀国大臣多表示反对,诸葛亮从实际政治、外交的利害关系出发,顾全大局,认定蜀国最大的敌人是魏国,保护孙、刘联盟,共同对敌,比争正统更为重要。他说:“孙权有僭逆之野心已经很久了,我所以不予深究,主要是求其为掎角之援罢了。目前如果与之断绝关系,吴国必定十分仇恨蜀国,我们势必转移兵力加强东方防卫。与吴国对抗,必须先兼并吴国国土,才能谈论进取中原。可是,吴国贤能人才还很多,文武将相和睦,不可能一朝平定。以前孝文帝对匈奴出以谦卑之辞,先帝宽容大度与吴国结盟,都是权衡形势,随时变通,绝非如匹夫一时愤恨用事。而今议论的人都以为孙权的利益在于鼎足之势,不能与我们合力,而且已经踌躇满志,没有北伐的愿望,这样的推断,都是似是而非。为什么呢?因为孙权的智谋和实力不够,所以以长江为界保全自己;孙权不能越江北上,犹如魏贼不能渡过汉水南下,并不是力量有余、形势有利而不去夺取。如果我们大军攻魏,孙权的上策当是分占魏的土地图谋发展,下策当是劫掠民众开拓疆域,绝不会坐视不动。即使他不动而与我们和睦相处,我们北伐,就会没有东顾之忧,魏黄河以南的部队为了防备吴国的袭击,也不可能全部向西调动。所以对孙权僭号篡逆之罪,不宜公开表态反对。”为了表示继续与孙权友好,诸葛亮派卫尉陈震为使者,到吴国祝贺孙权登基称帝。陈震到吴国,与孙权登上祭台,歃血定盟,缔结军事攻守盟约,共分天下。盟约规定,消灭魏国后,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归吴国,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归蜀国。剩下的各州,以函谷关为界平分。盟约还说:“双方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蜀,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蜀伐之。各守分土,互不侵犯。”军事同盟的缔结,使吴、蜀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巩固。双方使臣,往来更加频繁。在北伐中,蜀国也得到过吴国的出兵支持,军事同盟曾发生过作用。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时,派人持亲笔信到江东,请孙权“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使魏国首尾不能相顾。孙权接信,亲自率军出征。虽然他被魏明帝领兵打退,但也有效地牵制了魏军的力量。由于诸葛亮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一次又一次妥善处理了对吴关系,在他执政期间,吴、蜀两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蜀国君臣都认识到联吴势在必行。因此,在他死后,吴、蜀盟好也得到保持。直到蜀亡,两国都相安无事。从三国大局来看,魏得天下十分之八,实力是最雄厚的。吴蜀两家想要生存,必须走联盟之路,所以诸葛亮的联合政策,在当时是正确的,但孙权和刘备,斤斤计较、意气用事,在荆州问题上,一个舍不得给,一个非要要,闹出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打了好几次仗。而两国诸臣当中,只有诸葛亮和鲁肃最明事理。在三国人物中,可以说只有鲁肃才是孔明的真正知音,两人虽各为其主,但英雄所见略同。他俩对形势的分析相近,各自制定的战略目标相似,而且贯彻联合抗曹的战略意图同样坚定。赤壁之战时,鲁肃力劝孙权,终于促成孙、刘联盟,联手击退了强敌曹操。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刘备意气用事,倾全国之力御驾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覆没。孔明“苦谏数次”,虽终未阻止刘备亲征,但他巧布八阵图,及时阻止了陆逊西进,并逐步恢复了西蜀与东吴的关系,挽救了孙、刘联盟。鲁肃与孔明的行为,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不采取联合的措施,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无法在曹操的强大势力威压下维持下去。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从原来的“借”转变为“联”,事业上很快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大局面。在孙、刘联合的情况下,魏国统一天下的计划被打破了,吴国和蜀国虽然弱小,但仍然坚持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