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2023400000042

第42章 写给……的你(4)

你是不是也曾需要做这样的决到底是追随高度,还是追随热继续下去可能会心力交瘁,但是追寻激情也许会后悔莫及。

你的选择是什

1992年参加完奥运会,独得三枚冠军戒指的乔丹开始觉得篮球生涯变得平淡。“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的了”,他在后来的传记里面写到。乔丹对篮球的热情开始减退。

1993年8月,乔丹的父亲詹姆斯开车前往一个朋友的葬礼。回来的路上,这位黑人老先生把车停在一个小镇上休息。两个年轻的歹徒盯上这辆车,抢劫并枪杀了他。

噩耗传来,乔丹陷入毁灭性的打击。他在球场上顶着篮球之神的光环,在现实中却是个不堪一击的凡人。自己最重要的人,他却无法守护,无力回天。

乔丹和父亲的关系是很独特的那种,他们既像父子,又像兄弟,他们会一起打高尔夫、聊天泡吧,甚至偶尔一起小赌一把。在父亲去世前一年,他们曾经讨论过关于打棒球的事情,他父亲对他说:“Stopplayingbasketball.Whydon’tyougiveyourbaseballasho”(别再打篮球了,为什么不试试看给棒球一个机会)那正是他父亲教他的第一项运动。

乔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道:

“WhenIwassixyearsold,Iplayedbaseball.AndhethoughtthatIcouldplaybaseball,anddoitwiththesameconvictionandattitudethatIplayedbasketball.”(六岁我就开始打棒球。他认为我可以打棒球,而且用跟打篮球时同样的坚定和态度来打。)

父亲的离开推动了乔丹做些什么的决定,他的选择是在一片哗然中退役。半年后,他开始了棒球手的职业生涯。

一个伟大的英雄必然要经过磨难与流放,这也正是乔丹传奇的开始。一场“三八之争”也拉开帷幕。

乔丹没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把篮球里的认真和努力加倍带到了棒球场:他是棒球场上最努力的人。

“他是每天第一个到达运动场,又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的教练说。乔丹会每天早上六点到达运动场,自己练习,在队友来之前做一些训练。然后在练习击球前向后引34盎司(约0.96公斤)重的球棒300至400次。在一天结束以后,乔丹还会对他的击球教练说:“我们可以再练一会儿我觉得我已经有点上手了。”

这样努力的乔丹,是不是如某些大师所说,人生无极限,努力就一定能成

很可惜,真的不是。1994年4月8日,乔丹首次参加职业棒球比赛。但一个赛季下来,他在参加的127场比赛中击打成功率仅有20.2%;30次盗垒,114次被三振出局;在436次击球中只打出三个本垒打、50个有效击球。他的成绩徘徊在棒球上传说中的挫败底线“门多托线”附近。

人们对此恶评如潮,运动周刊用他来做封面:“乔丹让棒球难堪了。”另外一部分人则说:“至少他在尝试。”

对于这种声音,乔丹,那个曾经为了胜利不顾一切的乔丹,他自己怎么

教练有点担心乔丹,问:“你的感觉如”

乔丹说:“我每天早上起床,给自己做份早餐,然后开上车,去球场开始春训。当时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我看看旁边的位置,我看到父亲。我会对他说话,说,爸爸,我们可是在一起打棒球哦。”

乔丹在内心深深地享受这份宁静,他的棒球生涯是献给父亲的,并不精彩,但温暖。在父亲离开后的几年,他重新触到自己在篮球场上无法触及的生命的温度。乔丹的生涯走出一条巨大的曲线,父亲的离开让他直面生命的其他维度,他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和父亲打两年球。谁又能说,那两年的乔丹,那个在篮球场上宛若上帝本人亲临,却在棒球场四处嘘声中灰头土脸的乔丹,他的手指上,没有戴着自己心中的冠军戒

生涯无直线,当你看到一个人在高度、深度上都没有什么发展时,也许他不是堕落,只是在填补自己的内在维度,找回自己的平衡。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提升,又没有变得更加专业,那就一定是在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要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出门旅游一个月,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要折腾些幺蛾子。其实也许那个人正在你看不到的维度努力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课。企业管理者也是一样,规则和结果带来绩效和专业,而文化和包容则带来温度和宽度,所有伟大的企业,在有自己的高度和深度的同时,都一定有一个匹配的温度和宽度系统。

回到乔丹身上,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内心温度的同时,乔丹也在发现自己的限制——他的确无法把篮球场上的优秀带入棒球场中。

乔丹的身体素质曾经让运动学家大为惊奇,他身体肌肉中的脂肪比例只有3%,而通常运动员的脂肪比例占5%就被认为优秀;乔丹的百米短跑速度是10.7秒,跳远成绩为7米以上。正是这样一副几乎接近鸟类脂肪含量的躯体,让他可以比对手有更长的滞空时间,可以做更加灵活的动作,以及经常从罚球线起跳扣篮的飞翔,难怪被人称为AirJordan(飞人乔丹翻译不给力,应该叫“空气乔丹”)。

但这也正是乔丹在棒球场上遇到的麻烦——与篮球不同,棒球是一项讲究速度、力量和判断的运动——投手投出的球最快时速达160公里,而这个球会在0.35秒内(大概相当于你的两次心跳之间的时间)飞到垒球板上方,考虑到0.1秒的判断时间,打击者只有0.25秒的时间把球棒加速到线速度150公里——这需要速度、直觉以及来自与腿部的瞬间爆发力。所以棒球运动员普遍的脂肪含量是20%左右,他们比篮球队员更矮胖结实,这让他们力量充足,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乔丹的细长腿、灵活的身体显得太单薄了。

如果说仅仅是身体原因,也许还可以通过2~3年的训练调整,但更加限制乔丹成为伟大的棒球选手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判断力。前面说过,一个快球留给击球手的判断时间只有0.1秒,这也就意味着击球手必须在毫秒之间做出判断。考虑到视觉从视网膜到视觉中枢需要几十毫秒,事实上击球手从看到球到判断只有5毫秒的时间——这已经超出了大脑的极限,因为即使在最好的状态下,大脑也需要大概20毫秒的时间产生反应。那么那些伟大的击球手是如何击中球的

很简单,他们的判断在投手扭动腰肢、球离开投手指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他们脑子里储存了千万个击球的片段,这些片段关注投手的肩膀、手肘、手腕和指关节是否弯曲,这些细节对应了球的位置和类型。他们经过上万次的练习,对应如此娴熟,以至于他们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意识,就做出了挥棒的决定。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高手的直觉。一项对棒球击打高手的调查显示,击球手只要观看投球手准备动作一秒,就能够料中球的速度与位置。

而棒球高手的这些资料被存储和练习的时候,乔丹的大脑正在储存对篮球的种种资料和片段。这让他很难比得上他的同龄运动员。你可以通过努力达到90分,但是只有天赋加上常年的努力,才能跻身绝顶高手之列。

乔丹几乎集中了所有人觉得可以成功的理由:为父亲出征的意志,对胜利的渴望,无人怀疑的强大自制力,比别人都努力的投入,以及优秀的运动员天赋。但是这样也无法让他超越限制,成为棒球好手。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能在一个领域成为绝顶高手。

乔丹的收获是什

我想乔丹的收获有三。第一个是父亲的心结已了,他可以安心地打篮球了。第二是他在棒球场上重新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篮球天赋。第三,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公牛队的教练杰克逊说:“我想打棒球的经验是让他重新回到篮球场上的原因,他理解他被赋予的天分,在(篮球)这项运动中,他如此与众不同。”

你敢说,这难道不是一次伟大的成

我想现在的你也如我一样,能够很坚定地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了:如果乔丹没有回去打两年棒球,那么他也许一辈子只能拿三枚冠军戒指。

人生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直路,因为弯路上有我们必做之事。

(资料来源:http://www.unitedathletes.com/english/profiles/mjordan.htmlUnitedAthletes《美国运动员》(2002/9)MichaelJordanAbovetheRim)

生涯无直线

两点之间,什么最

你的答案一定是直线,因为我们从小学习的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近”。

那么试试看用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一条完美的直线。

你会拿出一支笔、一把尺子,然后把笔轻轻靠在尺子上,手指不松不紧地握住笔杆画,一条完整又秀气的直线就会出现在白纸之上,你呼出一口气——完美的东西,即使是直线,也让人觉得舒服。

但如果你身边有放大镜,你且试着用放大镜看看,这条直线开始变得不堪一击,颜色很不均匀,边缘也很模糊,像是被狗啃过。如果你再看清楚一点,很多地方甚至不是直的。其实不只你我,台湾作家张大春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的形容很高明——“就像是饱濡墨汁的拖把刷过一片凹凸不平的卵石地面所留下的污痕一样”,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的一个朋友、物理学博士天行者陆客告诉他:“但凡所谓两点之间最近的那个距离,其实仅仅出于人类的想象;换言之,自然界从来没有生成过一种纯粹由单列的点构成且不弯曲的线条。直线是人类的发明,而且是不自然的。”

大自然没有直线。

这很类似我们生命真正的轨迹——在生涯规划里被称为生命线。成功者总会有一段在外人看来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里面坎坷不断。所以站得远的外人,总会羡慕走在线上的人一帆风顺。只有当事人和同行者知道,那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其中坎坷又何足为外人道因为自己没有走过,永远都不会明白。

所以你经常能看到节目访谈有这样一幕: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读嘉宾的履历,然后问嘉宾关于成功的秘密,而嘉宾脸上则浮现出一种不可言状的暧昧苦笑。是幻觉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了一个嘉宾转过身面对镜头做了一个苦脸,意思好像是在告诉电视机这边的我:你看,他们又来了。

我也对电视机一笑,意思是说:你看,老哥,他们不会知道。

我们在瞬间交换了一个秘密,只有那些经历过真实生涯的人才能明白的秘密。

人生无直线,因为直线从不转弯。而转弯和改变,是人生必经之事。

何况,你不走点弯路,怎么知道什么是直线

6写给不完美的你

随手在身边找一张白纸,不要刻意,随手就好。

随便拿手边的一支笔,不要选择,找到什么是什么。

用手上这支笔在纸上画出一个黑点,位置、大小、形状随意。

这不是心理测试,随便画。

你应该能够得到右边这样一张白纸。

如果这张纸也有生命的话,你刚才就扮演了一回造物主的角色,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纸张”生命。纸张白处正是我们生命的可能性,纸张黑处正如我们生命的缺陷,而纸张本身则是我们的人生——不管是缺陷还是可能性,都只能在此生记录。

这张你随手扯来的纸,到底有多

是否匆匆地一扯,让纸张有所残上面原本有没有写字也许有,也许没有。正如我们的生命,有人生来带着天赋,有的则生来有自己的缺陷;有人生来锦衣玉食,是铜版纸投胎。有人则生来命运多舛,也许是草纸命;还有人生来是宣纸的心性,却偏偏是个砂纸的命。

这个黑点你随心点上去,用的是什么

有人用的是铅笔,这种缺陷只需要橡皮就能抹去——比如工作的一次失误,比如恋人间的一次争吵,比如以前养成的一个坏习惯、一些错误信念。

有人用的是钢笔,这种缺陷则相对难以擦拭。如果你真的要擦,就得用硬橡皮让纸张脱一层皮——比如说童年或家庭留下的创伤,比如说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公。

还有人用的是签字笔,除非把纸张擦透,否则你绝无可能擦去它——比如说天生的残缺与缺陷,比如说基因中的抑郁因子,比如说家族中的遗传疾病。使劲地擦,纸张甚至会被擦坏。

好的,不管结果如何,现在的你创造了这样一张独一无二的白纸,就像你也拥有了自己这样一个随机的独一无二的不完美生命。如果你将要用接下来一小时的时间,只能在这张纸上工作,你会如何处理这个缺

面对生命:消除缺陷,还是创造可

面对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认为不管怎样,一定先要把黑点消除,才能安心做白色,否则黑点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毁掉你的生活;而另一种策略认为,我们应该在白纸上面下功夫——毕竟那才是人生的大部分,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把白纸份额做大做好,只要白纸带来的价值比黑点大,总体来说人生就很好。

长久以来,我们无疑常用第一种策略:中国的学生从小在教育中就能习得这一切,我们用总分来计算高考成绩,这意味着大家统计的是纸张的“平均灰度”,胜出的人的策略是“零黑点”。在这样的制度之下,中国学生的策略是把每一个缺点都好好地打磨掉。

我认识一个极有天赋的艺术考生,她的高三日程是这样的:白天上课从早八点到晚六点,然后补她最痛苦的数学和生物到七点,否则不足以通过统考;然后是完成学校的考卷,补差的工作才算做完;在睡觉之前,她还需要画两张速写画。她每天花近14小时,用吃奶的劲才能把自己的“黑点”抹掉一点点,用剩下来的两小时稀里糊涂地对付一下自己的白色部分,然后疲倦地睡去。

所以这样一群人来到职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更关注自己的劣势。他们知道自己哪儿比别人差,却不太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能位居团队第一,这让他们在业余时用来补劣势的时间远比用在发挥优势上的要多。你知道自己英语没有别人好、演讲没有别人好、执行力没有别人好,从而花大量精力去学习和弥补,却在自己极其有天赋的中文表达、PPT制作和策划方面草草带过。我认识的一位人力资源总监,因为性格内向不善公众表达,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和模仿那些台前侃侃而谈、随机应变的人,却总是差距很大(别人也在进步啊)。可惜的是他从来没有关注自己作为内向者的优势——他是一个能花三小时把PPT做到尽善尽美、图文并茂、每一个数据都清晰明白的人,而这往往不是一个随机应变者能下的笨功夫。转变思路以后,他成了公司里最能展示的几个人之一。

在个人成长方面,我们努力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发现“阴影”,自我治疗,把自己看成带着社会异化、童年阴影的“病人”,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自己的伤疤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