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之道
马克西默斯已习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
当一个人表现得像是在做什么恶事的时候,我怎么知道这就一定是一件恶事呢?即使他的确做了恶事,我又怎么知道他没有责备过他自己呢?因为这就像破坏他自己的面容。
如果有人冒犯了你,首先考虑:我和人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是被造出来相互合作的,另一方面,我是被造出来放在他们之上的,就像一只公羊对羊群,一只公牛对牛群。
第二,考虑冒犯者他们在饭桌边、在眠床上等地方是什么人,尤其是考虑他们在什么压力下形成意见和行动的,他们做他们所做的事带着何种骄傲。
第三,如果人们是正当地做他们所做的,那我们不应当不愉快;但如果他们做得不正当,那很显然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无知和不自觉。事实上,当人们被称为是不正直、背信弃义、贪婪,总之是对邻人行恶的人时,他们是痛苦的。
第四,考虑你也做了许多不正当的事情,你是一个和他们相仿的人,即使你戒除了某些错误,但你还是有犯这些错误的倾向,而且你戒除这些错误,也许是出于怯懦,或是关心名声,或是出于别的不洁的动机。
第五,考虑你甚至不知道人们是否真的在做不正当的事情,因为许多事情都是由于和某种环绕的关系而做出的。
第六,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
第七,那打扰我们的不是人们的行为,因为那些行为的根基是在他们的支配原则中,那打扰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意见。那么就先驱除这些意见,坚决地放弃你对一个行为的判断。
第八,考虑由这种行为引起的愤怒和烦恼带给我们的痛苦,要比这种行为本身带给我们的痛苦多得多。
第九,考虑一种好的气质是不可征服的,只要它是真实的,而不是一种做作的微笑。最蛮横的人将会对你做什么呢?只要你对他始终保持一种和善的态度,如果条件允许,你温和地劝导他,平静地在他试图损害你的时候纠正他的错误。
如果你愿意,也要从缪斯们的领袖(阿波罗)那里收到第十个礼物,这就是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斯多亚派哲人是温和的,也是宽容的,与人为善是他们奉行的待人原则。马可·奥勒留十分注重与各种人的关系,他为如何宽容地对待冒犯自己的人确立了十条原则,其中的内容和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颇有共通之处。
宽恕是一种高度的仁慈行为。我们可以对陌生人微笑,可以对素昧平生的人慷慨解囊,可以对陷入困境的人施以援手,但是,面对一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你又将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通常我们都会念念不忘他们对我们犯下的过错,这过错越大,我们的怨恨越深,它不停地折磨着我们,只有通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渐渐磨灭。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主动宽恕别人呢?
宽恕意味着彻底忘记伤害,意味着不再让过去的事情影响现在的生活。我们来看几个关于宽恕的故事:
战争结束前不久的一天,鲁梅尼德看到一架敌机被击落,机上两名军人被迫跳伞,和许多看到敌兵跳伞的好奇市民一样,11岁的鲁梅尼德跑到市区中心广场上看热闹。最终两名警察推推搡搡地押回两名英军战俘。他们得在广场等汽车来把战俘送到战俘营去。
围观的德国人一看到战俘,就愤怒地喊叫:“杀死他们!干掉他们!”毫无疑问,他们想起了英军及其盟军对他们城市的恣意轰炸。围观的人并不乏出气的家伙——英国兵跳伞的时候,好多人都在园子里干活,他们顺手操起干草叉、铁锨什么的就跑过来了。
鲁梅尼德望着两名英军战俘的脸,他们也就19或20岁的样子,看上去惊恐万状。两名旨在保护战俘的德国警察也难以挡住操着干草叉和铁锨的愤怒人群。
鲁梅尼德跑到战俘和人群之间,脸冲着人群,喊叫着让他们住手。人群不愿伤着这个小男孩,就稍稍后撤了一点,就在这当儿,鲁梅尼德冲他们说道:“看看这些战俘。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和你们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们做的也正是你们的孩子正在做的——为各自的国家而战。要是你们的孩子在敌国中弹,做了战俘,你们也不想让那里的人们把他们杀掉。所以,请你们不要伤害这些孩子。”
人们听着,感到惊异,继而羞愧,最后一位妇女说道:“竟是个孩子告诉咱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群渐渐散开了。
鲁梅尼德永远也不会忘记英军战俘脸上流露的宽慰和感激之情。他希望他们能长久而幸福地生活下去,他们也会终生铭记这个拯救了他们生命的小小男孩。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想一想对方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想想自己如果处于同一情景,会怎样做,这样的换位思考会让你愿意原谅对方。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老的国王,他决定不久后就将王位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天,国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老了,决定把王位传给你们三兄弟中的一个,但你们三个都要到外面去游历一年。一年后回来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情。只有那个真正做过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继承我的王位。”
一年后,三个儿子回到了国王跟前,告诉国王自己这一年来在外面的收获。
大儿子先说:“我在游历期间,曾经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币交给他住在另一镇上的儿子,当我游历到那个镇上时,我把金币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的儿子。”
国王说:“你做得很对,但诚实是你做人应有的品德,不能称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村庄,刚好碰上一伙强盗打劫,我冲上去帮村民们赶走了强盗,保护了他们的财产。”国王说:“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责任,还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的旅行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树下,我只要轻轻地一推,他就掉下悬崖摔死了。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诉他睡在这里很危险,并劝告他继续赶路。后来,当我下马准备过一条河时,一只老虎突然从旁边的树林里蹿出来,扑向我,正在我绝望时,我的仇人从后面赶过来,他一刀就结果了老虎的命。我问他为什么要救我的命,他说‘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爱化解了我的仇恨。’我只不过提醒了他一下,这……这实在是不算做了什么大事。”
“不,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难得的高尚的事,如果你能够以这种胸襟和气量治理国家,那么我相信这个国家一定会兴旺发达。”国王严肃地说:“来孩子,你做了一件真正高尚的事,从今天起,我就把王位传给你。”
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难得的高尚的事,因为这需要有极大的慈悲情怀。
不懂得宽恕的人,只会让仇恨和错误蔓延;懂得宽恕的人,则可以化解仇恨,终止怨恨。
宽恕反映了你对于错误的基本态度,如果一个人容易宽恕别人的过错,那么他对自己也不会那么挑剔,会更爱自己。因为,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对别人宽大,就是对自己宽大。
点石成金: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宽恕别人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高度的爱心,因而是一种高度仁慈的行为。生活中的恩恩怨怨,人生的起起伏伏,如果没有一颗宽恕之心,你难以笑对人生,进退自如。宽恕可以终止怨恨和错误,能宽恕别人的人,拥有更大的心灵容量,是真正懂得人生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善意要表现为行动
那些说决心公正地待你的人是多么不正常和不真诚啊!——人啊,你在做什么?没有必要发出这一通知,它马上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示。愿望应当明白地表现为你的举止。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直接在他的眼睛里显示它,正像恋人立即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一切。诚实和善良的人应当像一朵香味浓郁的鲜花,以致其他人一旦接近他就知道他的意愿。而矫揉造作的朴实却像一根弯曲的棍子。没有什么比那种豺狼似的友谊(虚伪的友谊)更可耻的了。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它。善良、朴实和仁慈都明确无误地在眼睛里展示。
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斯多亚派哲人推崇的个性品质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马可·奥勒留在这里说的是,仅有行善的意愿是不够的,要表现为行动。嘴上说要公正地对待你,但实际上却没有行动,你一定会对着这个人失去好感和信任。
一个人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明白地表现为行动。就像一朵鲜花,如果不散发香味,就难以让人感觉到它。一个人仅仅心里有善意,而不去用行动表现出来,无法让人感知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位老人,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老伴早死,留下三个孩子,长大后都出了国,孩子不在身边,所幸还有个学生,跟出跟进地伺候。
许多人都说:“看这年轻人,放着自己的正事不干,成天陪着老头子,好像很孝顺的样子。谁不知道,他是为了老头子的钱。”
老人的孩子们也常从国外打电话,叮嘱老父要小心被骗。
“我当然知道!”老人总是这么说,“我又不是傻子!”
老人死了,律师宣读遗嘱时,三个儿子都赶回来,那学生也到了。遗嘱宣读之后,三个儿子都变了脸。因为老人居然糊涂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给了那个学生。
“我知道他可能贪图我的收藏。”老人的遗嘱写着,“但是在我苍凉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儿子爱我,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不伸出手来,那真爱也成了假爱。相反的,就算我这位学生对我的情都是假的,帮我十几年,连句怨言都没有,也就应该算是真的!”
点石成金:
人们可能会忘记你所说的话,但不会忘记你为他们做的事。这就是行动优于言语的魅力。良好的愿望如果不能通过行为来落到实处,那就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你想表达对别人的关爱,那么就拿出实际行动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关心他,如果你想表达你的善意,那就做出仁慈的举动。
“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好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真诚地对人感兴趣
从邻枝上切下的一根枝条必定也是从整棵树上切下的。所以,一个人若同另一个人分离,他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对于枝条来说,还是另外的东西切下了它,而一个人却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他同他的邻人分离——当他憎恨别人和不理睬别人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同时也使自己与整个社会体系分开了。
马可·奥勒留反复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社会是一个整体,在这里,他用枝条和大树的关系来比喻人和社会的关系。一个枝条同邻枝分离,其实也就是同整棵大树分离。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是憎恨别人和不理睬别人,那他实际上就是同整个社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