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沉思录活学活用
2019900000021

第21章 远离诸恶(1)

《沉思录》卷七相对散漫,作者在本卷提出“忍受诸恶”。这里的“恶”是指所有不好的事情,从自然灾害、身体病痛,到别人对你犯下的恶行,以至最终的死亡。作者告诉我们,不要对“恶”感到惊奇,它们是必然要发生的,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把它们视为“恶”,并受到这种“恶”的困扰,这都出自我们的意见,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意见,也就远离了“恶”的伤害。你所要做的是要谨防自己的恶,不仅要戒除恶行,还要戒除恶念。

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而不是舞蹈者的艺术:它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

这也是《沉思录》里受人喜爱的警句之一。生活不是一场表演,更像是一场激烈的角斗,你要坚定地站立,应对不知何时会降临的进攻。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18个月。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政府机构到私人企业,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绝对不会碰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许意外的发生出人预料,但是如何预防、妥善处理危机,将危机转化为转机,都在考验着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在企业发展史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在危机处理问题上像美国强生制药公司那样获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该公司由于妥善处理“泰莱诺尔”中毒事件以及成功的善后工作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1982年9月29日和30日,在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莱诺尔”药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在此以前,该药控制了美国35%的成人止痛药市场,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利润的15%。起先,仅3人因服用该药片而中毒死亡。可随着消息的扩散,据称美国全国各地有250人因服用该药而得病和死亡,一下子成了全国性的事件。

强生公司经过对800万片药剂的检验,发现所有这些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共不超过75片。最终的死亡人数只有7人,且全在芝加哥地区。为向社会负责,该公司还是将预警消息通过媒介发向全国,随后的调查表明,全国有94%的消费者知道了有关情况。强生公司后来重新向市场投放了这种产品,并有了抗污染的包装。

由于强生公司成功地处理了这一危机,它获得了美国公关协会当年颁发的银钻奖。事故发生后的5个月内,该公司就夺回了该药原来所占市场的70%。

强生公司由于采取果断决策,实施“作最坏打算的危机管理方案”,全部回收了它在芝加哥地区的“泰莱诺尔”药而获得人们的称赞,它也由此夺回了它的市场。经营一家企业不难,经营好一家企业就不简单,必须时时处处有危机感,发现危机,改变危机,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机会中寻求创新和改变,在改变中锤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点石成金:

切记,祸患始于萧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你应该坚定地站立,随时准备击退突如其来的进攻。

“生活的艺术更像角斗士的艺术”,记住马可·奥勒留的这句话,让我们拿出角斗士的姿态和勇气应对生活的挑战。

痛苦有界限

在任何痛苦中都让这一思想出现,即在这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因为就理智是理性或社会而言,它并不损害理智。的确,在很痛苦的时候也可以让伊壁鸠鲁的这些话来帮助你: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

不朽的神是不烦恼的,因为他们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必须不断地忍受这样的人们,忍受他们中的许多恶人,此外,神也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但是,作为注定很快要死去的人,你就厌倦了忍受恶人吗,而且当你是他们中的一个时也是这样?

我们来看看斯多亚哲学是怎么看待痛苦的:“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外在的境遇无法损害一个人的支配力量,所以学会控制你的痛苦感觉。马可·奥勒留还引用伊壁鸠鲁的话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痛苦感觉,“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没有人可以一生不受痛苦或烦恼的侵袭,不同的是,有的人一有痛苦,仿佛世界末日来临,而有的人却能轻松的得到超脱,降低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很多痛苦只在自己的感受里,它能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你感受中的要小得多。其实,痛苦是有界限的,不要在想象中为它增加力量。

从前有一位大师,他有一位徒弟每天都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地抱怨。一天,他看到徒弟又是一脸苦瓜相,就让他去取一些盐回来。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大师就让徒弟把盐倒进一个水杯里,搅拌使其溶化,然后喝一口。徒弟喝了一口立即吐了出来,皱着眉头说:“咸死了。”

大师笑着让徒弟带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来到湖边后,大师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又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徒弟喝了口湖水。大师问:“有什么味道?”徒弟回答:“很清凉。”大师问:“尝到咸味了吗?”徒弟说:“没有。”

于是,大师坐在这个喜欢自怨自艾的徒弟身边,意味深长地说:“其实人生的苦痛和悲伤就如同这些数量有限的盐,而这些痛苦和悲伤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承受痛苦和悲伤的容积的大小。所以当你感到痛苦和悲伤时,就把你承受的容积放大些,当它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的时候,你就不觉得痛苦和悲伤了。”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这位农妇是一个心胸非常狭窄的人,她没有仅仅停止于鸡蛋的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思路一直延伸了下去: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若孵出来的是母鸡,长大后又可以下很多的蛋,蛋又可孵化很多鸡,而鸡又会下蛋,蛋又能孵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可以想象,农妇为失去一个鸡蛋感到多么痛苦。

如果痛苦是一勺盐,那么用什么容器来盛,是水杯,是盆,还是池塘、河流,决定了痛苦带给我们的感觉。很多时候,人们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不是因为那个痛苦本身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盛放它的心胸太小了,无意中放大了痛苦。所以,只要扩大我们的心胸,痛苦就会与你无缘。

点石成金:

可以说,心胸与痛苦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胸宽广,那么他心里的痛苦就显得很渺小了;如果他的心胸狭窄,那么在他心里就会有许多的想不通,许多的抱怨,痛苦的折磨感就会随之变大。

痛苦“并不损害理智”,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痛苦“有它的界限”,不要“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我们“注定很快要死去”,“忍受恶人”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面临人生的痛苦处境时,想一想马可·奥勒留的这些话,会让我们深感释怀。

给有才能的人开路

我的父亲很乐意并毫无嫉妒心地给拥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开路,像那些具有雄辩才能或拥有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人,他给他们以帮助,使每个人都能依其长处而享有名声。

我的理智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吗?如果它胜任,那么我在这一工作中就把它作为宇宙本性给予的一个工具来使用。但如果它不胜任,那么,我或者放弃这一工作,把它让给能够较好地做它的人来做(除非有某种理由使我不应这样做);或者我尽可能好地做它,接受这样一个人的帮助——他能借助于我的支配原则做现在是恰当并对公共利益有用的事。因为无论是我做的事还是我能和另一个人做的事,都应当仅仅指向那对社会有用和适合于社会的事。

伟大的君主都是心胸开阔的人,毫无嫉妒心地给有才能的人开路,这既是马可·奥勒留从父辈们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也是他基于自己的理念做出的理性行为。第二小节也反映出他的一种自省精神,他会时常问自己:“我的理智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吗?”伟大的君王既需要有知人之明,也需要自知之明。

嫉妒是一种极易生长的毒瘤。它首先会毒害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变得不自信,另外,它会毒害人际关系,使得你和周围人不再关系和谐。当更优秀的人出现,或是情势需要委以更优秀的人重任,你要毫不犹豫地交出舞台。这既体现了自己的心胸,也体现了一种智慧。

1831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只身流亡至法国巴黎。年轻的肖邦虽然才华出众,却无施展之处,为求生计,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鼎鼎大名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名闻遐迩的骄子,可他对虽然默默无闻但才华横溢的肖邦却大为赞赏。他想:决不能让肖邦这个人才埋没,必须帮他赢得观众。

一天,巴黎街头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人声鼎沸,门票一售而空。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风度潇洒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朝观众致意。台下掌声雷动,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

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宁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美好的音乐声。

琴声响了,咚咚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

演奏结束,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年轻人。他就是肖邦。

人们大为惊愕,原来,那时有个规矩,演奏钢琴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便利用这个空子,灯一熄,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变惊愕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

于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瞩目于世。

李斯特之伟大,不仅在于艺术才华,还在于其伟大胸襟。李斯特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推荐肖邦,冒着很大的风险,这一行为充分体现出李斯特的高尚情怀和宽广胸襟,令人感动,他无愧于“伟大的艺术家”这个头衔。

点石成金:

“无论是我做的事还是我能和另一个人做的事,都应当仅仅指向那对社会有用和适合于社会的事”,基于这样的指导原则,马可·奥勒留可以主动让贤,可以“很乐意并毫无嫉妒心地给拥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开路”,牢记这种伟大胸襟的来源吧,也把它作为你的指导原则。

大爱的精神

爱甚至于那些做错事的人,是人特有的性质。如果当他们做错事时你想到他们是你的同胞,这种情况就发生了,他们是因为无知和不自觉而做错事的,你们不久后就要死去,特别是,做错事者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因为他没有使你的自我支配能力变得比以前更坏。

当一个人对你做了什么错事时,马上考虑他是抱一种什么善恶观做了这些错事。因为当你明白了他的善恶观,你将怜悯他,既不奇怪也不生气。因为或者你自己会想与他做的相同的事是善的,或者认为另一件同样性质的事是善的,那么宽恕他就是你的义务。但如果你不认为这样的事情是善的或恶的,你将更愿意好好地对待那在错误中的人。

斯多亚派哲人处处体现一种大爱精神,他们仿佛神灵一样,俯视众生,宽恕、怜悯甚至于爱那些做错事的人。什么是大爱的精神?大爱就是超越了个人天性的喜好,对万事万物抱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对那些聪明的、善良的、勤奋的、美丽的同类,我们很容易心生好感,喜欢亲近他们。但是,对于一些有缺点的同类,我们却难以公平地对待他们,唯恐避之不及。

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是否能给予那些调皮顽劣、表现不好的小孩以同等的爱?对亲人和朋友你可以关怀备至,对于街上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你是否也能热忱地出手相助?……

一天中午,小提琴演奏家艾德蒙先生驾车回到花园别墅。刚刚进客厅,他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他太熟悉了,是那把珍贵的阿玛蒂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艾德蒙先生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一个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抚摸那把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他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是个小偷无疑。艾德蒙先生下意识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刹那间,艾德蒙先生心里泛起一丝怜悯,他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柔声问道:“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一听这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艾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艾德蒙先生语气平缓地说。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艾德蒙先生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艾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艾德蒙先生破例没有去湖畔的公园拉琴,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爱的,你说的没错。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看见妻子迷惑的表情,艾德蒙先生就将当天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妻子说:“亲爱的,你做得很对,但愿你的善意能对这个孩子的人生有所帮助。”

三年后,在墨尔本市高中生的一次音乐竞技中,艾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梅里特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梅里特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艾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艾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艾德蒙先生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