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0198100000005

第5章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养(5)

而对于饮酒所致的后果,也就是其造成的过失,诸多佛教经典中也都有或简略或繁祥的归纳和概括。根据不同的对象,也就是出家人和在家修持者的生活方式、环境、目的不同而分别予以解释说明。但是总体来说,都以强调饮酒对于身体、世间善恶得失的不良影响和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为主。佛家说饮酒可有三十六过,包括损伤身心、口出妄言、胡言乱语、不正自身、行为失控、淡亲忘本、冲动淫乱、杀生、不敬甚至远离圣贤、为神所恶、堕入地狱、生人愚痴等,以使信众明了饮酒的危害,心生警戒,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早日开悟得道。而对于戒酒的好处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名日“五善”,即耳聪目明、仕宦得意、家常有财、为人所敬、为天所重等。

佛家虽然严明戒酒,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是允许用酒的,如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擦涂伤口,或按量饮用,或含于口中等,也不算犯戒,但这只属于例外。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无关宗教,然长期大量饮酒也不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容易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危险。因此最好还是不饮、少饮为妙。

佛餐是否喝牛奶、吃鸡蛋?

佛餐是佛家的基本生活和修持内容之一,以戒食酒肉、五辛为准则。故日常饮食以谷物、蔬菜、水果等为主。人们在定义佛餐的时候往往不知该如何定义鸡蛋、牛奶的归属,对于其到底属于佛餐还是荤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产生了很大争议。那么佛教对此持何看法,佛家中人能否喝牛奶、吃鸡蛋呢?

佛教认为,牛羊食草及五谷糟糠,取之自然,故所产乳汁也不含荤腥之气。并且乳汁是母牛用于哺乳小牛的汁液,并未蕴含生命。因此饮乳算不得杀生。同时人们所取的乳汁多是乳牛多产,由人工饲养、控制乳量的生产,也未碍其饲育牛犊,没有对幼雏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所以乳汁不属于腥食,饮用牛奶及乳制品也不属于触腥,并未破戒。由此可见,佛家佛餐中是不禁食乳制品的。佛陀在修行中间还曾用过牧羊女为其熬制的乳糜。在那个时候,佛家不仅普遍饮用乳液,还研制了多种乳制品,如乳、酥、生酥、熟酥、醍醐等。

而佛家对于蛋则持有与牛奶不同的看法。《显识论》说:一切卵不可食,皆因其可化育生命。这是因为佛家认为卵虽不具生命,但后来的生命因卵而来。只要蛋作为一个形体存在,便诞生了一个具体的生命。佛家以慈悲为怀,基于爱护众生的观点来分析,如果吃蛋,则意同杀生,就等于将一个生命扼杀了,便也造下了杀业。清代的来果禅师将不吃蛋视为修行者的“素口之道”,其在《参禅普说》中开示道:“五荤何在?葱韭蒜以无闻,蛋虾子而未嗜,萝卜青菜为无上清斋,黄芪野藿当真馐妙味,素口之道通矣。”由此可见,佛家是禁止食蛋的。

茶与佛教互证禅机

佛教需要的是心灵的宁静,品茶需要的是宁静的心灵。茶是可以直达人性的。茶叶的升浮,暗示的是人生的沉浮;茶叶的冲泡,揭开的是处世的哲学。品一杯茶,悟到的是佛,是人,是生命……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从而,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晋代。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 “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有的僧人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地步。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书写过一首五绝,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亦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

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 “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问曰:”为甚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僧徒们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悟道”的目的。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

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郡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 “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在道原《景德传灯录》中也记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 “饭后三碗茶。”饮茶又是寺院佛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民间一样,宋朝时我国许多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南宋时,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到天台山万年寺学佛,曾被宋皇朝诏至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作“除灾和求雨的祈褥,显验”,并在浙江余杭径山寺举行盛大茶礼,以示嘉奖。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山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鼓楼、大铜钟、龙井泉等名胜古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开禧年间,宁宗皇帝曾御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有: “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径山茶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茶宴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由茶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僧侣和宾客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盖闻嗅茶香,再捧碗观色,接着再是启口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高,茶叶好,随后的话题,当然还是颂经念佛,谈事叙谊。

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曾来径山寺学取经,拜虚堂禅师为师。学成辞师归国,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

佛教兴茶。所以,在许多寺院里,还专门设有供僧侣们潜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茶堂”,在演说佛法皈戒的法堂里面,备有召集僧侣饮茶的“ 茶鼓 ”。以及特别设有掌管烧水煮茶的“茶头” 和在寺院门前布施茶水的“施茶僧” 。在福建武夷山,还把讲经说法等佛事称作“普茶”。这种风习,一直沿袭至今未绝。

由于佛教推崇饮茶,所以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通晓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例。唐代名僧释皎然,人称“诗僧”,是陆羽的至交好友,他爱茶、恋茶、崇茶、平生与茶结伴,一生作有许多茶诗。“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是他的名句。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精于煮水烹茶之道,被后人称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代的南屏谦师,深通茶事,自称对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就连“茶圣”陆羽,也是寺院出身,虽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佛教提倡饮茶,还同许多名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江南许多名寺古刹,历史形成一种农禅思想,即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的诗句。唐朝寺院种茶是很普遍的。他们自行种茶,采制茶叶,这就是人们常说“寺院茶”。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质量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如四川的蒙山茶,据传就是由汉代甘露寺的普慧禅师亲手所种的“仙茶”加工而成的。福建的武夷岩茶,相传最初亦是由唐宋以后武夷寺僧采制的。江苏的碧螺春,据说最早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来的。还有浙江普陀山的佛茶。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以及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等等,最初都出自佛门。“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大概这就是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缘吧!

茶也是佛餐的一部分

茶自古以来就是养生保健的必备饮品之一,其拥有丰富的品种,或清香沁脾,或醇香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须知,茶其实也是佛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清热解渴,同时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茶的提神作用众所周知,喝一杯清茶,马上驱走疲劳倦怠,恢复神采奕奕。并且茶还能润肠通便,防治大便干结,利于及时排出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使身体轻松舒畅,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茶水味道醇厚香浓,色泽清丽。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兮,具有相当显著的保健作用和独特的药用价值。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正是由于人体内脂质发生的氧化作用过于强烈,所以才导致衰老的提前到米。而茶中含有大量生物碱、儿茶素抗氧化物和茶多酚类物质,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延缓和抵抗衰老。所以经常饮茶就可以明显改善肌肤质量,消除身体的多余脂肪,减轻身心负担,从而起到促进健康、益寿延年的作用。

具体来说,生物碱可刺激中枢神经保持兴奋,改善小便不畅的现象,使毛细血管弹性增强,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改善动脉硬化症状。儿茶素抗氧化物对于自由基破坏核酸的反应能起到抑制作用,保护DNA细胞的正常功能,降低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性和耐药性,加速消灭细菌,提高人体的整体免疫力,实现延缓衰老的作用。而茶多酚类物质则是有效的抗菌、消炎、抗辐射损伤类物质,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抗突变、抗癌等作用,因此对于糖尿病和各种癌症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另外,茶叶中的成分还有助于加速排出人体内有害的盐分和其他毒害物质,减轻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防治疾病的角度说,茶对于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痛风、冠心病、糖尿病等都有不错的防治作用。

而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茶还是绝佳的减肥饮品,饮茶对身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形成依赖习惯,轻松排出体内毒素,消除多余脂肪,是一种健康而行之有效的减肥方法。并且现今在原有茶的品种和饮用方式基础上,又研发出多种泡饮方式,并与其他药物、植物组合,调配出新的茶饮料,如荷叶茶、大麦茶、柠檬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从而使茶的种类更加丰富,口味更加独特醇美,保健效果愈加完善。

然而应当注意的是,适量饮茶有助于促进健康,通常正常者每天饮用6杯茶为宜,并注意不要空腹饮茶。如果患有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活动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贫血或消化不良等症者,则不宜饮茶。并且哺乳期女妇女也不宜饮用过浓的茶水,否则会抑制乳汁的分泌。另外,疾病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切忌用茶水送服,以免影响药物作用。

只要注意合理饮茶,就能收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同时遵循科学的吃佛餐习惯,即可实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佛餐深入了现代社会

佛餐文化产生之后,众多现代人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细致的研究,从现代医学、营养学以及生物学等方面完善了佛餐学说的内容,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佛餐的发展推入了新纪元,从而使其愈加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呈现出较之以往不同的崭新面貌。

随着各种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彼此渗透,佛餐发展至今天已经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为一种系统的观念和文化。佛餐已不再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而是集中了环保主义中悲天悯人的理想情怀和生态营养科学等多种相关理论,象征着人类道德观念的进步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以前的佛餐多是指寺院菜和道观菜,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也就是禁用动物性食材和大蒜、小蒜、葱、韭菜等刺激气味较为浓烈的食材。那时的佛餐者也基本都属于宗教信仰者。而现在的佛餐中同样不包括动物性食材,都是用蔬菜、菌类、面食、豆制品及果品制作的菜肴。并且现代的佛餐研究者,根据避免涉及动物性制品的不同程度,对佛餐的种类又划分出明确的界限,分别为全素佛餐、奶蛋佛餐、奶佛餐、蛋佛餐、果佛餐。

全素佛餐

是指饮食中没有任何动物性食物,并且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体的物品,包括禽类、肉类、海产类、蛋类、奶类等,要求非常严格,饮食全部都为植物性食物,亦被称为纯粹佛餐或严格佛餐。采取这种进食方法的人则称之为严格佛餐者,他们不仅饮食中没有任何动物成分,而且也拒绝使用来源于动物身体的制品,如羽绒、皮毛、丝绸等。

蛋奶佛餐

佛餐者的饮食中没有禽类、肉类和海产品,但含有蚩类、奶类及其制品。因饮食中包含了动物成分,相较而言没有全素佛餐那么纯粹,因此属于不严格佛餐。

奶佛餐

是指饮食中包含了奶制品的佛餐,但拒绝食用蛋类食物。

蛋佛餐

是指饮食中可以有蛋的佛餐,但不进食奶类食品。

果佛餐

是指为了避免对植物造成伤害而仅仅食用成熟后自然从树上掉落的果实,不食用采摘下来的水果。果佛餐也属于严格的佛餐。

从生态营养学角度出发来分析这几种佛餐习惯,专家们认为严格佛餐可能过于苛求,容易导致摄人体内的营养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而造成营养不良,对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青少年和孕妇、病人、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几类人群最好适当补充蛋奶产品,以保证获得充足的营养。

现代人与佛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