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0198100000002

第2章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养(2)

佛餐是脱胎换骨佛餐者倘不能突破“佛餐”的蜕变,吾人的体质,极为困难提升。因为不当的佛餐愈久,贫血、体弱、虚衰,应时而现,冷热不调,气血不和,以现代医学,经常查验不知病情所在。此刻唯有“生机饮食”方能襄助。“佛餐”威力如排山倒海般,挥洒积蓄多年的毒素,故经常被误解成“佛餐生冷生痰生黏液”,加以排毒很痛苦,犹如罹患大病般,此刻最易退转,打失信心。“佛餐排毒”犹如爬山,亦如修行的历程,为了体质的改善,必须忍苦、耐苦、安忍走下去。

佛餐是护念法界佛餐饮食法,不忍用火食之烹、煎、烤、炸、微波炉、瓦斯炉等残害有情众生;亦因使用这种有益身心净化的饮食法,节省无情器界,大地资源,成为环保的尖兵。假使有朝一日,“佛餐法”蔚为风气,因为清洁新鲜无农药蔬菜地大量需求,农药毒药的使用自然会大量遏止,甚至销声匿迹,大地的残害,微生物的保护,水源空气的免于污染。如是山是山,水是水,地是地,人们存于天地间才能真正有一份自尊自重。

佛餐是一种修炼

吃饭是人们生存的必需活动之一,在佛家中,吃饭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佛家认为吃饭也是修炼的方式之一,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修行是借助于人的身体进行的,佛教并不主张过多地饮用食物,以免引发贪念,破坏修行。因此佛家只将饮食定义为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工具,把吃饭和修行联系到一起。在日常饮食习惯和内容中融入修持意念,控制本身的所思所想,克服狂情、贪婪,抵制美食的诱惑,体会饮食无快乐,也就是所谓的“厌治”,只求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即可。

六祖大师在黄梅东山寺求学时,他每天的修行生活就是挑水、舂米、劈柴,可他乐此不疲。明代的莲池大帅讲,“拈匙放箸”。匙是训羹,吃饭的时候,拿起调羹,放下筷子,“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着”,表明佛家的禅机与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据《饭食经行》中说,两方极乐世界,带业凡大去往生。在佛教看来,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没有舍掉,一往生到两方极乐世界,到了中午,想到我要吃午饭了,实际上这是习惯。但在这里,人只要想到要吃饭,这个饭菜就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喜欢吃什么菜,那个菜就出现在面前,它就合你的口味。吃完了,碗筷、钵盂统统就没仃了,不用你去收拾,不用去洗碗、洗碟了,这些麻烦的事情都没有了。当然,这里表明了佛教徒对两方净土生活的理想。

对于吃饭的仪式和进程,佛家也对此进行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百丈清规·日用规范》中曰:“吃食之法,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喷嚏。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食时须看上下肩,不得太缓。”

在佛家僧人的眼中,吃饭这类小事也蕴有禅机。弘一大师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是吃得很高兴。有人看见后,就不忍心地问:“法帅,太咸了吧!”弘一大帅恬淡知足地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佛餐者都是对生命及宇宙的敬畏者

根据经典学者瑞恩·玻立新出版的包含短文、专访和食谱的“上帝的食物”书中的探讨,耶稣基督是一位佛餐者。

在这本书中,玻立对耆那教、佛教、印度教和道教等各大宗教进行了精深的探讨,这些宗教全都具有非暴力、宽容、轮回以及鄙弃肉食的基本传统,玻立还探讨了犹太教、罗马天主教、回教和基督教关於佛餐的明显证据。

玻立说:“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佛餐者。”玻立本人也是一位佛餐者,他目前住在纽约布鲁克琳,任教於社会研究新学院。他说:“神圣生活的要素之一就是简单的生活。”

耶稣反对用动物祭祀,耶稣反对犹太教用动物祭祀的传统仪式很有可能是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

玻立说:“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的救世主也是动物的救世主的话,这里将会成为一个不同的世界。”

基督教在西元两百年後,耶稣制订的佛餐戒律连同起源於古希腊的轮回概念已不再为人们所熟悉。“但是今日,”曾周游世界、撰写此书并沿途收集食谱的作者玻立说:“东方佛餐传统正以美味佳肴为先锋进入西方世界,即使不被西方宗教所接受,也已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

一个地球一颗心

对大自然的崇拜

也许是人类宗教最古老的表现形式

对其他生物的敬畏

深植于我们的心中

然而,今日却有越来越多的物种

正遭逢绝种的危险

也许动物能提供我们

解救现今生态危机所需的知识

如果我们能够重新体认到

所有的生命皆神圣的道理

我们,与所有的生命

就能够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在星期天的早晨做礼拜,不过其它人的安息日也许是在别的日子,有些人甚至完全不参加任何正式的宗教仪式。然而,我认为不论他们了解与否,所有人都会有心灵上的需求,纵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对于敬拜神的念头,到那里都是一样的!因为这能让我们认知到自己与某种更广大力量间的联系,而那是一股维续生命:永垂不朽的力量。那是一种灵性体验的高峰时刻,不论是突然了解或是经由沉静的冥思,那是我们最接近平常难以理解之事物的时刻。

但是,我们是唯一会敬拜神的生物吗?只有人类会振奋、会心醉而欢欣鼓舞?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动物学家亚瑞安.卡特兰目睹了以下的动人画面: 那是非洲雨林的日落时分,那里的落日景象非常壮丽。有一只黑猩猩单手抱着他的点心……一颗木瓜,边走边看到了这幅景象。结果,黑猩猩放下了木瓜,整整十五分钟内,他就好像被不断变换色彩的华丽晚霞给下了魔咒,完全无法动弹。夕阳西下后,他默默地回到了灌木丛里,把木瓜遗忘在原地。

当这只黑猩猩在黄昏下面对逐渐褪去的光线时,是深紫与火红的柔和混合色在搅拌着他的想象力吗?是薄暮唤起了他那些已逝的日子与对同伴的回忆,因而勾起傍晚时分漫长孤寂的愁绪?抑或只是处于一个恍惚的状态?还是正做着白日梦呢?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但是这位人类的远亲,的确是满足了某种超越他需求食物粮秣的渴望,并响应了一种超越生存所急需的急迫要求……一种心灵上的渴求。当我们出神地凝视日落时,当我们抬头惊奇地望着满天繁星时,当我们被怒吼奔腾的海浪冲走时,或是站在比圣经年代更久远的红杉下沉思时,我们便加入了一个跟世上所有信仰一样真实、一样具影响力的宗教。在这些时刻,我们所体验到的亲密感及敬畏感,就如同宇宙正沉思着自身深不可测的神秘一样。

我们都会被上帝所创造的宏伟宇宙所感动,这是一种超越各种宗教派别的体验:而我在不久前的一次集会中,又再度体认到这一点。那是一个专门的训练集会,参加者都是在当地一间收容所中担任义工的男男女女。那天的主题是“灵性”,指导员用一个问题来当做开场白:“什么事物会令你的灵魂飞舞?”这场集会约有二十个人参加:有贵格教徒、天主教

徒及犹太教徒,有些则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尽管房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人,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每个人都在自然当中都得到治疗与复原。虽然有些人是在其它的事物上找到心灵的宁静,例如音乐里、经文中、宗教仪式里或寂静之中,但毫无例外的,他们全都受到大地、天空以及海洋之美的鼓舞,借着走入非人类的世界,他们得以洗净心灵上的尘埃,并重新找回自己身为人类的自觉。

敬拜大自然,就是与存在于鸟儿、野兽及森林中的圣灵沟通交流;这也许是人类信仰最原始、最基本的形式.在德国及瑞士的高山洞穴内,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与穴熊的头骨排在一起,似乎是刻意排列成某种符号的样式:多数学者都将之解释为一种对穴熊的敬拜,这些仪式存在于距今七万年前,居住于此地的尼安德塔尔人之中。五万年过后,居住在现今法国拉斯科的人类,创造了世界上首见的宗教艺术,他们在洞穴内的天花板上,画上宏伟壮观的野牛、黑鹿、高地山羊以及北极小马的图样。

当加拿大政府派遣一支由爱斯基摩人组成的代表团,来参观这些欧洲的洞窟壁画时,这群爱斯基摩人一开始似乎无法看出这些绘画的古老岁月,但他们却深深体会到画作背后的亲密之情,并且礼貌地询问能否见见这些栩栩如生画作的创作者。所以,虽然重建祖先们的神圣宇宙足下可能的,但是人类在思想上仍有相同的一面,就像像印第安人到现代还保留有狩猎与采集的生活方式一样:达科塔的奥希耶沙,曾在一九一一年写道:“每日狩猎时,只要猎人们见到异常美丽或宏伟的景致,如山上一片雷雨云上方的鲜艳彩虹、绿色峡谷中心的白色瀑布,以及随着火红日落而震颤的广阔草原;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停下来膜拜。”对这些人而言,地球与其中的生物,都天生拥有一种神圣的重要性。

对祖先的敬畏依稀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触动了我内在某个原始的部分。比如说,我曾经从位于佛蒙特内陆的家,开一个半小时的车前往死亡溪,去观赏雪雁从哈德森湾岸迁徙到他们在切萨比克过冬的家。那里,有八、九千只这种大型鸟类,在沼泽或玉米田间休息及觅食,其它的同伴则在天上兜着圈,其数量之多,无论我用望远镜往那个方向看,都能看见满天飞鸟。这么多鸟在空中自由自在且充满活力地盘旋着,这样的奇景激起我满脑子的喜悦,我只能惊奇地瞪大眼看着。两天后,我一位朋友也来到同样的地点,却发现所有的雪雁都已经离开了。而我,是何其幸运,有机会目睹他们一年一度的旅行。

无论是上千只雪雁在秋天往南飞行时带来的狂喜兴奋,或是看着山雀来到厨房窗外的饲料盒进食的恬静乐趣,两者或许都是我们进化的遗迹。哈佛的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人类天生与其它生物间有种密切的连系!我们的神经系统经过了数千年与野生环境的交互影响而进化,因此我们对属于同一家谱的动物们,会自然地有种迷恋的反应。他们唤醒我们自身起源的记忆,并且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根源。威尔森称这种欲望为“亲生命性”,意指对生命的热爱,更广义地说,是指我们容易被蝴蝶、蓝鲸以及其它生物所煽动的倾向。

“亲生命性”可以解释小孩为什么容易被动物所吸引,威尔森说:“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便会快乐地注意到自己与其它的生物;我们学会分辨有生命及没有生命的物体,并会像飞蛾扑火般地往有生命的物体靠过去。”小鹅就是以类似的方式认定并跟着他的母亲(或是任何第一眼看到的生物);而小孩似乎天生就喜欢跟着会弯曲扭动的物体。因此,虐待动物绝对是一种明显的征兆……显示这个人在年轻时的情绪发展上有着严重的问题。因此,与其它生物建立健全的关系,是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一个相当必要内心风景。

万兽皆宇宙

我们的生命周围有一道永恒的微光,虽然在广阔无垠的时空里,生命的确是非常渺小

而短暂的,但却并非没有意义。我们的生命是重要的,因为我们富有感情并关心彼此,因为我们有梦想、能想象,因为我们能够创作音乐及艺术。我们也不是宇宙中支离的碎片,我们能反映出宇宙整体的优美及壮丽,同时,也因为所有生物都拥有相似的心灵,所以我们能看出其它生物内心的美,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一个个小宇宙:他们会在意、有感情:他们有梦想、能创作:他们也一样爱冒险、对自己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样的,他们也可以反映出宇宙整体的壮丽。

那么,我们能对他们敞开心胸吗?我们能把他们当成心灵的伴侣,当成拥有尊严及深度的生物吗?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先学会去尊敬这些生物,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上帝心爱而自豪的创造品。此外,我们还得学着珍惜这颗供养我们生命的行星,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要能融入生命的灵性,便能感谢及庆祝所有生命的神圣性。

我们再也不能因为动物不是人类,就漠视他们敏锐而智慧的生命。因为那些让生命显得可贵及神圣的要素:勇气与胆量、良心与怜悯、想象力与创造力、梦想与游戏……并非人类独有。

动物,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灵魂;他们不是东西或物品,当然,他们也不是人类。然而他们会哀悼、会爱、会舞蹈、会受苦,也知道并经历生命的高峰及低潮。

动物代表了开阔的心灵,他们遍布在世界每个角落里,与我们共享着天赋的精神与生命。看到了吗?上帝正以一种奇妙且无法言喻的方式,藏身于所有生物之中。

为何要吃洁净的食物做洁净的人?

美国国家癌症学院的统计指出,10个罹患最常见癌症的病患里,有8个直接与平时的饮食有关。也就是有80%常见癌症的罹患因子,来自错误的饮食。

根据癌症病人饮食习惯的追踪研究,美国国家癌症学院建议美国民众:如果采取低脂肪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50%到90%罹患癌症的机率。若不幸罹患癌症,这种饮食习惯也能降低癌症病人35%到40%的死亡率,提高相应的存活率。

高动物性的饮食结构(肉食)与罹患癌症的比例关系,除在欧美发达国家被观察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呈现同样的结果,这样的现象应该不是一种巧合。

动物性食品还存在着另一问题,那就是促使青春期的早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1840年西方妇女平均的青春期年龄是17岁,然而到了1980年时,却提早到11岁,近年来青少年青春期更有提早的趋势,这个变化也是饮食习惯所造成的。肉食对人体的影响:加速成熟和衰老。如爱斯基摩人及游牧民族以肉和脂肪为主食,不但早熟,也早死,前者的平均寿命只有27岁半。与今日相比,一百年前高肉类、高脂肪的饮食确实是很少的,而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动物类食品会刺激增加体内雌性激素的水平,进一步使青春期提早到来。研究证实,早发青春期、体内较高的雌性激素水平与较高的乳腺癌罹患风险有着密切的关联。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个人青春期来得越早,意味着他的寿命越短。(国际上有个标准:寿命约为发育成熟年龄的5至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