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0198100000013

第13章 佛餐:最和谐的烹调流程与食物原味(4)

在中国寺院丛林中,僧人的饮食,与早期印度佛教的乞食有所不同。僧人们吃饭的地方,叫做“斋堂”。在斋堂中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是说僧人在吃饭前要进行五种观想,所以斋堂又叫做“五观堂”。吃饭时,僧人们全部集中到斋堂用餐,名为“过堂”。过堂是一件严肃而又井然有序的法事。过堂时,都要按规矩行事。一听到云板响,大家就可以穿上衣袍,顺序排列,鱼贯而行进入斋堂,依次端身正坐,不可随便俯伏桌上。斋堂中间上首,是住持的座位,供养佛毕,住持开始取碗着筷,大家便也同时吃饭了。

佛家认为要过修行生活,必须借助人的身体,“身安则道降”。要想身安,就必须要靠吃饭才能维持下去。要把吃一顿饭与佛法修行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教修行者是把吃饭只看做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药物,让学佛的人从日常饮食行为中学会悟道。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要想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婪。在日常生活中,最能引起人们贪心的无过于美好的饮食。因此,佛教要求比丘在饮食的时候,应当生出“厌治”,即厌恶它的观想。如何“厌治”呢?《大集经》中说:怎样修习饮食无快乐的意念呢?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当比丘持钵时,就在内心想念“饮食无快乐”。通过用意念境况来调整现实境况的方法,制伏自己的狂情、贪婪,达到不可乐、远离的解脱效果。

什么是吃斋?

吃斋、念佛是佛弟子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在这一天,祭主并行断食而持守清净戒之法。到佛陀时代,尼乾子等佛教教派以外的宗教团体还在沿用这一风习,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佛陀也允许佛教僧团采用这一风习行事。

在佛教中,“斋”的本义是“过了中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斋戒,广义指清净身心,慎防身心懈怠的戒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以食物供养僧侣也称为斋,此类法会则称为“斋会”。

吃饭的时间和次数

佛陀在世时,原则上规定诸弟子一天仅食一餐,托钵如果超过七家仍没有得到食物,则不得再托钵。众弟子为了不扰信众施者,所以给荤吃荤,给素吃佛餐,这乃是为了培养不贪珍味,美恶均等,大作利益之心。他们吃饭的时间是有规定的,按戒律规定:每天从早晨明相出现(律中以伸手屋外能够辨别手纹为准),到中午的日影正中,在这一时段中,允许比丘进食,所进之食,就叫时食。比丘在时食的时间里,正食只许一餐,至多是早上、中午两餐。正食之前,可以吃粥等非正食,粥的浓度,以刚出锅时,用草画粥面不见余痕为准。正食时离座后,便不能再吃了,除非做了“余食法”,才可以再食,但必须仍在午前。日中之后,除了饮水,或因特殊原因食果浆等,不得一物进口,否则便是“口口波逸提”。大概九点多钟,就出门去托钵了,一定要在十一点半之前吃完,不能过日中。佛在世时,没有时钟,插一支竹在地,日影不斜,便称中午,所以称“过中不食”,又名“过午不食”,午时不过,名之为中。

主食与副食

时食有两大类:即正食与不正食。正食就是主食,有面、饭、干饭、饼、麦豆饼等。不正食就是副食,有根食、茎食、叶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蜜食、蒸食等。这些东西不外乎瓜果蔬菜之类,是与主食一起食用的副食品。

从每天日影过中,到第二天早晨明相出现的这一段时间里,是不允许比丘进食的。当然,如遇有特殊原因,佛陀也同意比丘们饮果浆等于非时中进食,这叫做“非时食”。非时食指水果汁之类,又称非时浆,是世尊为患渴病比丘开许的。如《删补羯磨》中说:有渴病因缘,许受非时浆,谓果浆等,澄色如水,以水谛净,受之。喝非时浆,是因为渴病,同时把水果捣碎,榨成果汁,滤去浊滓,澄清如水,才能饮用。

比丘不能进食的几种情况

佛家规定,比丘不非时食,与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密切关系。印度的出家僧侣,不论信仰什么宗教,无一不是托钵乞食的,他们大多数也都实行不非时食,佛陀绝不希望有人对佛教产生反感,所以在迦留陀夷尊者夜晚乞食,引起居士的讥嫌后,就制定了不非时食戒。非时不能进食,还有另外一个纯宗教的原因:佛教说在十个法界的有情中,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比丘学佛,自然要效法佛陀,所以在头陀苦行中,便规定日中一食,被视为是精进法门。如果与饿鬼、傍生同时进食,那就不好了。尤其是在夜晚进食,饿鬼们听到了饮食碗钵之声,咽中火起,饥饿难忍,因此从慈悲心出发,夜晚也是不应该进食的。

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可以得到这些好处:心里恬静,减少妄想,减少欲念,减少昏沉,增加辩理之才,容易入定。当然,坚持过午不食的饮食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因: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信众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供食者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在今天的南传佛教界仍很流行,最严格的是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在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传佛教的禅宗僧人自从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请”制度起,改变了比丘不自生产,专靠乞食为生的饮食制度。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院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也为数不少。

在中国汉传佛教中,僧人一律是终身佛餐,并遵行过午不食。寺院内执行这一戒律是很严格的。相传,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已经有了神通。有一天晚上,在禅堂里坐禅,下座的时候偷偷问隔座的僧众说:你们的肚子饿了吗?大家不敢答话,其中有一僧说:饿了怎么办?规定大家过午不食,谁又敢去犯戒?即便要吃,厨房里都没有东西,哪里有的吃呢?他说:不要紧,你要吃,我替你弄来,厨房里还有锅巴呢!他说了便伸手入左手的袖子里,一会儿,就拿出一大把锅巴来,请这位僧人吃。寺内的住持和尚也是有神通的,他严守戒律,绝不肯轻现神通。到了次日清晨,住持和尚便向大众宣布昨天夜里,禅堂里有两僧人犯戒,依律摈斥出寺。那个有神通的僧人便伸手拿起包袱,向住持拜倒,承认自己犯戒,结果被赶出了山门。

在家居士奉行八关斋戒

在家居士可以奉行一日一夜出家的八关斋戒制。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在于,关闭众生生死之门。佛教认为生死的主要关键在淫欲、饮食二事,此为两大祸根。淫欲为生死的根本,饮食为生死的增上缘(指帮助条件)。出世的生活是从戒淫与持斋开始的。八关斋戒的内容是: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着香花鬟,不香油涂身,不观听歌舞;

七、不坐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以持戒为体为主为本为要,前七条为戒,后一条为斋。八关斋戒中有关于饮食方面的规定。《佛说斋经》说:遵守规定按时进食,少吃以节制自身的需求,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修习佛道。《佛说八关斋经》第六条说:“犹如阿罗汉,尽形寿不犯斋,随时食。如是我字某名某,今一日一夜,随意所欲,亦不犯斋,亦不教人使犯斋,随时食。”也是让自己和别人一起遵守按规定时间进食的戒律之意。

在家居士的斋日

在家居士于特定的日了持八斋戒,受持时间仅限一日一夜。在这一天一夜里,谨慎身心,反省行为,并行善事。阴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精进曰,称为六斋日。精进,就是勤于修道的意思。学佛者每月在这六天时间里过出家人的生活。于此六日,出家比丘也集合一处行布萨。之所以选择这六天,是因为——据《杂阿含经》卷四卜载——于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间,观察人间善恶。也有以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为斋口,称四斋日。六斋日加上每月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则为十斋日。

在六斋日,要修六念法门:

1.念佛,佛为慈悲导师;

2.念法,法为诸佛之母;

3.念僧,僧为人天福田;

4.念天,天上长寿安乐;

5.念戒,持戒三业清净;

6.念施,普施一切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