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66个方法
20197100000010

第10章 培养孩子做事的好习惯(3)

但是,很多孩子在做事时却不懂得与人合作。在上体育课时,不愿把球传给站在有利位置的队友,而是不顾对方球员的围攻、堵截,凭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强行投篮,结果球被对方堵截,白白浪费了一次极佳的得分机会;在田径赛场上,不懂得为队友加油助威,而是在队友失误的情况下喝倒彩,结果自己在遭遇失败时,也没有人上前拥抱安慰;同桌希望和他一起讨论问题时,他却借故走开,结果当他向同学借笔记时,也遭到了拒绝……

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合作应该从自身做起,并且要主动想各种办法,保证与他人的最大限度的合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婉云下班回到家时,见儿子王冰倦缩在沙发里,情绪很低落,便问:“儿子,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

“没有,妈妈,可能是放学时我一个打扫教室卫生,感觉有点累罢了。”

“一个人打扫?你们的值日表上是这样安排的吗?”

“不是的,本来还有李凡一和张佳。但前几次轮到我们值日时,我不愿和他们一起打扫,就告诉他俩,让他们先扫两次,然后我再一个人打扫一次。可没想到一个人打扫卫生这么累,而且课桌我还没来得及擦呢。”

听完王冰的话后,婉云知道问题出在自己儿子身上,但她并没有责备王冰,而是坐在他旁边,温和地说:“儿子,你靠在妈妈肩上好好休息一会儿,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听好吗?”

“谢谢妈妈,我最喜欢听您讲故事了。”

森林里,一头狮子和一只狐狸合作,狐狸负责发现食物,狮子负责捕杀食物。得到的食物两人分享,这样它们就都饿不着了。

但是,没过了多久,狐狸心里就不平衡起来:“没有我去发现食物,我们怎么能得到食物呢?狮子有什么本事要分享那么多?”于是,它离开了狮子。可是一连好几天,狐狸因为力量单薄,始终没有捕捉到食物。就在它饿得两眼发昏时,一位猎人发现了它,但狐狸已没有力气逃命了,猎人不费吹灰之力就逮住了狐狸。“儿子,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想法?”

“妈妈,那只狐狸真傻,难道它不知道自己只有和狮子合作,才能捕获到食物吗?离开狮子它就会饿肚子,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儿子,你说得对。但是你想过你自己没有,在值日这件事情上,你是不是有点像那只狐狸?”

“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单打蛮干了,我要团结李凡一和张佳,和他们一起共同打扫教室的卫生。”

“就在这一件事情上吗?”婉云微笑着问儿子。

“不是的,妈妈,请放心,我已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了。今后,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团结同学和其他伙伴,与他们一道齐心协力,攻克学习上的难关,踢球时要主动与队友配合……”

身为父母,当您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单打独斗”而不愿意与人合作时,您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这样做呢?如果您的答案是后者,那么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因为他也懂得帮助别人,懂得团结协作,于人有利,也于己有利。在集体劳动中争取主动。乐于助人,也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主动寻求合作,并且乐意合作。善于交流、沟通,善于体察他人的困难。努力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勤动手、勤动脑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亚利问朵娜:“我该怎样处理一个漏水的木盆呢?”朵娜答道:“将它修补起来吧!”亚利听了,立即问:“我用什么来修补呢?”

朵娜对亚利不假思索的回问,感到有点诧异,便回答道:“用稻草吧!”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亚利说:“那些稻草太长了!”

朵娜只好给予亚利指示,而亚利却依然不断地提出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亚利得去提点儿水来,好弄湿一块石头,以磨光一把刀,去砍断那些太长的稻草,来修补木盆。

“我用什么去取水呢?”亚利问。

“用木盆吧!”朵娜建议道。

但是,这个时候,亚利回答:“可是,我的木盆破了一个洞!”

问题又回到了原位。

这个故事中的“亚利”,正像许多现代家庭里的孩子一样,遇事便乱了分寸,不愿动手动脑,而是依赖他人想办法。因此,无论事情是大还是小,是简单还是复杂,都习惯于依赖他人来帮助,自己像个没有思维能力的木偶一样,没有他人的帮助便不会动一下。

“妈妈,我们班明天去春游,您快点把我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丁倩放学回家后,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说。

“好,妈妈马上去超市给你买面包和矿泉水。”丁倩文的妈妈赶忙应声道。

“还有火腿,要那种有松仁的。”

“你放心,妈妈会给你买。”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丁倩文又开始“指挥”妈妈了。

“妈妈,您怎么搞的?还不快把昨天买的东西放进我的背包。”

“知道了,妈妈马上给你放。”

“妈妈,运动鞋的鞋带太长了,怎么系短呀?”

“别着急,稍等一会儿,妈妈来给你系。”

“妈妈,您怎么不帮我把鸡蛋的壳剥掉啊,这样叫我怎么吃?”就在妈妈帮丁倩文收拾背包时,在餐厅吃早点的丁倩文又大喊起来。

“等等,妈妈马上来帮你剥,别着急啊!”

就这样,一整个早晨,妈妈像一个陀螺一样,被丁倩文“指挥”得团团转,忙个不停。尽管如此,丁倩文不但没有感激,言语中还夹杂着不满和气愤。

事实上,生活中像这样事事依赖父母、他人的孩子,绝不止丁倩文一个,还有许许多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天资聪明、学习成绩良好的孩子却成为生活上的“低能儿”,事事依赖他人呢?

毫无疑问,这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让孩子做任何事,即使是小事,简单的事,他们也要包办代替。时间一长,孩子不仅养成了不做事的习惯,而且也丧失了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照顾和呵护,父母过分的爱成了滋生娇惯和依赖思想的温床,这种依赖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事实上,从小培养孩子爱动手、动脑的习惯,比事事帮助他“解决”更有益处,因为如果事事都为他安排妥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一旦独立做事情,便会缺乏自信,畏手畏脚。其实,有的孩子不是不想独立,而是父母不给独立的机会,事事都为其代办,这样,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越来越严重了。所以父母要转变观念,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是充当他的“拐杖”,还是放手让他去“单飞”?一位教育家专家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我们能给子女唯一的爱就是放手让他独立自主,完全依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故意制造一些“小麻烦”,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从正面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我能行”“我能做”的信心。坚持监督,发现孩子有依赖思想时,要立即纠正。

做事有恒心、耐心

做事是否有恒心、耐心,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也是孩子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培养孩子的恒心、耐心,不仅对他在做事时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孩子由于年龄小,总是喜欢半途而废,或是做了一半就放下,有兴趣时再接着做。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状况并不奇怪,因为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的恒心和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

吕伟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妈妈带他参加了一个绘画培训班。几年下来,吕伟的绘画技巧有了一定的提升,习作也经常受到老师的好评。

但是后来,吕伟的妈妈发现他一连好几天没去培训班上课,在家里也没有练习,便问他原因。

“妈妈,我不想学绘画了,太枯燥了。我想成为毕加索、徐悲鸿那样的大师,可是我练习绘画都已4年了,却没得过一次大奖,我想放弃,改学篆刻。我们班李俊的篆刻可好了。”

“儿子,如果你真的想放弃,妈妈不强迫你。但是,学篆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凭几天的功夫就能学成的。”

“妈妈,你就同意我学篆刻吧!”

在吕伟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同意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吕伟在学习了3个月的篆刻后,又回家宣布不想继续学习了。

“为什么?你不是学得好好的吗?”

“妈妈,你看看我手上的血泡。”吕伟说完,摊开双手让妈妈看, “当然,这点苦我还能吃得下,这也不是我决定放弃的原因,我是因为觉得自己要想成为齐白石那样的大师,还遥遥无期。所以,我不想学了。”

听完吕伟的话后,妈妈没有责备他,只是说:“儿子,你知道石匠是怎样用一把小铁锤和一把小凿子敲开一块坚硬的大石头吗?” 吕伟摇了摇头。

妈妈接着说:“当石匠举起锤子敲击第一下时,没有敲下一块碎片,甚至连一丝凿痕都没有。可是他不以为意,继续举起铁锤一下一下地敲,100下,200下,300下,那块坚硬的大石头上依然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但是石匠并没有懈怠,他继续举起锤子重重地敲击下去,不知道是敲到1000下,2000下,还是5000下,终于看到成效了。但不只是敲下了一块碎片,而是整块大石头裂成了两块。儿子,你认为这块坚硬的石头裂成了两块,是石匠哪一击的功劳?”

“当然是最后一击!”吕伟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错了,儿子,不是最后那一击,而是石匠一而再,再而三连续敲击的结果!”说到这里,妈妈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说道:“这就和你学绘画与学篆刻是同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恒心,没有耐心,没有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听完妈妈的话后,吕伟想了想说:“妈妈,是我错了,我做事缺乏恒心、耐心,总以为重新选择一件事情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有持之以恒,耐心执著,才是获取成功的秘诀,对吗?”

妈妈高兴地点了点头。

“妈妈,从明天开始,我要重新练习绘画。不,我现在就去。”吕伟说完,便走进自己的卧室,拿起闲置了个3个月的画笔,认真练习起来。

毫无疑问,吕伟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成功的。当她发现吕伟做事没有耐心,总是半途而废时,她没有采取非常手段,而是采取讲道理的说服方式,使吕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并积极改正。警示孩子。找出生活中那些因为没有恒心、耐心而导致失败的例子,讲给孩子听,这样能对孩子起到一定的誓示作用。帮助孩子克服急躁的毛病。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