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发现水果
20193300000027

第27章 浆果类(9)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石榴能够对抗关节炎。软骨是包覆在每根骨头末端很硬却很滑的部分,能让骨头顺利地滑动。发生骨关节炎就是因为软骨失灵,造成骨头接触的部位疼痛、发炎、活动受限。实验证明,石榴中的抗氧化物能减少导致发炎的白细胞的含量,阻碍酵素侵蚀软骨,它是维持关节完整与功能的有效营养补充品。

石榴皮为石榴的干燥果皮,性温,味咸、苦、涩,有毒。入大肠、肾经。具有涩肠止泻、止血、解毒、杀虫的功效,适用于久痢、久泻、便血、脱肛、崩漏、虫积腹痛等症。石榴皮中含有多种生物碱,抑菌试验证实,石榴的醇浸出物及果皮水煎剂,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它们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对志贺氏痢疾杆菌作用最强;此外,石榴皮水浸剂对各种皮肤真菌和流感病毒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石榴皮和石榴树根皮均含石榴皮碱,对人体的寄生虫有麻醉作用,是驱虫杀虫的良药,尤其对绦虫杀灭作用更强。可用于治疗虫积腹痛、多发性疖肿、外伤感染及皮肤癣症等疾病。

石榴根皮、树皮含有异石榴皮碱、β—谷甾醇、甘露醇及伪石榴皮碱、甲基异石榴皮碱等生物碱,及熊果酸、有机酸等,性味、药理、用途与石榴皮相同,并有驱蛔、治牙痛、鼻疳、鼻血的作用。

石榴花也可入药,阴干研末内服或外用可治鼻出血、中耳炎、心热吐血、外伤出血等。石榴花泡水洗眼,尚有明目效能。

石榴叶是医治风火赤眼和黄水疮的特效良药,煎汁洗或捣烂外敷可治跌打损伤、水痘、风疹、疥癣等症。

食用须知。

石榴是温性水果,有机盐含量颇多,多食能腐蚀牙齿的珐琅质,其汁液色素能将牙齿染黑;过食还会伤肺生痰,易生热痢。凡患有痰湿咳嗽、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病,如咳嗽痰多、泻痢初起及有实热实邪者忌食。

石榴酸涩,有收敛作用,感冒及急性盆腔炎、尿道炎等患者慎食;体虚阴虚燥热者慎食;糖尿病人及大便秘结者忌食。

石榴含鞣酸较多,可与蛋白质、钙发生作用产生一种不易消化的络化物,刺激胃肠道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故石榴不宜与海蟹、虾等海味同食。

小儿多食石榴,易发热痰鸣,并容易加重急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等症状。

石榴的根皮有毒,内服宜慎。在服用石榴皮煎剂后,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这与石榴皮含大量鞣酸有关。有时还会出现眩晕、耳鸣、视觉障碍、嗜眠、腓肠肌痉挛,甚至全身痉挛等症状。用量较大时出现瞳孔散大、剧烈头痛、呕吐腹泻,继则肌肉软弱无力,惊厥,终则呼吸麻痹而死之。使用中应严格掌握好用量,以免发生毒副反应。

石榴皮之煎剂,可刺激胃黏膜,故胃炎患者一般不用该药。又因石榴皮碱有毒性,并为脂溶性物质,故用于驱虫时,忌用油类泻下剂及饮食含有油类的脂肪食物(可用硫酸镁等盐类泻剂),以防止鞣酸或石榴皮碱的吸收增加,预防中毒。

胃阴不足引起的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泻痢积滞未清者慎食石榴,并忌服石榴花。另外,石榴果汁染到衣物上很难洗掉,食时用时应注意。

民间验方。

1.哮喘:石榴汁10克,生山药50克,甘蔗汁30克,生鸡蛋黄4个,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2.乳疮:石榴数个,捣汁熬膏,摊布上贴患处。

3.宫颈癌、阴道出血、心烦口渴:酸石榴1个洗净捣汁,取汁顿服,每日2次,连服7~10日。

4.小便失禁:酸石榴1个,烧存性,每服6克,每日2~3次。

5.口渴难忍、醉酒:石榴3个,去外皮取肉,将水100毫升煮沸,加蜂蜜适量和白糖煮成浓汁,浇在石榴肉上,分1~2次服。

6.口腔溃疡、舌烂、急慢性扁桃体炎:石榴500克,去外皮取肉绞汁,加入白糖和水适量,小火煎熬制成糖浆,含咽。

7.腹泻、消化不良:酸石榴1个,莲子5个,同嚼食,每日2次。

8.久泻久痢、大便出血:鲜石榴1个连皮捣碎,加少许食盐水煎服;或陈石榴焙干研末,每次10~12克,米汤送下。

9.头发早白:石榴2个洗净,连皮带核捣烂,取汁涂于白发部位,每日2~3次。

10.消化不良、腹泻:酸石榴1个,连子一同嚼烂咽下;或石榴皮30克,茄子根30克,共焙黄为末,每次3克,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或石榴皮30克水煎30分钟,入红糖20克,每日1剂,分2次服,小儿酌减。

11.肺结核咳嗽、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每晚食酸石榴1个;或取未熟鲜果1个,每晚临睡前取种子嚼服,连用数日。

12.便血:石榴1个,煅炭成性,研细末加红糖适量拌匀,每服9克,每日2次;或石榴皮炒后研末,每服9克,每日3次。

13.小儿口疮、咽喉炎、扁桃体炎:鲜石榴去皮,取子粒捣烂,水煎取汁含口中,1日多次;或酸石榴皮50克,煅炭存性,研末搽口内。

14.喉痛、口腔炎及黏膜溃疡:鲜石榴1~2个,取石榴子捶研,用开水浸泡,晾冷后含漱,每日多次。

15.口干音哑:鲜石榴1~2个,取种子慢慢嚼服。

16.牛皮癣、神经性皮炎:鲜石榴皮蘸明矾擦患处,每日3次;或石榴皮炒炭研成细末,加芝麻油调匀,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续使用有效。

17.脱肛:石榴皮60克,明矾15克,水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并用五倍子炒研托敷。

18.妇人脾虚带下:石榴皮20克,鸡肉200克,用旺火隔水炖服,吃肉喝汤,3~5次有效。

19.烧伤、烫火伤:石榴皮500克,水煎取汁,将药液浸于纱布块上,贴敷患处;或干石榴皮适量研末,芝麻油调搽患处。

20.预防稻田皮炎:石榴皮、五倍子、地榆各100克,加1500毫升水煎至500毫升时,加明矾200克溶解,在下水田前用水浸泡手脚。

21.小儿腹泻:石榴皮15克,高粱花6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连服3~5剂;或石榴皮、黄芩、白芍、山楂、云苓、炒麦芽、炒谷芽各9克,葛根4克,水煎服,隔天1次,少量多次口服。

22.久泻不愈:石榴皮焙干研细末,每晨6克,加适量红糖,米汤送服;或石榴皮15克,小茴香10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每日2次,餐前服用。

23.赤痢、尿血、鼻血:酸石榴皮水煎,加红糖服。

24.手癣、脚癣、小儿湿疹:石榴皮60~150克,水煎浓缩,外涂或洗患处,每日多次。

25.崩漏带下、虚劳咳嗽、消渴、泻痢、便血、脱肛、滑精:石榴皮90克,洗净加水适量煮沸30分钟,加入蜂蜜适量,煮沸滤汁去渣,每日1剂,分2次温饮。

26.黄水疮:石榴皮50~100克,水煎,冷洗。

27。蛲虫病:石榴皮、百部各30克,煎汤,熏洗肛门。

28.湿疹:石榴皮15克,灶心黄土30克,苦参20克,共研末,芝麻油调敷患处,每日2次。

29.腹泻:鲜石榴皮120克,鲜玉米棒500克,分别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用温醋送服;或焦山楂、石榴皮各30克,茶叶5克,水煎服,每日2~3次;或干石榴皮、干柿子皮各15克,干姜6克,共研末,每次2~5克,用小米汤送下,每日2~3次。

30.急性胃肠炎:石榴皮、车前子各20克,干土豆50克,共研末,温开水冲服。每服3~5克,每日2~3次。

31.结肠炎:石榴皮10克,大蒜1头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或石榴皮35克,水煎取汁,将药温降至30cc左右时,将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克调入,每晚临睡前灌肠1次,10天为1疗程,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32.遗精:石榴皮12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服1~2次。

33.风湿性关节炎:石榴皮12克,苹果叶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34.阴疮:鲜石榴皮60克,忍冬藤15克,川连3克,水煎汤,用煎汤坐浴,每日早晚各1次。

35.小儿痱子:石榴皮、五倍子各30克,共研细末,撒患处,每日1~2次。

36.胆管蛔虫:石榴皮15克,乌梅10克,白果12克,水煎服,每日1~2次。

37.脓疱疮:石榴皮适量,煎汤冷却后洗患处。

38.小儿疳积:红石榴根皮30克(洗净切碎),瘦猪肉30克,加水炖煮,饮汤吃肉,每日1次,连食3日。

39.绦虫、蛔虫:石榴皮50克,槟榔100克,水煎汁,早晨空腹分2次服下(隔30分钟服一次),服完后再服芒硝(硫酸镁)15克或大黄6克,即可将虫驱出;或石榴树根皮15克(儿童酌减),水煎去渣,加入白糖空腹顿服,每日1次,连服3天。

40.肾结石:石榴根皮、金钱草各50克,水煎服。

41.化脓性中耳炎:石榴花焙干,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吹入耳中;或石榴皮炒焦研末,吹入耳内,每日1次,连用数日即愈。

42.肺部感染、大叶性肺炎:白石榴花、薤白各15克,苏子3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石榴花15克,竹叶6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43.胸痛:石榴花、山楂、陈皮各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44.前列腺肥大:石榴花18克,五倍子12克,山药18克,水煎服,每日2次。

45.牙痛:鲜石榴花15~20克,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

46.鼻出血:石榴花晒干研末,每次一分,吹入鼻内,每日数次。

47.肺痈:石榴花、百部、牛膝各10克,银花藤15克,白芨、冰片各50克,水煎服;或白石榴花7朵,夏枯草10克,水煎服。

48.外伤出血:石榴花30克,白芨30克,晒干或烘干,研细末混匀,外敷伤口,加纱布压迫即可;或红石榴花晒干研末撒于伤口上。

49.痢疾脱肛:白石榴花20克,水煎,分3次饭前服。

50.吐血、咳血:石榴花适量,水煎服。

51.肺结核:白石榴花、夏枯草各30克,水煎或加黄酒服;或焙干研末,每次服6克,每日3次。

52.麦粒肿、风火赤眼:石榴嫩叶50克,水煎去渣,澄清后洗眼,1日数次;或石榴叶10克,绿豆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53.月经过多:白石榴花1个,白莲蓬1个,加水煎服。

54.跌打损伤:石榴叶适量,洗净捣成糊状,取适量敷患处。

55.水痘:石榴叶适量加水煎汁,温洗患处。

56.蛇咬伤:石榴叶适量,捣烂绞汁,冲酒服;用渣敷患处。

57.慢性鼻炎:石榴叶15克,玉米叶30克,茶叶6克,水煎服,每日2次。

天堂之果—无花果。

无花果为桑科无花果属植物,又名蜜果、奶浆果、天仙果、天生子、明目果等。无花果,顾名思义是没有花的果实。民间传说:无花果乃优钵昙佛教传说中的一种花名,谓3000年一现,霎时即谢,后人不知无花果乃隐花植物,以为无花果花难得一现霎时即敛,遂有此附会。

其实,它虽然名叫无花果,却是有花的,花呈淡红色,果实熟时呈紫红色。典型的花是由花托、花被、雌蕊、雄蕊4部分组成。在一朵花里,只有雄蕊的花,叫做雄花;只有雌蕊的花,叫做雌花。一般植物的花,花托把雌雄蕊“托”得高高的,大多鲜艳夺目。而无花果的花却静悄悄地“隐居”在新枝叶腑间,它的雄花、雌花“躲”在囊状肥大的总花托里,总花托顶端深凹进去,形成一间宽大的“房子”,由于总花托把雄、雌花全部包裹起来,人们外观只见结果不见花,认为其“不花而实”,故名无花果。因无花果所开的花很小,藏于花托内,不被人发现,又有隐花果之称。

无花果原产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半沙漠干燥地区,包括现在的沙特阿拉伯、也门和阿曼等国家。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1.14万年前,远古的人们就开始种植无花果树,从而让这种果树成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作物。这比小麦、大麦及豆类被人类种植的时间还要早1000多年。哈佛大学的奥佛·巴·约瑟夫以及以色列巴尔一伊兰(Bar—Ilan)大学的莫德查伊·基斯列夫和安纳特·哈特曼说,古代水果的残余物在一个被称为Gilgali的村庄被发现,这个小村子坐落在古代耶利哥城以北的约旦谷中。Gilgali在1.1万年前就被废弃,约瑟夫他们发现的无花果显然是被晒干了供人们食用的。

9~13世纪,无花果由阿拉伯南部传入法国和英国,16世纪传到高加索、小亚细亚。17世纪传入美国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广为栽培,由于当地环境适宜,无花果的产量高,果实大,以味道甘美而著称,素有“黑色大使”之美誉。目前,无花果栽培遍及欧、亚、美、非等洲,其主产国分别是葡萄牙、土耳其、摩洛哥、伊朗、阿尔及利亚、埃及、西班牙、希腊、突尼斯、利比亚和叙利亚。

一般认为唐代前后无花果传入我国。有关无花果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约860):“波斯国呼为阿驿,拂林呼为底珍。树长四五丈,树叶繁茂,叶有五出似樟麻,无花而实,实赤色类樟子,味似干柿而一年一熟。”曾经认为无花果经由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据南京农业大学无花果课题组考证,目前我国新疆南部广泛种植的无花果品种并不常见于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种植的无花果也未见于新疆,说明两者之间缺少必然联系。我国云南省分布有大量的无花果种质资源,其中有关无花果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李元阳编纂的《大理府志》(1563),说明已有500年以上栽培历史。根据我国现有无花果种质资源特性及分布情况推测,我国新疆地区种植的无花果来自于现在的伊朗等国,我国西南及陕、甘地区的无花果可能是通过古代的西南交通路线从缅甸、印度等国传入,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无花果则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的。

明末上海人徐光启随利玛窦入了天主教,后来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随徐光启来上海传教,并将无花果种带入上海。清人作《上海县竹枝词》中讲:“一种无花果味甘,西人明带入江南;教中取作耶稣供,前志称名优钵昙。”清代雍正年间天主教被视为异教而下令取缔,所以上海城内的教堂全部被没收,教徒也不能公开活动,神甫和教徒大多移迁到浦东张家楼的天主教堂一带,于是无花果也成了浦东种植普遍的果树。

近代以后清政府承认了天主教的合法地位,上海的教会机构增加,信徒也与日俱增,上海的不少住宅为排联式住宅,每户住宅总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天井,许多教徒家庭就种植一棵无花果,每当盛暑树上就挂满了果子。

守护之神。

无花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在古代希伯来文的经典上就有了无花果的记载;在《圣经》中,无花果被称为“天堂之果”。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就已普遍栽培无花果,人们每年都要把最早收获的无花果作为祭祀的果品。在古埃及金字塔中就有描绘尼罗河沿岸居民用扬水器灌溉无花果树的浮雕图案;20世纪初,人们在埃及本哈尼森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埃及人采收无花果情景的壁画,其画面展现了古埃及人训练猴子攀缘无花果树采收果实,把它放在篮子里,然后由人再把无花果运走的场面。在巴比伦时代的古墓中也有无花果图案的浮雕。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尼普尔古城堡中发掘出公元前3000年的石刻图,上边用楔形文字记载了12个药方,所列举的药物中,几乎都有无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