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20192700000003

第3章 如何让孩子不发烧

1.正气不足,孩子就容易感冒

按照现代医学来讲,感冒就是感冒病毒侵袭了我们的身体而引起的病症。病毒(古代的中医不知道感冒病毒为何物,却明白它是外来的入侵者,就把它划入“外邪”这个概念里)一般是从鼻黏膜开始侵入,如同中医温病理论里讲的“从口鼻而入”。

感冒病毒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里有,我们的鼻腔黏膜里也有,但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感染上?因为他们身体里的正气(身体的防御系统)把它挡住了,不让它往身体里蹿,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而一旦正气变弱了,外邪就会从口鼻大举侵入,往体内进军、驻扎。按现代医学的说法,就造成了人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中医管这情况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那么我们身体防御系统的“部队”——正气是靠什么来运行的呢?答案是:经络!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比大脑聪明,一般情况下,身体本能地知道有多少病毒(外邪)聚积在我们的周围。比如有100个“外敌”在鼻腔处伺机侵入,身体就会及时预警,从经络运送 120个士兵到前线来抵抗外邪。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身体健康的人可以随时调整经络的状态,加快速度将“部队”运送过来。可体质弱的人,调整能力差,遇到这种情况,经络立刻就开始阻滞了,只运送过来30名“战士”。敌强我弱,无力抵挡那100个“敌人”,最终导致了“敌人”的长驱直入。所以正气不足的人,一旦气温突然降低,身体很容易被外邪侵犯。而中医管这种因寒冷导致的外邪入侵,叫“寒邪”来袭。

除了温度降低的原因,导致感冒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外界湿气增大,中医称这种感冒的罪魁祸首是“湿邪”。还有,秋天天气干燥,人体内的津液蒸发较多,中医认为此时是“燥邪”为患。

中医认为,任何导致经络不通畅的因素,都会引发外邪长驱直入。

在影响经络通畅的各种因素里面,“温度降低”占了大多数。古代医圣张仲景写的中医经典《伤寒论》里只取一个“寒”字,就揭示了这一点。

2.先杀外来病毒还是先强壮身体:中西医治感冒的思路

很多人说中医理论比较玄妙。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问我:“中医说的寒邪、风邪都是些什么东西啊?能检测出来吗?寒、风在体内的哪儿啊?”

这里,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中医是怎么认识外界邪气——病毒的。一般西医认为人体患病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就是“因”和“果”。有“因”,一定会导致有“果”。比如细菌引发的感染,细菌是“因”,感染就是“果”;又比如引起感冒的外界致病因素,古人称之为“戾气”“邪气”等(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感冒病毒),我们可以当做是“因”。西医认为,灭了感冒病毒这个“因”,人就不感冒了。

但现实情况是,感冒病毒根本无法杀光。那些著名的大制药公司知道,花上亿美元,经几年时间研究出来的控制感冒病毒的药,刚一生产出来,一夜之间,感冒病毒变异,药就失效了。

更重要的是,有“因”未必就会有“果”。比如,孩子感冒了,发烧很严重,可是你发现,家里其他人一点事儿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中医里面,讲究的是“因”之后还有一个“缘”,“缘”就是致病的条件,有外部的也有体内的。只有“缘”具备了,“因”才能导致“果”。

在古代,“缘”字的本意是衣服的边,后来指事情发生所需要凭借的条件。我们通常所说的“缘何而起”,就是凭借什么而发生的意思。人们常说“缘门而入”,意思是顺着门这条渠道进入,但很少说“因门而入”;我们可以说“缘木求鱼”,意思是顺着树木往上爬去找鱼,但是很少说“因木求鱼”。由此可见,“因”和“缘”是两回事儿。

中医认为,外界的“邪气”(也就是西医所讲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是“因”,造成“邪气”入侵的条件就是“缘”,它可能是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也可能是外界气候的变化。比如,天气突然变寒冷了,或者外界的湿气突然加重了,这都是“缘”。有了这个“缘”,“邪气”才能侵入到我们的体内。

要对付“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因”(比如说病毒)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变化。文献记载,古代每次瘟疫病情的表现都不相同。所以中医虽然也讲究消除“因”,但是更加重视清除这个“缘”。尽管疾病变化多端,但我们不管它,只要清除它进入人体所需要凭借的条件,也就清除这个“缘”了。

古人非常重视“缘”,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干脆把“缘”当做邪气,把“因”、“缘”放在一起称为“外邪”,作为主要祛除对象。

古人所说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实都是“缘”,是致病的条件,所以他们直接把这些都标示为邪气。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体用同源”,所以一听说寒邪、风邪,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也是中医调理感冒的时候,为什么要在方子里面加入散寒、祛湿、清热的药的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祛除“缘”这个致病因素。

3.先找到孩子的病因,小毛病自己调理

一般有经验的中医,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会问:“你发病的时候,发生过什么奇怪的事吗?当时的天气如何?”

其实,这都是在找当时发病的原因。

我一直跟很多人讲这个理念,真正能帮到孩子的人永远是父母,医生不可能时时刻刻守着你的孩子,判断病情很多时候也是根据你所讲的)孩子感冒了,你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到医院,一般不会主动跟医生讲“我几个小时前带孩子去登山了,孩子出了一身汗,在山顶又吹了一阵大风,下来孩子就不舒服了”这些话的,可如果医生不知道发病原因,那么他诊断起来也会不够全面。

所以说,孩子的病史只有父母最清楚。你一想病史就回忆起来了:孩子爬香山爬到了山顶,出汗了,当时山上风又大,孩子突然感到身上一阵发冷,就那么一会儿的事,接下来开始打喷嚏了。到这个时候,实际上孩子已经受寒了。

明朝的大名医缪希雍在给一个孩子看病时,发现这孩子发烧。缪希雍根据症状判断这个孩子身体里有瘀血,于是就问周围的人:“这个孩子曾经跌伤过吗?”这就是在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可是当时所有的人都说没有跌伤,于是缪希雍就让患者家属仔细想,一定要找到具体的证据。最后,一个送柴人看到他们家的状态,就问发生什么事儿了,得知原委后,突然想起来了,说曾经见到这个孩子“攀竹为戏,梢折坠地”——就是爬竹子玩,结果竹子梢断了,孩子掉到了地上。缪希雍一丈量这个高度,跌下来足以造成瘀血,这才开了化瘀的方子,孩子很快痊愈了。

所以说,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么的重要,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个细节。有时人上火了,遇到什么事想不开,自己心里最清楚,但很可能跟谁都不说,甚至跟医生也不讲,结果就变成了医生基本上靠猜想。

孩子生病了,最了解孩子病情的首先一定是父母自己,绝不是医生,找到孩子的症状和病因,小的毛病自己调理,处理不了向医生求助。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身体安然无恙。

4.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外寒阶段),皮毛最先感觉到

外来病毒侵袭身体的时候,人体最先感觉出现问题的地方是皮肤、汗毛、头发、腋毛等,因为“肺主皮毛”。 为什么说“肺主皮毛”呢?我在前面讲过了,肺具有宣发功能。如果肺气弱了,动力不足,营养物质就无法送到全身,尤其是体表无法得到滋养,那么皮毛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寒邪一旦侵犯到肺了,此时体表的肌肤会处于紧张抑制状态,我们马上会感觉到皮肤发冷、发紧、怕风,这是最明显的变化。

做父母的,平常一定要随时跟孩子沟通,让他们去体会天气变化时皮肤的感觉。这样一旦感冒,孩子才能准确描述他们的身体感受。

有时孩子自己形容不出来受寒后的感觉,但是你能感觉到,本来孩子的手是温暖的,一摸孩子的小手冰凉,脚也是凉的,这就是寒邪犯到皮毛了。

严格地说,在中医里面,怕冷有“恶寒”和“畏寒”之分。恶寒多是在外感病的初期出现,是寒邪入侵导致的,此时即使是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怕冷的情况也不会有明显的缓解;而畏寒则是身体自身正气不足,往往是病了很久的人,或者身体很弱,阳气不足的人,这种人总是要多穿衣服,很怕冷。但是这种怕冷只要多穿些衣服,多盖被子就会缓解。

一般情况下,孩子没有虚成这样的,所以孩子的怕冷,多是恶寒。而大人的身体如果正气不足,长期患病,则会出现畏寒的情况。

如果邪气再往里面走,会全部化热,人会出现高热、痰黄、胸部疼痛等症状。此时就不是自己能处理的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才好。

孩子受寒感冒(寒邪入侵)的第一阶段,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关注。这个阶段有长有短,一般冬天会长一些,可能会连续数天;夏天则会短一些,短的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如果父母能在这个阶段把寒祛除出去,那么孩子的感冒很快就会被控制住。

5.孩子打喷嚏的时候尽量不要吃抑制喷嚏的药

孩子受寒后,有时候会打几个喷嚏。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了,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其实这说明寒邪开始侵犯孩子的身体了,只不过后果没那么严重。

为然,则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身体自己处理,呼唤体内的“防御部队”—正气赶来“救驾”;另一种是身体正气抵挡不住外寒的凶狠,喷嚏连连,然后感冒生病。

这个时候,我不大赞成给孩子吃抑制喷嚏的西药,因为西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传递,让身体麻痹,不再打喷嚏。

实际上,打喷嚏是身体一种本能地排病方式,这个时候不但要打喷嚏,还要多打,否则神经麻痹后,身体反而不知道反抗了,最终只会把外寒留在体内。

6.孩子感冒的第二阶段—俗称“寒包火”(外寒里热阶段)

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会打电话给我,问我用哪些中成药好。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一般要仔细询问情况后再给出一些建议,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感冒都是因为受寒引起的。当外寒侵入身体里的时候,会出现寒热错杂、外寒里热的情况,再逐步发展成纯粹的里热。

也就是说,如果在感冒的第一阶段—外寒阶段,我们没有及时控制,错失了这个良好的机会,那么外寒就会深入身体内部,与里面的正气激烈战斗,表现出很多热症,而体表的外寒依然存在,形成了一个“外寒里热”的状态,中医称其为“寒包火”。

刚感冒时,是第一个外寒阶段,因为症状不明显,大家一般不会重视,所以我们通常见到的感冒,大多已到了“外寒里热”的第二个阶段。

7.孩子感冒的第二阶段会流清鼻涕、吐黄痰

在这个阶段,外寒的症状和里热的症状并存,我们流的是清鼻涕,而不是黄鼻涕,但咳嗽出来的痰呈黄色,或者鼻涕和痰是黄白相间的,这说明我们体内的寒热是错杂的,一般情况下是外寒里热。

如果我们非要分出这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来,恐怕是分不清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昨天还感觉身体冷得发抖,直打喷嚏,到了第二天,症状却变成是发烧、高热、鼻涕和痰都呈黄色的了。实际上,很多朋友直到感冒痊愈了,都没搞清楚自个儿患的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其实,寒与热是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更多的时候,是寒热并存的。

在中医最早的典籍《伤寒论》里面,医圣张仲景就特别提到了调理这种寒热错杂的情况。比如,他曾经创立过一个方子,叫“麻杏石甘汤”,具体的药物是: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其中,麻黄是温热的药物,能够使人发汗,是用来散外寒的;生石膏是一味凉药,是用来清里热的。从这个方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寒里热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双管齐下,寒热并调。

8.孩子流绿鼻涕、白鼻涕是怎么回事

流绿鼻涕是比较严重的热象,说明外寒与正气交战得比较激烈,交战的场地主要是在呼吸系统。这个时候,鼻涕会变成绿色。

白鼻涕有点像乳白胶,是在感冒快痊愈的时候,外寒又回到体表残留,聚液为痰而形成的,与感冒初期,风寒在表的清鼻涕不同。孩子流白鼻涕,要用化痰的药往外清。我们经常说鼻涕清白,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

所以,在感冒的最初阶段,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鼻涕,看看是白还是清,病是在表还是在内。只要发现了清鼻涕,我们就可以确定寒邪仍在体表,才能正确用药。

有一次,我看美国一档著名的健康节目—《奥兹医生秀》,那期节目专门介绍了鼻涕。节目主持人先在舞台上放了一些透明的桶,里面放了各种颜色的液体,有透明的、黄色的、绿色的,然后让观众猜这是什么,还让现场的观众上来伸手进去触摸,这位观众的体会是“滑溜溜的”,可还是猜不出是什么。最后主持人告诉大家是鼻涕,现场一片惊呼。当然,这是模拟的鼻涕。接下来,这个节目告诉大家鼻涕的性状代表着什么含义。这让我很兴奋,因为这正是我们中医所重视的。

鼻涕的颜色从清、黄、绿、白、清,到最终消失,代表着感冒的外邪从体外侵入,到身体里,然后再退到体表,最终被驱赶出去的过程。所以,鼻涕的颜色是感冒的一个重要症状,必须要学会观察与收集信息。

9.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不用吃药,用取嚏、泡脚等方法

一根纸条治感冒:“取嚏法”

古时候有一种“取嚏法”,医生会用一些具有辛味的药,比如皂角等研成末,撒进鼻孔,刺激人打喷嚏。这种方法在宋金元时期特别流行,很多医家都擅长用它。

采用取嚏法,流出来的都是特别黏的鼻涕。这样的方法我曾经给人用过,用完后人会连着狂打喷嚏,流出来的全是黏液。打完喷嚏后,上焦气机一下就通畅了,身体会出汗,寒邪也就随之而解了。但是这种方法对一般人来说猛烈了点,所以现在基本上不用了。

其实,可以用卫生纸捻成一根细细的纸条,然后伸到孩子鼻子里面,刺激鼻黏膜,让孩子打喷嚏。

拿热水水龙头喷身体的经络位置

我读博士的时候,有一位德国医院的院长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给我们介绍德国的自然疗法,其中有一种欧洲古老的疗法:水疗暖身法。就是患者脱光了,在前面站着,医生拿热水水龙头喷患者身体的经络位置。

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按照经络的位置喷呢?老外当时愣了,后来想想回答:“应该是借鉴了中医的思路。”据这位院长说,欧洲现在特别流行水疗法,不少人试了以后都觉得效果不错。

泡脚驱寒暖身法

用热水喷身体固然可以暖经络,但泡脚的效果也非常好。为什么要泡脚呢?因为泡脚能够疏通人体的肝经、脾经、肾经、膀胱经等主要经络,常常让经络保持畅通,人就会不生病,或者少生病。

孩子刚刚感冒的时候,如果你在第一时间给他处理,即使是简单地用热水泡泡脚,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再加入一些药物,能更好地提高孩子身体的免疫力。

10.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苏叶熬水喝或泡脚马上就好

孩子刚受寒的时候,鼻涕是像水一样清稀的,大人也一样。一旦发现清鼻涕要迅速温阳气,温经络。这时候,任何一种能够使孩子体内气血循环变好的方法都可以用。

我的老家东北有很多朝鲜族同胞,他们开的餐馆都非常火爆。记得小时候,我随家人到一家朝鲜族同胞开的餐馆吃饭,席间,上来了烤牛肉,旁边还放着一个小草筐,里面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植物叶子。服务员告诉我们,烤好的牛肉要蘸上佐料,然后用这叶子包着吃。

这个叶子是什么呢?就是苏叶。苏叶又叫紫苏叶,全国几乎哪个地方都有。以前我们家的窗前就长了很多。我经常摘来洗干净了吃。当时没有想到,很多年以后,我会学习中医,然后会使用苏叶给大家调理身体。

《药品化义》中记载:苏叶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作用,用来治疗风寒,驱逐邪气。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感冒病毒,但没有必要害怕,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可以抵抗这些病毒的。但如果孩子身体状况差,同时温度又剧烈变化的时候,孩子体内的防御系统就会紊乱,不能立刻戒备起来抵御外敌。抵御不了,孩子就受寒了,会感到身上发冷,流清鼻涕,打喷嚏。这都是肌体要防御,但又力不从心的状态。

怎么办呢?立刻动员孩子的身体防御体系,振奋体表的机能。此时任何使经络温暖起来的方法,都可以给孩子使用,苏叶就是一味能使身体温暖起来的药物。

当孩子出现外寒来袭的症状时,就可以使用苏叶了。

配方:5岁左右的孩子用3克,大人用6克。

做法:把苏叶放到锅里,加入两茶杯水,盖上锅盖,开大火煮。开锅后改成小火,等开锅三分钟后,就可以闭火了。闷七八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叮嘱:苏叶熬煮的时间不能太长。用开水泡,或者是熬开锅后两三分钟就可以了。服用苏叶水之前,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空腹服用,元气不足,无法发汗。

喝完苏叶水没多久,孩子就会感觉身上热了,微微出汗之后,就停止服用,然后感冒的症状就开始消失了。这是因为苏叶刺激了气血,使得它们运行正常,产生了足够的抵抗力,把外邪控制住了。

还有一个使用苏叶的方法:

配方:苏叶3克、荆芥3克(5~10岁孩子的用量)。

做法:买回来以后,放到锅里,倒入四杯水,盖上锅盖,熬开锅。三分钟后闭火,闷七八分钟。然后将药汁兑入温水,给孩子泡脚。泡一会儿,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很多小朋友不喜欢苏叶的味道,因此拒绝喝苏叶水,那么用苏叶水给他泡脚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个方法大人也可以使用。我把此法告诉了很多人,有很多朋友都说因此受益。我自己也经常用,比如哪天下大雨了,我在风雨中走一趟,裤子都湿了,鞋里面也都是水。回到家里以后,我就会用苏叶水来泡脚,这样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这是一种保养身体的方法。

如果小朋友没有泡脚的习惯,还可以把苏叶水兑入洗澡水里面,给孩子洗澡。有一次,我妹妹的孩子受寒了,打喷嚏,流清鼻涕,可是她不喜欢苏叶的味道,也不愿意泡脚。那个时候她才两岁多,要哄她做不愿意做的事儿是非常难的。怎么办?妹妹想起每天都要给她洗澡,于是就把苏叶水兑入了洗澡水里,孩子的身体很快就暖了过来。

还有网友总结了一个用苏叶水洗头的方法,说这个特别好,很快就可以让身体暖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如果头暖了,那么身体就会很容易暖和起来。

别小看一片小小的苏叶,受寒的时候,它是可以起到大用处的。

11.别让孩子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泡脚

要注意不能让孩子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泡脚,那样出汗反而会损伤正气,最好是在喝了温热的粥之后再泡脚,这样出汗的速度更快。再则,微微出汗即可。出汗并不是目的,只是追求的一个结果,这代表着气血通畅了。如果出大量的汗反而会伤到正气,不利于康复。

艾叶也具有暖经通络的作用。用几克艾叶加入几杯水稍微煮一下,然后兑入温水泡脚,也可以起到温暖身体的作用。只是艾叶的药性偏于入里,解表的作用不够,所以对腹部受寒的效果会更好。

其实泡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喝的苏叶水也可以用来泡脚,还有葱姜汤用来泡脚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身体温暖过来,体质差(正气不足)的孩子此时会持续处于寒冷状态,有的孩子会高热无汗、身体感觉严重发冷,此时应该请求医生帮助,家长不要自行处理。

12.孩子感冒头痛,喝葱白豆豉汤比吃药见效

我们在做菜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大葱。其实受寒的时候,大葱的用处也不小。

中医认为,葱的不同部位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清代的《医林纂要》作者汪绂认为:葱的全身一起用的话,通行全身之气;葱根和葱白,通行肌肤之气;而青色的部分和葱头的尖儿,则上行通头目之气。

书中还论述了葱不同使用方法的不同药效:生吃有通畅身体外部气血的作用;泡热水喝能起到发汗散寒的作用;做熟了吃,则可以补益体内的脏腑中焦。中医散寒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是葱白。

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认为:葱是用来通阳气的,在因伤寒而头痛的时候,喝葱白汤有很好的疗效。

孩子受寒的时候,该如何使用葱白呢?

配方:一根葱的葱白,豆鼓3克。

做法:用一根大葱的葱白(最好带着葱须),将它切成小片,放入锅里,再倒入从药店买的淡豆豉,放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小火熬五分钟即可。

叮嘱:葱豉汤不是要全部喝下,看情况喝。如果微微出汗,就不必再喝了;如果没有出汗,还要继续喝。具体的用量,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没有单一的标准。

这个方子叫葱白豆豉汤,也叫葱豉汤,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增补葛洪医书所写的《补缺肘后方》里面的方子,专门治疗“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子。把这个汤喝下去以后,身体会微微出汗,寒邪就会散去了。

13.孩子有寒湿,给他喝生姜葱白红糖汤

国贸附近有个咖啡厅,我每次约朋友谈事儿都在那里。那儿的姜茶特别好喝,在冷天里手捧一杯姜茶觉得特别温暖。

姜在中医里的种类很多,有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其中,干姜并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姜最早的根茎叫母姜,母姜晒干叫干姜。把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的根茎,这些新生的茎块,叫生姜。因此生姜不是母姜。生姜的辛辣之性比干姜要差一点,以发散为主。

把姜用湿纸包上,放在火里面煨,叫煨姜。煨过的姜发汗的作用会降低,有和中止呕的作用;姜的皮,有去除水肿的作用;把姜放在火里面炮焦,叫炮姜。炮姜可以暖经,在妇科方面运用较多。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道给孩子祛寒湿的生姜葱白红糖汤:

配方:生姜、葱白、红糖。

做法:取两块拇指粗的生姜,斜着切三片,然后切葱白半段,一起放到锅里,放入一羹匙红糖,再加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锅。然后小火熬三分钟,闭火,再闷十分钟即可。

叮嘱:这个汤饮用后,会微微出汗,气血一通畅,寒邪就被祛除出去了。

14.孩子受寒头疼,用生姜水配藿香正气水给他喝

当天气湿气很重、雾气很浓的时候,孩子如果受寒,就会出现寒湿头疼的情况。尤其是后脑勺疼。这种疼一般是猝然发作,孩子感觉非常痛苦。这种情况在夏天的桑拿天出现得比较多—一方面外面空气湿度大,另一方面家里都使用空调冷气,寒湿同时侵袭人体,就会导致发病。

此时,用生姜水配合藿香正气水给孩子服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做法:切五片生姜,放到锅里,添一杯半的水,熬开。三分钟后闭火,再闷五分钟。然后将水倒出来,把一支藿香正气水兑入姜水中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藿香正气有丸、水、软胶囊等多种剂型,用藿香正气水起效较快。服用之后药效很快就会通行全身,尤其是头部,头疼很快消失,一般十分钟后就会恢复正常。如果使用一次没有效果的话,就要停止使用了,这说明不对证。

孩子受了寒邪,除了喝点姜汤之外,还可以用葱白和生姜熬汤,兑入热水,用这个水给他泡脚,也会起到发汗的效果。

在用葱白汤或者生姜汤散寒发汗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让孩子在胃中空虚时发汗,要先吃些食物,比如热粥,这样胃气充足,才能更好地发汗。

15.孩子受寒肚子痛,冲服干姜粉喝

干姜和生姜不同,生姜具有发汗的作用,是外寒侵袭到体表时用的;干姜作用在里面,是一味温里的药物。

在冬天,有时候孩子穿少了,会因受寒肚子痛。这时候,家里如果有干姜粉,可以给孩子冲服一点,能起到暖中的作用。干姜粉一般超市就有卖,冲服一次就可以了。同时用热水泡泡脚,肚子痛的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16.孩子感冒不想吃药,给他熏蒸鼻子

除了皮肤,鼻子也会非常灵敏地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所以孩子受寒后,护理鼻子特别关键。

当孩子感觉受凉的时候,用温热的东西把孩子的鼻子捂住,只要很短的时间,孩子的身体就会暖和过来,甚至还可以微微地出汗。据说,英国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刚开始感冒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调治的。

据此,我们还可以想出很多方法。比如,可以在熬治疗感冒的中药时,当药气一出来,让孩子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去闻这个蒸气,借药气来调理身体,外熏和内服的作用双管齐下,这样效果更好。

下面,我就给家长们介绍一个熏蒸鼻子的小方子。

配方:苏叶6克、白芷6克、荆芥6克、葱白一段。

做法:熬水,水开两三分钟后,药香大出即可。

叮嘱:熏蒸的时候,把药水倒入碗中,然后让孩子将鼻子贴近碗的上方。注意不要距离水面太近,以免烫伤。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一块毛巾把头部和碗罩住,当熏蒸到微微出汗之际,即可停止。剩下的药汁,可以兑入温水用来泡脚,使身体温暖,让寒邪随汗排出。适应症:孩子身体感觉发冷,无汗,手脚凉,鼻涕清,寒邪尚未化热之阶段。如果鼻涕痰变黄,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口干,高热等情况出现,则为热证,不适合用这个方法。

用量:此为5岁以上孩子的用量,5岁以下的孩子酌情减量。

17.让孩子背部暖起来,感冒就能很快好

中医认为,人的后背属阳,主一身阳气的督脉从后背的正中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从督脉的两侧通过。因此,当寒邪来袭的时候,如果让孩子的后背温暖起来,一身的阳气就会强盛,这样就可以抵抗寒邪。

懂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可以想出很多让后背温暖起来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家可以在生活中逐渐体会。

方法一:热水袋暖背法

如果孩子受寒了,感觉冷,打喷嚏,流清鼻涕,你可以灌好一个热水袋,让孩子钻进被窝,把热水袋放在距离孩子后背半尺远的地方,具体的位置在孩子后背上部与脖子附近,也就是在肺俞穴和大椎穴之间的位置。不要贴到皮肤,那样会烫伤的。热水袋和身体之间不要被什么东西挡住,这样热气会经过不断的辐射传到孩子的身上,进而让其后背的经络温暖起来。

这样躺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微微出汗,寒邪也就被驱逐出去了。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之前最好让孩子喝些粥,肚子里面有食物才能更好地发汗,否则空着肚子是无法发汗的。

方法二:电吹风暖背法

刚受寒时,可能手头没有药材,此时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东西来暖背,比如电吹风。具体的做法是,先用一块毛巾披在孩子的后颈上,位置是大椎穴附近。大椎穴比较好找,就是当我们低头的时候,用手按后颈,最突起的那块骨头就是大椎穴的所在了。

将毛巾铺在大椎穴附近,然后打开电吹风,让暖风不断地吹毛巾。此时电吹风要沿着督脉缓缓地上下移动,不要总是集中在一个点吹,以免烫伤孩子。很快孩子就会感觉到热度,身体温暖起来。再过一小会儿,就会微微出汗,这样寒邪就被驱逐出去了。

方法三:浴霸暖背法

很多家里的洗澡间都安装了浴霸,浴霸灯泡的功率非常大,打开以后会放出很大的热量。站在浴霸的下面,我们会直接体会到热量传导到身体的过程。如果孩子猝然受寒,此时可以把孩子的后颈裸露出来,尤其是大椎穴,让浴霸照射孩子的后颈(最好将孩子的眼睛捂上,以免强光对孩子的眼睛造成损伤),几分钟之内,孩子的身体就会温暖过来,然后微微出汗。这样阳气就会被调动起来,把寒邪祛除出去。

方法四:暖气贴背法

在北方,冬天的时候家里是有暖气的,如果能够加以利用,暖气也可以派上用场。先让孩子喝碗热粥,然后搬把矮矮的小板凳,让孩子背靠着暖气坐下,把后背贴在暖气上。这样过一会儿,孩子就会感觉身体暖暖的,同样也能将寒邪祛除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楼房设计的暖气上面就是窗户,这样的结构就不要采取这个方法了。因为当暖气的上面是窗户时,孩子坐在暖气前,后背是暖的,但是头部很容易被窗户缝吹进来的冷风吹到,所以这个方法就不适合了。

18.其他散寒的方法

孩子大多时候是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之外着凉的,比如他们在学校里运动时,穿得很少,出了一身汗后又吹了风,回到家就打起了喷嚏。这个时候父母第一时间要观察他:有没有清鼻涕?感觉闷热吗?如果有,只要在孩子当天晚上睡觉前给他把经络温热过来就没问题。就怕你什么都没做,让他就这么睡了,这就坏了。如果寒气进入肺,第二天孩子就会开始咳嗽、发烧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可以想出很多方法来让孩子的身体暖起来。

喝酸辣汤

有一次,我到上海讲课,去之前没留意当地的气温是 12℃。晚上接待单位带我去看黄浦江夜景,回宾馆后,我就觉得身上开始发冷,脑袋也有点疼。当时,宾馆下边有一个饭店正在营业,我赶紧走进去点了一份酸辣汤。酸辣汤里有胡椒粉,可以开胃行气,和中医的桂枝汤的方意有点相似。那天我喝完后,微微出了点汗,回房间一觉睡到第二天起来,什么事都没有了。

这就是抓住了外寒来临的第一时机,并及时处理的结果。试想,如果我不抓住它,第二天肯定会生病。所以,当寒邪来袭的第一时间就要使用任何你能想到、做到的方法,让经络通畅起来,气血流通。

让孩子坐在汽车加热的坐垫上

清代的中医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对于中焦的病,可以使用“坐”的方法。其实只要中焦热了,整个身体也会温暖起来。所以,有的家长发明了利用汽车加热坐垫的方法来驱寒。很多汽车的坐垫是可以加热的。在受寒后的第一时间,我们正好在车里,可以把坐垫加热,让孩子坐在加热的坐垫上,同时开启车内空调的热风,这样孩子一会儿就会微微出汗的,而且寒邪在第一时间就被清除了。

可乐煮姜丝

还可以通过可乐煮姜丝的方法来祛散外寒。具体方法是把一段一寸长,两根拇指粗的生姜切丝,放入锅里,再倒入一瓶可乐加热。不必沸腾,只要感觉温度很热就可以了。闷泡一会儿,当做饮料喝。

中医育儿的智慧也是这样,把病根找到,治病就有正确的方向了。只要用心,家长们可以发现很多专属于自己的好方法。

19.调理孩子感冒第二阶段的药物有哪些

一般来说,当有人感冒后向我咨询怎么办的时候,我会让他们在药店里把能见到的中成药说明书里的药物构成念给我听,只要里面有散外寒,同时还有清里热功效的药,我就让他们选择这种药。

散外寒的药物,除了辛温的麻黄外,苏叶、白芷、荆芥、防风等都是辛温发散的药物。因为我们要让体内的病气往外走,而这些药的药性都是向外、向上的。

如果用于开方子,这些药物的用量一般都不大。中药的药性是有走向的,为了让邪气不再在体内逗留,会配合使用向外、向上的中药。看到方子里面有这些药物,就会明白它们是散外寒用的了。

清里热的药物,除了生石膏,还有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芦根、地丁等。

孩子感冒的时候,如果发现他有发冷、打喷嚏、手脚冷等症状,就是外寒的表现。若还伴有痰黄、舌红、嗓子疼痛、鼻涕黄白相间的里热症状,一般是外寒里热的感冒。这是感冒的第二个阶段。

家长们去药店挑选药物的时候,心里就要有数,药盒上的药物成分必须带有散外寒的麻黄、苏叶等,同时也要有清里热的生石膏、双花、连翘等。

20.给孩子用药一定要轻

孩子病了,找中医开方子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的疾病,医生开方子的药量不要太大。一般说来,有经验的儿科中医开的调肺药都是 3克、6克、9克,绝不过多。可能大家会奇怪,现在的药物本来有效成分含量就比较少,又开这么少的量效果怎么会好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案例:年轻的大夫给患者开治肺病的药,每味药 30克、50克的,吃了却没有效果。他的老师是老中医,来了一看,就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么大量能行吗,改成 3克!”同样的方子,只是分量变了,吃下去立刻就见效了。

古人说,“治上焦如羽”,意思是说,治上焦的病一定要用羽毛那么轻的力量,“非轻不举”是说用药一定要特别轻,才能够使药性在上面很好地发挥。如果药量过重,药物起作用的位置就偏下了,效果反而不好。

21.如何正确使用治感冒的中成药

孩子感冒了,免不了要吃药。为了方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治疗感冒的中药,我特别将几味清里热的药拿出来讲一讲。

在治疗普通感冒的过程中,我一般不用那些寒凉的中药,比如黄连等。过去的中医在治感冒时喜欢用特别寒凉的药物,可是效果不好。后来大家反思,感冒用的药是要往外发的,寒凉的药物容易“冰镇”住邪气,使其不能外出。黄连就是一味寒凉性质的药,没有任何往外走的作用。我们要用的是将邪气往外透发的、辛凉的药物。

以下就介绍几种药食同源的此类药材。

双花

双花也叫金银花,药性轻清,是往外透邪的,能把热毒郁结散开来,具有治疗疮痈肿毒的作用,透发热邪的效果也比较好。中医说无论是气分,还是血分之邪热,它都可以清透。

药店卖的金银花露,就是给孩子用的。这种药是怎么做的呢?金银花熬水,蒸下的水蒸气收集起来,就是金银花露。这个药的特点是能把内热往外透,又有生津的作用,挺好喝的。

金银花是凉性的药物,有解毒的作用,在平时就可以用来泡茶喝。但金银花露可不是。很多家长在夏天的时候,买金银花露给孩子喝,说是能祛暑,其实这是不对的。祛暑一般用食疗的方法就可以,绿豆、西瓜都可以,金银花露毕竟是药物,不能拿来给孩子随意饮用。

连翘

连翘跟迎春花特别像,非常漂亮,也具有解毒的作用,平时我们都可以用来泡水喝。不过它最大的作用是散结—热聚集在一起要成结的时候,连翘能把它给散开了。河北有一个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是拿连翘叶当茶喝。

黄芩黄芩也是解毒、清肺热的。双花、连翘、黄芩这三味药合起来就是双黄连口服液的原材料,大家不要以为双黄连口服液的原材料里有黄连的成分。

蒲公英、地丁

蒲公英、地丁都是野菜,是药食同源的东西,可以直接拿来吃。小时候不知道我母亲从哪里弄来的蒲公英种子,我们家花盆里全是蒲公英,拿一小把蘸点酱吃特别香。蒲公英是解肺胃之毒的,最大的特点是虽凉但不伤胃;地丁解毒的效果也很好,跟蒲公英差不多。

这两味药,实际上都是在生疮的时候用,但为什么我们用来治疗外寒里热?因为有热毒的身体里,不能让热毒聚集,一聚集就会马上发展,所以要尽快把热毒散开。

鱼腥草

川菜馆里面经常有一道用鱼腥草做的菜,而中医用的则是鱼腥草的根。白色一段一段的,超市里就可以买到。买回去后,先洗干净,用开水焯一下,拌点酱油,味道怪怪的,有点鱼腥味,但特别好吃。鱼腥草清肺热的作用比较好,一般在肺部出现实热证的时候,会使用鱼腥草来治疗。

芦根芦根其实就是芦苇的根,也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因为生长在水里,所以具有凉性,可以把热邪向外透发,清肺胃之热。

很多治疗肺病的方子里面都有芦根,比如治疗肺痈的千金苇茎汤,里面仅仅用了苇茎、薏苡仁、桃仁这三味药。有人怀疑它能治疗肺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肺脓疡)那么重的病吗?其实效果还是不错的。

过去,中医开方子的时候,会标注使用“活水芦根”,就是用新鲜的芦根入药,这样的芦根透热的作用更好,但现在药店基本没有卖鲜芦根的了。

了解这些药物以后,到药店看着琳琅满目的中成药,您大致就能给孩子选择适当的药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