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睡眠的秘密
20185600000066

第66章 好睡眠预防“过劳死”

“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

有人用这样的形象比喻来解释过劳死: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免疫力大大下降,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导致“过劳死”的直接原因是“过劳”。“过劳”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同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严重到会出现致命的状态。

“过劳”可视作一种疾病过程或身体非正常状态,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这种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国内有调查显示,有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这个比率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这种“过劳”状态呢?工作时间过长是最直接的原因。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是在越发达的城市,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越大,朝九晚五的工作实际却成了朝九晚“无”。尤其那些是被称为“精英男”的男士,虽然一面有着高学历、高收入、过着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另一面却是工作繁忙,压力大,拼命努力,别人都休息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时间才过去了一半,为了一直超越别人,他们一直保持向前冲的姿态,不敢懈怠。结果事业越来越成功,身体却越来越差,有些甚至以付出生命作为惨痛代价。

⑴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原因

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三方面。

①心理因素。过大的心理压力是造成过劳死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不甘人后”是“精英男”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终日生活在怕被超越的惶恐之中,身心都无法得到轻松。很多人坦言,他们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而自己也没有体会到功成名就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更怀念简单的生活,有规律的上下班,还可以和朋友聚会,但是却又无法停止自己追逐的脚步。尽管他们也常听到、看到“过劳死”的报道,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阴影,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但是却无力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很多人都承受看世巨大的心理压力。

②工作方式。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已成为精英们的通病。繁重的工作任务,长时间加班将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挤压掉,这些都是违反生理规律的。经常使人体长期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不仅给身体带来损害,也不知不觉地患上“紧张症”,而使“过劳死”的几率大为增加。

③生活方式。由于劳累,而往往食欲不振;由于时间紧迫,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休息、进餐;由于压力大,还经常出现失眠,熬夜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上精英男们自身的身体状况。让原本就疲惫的身心更加变本加厉。

⑵好睡眠让男人预防“过劳死”

废寝忘食的工作,导致睡眠不足,是引发过度疲劳的直接原因。当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的时候,就会引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失眠、内分泌紊乱、性功能急剧下降,感到明显的衰老,身体的肌肉发僵,容易烦燥,并导致营养平衡被打乱,还可能会出现腰肌劳损、颈椎病,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等。而人在过分劳累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和乳酸会增多,导致四肢乏力、肌肉酸疼,严重的过度疲劳、体力透支,甚至会导致猝死,从而发生所谓的“过劳死”现象。

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的睡眠。人体机能在睡眠中清除毒素、完成细胞再生;全身物质代谢降低,神经细胞借此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为苏醒后神经活动储备充足的能量,从而保持精力充沛。因此,一次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进行自我调整、修复的时刻,你占用它的时间,它便侵略你的健康。不要让“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后拿钱换命”的做法毁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必不可缺,而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更好工作的根本和前提。

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学会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尽量减少加班的时间,学着在下班时间享受轻松的家庭生活,空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继续自己的爱好。同时拥有充足的睡眠,提高睡眠的质量才是保证健康的关键点。

小细节:

⑴如果出现疲劳、精神不振等症状,可以在工作之余听音乐、绘画、散步来放松紧第的神经,解除疲劳。

⑵多吃含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多吃水果、蔬菜等。

⑶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打球、打拳、骑车,爬山等。此外,像按摩、针灸、瑜伽等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一下。

将这些方法全部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可更好地起到预防过劳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