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演进的道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日月的交替出现便是如此。朝代的兴衰替代,就如同一年四季的变化交替一般,是正常而必然的现象。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有胜过别人、能取胜的一面,也有不如别人,不能取胜的一面,就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样,有生就有死,世间万物都是一样。有能做到的,也有不能做到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有条件具备而有余的,也有条件不足的情形,形势发展变化就是如此。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出自《孙膑兵法·奇正》)
【译文】用兵作战的人,是靠阵形相互取胜的。阵形没有不能战胜的,只是有人不知道用以战胜的阵形而已。
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出自《孙膑兵法·奇正》)
【译文】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了解敌军的长处,就能知道敌军的短处;了解敌军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敌军优胜的方面。这种人预见胜利,就如同预见日月升降一样准确容易,这种人取胜的措施,就如同用水灭火一样有效。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简介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军制、阵法、训练、边防诸问题,但主要讨论作战指挥。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自黄帝以来,用兵的方略都是首先运用正兵,而后讲求出奇制胜;首先讲求仁义,而后运用权谋诡诈。
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或奇或正,在于人的运用罢了。由于奇正变化达到神妙莫测的地步,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归之于天意。
吾之正,使敌视以为奇,吾之奇,使敌视以为正,斯所谓“形人者”欤!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莫测,斯所谓“无形者”欤!(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我的正兵,使敌人误认为是奇兵,我的奇兵,使敌人误认为是正兵,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形人”吧!善于变奇兵为正兵,变正兵为奇兵,这样变化莫测,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无形”吧!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兵,无处不用奇兵,使敌人无法判断,所以正也能胜,奇也能胜。
《孙子》谓多算胜少算,有以知少算胜无算。凡事皆然。(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孙子》说策划多的可以战胜策划少的,这样看来,策划少的就可以战胜没有策划的了。一切事情都是这样。
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大凡将领只知用正而不知用奇的,是墨守成规的将领;只知用奇而不知用正的,是鲁莽从事的将领;奇正都运用得当的,才是辅国的良将。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上》)
【译文】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没有训练的军队,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不会战胜敌人。
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否阴节而夺之。(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中》)
【译文】后发制人要用潜力,先发制人要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折到最低限度,把我们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去消灭敌人。
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中》)
【译文】兵家胜败的条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不可用一种条件去推断。
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前,爱救于后,无益于事矣。(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中》)
【译文】先施仁爱,后用刑罚。次序不可颠倒。若是先用刑罚,后用仁爱去补救,对事情就没有补益了。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下》)
【译文】我看了很多兵书,千章万句,没有超出“使用多种方法以造成敌人的错误”一句话。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惟二其事,抑又二其官。(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下》)
【译文】进攻是防守的转化,防守是进攻的手段,两者都是为了战胜敌人。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这不仅是把攻守截然看作两回事,而且是把攻守的运用各自孤立起来了。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下》)
【译文】善于指导作战的人,使自己常处于不败的地位,而不失去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故习兵之学,必先繇下以及中,繇中以上,则渐而深矣。(出自《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卷下》)
【译文】所以学习兵法,必须先由下到中等,由中等到上等,就能逐渐由浅入深了。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出自《三十六计·瞒天过海》)
【译文】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出自《三十六计·借刀杀人》)
【译文】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出自《三十六计·趁火打劫》)
【译文】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出自《三十六计·暗渡陈仓》)
【译文】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出自《三十六计·笑里藏刀》)
【译文】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出自《三十六计·李代桃僵》)
【译文】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出自《三十六计·顺手牵羊》)
【译文】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出自《三十六计·擒贼擒王》)
【译文】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体系。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出自《三十六计·假痴不癫》)
【译文】宁可假装不知道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静。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出自《三十六计·树上开花》)
【译文】借别人的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来阵容也显得强大。《易经·渐》卦说: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助长气势。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出自《三十六计·美人计》)
【译文】兵力强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部队士气消沉,对方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出自《三十六计·苦肉计》)
【译文】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害必然是真情;把真的变成假的,把假的变成真的,间谍便乘机活动。
《素书》简介
据北宋学者、曾任过宰相的张商英考证,张良从黄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实为《素书》。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出自《素书·原始章》)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出自《素书·原始章》)
【译文】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出自《素书·求人之志章》)
【译文】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出自《素书·道义章》)
【译文】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出自《素书·道义章》)
【译文】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出自《素书·道义章》)
【译文】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出自《素书·道义章》)
【译文】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出自《素书·安礼章》)
【译文】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划。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出自《素书·安礼章》)
【译文】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出自《素书·安礼章》)
【译文】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出自《素书·安礼章》)
【译文】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出自《素书·安礼章》)
【译文】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