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女儿第一个闺蜜
20154800000009

第9章 与孩子谈谈爱(3)

但我还是没在淼淼的面前表现出来:“那位阿姨提醒你呢,也是一片好意,你自己心中有数就好了。石头是墨吗?不是,他是一个优点被缺点遮挡住了的孩子。就在大家都为他的缺点而远远地躲避着他的时候,你发现了他的优点,发现了他的聪明,也发现他的心其实并不像石头那么坚硬,给他温度与友爱,那颗心就软化了。事实证明,你的做法没有错。你没做错,就不必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坚持做自己。

“再退一步讲,就算石头真的是一团墨,不也还有另一种说法:近墨者未必黑。世间最纯洁美丽的朵朵莲花,往往是从污浊的池塘深处绽放;贫穷落后的大杂院里,照样走出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过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环境里的人——那个人自己没有进取心,被朱包围也未必就赤;那个人自身的意志超强,黑的说不定也被他影响得红了。环境能影响人,但决定不了一个人。孩子,妈妈支持你!”

听妈妈一番话,淼淼脸上的愁云散去了。她依旧如以往一样跟那个叫石头的同学交往。

再开学,那名同学调到了别的班级,他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还是会偶尔提起他来:“淼淼,你们班调走的那个石头,现在怎么样了?”

“他啊,长高了,变瘦了些,成绩不错,精神得很哪。见了面,跟我们班上每一个同学都打招呼了。”

7跟孩子说说嫉妒

“妈妈,你有空看看这篇文章,里面的两个少年真是可悲又可怕。”那天中午,淼淼放学回家,把手里的一本杂志交到我手上。

我们两个平时都习惯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对方看。

我接过杂志,那一行醒目的大字立马就映入眼帘:父母给孩子找伴读,害死两个花季少年。单这标题,就够抓人眼球的。平时,我一般很少翻看这种文章,可那天的“害死两个花季少年”几个字还是把我的心刺痛了。遂轻轻翻开来,读下去。

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一位在商海中叱咤风云的父亲,腰缠万贯,却苦于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孩子读高一了,成绩还是平平,别说名牌大学,就连一所普通高校可能也难考上。为了孩子的前途,也为了自己的家业将来后继有人,那位父亲开始替孩子周密地筹划未来的路:找名师辅导,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然后再找机会出国深造……打算很不错,可惜他给孩子找回来的名师,上门没几次就都溜之大吉。待遇再好,老师的水平再高,也顶不住那个孩子的叛逆不学啊。父亲没办法,再想高招。他专门去儿子学校考察,数次之后,终于给孩子带回来一个伴读——一个出身贫寒农家的孩子,母亲病卧在床,正需要大笔的医疗费,孩子懂事,成绩特别好。俗话说,近朱者赤,那位父亲把那个孩子带到家里来,让儿子天天与他在一起生活、学习,他希望儿子在那个男孩子的带动下,能迅速地将成绩提高上来,也能变得通事达理些。然而,事与愿违,故事最后的结局却是让人不愿意看到的。儿子在那个男孩的带动下,成绩也提高了一些,可父亲对他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那个伴读的男孩子成了父亲教育自己儿子的口头教材:你看看他,再看看你自己。他什么样儿的条件,你什么样儿的条件?你要有他百分之一的优秀,我们也就算是烧了高香了。一回说,孩子嘟下嘴,二回说,孩子开始赶那个伴读滚出他家,三回再说,孩子心底的嫉妒之火已烧得他头脑发昏失去了理智。他嫉妒那个男孩子的优秀,嫉妒他来到他家争夺了原本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父爱。嫉妒生恶,最终,他向那个无辜的优秀男孩举起了手里的刀……

没有最终致死,那个男孩子却成了终生残疾。而那个举刀的男孩子,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惩。两朵刚刚绽放的青春花朵,就这样凋谢了。

那篇文章,看得人心疼。

“淼淼,你如何看待这个悲剧?”

“嫉妒害死人。那个爸爸也有很大过错,若不是他,他儿子心里的嫉妒之火也不会烧这么旺的。”

“是的,嫉妒是一种病,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一点,前人早就有认识。嫉妒是心灵的恶瘤,诗人艾青曾经这样说。嫉妒对嫉妒者之为害,犹如铁锈之于铁。嫉妒别人的才能,也许正好说明自己的无能。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嫉妒有时是自卑的深度表现。嫉妒别人,给被嫉妒者带来危害,给嫉妒者带来痛苦。喜欢嫉妒的人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嫉妒的种种危害,实在有必要让我们远离它。”

“有些事情往往说起来很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就很难。我们班上有些同学也很爱嫉妒别人。可怎样才能做到不嫉妒呢?”

“嫉妒是不自信的表现,所以,要远离嫉妒,首先得让自己做一个自信的人。不瞒你说,妈妈也曾受嫉妒之苦——面对别人的好成绩,妈妈也曾嫉妒。好在妈妈最终用自己的努力去把那份嫉妒变成了自己也同样优异的成绩。”

“哈,原来你也曾嫉妒。”

“是,嫉妒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有些历史上的大人物有时也会嫉妒呢。司汤达用了短短的五十二天就写出《巴马修道院》这部数十万字的世界名著,这惊人的速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巴尔扎克得知这一消息时,情不自禁地对人说:‘我简直起了嫉妒的心思,是的,我禁不住一阵醋意涌上心头。’尽管巴尔扎克如此嫉妒司汤达的成就,但他还是写了《司汤达研究》,文中对《巴马修道院》大加赞赏,给司汤达写信表示祝贺,并且以此为自己的动力。如此看来,嫉妒也不完全一无是处,它跟人的自卑其实是一样的,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利也有害,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对于心胸狭隘的人来说,他是嫉妒的奴隶;对有学问、有气质的人来说,嫉妒却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你也知道的,别人的优秀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减少,你的嫉妒如果化不成一份竞争之心,只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嗯,妈妈说得有理。可你能保证自己不嫉妒,你如何面对别人对你的嫉妒?那也是很烦人的。”

“面对别人的嫉妒,也不必如临大敌,你可以用自己的宽容慢慢化解它。如果你的宽容还是不能化解它,那就不去理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嫉妒去吧。”

“要是那位爸爸把这些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是的,拥有嫉妒心理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当我们的孩子被嫉妒心理折磨控制的时候,家长朋友们,你们是否能静心下来跟他们细细地聊?

8爱在我们身边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失意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的家和家中的亲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父母更爱我们的人,没有比家更温暖的地方。我有着爱我的爸爸和妈妈,他们都非常关心我,并努力为我营造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虽然我的家并不是很大,但我觉得它真的很温馨。

每天当我放学回到家中,桌上已经摆满了可口的饭菜,而妈妈经常会关心地问我:“今天累不累呀?”让我刚进家门,就被浓浓的爱所包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分享着一天的所见所闻,我和爸爸给妈妈讲一些在学校或办公室发生的趣事,妈妈则给我们说她在家中的收获、见闻。一家人谈笑风生,连楼下的路人都能听到我们欢快的笑声。吃完晚饭后,我们喜欢一起出去散步。院子里,三个人肩并肩地走在树林间的小径上,边走边随意地聊,金色的阳光斜射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那场景真是温馨极了。经常有路过我们身边的人不无羡慕地对我们说:“你们一家人可真幸福呀。”一天的劳累和坏情绪都会因为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而烟消云散。

除了生活上对我的关心,爸爸妈妈还在学习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爸爸很擅长数学和物理,而妈妈在写作方面更为突出,所以不管我在哪一方面遇到了困难,他们都可以及时地帮我解决问题,让我在学习中也感受到了父母给我的爱。

在学校里遇到了烦心事,父母也会帮我出出主意。记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大吵一架,为此我好几天都闷闷不乐。细心的妈妈察觉到了我的心事,关切地询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如实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并说其实大多数的责任都在好朋友。妈妈耐心地对我说:“友谊之树只有在两个人的照料下才会枝繁叶茂,所以两人相处要学会宽容,互相体谅对方。”在妈妈的开导下,我主动向好朋友道了歉,我们的友谊之树再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这与家庭对我的帮助和启发是分不开的。

即使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也很快就会被快乐的记忆代替。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也让我明白,其实,爱一直都在我身边。

这是某天淼淼回家交给我的一篇习作,让我帮她润色修改一下。我接过来,认认真真读下来,就追着她问:“淼淼,这是你自己写的吗?是吗?”

她一听我这话,脸就拉下来了:“不是我自己写的,难道是你给我写的?我抄的?”

我方知自己说错了话。想是太激动了,一激动,嘴里的话不经考虑就溜出来。

我只是觉得那篇文章太好了,文字风格也不似淼淼平时那些作文。那么平静又深情地叙述,那么简洁又明白地表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然而,更让我惊喜的还不止这些,这些外在的写作技巧,任何一个孩子通过锻炼都可能做到,我惊的是文字里隐藏的那份深情。她如实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一餐一饭,一次散步,一次跟妈妈的谈心。她从这些庸常的生活里,发现了爱,发现自己就生活在爱里。而这一切,她平时根本不曾外露。以至于我有时候会伤心,我会觉得他们这一代孩子对爱越来越麻木。

为了提高淼淼的写作能力,我规定她每两周要交我一篇习作,我给她点评。也曾收到她写得很不错的小文章,比如一些读后感,一些谈古论今的议论文,我也对她大大地进行鼓励表扬过。可那天我对淼淼那篇作文的评价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她甚至都有点觉得不好意思了:“妈妈,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吧?”

“不,它确实很好。不是文章的构思、技巧有多么好,而是文字里的那份感情。那些感情,若没有真心体会你是写不出来的。你能理解爸爸妈妈的爱,你能发现自己生活在爱里,这才是妈妈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是孩子都喜欢听夸奖的话,此后好一段时间,她都特别乖巧。放学回来,总要跟我们聊会儿天,我忘记吃药,她会主动帮我冲好,端到我面前的书桌上又悄悄走开……

爱的教育,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淼淼读幼儿园,读小学,我就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等她读了中学,我还是在强调:一个不会爱的人,无论他将来在事业上有多么辉煌,都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关于这样的话题,淼淼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我说什么她乖乖地听什么,她也有自己的看法了:

“一个人若是冷酷无情,他掌握的知识越多,对人类的危害可能就越大。”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爱,人人也都能付出爱。”

“爱,就从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老师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不可交往:不爱父母的人,不爱孩子的人,不爱大自然的人。”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越来越吃惊于她的那份成熟,她对爱的理解。我们好多成人未必就能理解得如此透彻。

我认为,最成功的教育是从爱的教育开始的,所以,当我看到身边那些活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漠的孩子时,心里常会感到一种刺痛。当他们无情地去追打一只残疾的流浪猫,当他们面对身边的老弱病残无动于衷,我无法怪他们,却在想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来爱的。爱的种子,种在最纯真无瑕的幼儿心田里,再以爱的汁水培育,那样的爱,会伴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爱的教育,宜早不宜迟,晚了,等那一颗颗童稚的心被世俗裹染,再教,就不那么容易了。

9天下父母都不易

2010年7月,在某网站一个名为《中国人的一天》的摄影活动中,一组名为《俺娘收废品》的照片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迅速蹿红,几天的时间里,那些照片被不断地复制转载,点击量一路飙升到几十万。照片的拍摄者,是二十三岁的江苏农村大学毕业生冯英龙,而他不过用一架廉价的傻瓜相机,真实记录了自己拾荒母亲的一天。

“俺娘从我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来江都收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年头了。”

“娘经常对我说:‘我一个人在外边,感冒时都没人帮我买药。你和你弟弟放假的时候,如果没事就多来我这里玩玩。’”

“九年了,娘的黑发已慢慢变白,额头上也布满皱纹,娘老了。”

“俺娘租来的房子,一个月才四十五块钱,还包水电费。”

“早晨不到七点,俺娘就起来做饭。”

“一只废弃的油漆桶,是俺娘的米缸。”

“邻居们都知道,闻到开火飘出的香味,那一定是儿子回来了。”

“九年了,俺娘的三轮车只换过一次。”

……

一间低矮狭小的房子,一辆锈迹斑斑的破旧三轮车,车上一堆堆积如山的废品,屋子里一点最简单的生活必备用品,一位未老先衰却在儿子的镜头前笑得极是开心幸福的母亲,再加上儿子一句句满透着苏北乡土气的语言注解。那些,就是冯英龙照片里所有的元素——简陋、平凡、朴实,却直抵人心。

在网上,母亲于化玲入选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那组照片还被一个公益组织编辑成短片,在一些大城市的地铁里循环播放。越来越多的媒体也开始走近那对仍旧生活在贫困之中的母子,关注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冯英龙和拾荒母亲于化玲迅速在网上蹿红,大概是他们母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事情。问及网友们被感动的原因,被访者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意思却大致相同:在以炫富为荣、以贫困为耻的当下,谁能像冯英龙那样赤裸坦荡地面对自己穷二代的尴尬身份,谁又能像他一样满含深情地面对茫茫众生喊一句:“俺娘收废品。”

老太太是第一次去赴那样的婚宴,心里自然很是激动。四星级大酒店,她活到六十岁还是第一次进去呢。

为了那天的婚宴,老太太头一天就开始忙活:又煎又炸,又蒸又煮,给家里的老头儿准备下酒的菜,给上小学的孙子准备一天的饭食,还有家里的鸡狗鹅鸭……那天晚上,老太太一直忙到深夜才去睡觉。

第二天,老太太一大早去村头等车——那是村里唯一一趟去县城的公共汽车。

那天,最盼望老太太回来的自然是她七岁的小孙子。他等着奶奶给他带回来的喜糖,更想听奶奶讲讲四星级的皇冠大酒店到底是不是真像皇宫一样到处金光闪闪。老太太那天是晚上七点多钟到家的,满身喜气,也有压不住的疲惫。老太太进门第一件事是给孙子拿红包里的喜糖,第二件事是从一只黑色小布袋里往外掏给孙子打包带回来的菜、鸡、鱼、肉,连切成一块一块的西瓜也打包带回来了。